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充分挖掘“应用文写作”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育人”功能,作者从职业素养教育、人格素质教育和个性习惯引导三个方面,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抛砖引玉,与同行切磋。
【关键词】文化融入 应用文写作 教学法
【基金项目】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教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文化功能定位研究”(项目编号:2017
JKY-B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83-02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但基础课程不断受到挤压,即便如此,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不仅是基础技能型课程,也是文化基础课、人文素质课。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化成长的基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人生理想缺乏、思想空虚迷茫,“三观”正在定型时期却受到多元文化冲击这些问题,那么,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教“做事”的同时教“做人”,就是人文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师不仅应满足于“教师讲清楚怎么写,学生提笔能照着写”的教学效果,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素质课的“育人”职能。
一、教学探索
在上述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笔者试着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以职业素养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个性习惯引导作为三个着力点,做了一些教学实践。
(一)职业素养教育方面
职业素养大致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学生思想和道德在职场上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和社会需要,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应成为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例如,讲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之一——“写作时限的比较”知识点。
应用写作具有“时效性”,如家人走失,我们需立即写寻人启事,通过各种媒介迅速扩散寻找,不可拖延;但曹雪芹写《红楼梦》仅修改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他终生心血都倾注于创作此书;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更是达成了史官家族几代人的夙愿。古代文学家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真正的文学写作在时限上具有“宽松性”。
讲到这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已非常清晰。有些学生会对上述两位文学家竟然能用那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感到惊讶或钦佩。捕捉到这种情绪后,教师说:“在未来职业道路上,我们想收获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一不是像他们一样,需要在合适的方向上,付出长时间的专注和坚持”。
这样,教师就将中国老祖先专注、坚韧、忠实、敬业的职业品质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了一起。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比直接灌输职业道德如“在工作中具有坚韧、专注、敬业、忠诚品质的人,能使职业道路走得平坦而长久”效果好。
(二)人格素质教育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造就学生人格与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讲“请示的写作”知识点。
笔者以成语典故“瓜田李下”引入请示的写作技巧。古代某女子在丈夫死后,家里只剩下了正值壮年的公公和已经成年的小叔子,三个成年人在同一个家里生活,让寡妇感到尴尬。为避免引人非议,她想改嫁。但在封建环境中,丈夫死后女人主动改嫁也会引来闲话。于是,寡妇向县官呈上状子“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问当嫁不当嫁?”县官看后批“嫁!嫁!嫁!”于是她成功改嫁。人们知道是县官亲批,都不敢议论。
笔者指出,寡妇用这“应用文”,达成了她想“改嫁”的“行文意图”。此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她把改嫁的“缘由”即“翁壮叔大,瓜田李下”的困境,写得理由充分、用语精练且条理清楚。“请示缘由”部分,是请示写作的关键,“缘由”写好了,请示就成功了一大半。此时,常有学生会提出,自己根本就不清楚“瓜田李下”的意思,或不明确“瓜田李下”与“改嫁”之间的关系。
教师明确,这个典故中,其实蕴含着古代君子对自身品行的至高要求,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出自三国时期曹植《君子行》),解释为“君子行走于成熟的西瓜地中,不会弯腰去系鞋带;路过一片果实成熟的李树下,不会抬手去整理帽子”。它的涵义是“君子懂得避嫌。他的品行端正到不给他人留下捕风捉影的機会”。寡妇用“瓜田李下”作为行文“缘由”,陈述了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况,同时也表达了她想“以避嫌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名节”的愿望,理由正当且充分,于情于理都应得到支持。
在此例中,教师引入成语典故进行类比教学,向学生讲授应用写作技巧的同时,融人格素质教育于内。意在向学生传达“君子慎独”(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和“君子行端正,处处懂避嫌”的中国传统处世观。课后观察发现,用这种方式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写作技巧和处世思想,印象均较为深刻。
(三)个性习惯引导方面
个性、习惯几乎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高职阶段,学生的个性和习惯相对不容易改变。但是,教师可以适当向更好的方向引导。对于那些内心有“成长”意识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推动力。
例如,在新学期开场白中,教师明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纪律和打分原则。
教师将“个性习惯”纳入平时考勤。学生在教师面前凡出现饮食、骂人、抽烟或上课无端喧哗之类,视其程度扣平时分;上课守纪、人品好的学生,哪怕他写作基础差、进步慢,教师在平时考勤时应酌情加分鼓励。在讲这些原则时,教师的授课幻灯片上,同步用大字显示“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西藏诗人仓央嘉措”。笔者会在课堂中,会将上述诗句认真、大声的朗诵给学生听,意在向学生传达“自重者重人”的理念,以此寄希望于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正面影响。 普通班级大致有二到四成的学生,主动把这句话抄在教材扉页上。从这个课堂细节可以看出,这种以文化元素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式,其优点在于将课程中一些特别枯燥且重要的教学点,感性化、生动化了,使之更容易走入学生内心。
运用此种教学方法的例子还有,初次带着学生看例文时,带着学生重温大家少时听过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的故事,提醒学生在看例文时,要培养主动发现和总结写作规律的好习惯,学起来才能“记得牢”,写起来才能“用得活”;再如,讲计划写作技巧的时候,可以从张良等诸多古代军师,如何“运筹帷幄之中”,确能“决胜千里之外”(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的例子中,去挖掘素材,引导学生养成事前计划再行动的好习惯等。
二、前提条件
(一)勿与课程本身脱节
大教育家孔子曰:“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时应注意,不可脱离应用文写作教学本身去讲传统文化。要考虑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的合适比例,反复斟酌它与各知识点的搭配和衔接。这点没做好,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此课程本身不重视甚至是脱离了教学内容,认为教师没有做好教学规划和课堂管理,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厌烦。
(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师应以身作则,发自内心的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进而坚持学习中华文化,才能以教师的教学思想、行为作为教育媒介,担负起育人职责。
三、教后反思
笔者体会到,优秀中华文化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库。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其实就是教师不满足于只教会学生以写作技巧,愿意带着对教学岗位的热爱,不断探索用更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育。然而,中华文化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正面影响,是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去验证的。尽管如此,教育者依然坚信滴水终穿石、铁杵磨成针的古训。况且,学生哪怕只在某一个点上,受到了中华文化思想的触动,就可能会促使其某一方面处世行为的调整,这种正面转变往往是终生的、不可逆的,无论他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或在哪個岗位均受益。这即是坚持这种教学探索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华.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写作.2017年第3期35-37页
[2]鲁彩苹.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术”“道”结合.秘书.2017年第1期8-10页
[3]韩高峰.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及其启示.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82-184页
作者简介:
柯聪,女,1983年生,湖北嘉鱼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工作。
【关键词】文化融入 应用文写作 教学法
【基金项目】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教科研课题“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文化功能定位研究”(项目编号:2017
JKY-B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083-02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但基础课程不断受到挤压,即便如此,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不仅是基础技能型课程,也是文化基础课、人文素质课。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化成长的基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人生理想缺乏、思想空虚迷茫,“三观”正在定型时期却受到多元文化冲击这些问题,那么,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教“做事”的同时教“做人”,就是人文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因此,应用文写作教师不仅应满足于“教师讲清楚怎么写,学生提笔能照着写”的教学效果,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素质课的“育人”职能。
一、教学探索
在上述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笔者试着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以职业素养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个性习惯引导作为三个着力点,做了一些教学实践。
(一)职业素养教育方面
职业素养大致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学生思想和道德在职场上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和社会需要,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应成为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例如,讲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之一——“写作时限的比较”知识点。
应用写作具有“时效性”,如家人走失,我们需立即写寻人启事,通过各种媒介迅速扩散寻找,不可拖延;但曹雪芹写《红楼梦》仅修改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他终生心血都倾注于创作此书;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更是达成了史官家族几代人的夙愿。古代文学家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真正的文学写作在时限上具有“宽松性”。
讲到这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已非常清晰。有些学生会对上述两位文学家竟然能用那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感到惊讶或钦佩。捕捉到这种情绪后,教师说:“在未来职业道路上,我们想收获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一不是像他们一样,需要在合适的方向上,付出长时间的专注和坚持”。
这样,教师就将中国老祖先专注、坚韧、忠实、敬业的职业品质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了一起。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比直接灌输职业道德如“在工作中具有坚韧、专注、敬业、忠诚品质的人,能使职业道路走得平坦而长久”效果好。
(二)人格素质教育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造就学生人格与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讲“请示的写作”知识点。
笔者以成语典故“瓜田李下”引入请示的写作技巧。古代某女子在丈夫死后,家里只剩下了正值壮年的公公和已经成年的小叔子,三个成年人在同一个家里生活,让寡妇感到尴尬。为避免引人非议,她想改嫁。但在封建环境中,丈夫死后女人主动改嫁也会引来闲话。于是,寡妇向县官呈上状子“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问当嫁不当嫁?”县官看后批“嫁!嫁!嫁!”于是她成功改嫁。人们知道是县官亲批,都不敢议论。
笔者指出,寡妇用这“应用文”,达成了她想“改嫁”的“行文意图”。此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她把改嫁的“缘由”即“翁壮叔大,瓜田李下”的困境,写得理由充分、用语精练且条理清楚。“请示缘由”部分,是请示写作的关键,“缘由”写好了,请示就成功了一大半。此时,常有学生会提出,自己根本就不清楚“瓜田李下”的意思,或不明确“瓜田李下”与“改嫁”之间的关系。
教师明确,这个典故中,其实蕴含着古代君子对自身品行的至高要求,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出自三国时期曹植《君子行》),解释为“君子行走于成熟的西瓜地中,不会弯腰去系鞋带;路过一片果实成熟的李树下,不会抬手去整理帽子”。它的涵义是“君子懂得避嫌。他的品行端正到不给他人留下捕风捉影的機会”。寡妇用“瓜田李下”作为行文“缘由”,陈述了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况,同时也表达了她想“以避嫌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名节”的愿望,理由正当且充分,于情于理都应得到支持。
在此例中,教师引入成语典故进行类比教学,向学生讲授应用写作技巧的同时,融人格素质教育于内。意在向学生传达“君子慎独”(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和“君子行端正,处处懂避嫌”的中国传统处世观。课后观察发现,用这种方式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写作技巧和处世思想,印象均较为深刻。
(三)个性习惯引导方面
个性、习惯几乎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高职阶段,学生的个性和习惯相对不容易改变。但是,教师可以适当向更好的方向引导。对于那些内心有“成长”意识的学生,可能会成为推动力。
例如,在新学期开场白中,教师明确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纪律和打分原则。
教师将“个性习惯”纳入平时考勤。学生在教师面前凡出现饮食、骂人、抽烟或上课无端喧哗之类,视其程度扣平时分;上课守纪、人品好的学生,哪怕他写作基础差、进步慢,教师在平时考勤时应酌情加分鼓励。在讲这些原则时,教师的授课幻灯片上,同步用大字显示“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西藏诗人仓央嘉措”。笔者会在课堂中,会将上述诗句认真、大声的朗诵给学生听,意在向学生传达“自重者重人”的理念,以此寄希望于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正面影响。 普通班级大致有二到四成的学生,主动把这句话抄在教材扉页上。从这个课堂细节可以看出,这种以文化元素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式,其优点在于将课程中一些特别枯燥且重要的教学点,感性化、生动化了,使之更容易走入学生内心。
运用此种教学方法的例子还有,初次带着学生看例文时,带着学生重温大家少时听过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的故事,提醒学生在看例文时,要培养主动发现和总结写作规律的好习惯,学起来才能“记得牢”,写起来才能“用得活”;再如,讲计划写作技巧的时候,可以从张良等诸多古代军师,如何“运筹帷幄之中”,确能“决胜千里之外”(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的例子中,去挖掘素材,引导学生养成事前计划再行动的好习惯等。
二、前提条件
(一)勿与课程本身脱节
大教育家孔子曰:“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时应注意,不可脱离应用文写作教学本身去讲传统文化。要考虑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的合适比例,反复斟酌它与各知识点的搭配和衔接。这点没做好,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此课程本身不重视甚至是脱离了教学内容,认为教师没有做好教学规划和课堂管理,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厌烦。
(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教师应以身作则,发自内心的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进而坚持学习中华文化,才能以教师的教学思想、行为作为教育媒介,担负起育人职责。
三、教后反思
笔者体会到,优秀中华文化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库。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其实就是教师不满足于只教会学生以写作技巧,愿意带着对教学岗位的热爱,不断探索用更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育。然而,中华文化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正面影响,是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去验证的。尽管如此,教育者依然坚信滴水终穿石、铁杵磨成针的古训。况且,学生哪怕只在某一个点上,受到了中华文化思想的触动,就可能会促使其某一方面处世行为的调整,这种正面转变往往是终生的、不可逆的,无论他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或在哪個岗位均受益。这即是坚持这种教学探索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华.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写作.2017年第3期35-37页
[2]鲁彩苹.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术”“道”结合.秘书.2017年第1期8-10页
[3]韩高峰.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及其启示.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82-184页
作者简介:
柯聪,女,1983年生,湖北嘉鱼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