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太空战怎么打?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太空战指挥中心(想象图)

  浩瀚无垠的黑色幕布上,大小不一的卫星和飞船分列两端,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的激光束从飞船中发出,卫星群发着各式各样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信号,被击中的飞船爆开了一朵朵耀眼的“烟花”……
  许多太空游戏和科幻影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经典的太空大战的场景。事实上,世界各大强国也已经意识到,太空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在未来战争中,谁控制了太空,必将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们在太空中展开了拉锯战。

太空战第一阶段:干扰作战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此为标志,太空竞赛开始了。据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已有9600多個物体被发射到太空中,地球的上方被成千上万颗活跃或退役的人造飞行物占领了。
  这些人造飞行物中的绝大多数是美国发射的。从1959年的第一颗气象卫星Vanguard 2到如今覆盖全球每个角落的GPS系统,美国的人造飞行物发挥着各式各样的作用。“电星”、“辛康”和“晨鸟”等卫星满足了全美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通信需求;哈勃望远镜、康普顿望远镜和地外行星搜寻者等望远镜给科学家“开了天眼”,使人类的视线能够深入太空;太空实验室和空天飞机是美国人的“秘密基地”,他们在里面进行着不可告人的实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太空中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他们的通讯卫星能满足全美和加拿大的通讯需求,是全球第一个建立GPS系统的国家,拥有最多的太空望远镜和实验室。美国的太空技术也不断进步,他们制造的卫星比以前更小、更便宜。1990年发射的卫星平均重量超过6000千克,如今,卫星的平均重量仅有287千克;美国宇航局使用最新型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卫星,成本约为每千克2700美元,较之20年前每千克18500美元,成本减至近1/7。
  正因如此,美国最先打响了太空战的第一枪。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太空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和部分在轨的商业卫星,所使用的卫星总数达72颗。这些卫星在波斯湾上空来往穿梭,交织构成了空间通信保障、空间侦察监视、空间气象保障和空间导航定位等4大“天网”,牢牢困住了对手——伊拉克。整个战争中,美方在全战区的通信绝大部分是通过卫星传送的;导弹预警卫星能提前至少3分钟对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进行预警;气象卫星准确地提供了天气预报;GPS精确定位技术则大大提高了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最终,伊拉克由于情报失灵、地面通信指挥系统被摧毁,战斗力很快瓦解,惨遭失败。
二战中,战机F-86F在空中协助地面军队进行战斗。未来的太空战中,从空中打击目标也将事半功倍。

太空战第二阶段:防御作战


  1970年4月,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探测卫星“东方红一号”,正式成为了太空竞赛的一名“运动员”。见证了海湾战争中美方的压倒性胜利后,中国更加坚定了争夺太空制空权的决心。2020年6月,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的发射为标志,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资源”地球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从此,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天网”,不会像伊拉克那样在别人的“网”里毫无反击之力。
  即使一时被“网”住,中国也能轻松撕开一道口子。2007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反卫星导弹实验,使用上升式动能反卫导弹成功击毁了位于863千米高度的已经失效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在随后的几年期间,中国又接连进行了多次反卫星实验和反导实验。2013年,中国发射的一枚导弹到达了近5500米的高空,足以击落美国GPS卫星和预警卫星。2016年,中国将遨龙1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送上了太空,可直接伸出“机械手”抓取空间卫星。同年,中国还成立了一个新军种——战略支援部队,这支部队专门负责运营和维护我们的“天网”,用卫星进行天基侦察与监视、天气预报与导航保障等任务,能够在战场中守卫我国的上空。
  俄罗斯同样具有强大的太空战防御能力。2014年11月,俄罗斯军方宣布,他们的新一代A-235战略反导系统发射了一枚名为“弩刀儿”的反导导弹,成功拦截一枚卫星目标。2016年9月,俄罗斯宣称,即将进行新的反卫星武器试验。西方军界认为,一颗名叫“宇宙-2504”的卫星正是俄罗斯的新型反卫星武器,这颗卫星是通过收集敌方卫星的信息,并将图像送回地面指挥部,从而制定后续拦截攻击计划的反卫星。

太空战第三阶段:攻击作战


  如果双方都具有了完善的防御系统,谁能最先撕开防御网进行攻击就变成了制胜的关键。在太空中如何攻击呢?我们不妨在游戏《死球孩子》中模拟一下。《死球孩子》中,地球已经被世界大战毁灭,幸存的地球人在太阳系内为争夺资源继续进行着战斗,玩家可以从组装战舰开始模拟整场太空大战。
几个卫星就能交织成困死对手的“天网”
  在游戏中,最受玩家欢迎的太空战舰拥有近似圆柱形的结构,这是因为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少,运行时受到的阻力也最小。但球形并不是横截面积最小的形状,为了避免被敌方炮火击中,太空战舰应该让横截面积尽可能小,于是圆柱形将成为太空战舰最常见的形状。
  战舰上应该搭载怎样的武器呢?目前中美等国用于打击卫星的武器是核导弹,但一枚中程导弹爆炸后能摧毁1000千米范围内的所有卫星,己方的卫星也将“同归于尽”,这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另一种方法是人造“车祸”,高速冲撞对方飞行器,不过这个方法不仅命中率低,而且碰撞后产生的大量碎片将永远漂浮在空中,直径超过5厘米的碎片就会对在轨道上正常运转的卫星构成威胁。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激光使卫星和战舰失效或致盲,这也是玩家们最常选择的武器类型。不过,想产生杀伤力足够的激光,需要使用大型激光器,但激光器越大,飞机、无人机以及卫星越无法承受。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太空战舰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减小战舰的载重量和人员伤亡,战舰应尽可能做成无人式,这样使用机载卫星进行信号传输和作战指挥就必不可少了。因此,搭载阻止敌方卫星信号传输的新型干扰器和反干扰器也将成为战争关键。最近,美国太空军研制出了一款被称为“北斗克星”的武器,它正是为了干扰卫星信号传输而生。这种干扰器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性能非常稳定,已于2020年3月12日移交给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彼得森空军基地的太空军第四太空控制中队,随时可以投入使用。这种武器的出现,将更加考验太空战舰的反干扰能力。

太空战第四阶段:全面作战


  如果某一方的太空戰舰技不如人,被全部歼灭了,那么从空中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将更加简单。
  苏联曾经提出过在太空部署核弹发射台的计划,就是发射一个大型的卫星载台,上面预载多枚可以对地发射的核弹。因为少了发射的上升段和中间段的时间,核弹直接在目标上空往下打击,大幅减少了被拦截的几率,杀伤范围和杀伤力更大。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真正实施,但是这个计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如果太空战舰也搭载了对地导弹,战争的后果将比二战时的日本广岛和长崎更惨烈。
  不过,我们不必太过担心这种情况的出现。1962年,美国在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进行了一次空爆原子弹试验,在距地球400千米的太空引爆了一枚相当于100万吨TNT炸弹爆炸能量的核弹。核爆产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场的束缚下在南北两极间穿梭,击毁了美国、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至少6颗卫星,使周边的电视广播系统、通信网络和自动提款机系统等都陷入了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次核爆的惊人威力直接催生了《外层空间条约》,该条约明令禁止各国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杀伤武器,禁止将月球、火星等天体用作军事目的,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都是该条约的缔约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像海湾战争那样的比拼信息传输和干扰的电子战应是太空战的主要形式。
  未来,是否拥有太空这个战略制高点,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己方空间系统正常运转,如何有效攻击敌方空间系统是未来太空战面临的主要课题。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蝙蝠是靠回声来确定物体方位的,这叫回声定位。人类借鉴蝙蝠的这项本领,发明了雷达。  但你知道嗎,有些盲人也可以像蝙蝠一样回声定位——通过自己嘴巴发出的砸吧声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他们甚至非常精于此道,例如美国加州的盲人丹尼尔·基什。对他而言,通过自己的砸吧声判断前方物体是一棵树、一根柱子还是一个人,是小菜一碟。他还能做远比这复杂得多的事情。譬如通过砸吧声,他能画出一间屋子内部摆设的草图,甚至
期刊
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食物的美味,要归功于灵敏的舌头。在显微镜下,舌头上长着许许多多乳头状凸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味觉感受器,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尝出了酸甜苦鲜咸的人生百味。但是你知道吗?味觉感受器不仅仅在舌头上,而是遍布身体各处,它们生来也不是为了品尝食物,而是为了与病菌相遇。全身都是“舌头”  味觉是很重要的,不仅因为有味觉我们才能尝到各种味道,味觉还是我们辨别毒物的一道防线。多数有毒的物质尝起
期刊
19世纪后期,最后一只恐龙死去已有数千万年。恐龙在地球上只剩下了传说,但就连它们自己也没想到,身死并不是结束,不同种“恐龙”之间的战火仍在燃烧……争斗缘起  爱德华·德林克·柯普(1840—1897),19世纪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21岁时就凭借一篇叙述蝾螈分类方法的论文,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发表了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其中包括56种恐龙。  尽管柯普是这样一位聪
期刊
到了冬天,许多小动物都有扎堆取暖的习性,这可以帮助它们节约能量。现在科学家还发现,这种行为也改变了动物肠道内的菌群组成。组成改变之后,肠道菌群的新陈代谢整体上也减缓了,这同样有利于帮助动物节约能量。  为了研究动物扎堆行为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的王德华和他的同事把一群田鼠放在4℃的房间里饲养。这群田鼠又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同一个笼子里,这样它们可以挤在一起取暖,另一组则一只只分开单独饲养。 
期刊
在巴西拉古纳附近的海域,当地的渔民经常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排成一队,或乘独木舟等候着,宽吻海豚则在不远处追逐着成群的胭脂鱼,把它们往岸边赶。渔民在浑浊的水中看不见鱼,所以他们等待海豚发出信号——比如突然扎下水去或在水面拍打尾巴——之后,才开始撒网。  海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合作是非常罕见的。在大多数地方,渔民通常将海豚视为竞争对手,有时候甚至当作猎物。  拉古纳的宽吻海豚至少从19世纪末就开始跟当地的渔
期刊
一座怨气很重的鬼屋  1963年,瑞恩夫妇买下了澳大利亚朱尼镇的一座建于1884年的大房子,它被称为基督山庄园。这座房子位于一座小山上,可以俯瞰朱尼镇,风景优美不说,两层的小楼内很宽敞,也可以算得上一座豪宅。不过,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而且瑞恩夫妇买下之前房子已经几十年没人住,因此房子已经破旧不堪。经过修缮之后,瑞恩一家就搬入了这座房子。  让这一家人想不到的是,在那之后,他们经历了许多诡异的事情。在
期刊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电脑的“神经中枢”,我们发出的指令都需要操作系统的翻译才能被电脑理解,电脑的处理结果也同样需要系统翻译我们才能理解,如果操作系统更新速度赶不上电脑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翻译就会出错,电脑会越来越“卡”。这种时候,通常我们重装一下操作系統就行了。  人的大脑也是如此,接受的信息过多,处理速度赶不上,又或者大脑系统与所学知识“不适配”,工程师的大脑欣赏不了艺术,艺术家也学不进理工科的知识,
期刊
不是所有病毒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坏,它们也有对人友善的一面——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善于驾驭。譬如,2017年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寨卡病毒,或可用来治疗人类的恶性脑瘤。  寨卡病毒最早发现于非洲,通过蚊子或性途径传播。它对孕妇尤为危险,妇女在怀孕期间若被其感染,将会生下脑袋特别小的婴儿——长大后会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巴西2017年因寨卡的流行,新生儿中小头畸形的比例与往年相比上升了20倍。此外,寨卡也会让流产率
期刊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老年人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倒,死亡率也更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男性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死亡率也比女性高。  这种“重男轻女”的迹象首先出现在武汉,在封城后不久,一个研究小组公布了2020年1月1日至20日收治的99例重症患者的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重症患者中,男女比例超过2:1。  死亡率也存在性别差异。例如,2020年1月
期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原本再简单不过的自由出行、亲密接触一夜之间变得困难且危险。我们迫切希望新冠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这个心愿可以实现吗?疫苗开发还在路上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终结疫情呢?如果说人类有什么武器能真正击退病毒,大家立刻想到的一定是疫苗。  但是疫苗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疫苗研发过程非常耗时,所以在紧急的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