“道、法、术、器”结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职高《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要做到“以巧用案例为术,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以整合知识为法,让学生形成有机的知识系统整体;以体会实践为器,将哲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探究性学习为道,将哲学观点、知识、体系真正升华为可以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感悟和体验”,从而步入《生活与哲学》治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道、法、术、器” “第三境界” 哲学治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毫无疑问,治学若能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三境界”,学习就如同逢水之鱼,左右逢源,豁然贯通,知识也就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职高政治教学工作中,《生活与哲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因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原理等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抽象、难以理解,堪称难点。但如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奥的哲学知识是可以内化为学生经久不衰的能力和素质的,《生活与哲学》也必然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点和考分的增长点。在几届《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积累了“道、法、术、器”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领学生步入了《生活与哲学》治学“第三境界”。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是天道,是境界和修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学生步入《生活与哲学》治学第三境界的最高要求。“法”是方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法术是一体的。 “器”即《生活和哲学》教学过程中所要借助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认知、内化、升华哲学知识的教学工具和可利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法、术还是器,目的都是为了完成道和辅助道,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与哲学》学习和体验过程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能力和素质。
  一、认知——以巧用案例为术
  哲学观点和原理博大精深,学生刚入门,很难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术,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快速认知哲学知识和原理的敲门砖。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适当的案例作为进入哲学知识和原理的派司。
  1.距离感近。
  案例教学以事件性、个案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当地实际,贴近大众视野。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框内容的主观唯心主义教学中,我引入了本地名人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即理也”。这样既提供了说明主观唯心主义的素材,也用大家熟悉的人物说明了该哲学流派,使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的认知更具亲切感,对家乡有如此名人而倍感自豪。深奥的哲学知识在地缘连接下,随即变得平易和熟悉。
  2.趣味性强。
  哲学光说理,显然不能吸引学生,如果引入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道理,那情形就會大为不同。我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涉及量变的形式时,学生被弄得昏昏然,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导入《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素材,学生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我及时让学生讨论:虽然都是三匹马,为什么换一下赛马的位次,胜负就能出现转机?而比赛从失败到胜利是事物的质变,是事物质的飞跃,那么引起这种质变的原因是什么?讨论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量变的积累,而这种量变并不是事物数量上的增加与减少,而是事物数量不变,但在排列顺序上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一种量变。这样,高深难明的道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3.教育性深。
  职高哲学极具目的性、教育性,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框时,我摘引了中国达人秀中断臂少年刘伟的奋斗历程:“刘伟是个普通的北京男孩,10岁时因为意外触电而失去了双臂,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展开了另外一段人生。他开始学习游泳,后来因为生病无法剧烈运动,只好放弃了这个爱好。19岁时,他开始学习用双脚弹钢琴。“我就是自己喜欢,这是我的兴趣爱好,没有人强迫过我。”凭借超人的毅力和悟性,那段时间,刘伟每天练琴7小时,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2006年,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了音乐创作。“我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我能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在音乐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这样自然而然就说明了《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也让学生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了心灵的碰撞,教育性极深。案例教学省却了说教的空洞与枯燥,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二、系统——以整合知识为法
  《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哲学原理、观点进行系统整合,使之成为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这种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知识点,又有利于各种哲学观点相互融会贯通,从而培养高考要求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生活与哲学》知识的系统整合,可采用以下集中方法:
  1.知识树状式系统构建。
  知识树状式系统构建是指以哲学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观点为树根根基,对教材中以此观点为中心的相关观点进行树状展开和辐射,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整合和系统梳理,形成一个以中心观点为核心的知识树系统。以“矛盾分析法”为例,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对立统一观点无疑是核心。由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作该知识系统的树状展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双方无条件地对立即矛盾的斗争性,而有条件地吸引、贯通、渗透、包含即矛盾的同一性;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矛盾的共性,对立统一双方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个性;而对立统一的双方地位不同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由此,从“对立统一”知识树根出发,将其中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作相应的整合与展开,矛盾分析法这一课的知识体系就呈现在眼前了。   2.时政热点式系统构建。
  时政热点式体系构建是指以某一热点问题为载体,把与该热点相关的学科知识加以重组、整合,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以“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时政热点为载体,可以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人生观来引思,用表格形式展示如下:
  三、内化——以体会实践为器
  本次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和结构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课改后要求我们《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立足于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正如《生活与哲学教师指导用书》中所讲的:本教材的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将学生已有的哲学知识和哲学体系加以内化。这里所说的实际、实践,即社会生活,对此不能只作狭隘的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的生活,更不能只看作是休闲、娱乐和学生周围的琐事。它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但它是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和文化的丰富内容。
  这类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或分组进行相应的关注社会动态、回顾历史进程的活动,将已有的哲学知识深刻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关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资料整理和收集,可将班级学生分为四小组,即1921年—1935年组、1935年—1956年组、1956年—1978年组和1978年—现在组。各组分别整理该历史时期中国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败,最后相应组员撰写出由此得出的结论,并将此实践活动的成果在课堂中加以展示和整合。由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不仅仅是作为知识记忆在学生的脑中,更是深刻理解、内化了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升华——以探究研修为道
  在职高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養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也是近几年来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文科综合科目的最高要求,即“论证和探究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学习中的最高境界,是为道。
  要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对相关的哲学观点、知识甚至是体系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升华。《生活与哲学》探究式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结论与过程、方法的矛盾——让学生亲历过程去体验方法,不能只给结论;知识与思想的矛盾——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学生自己也能看懂,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哲学思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把哲学思想内化为学生的理念、学生的经验。哲学探究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不断地发现思维矛盾,即常识所说的“解扣”,整个哲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如此;哲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要求是让学生亲历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哲学思维方式,萌发材料中未提及而学生想到的见解,理解基本结论,领悟哲学思想,实现哲学思想的升华。
  在不断的哲学探究、追问之后,很多学生不仅熟知了《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体系和答题技巧,更有甚者,主动思考着一些连教师都未曾涉及的哲学领域。下面是笔者曾经的一位学生所写的哲学思考的摘要,一个普通职高学生的哲学探究和思考摘要:《老子》一书中的“道”一直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对于道的哲学意义更是众说纷纭。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对于道具有的物质实体和普遍规律两方面的意义,我们又将如何以现代哲学来解释?思考这个问题,可能还会触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几千年前的老子又如何在他的书中来解释的呢?
  要以案例教学为术,使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观点有感性的认知;以整合知识为法,让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形成有机系统的整体;以体会实践为器,通过博大的社会历史实践,将哲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探究性学习为道,将哲学观点、知识体系,真正升华为可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感悟和体验,变成学生自己的“细胞”和“血液”。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2010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 编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2007年版。
  3.浙江省考试院 编《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2010年版。
  4.冯海涛《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版。
  5.《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其他文献
小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舟一片日边来”……一人唱,众人和,教室内师生共尽兴,引得外人驻足听。不过,这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我在讲授《长江》一节地理课时,即兴与学生一起朗诵的。在地理课上朗诵诗歌,是否有点离题太远、太浪漫了?非也,因为我尝试在地理课堂上引用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与地理  在我国,地理事物最早见于文学作品,当数《山海经》,其中盘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重点从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训练的要求、朗读训练的原则加以强调,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训练 功能原则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他的语文能力
期刊
排列组合问题,由于涉及知识面广,条件复杂多样,解题技巧高,解法灵活多变,故困惑着许多学生。这类问题的解决需首先弄清是排列还是组合问题,然后抓住问题本质,选择正确的解题途径。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高考、会考及模拟试题,将这类问题的求解途径例释如下,仅供参考。  一、 特殊元素优先安排  例1:6名运动员站在6条跑道上准备参加比赛,其中甲不能站在第一道也不能站在第二道,乙必须站在第五或第六道,则不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不断渗透。要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就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抓住音乐教育的情感因素,把握教育规律,合理安排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情感的评价机制,把音乐和情感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最终实现美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下 音乐教育 创新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加强高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并重点从设计的策略和指导的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实施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 设计指导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上,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期刊
课改十年给我们的历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材、学生资源、课堂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面对高考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题能力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就学生如何自己利用参考书评估习题、提高学习和解题能力作了尝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参考答案进行有效评估  学生作完一道历史试题往往只是简单地对照参考答案,看看正确与否或有哪些不足之处而
期刊
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機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尽力做到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对我们教师来讲,这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自我校引进这种新理念以来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成绩上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学生由不懂到懂,由少知到多知,由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热爱到热爱,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在课堂上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实验、有效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
期刊
摘 要:新教育理念强调创新,趣味教学是创新的一种尝试。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于让学生地位主体化、学习主动化,讲述历史人物将其经历情节化,并结合本土历史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 趣味教学 故事化 本土化  教育部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历史教师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