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交加的哀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下的不朽的哀诗。全诗构思精巧,组织严密,语言深沉而炙热,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作者的悲痛愤怒之情。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作品,欣赏了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之美。
  关键词:惠特曼 船长 分析 欣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提起美国诗歌,人们会经常谈到沃尔特·惠特曼。他出身贫苦,一生坚决反对奴隶制,同情、讴歌劳动人民,为民主和自由而奋力呐喊。作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民主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和美国文学的伟大创新者,惠特曼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共留下了三百八十三首脍炙人口的长短诗篇。《啊,船长,我的船长!》是诗人为缅怀、悼念为美国民主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林肯总统而作的名诗。
  1861年—1865年爆发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这场战争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作用”的资产阶级政治家,联邦共和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领导美国北部军民,历经四年的浴血奋战,最终粉碎了南部奴隶主的叛乱,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64年,林肯再度当选为总统,正当这位民族英雄率领全美人民为争取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呕心沥血时,却于4月19日在剧院被奴隶主派来的刺客刺杀。噩耗传来,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以无比悲愤的心情,用各种方式来悼念这位被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之为“达到伟大境界而仍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与林肯同时代的民主主义、浪漫主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获悉林肯被刺的消息后,三天不曾进食,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歌,来悼念美国人民所尊敬爱戴的林肯总统,歌颂他捍卫和体现的民主自由精神和理想。
  《啊,船长!我的船长!》全诗共三节二十四行,每节由八行组成,诗中,诗人将美国比作一艘凯旋而归的战船,将林肯总统喻为驾驶这艘战船的舰长。诗人用这种奇幻、富有象征性的比喻手法,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想象在浩瀚的、汹涌澎湃的海洋般的战场上,林肯船长是如何掌舵驶航,率领全体船员将士,乘风破浪、冲破一道道艰难险阻,为了他们所要实现的目标,向着胜利的彼岸奋勇前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气势宏伟,感情深厚,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及美国人民对林肯的挚爱与怀念,而且仿佛又一次把读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美国南北战争中。
  诗歌开篇“啊,船长!我的船长!”使用“船长”这一恰切的比喻,把读者一下子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经过四年“南北战争”的美国就像顶着风雨,在惊涛骇浪、急流险滩中航行的航船,而船长就是人民心目中象征着民主进步的林肯总统。“啊”的感叹,自然亲切,情真意浓,饱含着作者对林肯总统强烈真挚的感情,而“我的”一词则进一步揭示出林肯总统与作者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为了捍卫民主自由的原则,为使美国免于分裂,领导北方军队同南方奴隶主浴血奋战,殊死搏斗。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作者也像其他千千万万工人、农民和奴隶一样踊跃加入了这场战斗。因此,对作者而言,林肯不仅仅是我的“船长”,也是美国人民的“船长”。
  接下来作者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令人泣血的场面:四年艰苦卓绝的“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这个在“南北战争”中面临沉没、破碎的巨船,在英明船长的指挥下,冲破一个个惊涛骇浪,越过一个个急流险滩,经过一次次可怕的生死考验,终于到达“航程”的终点,追求的“胜利”即将到手,“港口”就在前面,已经听到岸上鸣响的“钟声”和人们胜利的“欢呼”……然而,当举国上下欢呼胜利的到来时,正当人们手持花束和飘着彩带的花环挤满了整个海岸,期盼着远方的将士们凯旋归来时,“我们的船长”(Our Captain)却倒在了血泊中。诗人此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其情感和想法变成了可视的画面,从而呈现给读者一幅令人扼腕心碎、悲恸欲绝的场景。诗中的“我”在战船上紧抱着那冰凉了的船长尸体,一次次呼唤着“heart!heart!heart!”,因为“我”是多么希望甲板上的景象只是一场噩梦(It is some dream…),“我们的船长”能从梦中醒来,亲眼目睹为他而升起的旗帜(the flag is flung),亲耳聆听为他而响起的钟声(the bells)和号角(the bugle)。那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多么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这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我们的父亲”(My dear father)——林肯总统的敬爱与思念,生动地描写出林肯与惠特曼以及美国人民的血肉联系,林肯在人民的心目中如此可敬又如此可亲。
  战争是最具破坏性的,持续近四年的美国内战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了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战争是残酷的,1863年6月,南北双方最精锐的部队之间展开的白刃战,喊声连天,死伤遍野。战争是激烈的,据记载,在葛底斯堡阵地上,一棵树就中了250发子弹,战斗结束时联邦军死伤23000人,同盟军死伤28000人,堪称世界近代史上流血最多的战役之一。如此的战争情景,惠特曼在诗中用了“我们惊险的航程……历尽了风波(our fearful trip…has weather’d every rack)”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使人联想到美国南北战争的艰难历程和所渡过的重重难关!这也许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巧妙所在。
  在《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诗中,惠特曼通过描绘一系列的意象来揭示主题。“诗歌不同于逻辑严密的辩论,它不是各个独立部分的总和,而是叙述与意象之间有机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根据诗人的安排,各部分相互支撑、相互修饰的一种方式”。惠特曼正是在诗中巧妙地设计、组合了意象群,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在一、二诗节中,诗人用四行长句描绘海岸上万众欢腾的场面。“鲜花”、“旌旗”、“人群”、“彩带”这些视觉意象,与“欢呼”、“钟声”、“号角”这些听觉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烈欢庆的场面。继而诗人又用短句描绘了“血在流淌”、“血滴鲜红”、“浑身冰冷”这些视觉意象和触觉意象。这些意象使人联想到船上令人悲恸欲绝的惨状。远处欢乐的场景与近处悲哀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强的悲剧效果。诗人这样于乐境中写哀,更使人倍感其哀。在第三诗节中,“惨白的嘴唇”、“失去脉搏与生命的船长”、“安全下锚的航船”、“钟声”、“浑身冰冷”等各种意象交织在一起,表明航程已经圆满结束,而船长的身体却渐渐冰冷。“船长”的死亡使诗人心情沉重,步履艰难。读者从视觉、甚至触觉方面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林肯总统遇害而感到的伤心和悲痛。
  惠特曼以一名与“船长”朝夕相处的水手的口吻写成此诗,似乎诗人的确曾与“船长”协同作战,凯旋归来,并亲眼目睹了“船长”遇害的情景。诗人以这种方式带读者登上航船。读者因而可以和诗人一起看到岸上的远景和船上的近景。全诗的三个诗节在指称“船长”的人称上有所变化。这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在第一诗节的长句中,诗人使用了第一人称。“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告终。”“我们争取的锦标已经赢定。”第一人称的使用表达了诗人愿与“船长”共同分享胜利喜悦的强烈愿望。然而就在抒发喜悦激动之情之后,诗人话锋陡然一转,反复哀叹“心啊!心啊!心啊!”这痛心疾首的反复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林肯之死的震惊。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又以第二人称直接与船长对话。这表明诗人无法接受“船长”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船长”的死似乎只是诗人的梦魇,极度的悲伤已使他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境。第二人称的使用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与哀痛交织的恍惚心情,表达了诗人意欲通过呼唤与倾诉来唤醒“船长”的强烈愿望。在第三诗节中,诗人完全采用了第三人称来称呼“船长”。这表明诗人已经能够接受“船长已经死去”这一无可挽回的残酷现实,他已完全从想象回到了现实。
  在《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诗中,惠特曼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形成了其独特的豪迈奔放的自由体诗歌。他的诗作除了内在的音乐与节奏(即废除传统格式与韵律,采用更为自由的诗律,体现出一种自然的节拍,更注意“视觉的节奏”)外,诗行中多用倒装、呼语、谐音、别具一格的用词、排比句、头韵、拟声等手法,句式与词语重复以产生节奏感,以及吟唱风格,响亮、激昂的情感与鲜明的象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一种预言家般的气魄。如,该诗每节的开头“My Captain”这一呼语和每节结尾时的“Fallen cold and dead”词语的多次重复,加上每节后四行采用缩排形式,构成了视觉和节奏上的奇特效果,就如同某些影视剧中一组特写镜头,反复重叠出现,其情其景令人难以忘怀,印象颇深。又如第一节中诗人用冠词“the”开头的几个排比式分句,与第二节中五个介词“for”所组成的排比式短语,由远及近,层层展开,勾画出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象,可谓情透纸背,沉重有力,庄严肃穆。同时诗中“the bells I hear”和“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等倒装句的运用,增强了这首诗的节奏感,特别是第一节中“weather’d”一词用作动词,不仅言简意赅,且形象生动。
  惠特曼在《啊,我的船长!》这首诗里运用了传统的格律形式。全诗每节的前四行采用aabb的尾韵形式,后四行则运用abcb的韵律;每节中又有两行出现全头韵的韵律,第一行采用了抑扬格六音步,第二至第四行几乎都是以抑扬格或扬抑格七音步交错的节奏法,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整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就像一首悲伤的祭词。每节的后四行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情深意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美国现代诗人卡尔·桑德堡把这首诗誉为“最奇幻、最富象征性的林肯挽歌。”
  诗歌是心灵和感情的抒发,而读诗则是灵魂的“沐浴”。华兹华斯曾说:“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我们赏析诗歌,其实就是一个读者和作者进行着心灵交流的过程)”。《啊,船长!我的船长!》是惠特曼所作的一首对林肯总统的悼念诗,也是一首林肯总统的安魂曲。这首诗在美国家喻户晓,甚至可说它是英语诗歌中传颂最广的诗歌之一。诗中无一处提到林肯的名字,但诗人对林肯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却是溢于言表、非常鲜明,让人充分感受到该诗深刻的内涵和飞扬的激情,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啊,船长,我的船长!》以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而展示出令人惊叹的美,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这也正是此诗历经百年仍脍炙人口的原因。然而,正如朱光潜所说:“欣赏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复演,欣赏也永不会复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惠特曼的诗歌中达到高峰,也以惠特曼告终。凭着对自己时代的深刻理解,惠特曼对资本主义的上升充满乐观情绪,对民主主义的理想坚定不移。在他的作品中,劳动的主题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内战时期的战斗性极强的诗作没有虚伪的说教意味,他的诗反映了美国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农民手工业者的要求。《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哀思,而且体现了美国民众对统一、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杨传纬:《美国诗歌选读》,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
  [2] 王立美:《惠特曼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3] 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赵晶,女,1972—,山东泰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是欧·亨利小说中的一篇传世佳作,本文以细节解读了贯穿全文的幽默诙谐的笔调,指出作者巧妙利用语言的夸张和幽默达到淡化故事悲剧性的目的。本文还剖析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主客观及文学传统上的原因。  关键词:欧·亨利 “含泪的微笑” 幽默笔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
期刊
摘要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人造黑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奥康纳对黑人神学的态度来解读这位著名宗教作家的宗教信仰。奥康纳通过对黑人神学中的黑人上帝的解读表明,传统的西方神学无论将上帝塑造成何种性别和肤色都是父权制神学二元对立的变体,都是对等级制下的对立关系的一种重复,是不可取的,毫无力量可言的。奥康纳通过剥夺黑人上帝的话语权创造了黑人上帝这一不合时宜的人,从而批判了黑人神学的片面
期刊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塑造了一位兼具女性与男性气质的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在男权社会的压抑下,她虽然有反叛精神,最终还是被男性征服。本文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爱密利亚的双重性别身份,继而透视在男权社会压抑下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麦卡勒斯对两性和谐相处的期盼。  关键词: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女性气质 两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
期刊
摘要拜厄特的五部短篇小说集内容、形式多样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她运用多种文体将短篇小说的传统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机融合,以作家强烈的自觉意识探索语言与叙事、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试验性互文性和自省性等后现代超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拜厄特 短篇小说 后现代 超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A·S·拜厄特被誉为“最有魄力的后现代短篇小说家之一”。自1987年出版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短篇小说《广场上的宴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该作品在艺术上力图超越对种族歧视现象的情绪化渲染,以冷静理性的笔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追求作品的艺术性,从而揭示出美国 “自由”的实质。  关键词:宴会 黑奴制 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因创作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而跻身于美国当代
期刊
摘要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本文从空间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分析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小说的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以及作家对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感受的多重联想和思考。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空间 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顾映映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形象,反映了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三重压迫之下,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顾映映 女性意识 压迫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迅速崛起,把华裔美国文学推向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
期刊
摘要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以复杂而高超的叙述技巧创造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迷信、落后、神秘和野蛮的中国。本文通过分析谭恩美笔下神秘而愚昧的“中医”,落后和愚蠢的中国婚姻方式和家庭教育,以及古怪、贪婪、狡诈的人物形象来证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是一部有强烈“东方主义”色彩的作品。  关键词:东方主义 “中医” “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萨义德在他
期刊
摘要《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的一部经典名作,迪伦马特在作品中勾画出一个物欲横流的荒诞世界,提出人在这样的世界里应该坚持勇敢地面对自我,承担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再解读来阐释《老妇还乡》所蕴含的主题深意和表现主题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主题 物欲横流 悲喜剧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在欧洲,迪伦马特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老妇还乡》是迪伦马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之所以受到众人的喜爱,这与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即“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始于欢乐,终于智慧”的视角,对他的三首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诗集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体会他的这种诗歌艺术,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自然 诗歌 美丽 智慧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