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自主探究心得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农村教师,广阔的农村大课堂是我们教授科学课的财富,在吃透新课改理论的基础上,自由灵活地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我们农村教学仪器少,设备简陋,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为科学课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的场所。这里是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的天堂。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的精神
  
  我们在教授科学课时,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睁开眼睛看世界,激发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望。比如在教《昆虫》一课前,向同学们推荐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蝉》一文,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学习法布尔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学们主动把自己喜欢的昆虫拿到课堂来,讲解他们喜欢的昆虫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比如螳螂、屎壳郎、蝗虫、蝴蝶的幼虫等应有尽有,一个个俨然生物小博士,真令人欣喜。这节课探究的意犹未尽,又组织学生到稻田观察昆虫。通过观察,提高了学生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可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有去探究学习的欲望。
  科学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提前一年就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稻从种子到秧苗生长过程、并建议学生亲自插秧,观察抽穗、成熟的过程,在讲课之前我给学生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法国授予袁隆平农业成就勋章, 称其造福了全世界。
  
   其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可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地里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科学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
   如教《植物与环境》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把学生带到林带,让学生观察树下的小草和草原上的小草又什么区别?同学们的出结论:草原上的草高、密,颜色深绿,树下小草纤细,稀疏,不健康,这就是阳光的作用,讲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 。又如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我们让学生来到我家菜园,萝卜,土豆是通过根繁殖的、黄瓜是通过植物的茎繁殖的,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同学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能用茎繁殖。使学生觉得原来科学课这么有意思,兴趣盎然,主动出击,轻松掌握科学知识,有几个学生雄心勃勃,想当生物学家。
  
   再次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科学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因此,新课标要求我们,利用生活素材来学习,利用环境来学习,教给学生鲜活的东西。在与学生研究《种子的萌发》时,我为了讲课能更有说服力,就提前在家生了一盆豆芽,当我拿到课上时,学生们看到了都很好奇,不由自主的就会问我:“老师,这个豆芽没土,是怎么长出来的?”这时我告诉他们我培育出豆芽的秘密,必须要接触水、空气、还要有适宜的温度。如果有阳光的参与豆芽就会变成豆苗。有的学生就自言自语的说:“我回家试试。”结果,在第二、三节课,有许多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带来给大家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豆苗都烂了,而我的豆芽变成了绿绿的豆苗并有了发达的根系。为什么会这样?我就让他们想想三要素是否都具备了,这时他们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懂得了种子萌发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科学课要加强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就能使学生从事更为丰富的课外考察活动和收集分析资料活动。比如,科学课教科书中的《我们关心天气》。在讲课之前我们先读了朱泳燚《看云识天气》,使学生知道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还有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学生可感兴趣了,都主动成为天使。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用科学的能力。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最后、鼓励学生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 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 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 生成新的教学问题, 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 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 “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 去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课内探究向关注学生课外探究延伸。比如我讲《昆虫》那课时给同学们讲个脑筋急转弯: 有一只毛毛虫要过河,前面没有桥 ,问它怎么过去的?同学讨论之后,养毛毛虫的同学给出了答案:变成蝴蝶飞过去的。这就是问题的生成性。
  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其他文献
主要就影响燃机-锅炉联动安全稳定运行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以高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期刊
前阵子,在看到一篇关于熊的文章。是说: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原来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熊的生存要靠自己,人的生
对整车电子稳定系统(简称ESP)部件构成及在实际行驶中动作过程进行介绍。介绍在整车总装车间如何在满足连续生产节拍的情况下,通过转鼓试验台完成整车ESP系统功能测试。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城市化不断的加快,机械设计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显现出来。机械发展高度代表着国家文明程度,所以说机械设计事业影响着我国发展和进程,机械事业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标志,对国民经济起着决定性作用,机械行业必须注重机械质量,保障机械质量的关键就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本文将分几点来分析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材料选择;材料应用 
摘要:  目前我国在电站锅炉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成本、污染排放的矛盾危机,涉及这方面优化策略—直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因为这部分结构规模过于庞大,实际操作条件复杂,根据总体排放特性实施数据模型转换工作未免力不从心。为了科学完善燃烧效率,本文具体结合必要试验数据进行函数解析,同时借用非函数响应机理跟进遗传算法。经过后期实践经验阐述,此类方式能够针对锅炉整体热效率、NOx排放特性进行合理优化,具体应用
摘要: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笔者在经历多年教学和潜心研究后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作文;写法;    提起作文,很多孩子不免会皱起眉头,谈作色变。于是,他们笔端流泻出来的文字时而内容空洞,似记流水帐,或三言两语,或罗嗦拖沓。作文教学该如何实现“高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这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对此,我也曾迷茫过许久,而后,在经历了几年的用心揣摩后,我发觉,其实,
期刊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它给教育界带来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八种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2年“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开展以来,几年时间已被许多幼儿园认识并实施了。对于“做中学”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概念上的认识到现在了解并参与实施研究了!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多局限于中大班以及小学,幼儿园小班很少开展,究其原因是大家觉得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导致在活动中的猜想、记录、操作等环节中幼儿自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大家普遍认为要在小班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的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由单纯的“应
莱钢棒材厂小型车间是一条螺纹钢半连轧生产线,以生产φ10、φ12小规格为主。冷床为56m×8m步进式,完成钢材冷却并输送到冷剪工作区的任务,由于该设备是其他车间淘汰下来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