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水流深,闻喧享静。空山呜响。见惯司空。”
20年前,首次聆听孙家栋讲话,他是正在台上作报告的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那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会上,旁边一位专家悄悄地说: “孙部长讲话底气不足,中国航天是长短腿,火箭发展比卫星快。”
10年前,国家给23位“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孙家栋位列其中。作为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他当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4年前,在西昌执行鑫诺二号通信卫星发射任务期间,我有幸见证了工程大总师孙家栋面对技术问题穷追不舍的执拗劲和关键时刻力挺年轻人的大将风度。当故障排除后,我问他: “刚才您和周志成总师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称年仅43岁的他为‘老周’?”这位智慧老人顽皮地说:“天机不可泄露”。
在获知孙家栋即将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斗胆申请采访他。很快,他的秘书李钢通知我:“国家‘奖励办’规定在揭晓前只接受8家中央媒体集体采访,并签署不得提前发表的保密协议。但是,孙部长特意给你挤出了半小时的时间。”
30分钏变1个小时
1月8日上午9点半,当我带着摄影师董东敲开了孙家栋位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办公室,这位81岁的老人用他一脸开心的笑容和热情的握手吹散了我们满身的寒气。
花白的头发,棕色的毛呢夹克敞着怀,里面是蓝灰色的毛衣。脚上仍是一双平底布鞋。我看见他毛衣外围着一个淡蓝色的手工缝制的护腰,忙问:“您的腰怎么了?”“老伴缝制的,这样暖和。对,照相不好看,还是先摘下吧。”他一边说,一边解下了腰带。
面对这位已经仰视了20年的航天专家,我有太多的好奇和问题,可半小日寸的时间怎样才能浓缩人生?我把想问的六个问题一股脑地提出了,怎样当一名好学生?怎样当一名称职的技术人员?怎样当一位受人尊敬的上司?怎样做一个好儿子?怎样当一位好丈夫?怎样当一位好父亲?
于是,他靠在沙发上,手自然地搭在靠背上,就像一位父亲一样和我拉起了家常。半小日寸采访变成了一个多小时的愉快聊天……
临走时,我看见他桌边摆放了一叠贺卡,开玩笑地问: “这么多,给谁写的?” “先给你俩写,感谢你们这么冷的天来为我拍照。”他边写边说: “我文字水平不行,上学念的大都是洋书,小学在东北念日文书,中学和大学上的俄语课,满打满算只念了一年半的国语。给你们签个名吧。”我和董东激动地收下了这份厚礼。
记起50年多前的同学
1951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修班毕业的孙家栋赶上了命运的眷顾,他参了军,并且一下就被选送到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这所苏联著名的学校。7年后,凭借全五分的骄人成绩毕业,获得苏联颁发的斯大林纪念章。
孙家栋说:“我们班(全是中国留学生)共有23人毕业,有4人拿到金质奖章,这是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毕业证书由苏联的国防部长亲自颁发。当年,全苏联(包括留学生)高校毕业生中只有13个人获得此项荣誉,我们班给中国人争光了。”50多年过去了,孙家栋还记得另外三个金质奖章获得者:赵元亮、卜刃和继绍钧。
“50年代,人人都有一股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是最刻苦的群体。从开学第一天到期末考试最后一天,我们部是每天晚上学到一两点钟,七年如一日。”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求学的细节部活灵活现地刻在他的记忆中。他谈到因为中国学生每天部熬夜学习,学校警卫每天不得不加以特殊服务和保密管理人员奉陪到底时的无奈,话语中充满着对苏联人民的感激之情。
“要想取得好成绩,唯一的窍门就是刻苦、认真和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一直伴随孙家栋的青壮年时期。
孙家栋对当技术员时的情景同样记忆犹深。他生动地给我讲述了用手摇计算机设计弹道的故事:“那时候,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专门来干这件事。每次需要32个人,分成两组,每组再细分,一直到2人一小组,一人算,另一人核对。因为一组弹道往往要算一个多月,每组原始数据都得一年半载才能算出。不进行比对。返工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得不偿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他直感叹现在年轻人拥有的好条件,“现在,年轻人外语好,掌握先进技术多,搜集资料非常方便,计算手段很先进,实验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那时候只能靠苦干出成绩,每天工作分成三大段,而晚上七点后属于时间最长、效率最高的一段。政工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动员大家回去睡觉。”
难忘80年代的窝棚生涯
孙家栋曾经参与了我国30多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在他的记忆中,八十年代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前的岁月最难忘。
“第一颗卫星上去后失效了,我们紧接着发第二颗,那时候。每次发射要准备3个月,因此。我们试验队一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呆了8个月。”
“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讲究先生产,后生活。我们住在建设发射场的工程兵留下的工棚里。工棚四处透风,躺在床上。透过瓦缝。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旁边是铁道,火车过时,床板也震得嘎嘎响。”我记得在西昌散步时时,他还给我指过当时住所的位置。
孙家栋当时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这个院长在发射场的8个月,除了要组织技术攻关外,还要抓伙食。他说: “钱是有数的,我们要算计着花。大家都不富裕,还惦记能省点,带点补助回家。”
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由孙家栋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年仅38岁的孙家栋,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就担任了这个统率千军的重要职务。
谈到怎么脱颖而出,孙家栋归功于老专家的赏识。学成回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总体室,这让他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接触钱学森这些高层领导的机会。 “我们经常能见到钱老。他会参与我们的讨论。老领导和老专家部很提携我们这些年轻人。”
其实,他的成功,更多的是水到渠成。航天老领导张镰斧这么评价年轻时的孙家栋:“小孙有能力,有办法,人缘好,他办事实在,善于发挥集体智慧,当年选他绝对正确。”
凝望桌上的月球仪
静水流深,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用这个简单的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
孙家栋担任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等几个航天项目的工程总设计师。每个航天项目都是国家重大的工程,包括卫星、火箭、发射、监控和应用五大系统,有众多科学家和众多单 位参加,其中有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问题和各系统之间复杂的匹配与制约问题。无论多么难办的事,他一出面,就协调得大家都满意。
静水流深即大智若愚。奔腾不息的河流,虽有汹涌的外表,但却没有深度,没有内涵;静静的潭水,虽看似柔弱,但却深不可测。在祝贺孙家栋70岁寿辰的座谈会上,他当年的助手戚发韧院士曾这样评价他: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叶培建院士说: “孙部长待人谦和,在工作中他总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解决问题的点子,跟他一起心里踏实。”
孙家栋的办公桌上左上角摆放着一个月球仪,旁边摞着一些新出版的书,他一边整理一边说:“平时,我桌上没这么乱。这段时间一直在开会、出差,很少在办公室。”在桌子玻璃板下,我看见一张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拍的地球照片。他告诉我,这是他最欣赏的一张照片。
我问他: “咱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孙总很自信地说:“应该不会太久吧。其实,嫦娥一号在轨运行日寸也拍到过类似角度的照片。”接着,他凝望着桌上的月球仪,喃喃地说: “嫦娥一号卫星的全部数据应该可以公布了,也能做这么个月球仪。”
围在腰上的保温带
说起3天后的颁奖大会,孙总给我详细地讲述过程和细节。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两弹一星”功勋到首颗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他已经5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199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回家后,孙家栋给妻子带上了奖章,表达他对妻子的衷心感激。
孙家栋的爱人魏素萍是一位医生,在她的回忆中,除了谈恋爱时有过一次长谈,几十年孙家栋部是沉默寡言的一个人。也许她有所不知,每次别人夸夫人漂亮时,孙家栋部是会心地一笑,谈起老伴来总是不吝赞美之词。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他说:“我非常欣赏 ‘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歌词”。
谈起儿女,我问他喜欢儿子还是女儿,而且强调一般母亲疼儿子父亲都偏爱女儿时,他笑嘻嘻地说:“我们家儿子姓孙,归我,女儿姓魏,归妈妈。”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航天生涯。您都出类拔萃。家庭生活,您也这么幸福。究竟有啥诀窍?”孙总乐呵呵地回答:“有啥诀窍呀,记住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采访完毕,孙家栋将护腰重新围在腰上,准备去参加一个评审会。
静。就是生命的圆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籍。静水深流,这便是孙家栋的智慧人生。
20年前,首次聆听孙家栋讲话,他是正在台上作报告的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那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会上,旁边一位专家悄悄地说: “孙部长讲话底气不足,中国航天是长短腿,火箭发展比卫星快。”
10年前,国家给23位“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孙家栋位列其中。作为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他当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4年前,在西昌执行鑫诺二号通信卫星发射任务期间,我有幸见证了工程大总师孙家栋面对技术问题穷追不舍的执拗劲和关键时刻力挺年轻人的大将风度。当故障排除后,我问他: “刚才您和周志成总师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称年仅43岁的他为‘老周’?”这位智慧老人顽皮地说:“天机不可泄露”。
在获知孙家栋即将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斗胆申请采访他。很快,他的秘书李钢通知我:“国家‘奖励办’规定在揭晓前只接受8家中央媒体集体采访,并签署不得提前发表的保密协议。但是,孙部长特意给你挤出了半小时的时间。”
30分钏变1个小时
1月8日上午9点半,当我带着摄影师董东敲开了孙家栋位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办公室,这位81岁的老人用他一脸开心的笑容和热情的握手吹散了我们满身的寒气。
花白的头发,棕色的毛呢夹克敞着怀,里面是蓝灰色的毛衣。脚上仍是一双平底布鞋。我看见他毛衣外围着一个淡蓝色的手工缝制的护腰,忙问:“您的腰怎么了?”“老伴缝制的,这样暖和。对,照相不好看,还是先摘下吧。”他一边说,一边解下了腰带。
面对这位已经仰视了20年的航天专家,我有太多的好奇和问题,可半小日寸的时间怎样才能浓缩人生?我把想问的六个问题一股脑地提出了,怎样当一名好学生?怎样当一名称职的技术人员?怎样当一位受人尊敬的上司?怎样做一个好儿子?怎样当一位好丈夫?怎样当一位好父亲?
于是,他靠在沙发上,手自然地搭在靠背上,就像一位父亲一样和我拉起了家常。半小日寸采访变成了一个多小时的愉快聊天……
临走时,我看见他桌边摆放了一叠贺卡,开玩笑地问: “这么多,给谁写的?” “先给你俩写,感谢你们这么冷的天来为我拍照。”他边写边说: “我文字水平不行,上学念的大都是洋书,小学在东北念日文书,中学和大学上的俄语课,满打满算只念了一年半的国语。给你们签个名吧。”我和董东激动地收下了这份厚礼。
记起50年多前的同学
1951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修班毕业的孙家栋赶上了命运的眷顾,他参了军,并且一下就被选送到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这所苏联著名的学校。7年后,凭借全五分的骄人成绩毕业,获得苏联颁发的斯大林纪念章。
孙家栋说:“我们班(全是中国留学生)共有23人毕业,有4人拿到金质奖章,这是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毕业证书由苏联的国防部长亲自颁发。当年,全苏联(包括留学生)高校毕业生中只有13个人获得此项荣誉,我们班给中国人争光了。”50多年过去了,孙家栋还记得另外三个金质奖章获得者:赵元亮、卜刃和继绍钧。
“50年代,人人都有一股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是最刻苦的群体。从开学第一天到期末考试最后一天,我们部是每天晚上学到一两点钟,七年如一日。”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求学的细节部活灵活现地刻在他的记忆中。他谈到因为中国学生每天部熬夜学习,学校警卫每天不得不加以特殊服务和保密管理人员奉陪到底时的无奈,话语中充满着对苏联人民的感激之情。
“要想取得好成绩,唯一的窍门就是刻苦、认真和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一直伴随孙家栋的青壮年时期。
孙家栋对当技术员时的情景同样记忆犹深。他生动地给我讲述了用手摇计算机设计弹道的故事:“那时候,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专门来干这件事。每次需要32个人,分成两组,每组再细分,一直到2人一小组,一人算,另一人核对。因为一组弹道往往要算一个多月,每组原始数据都得一年半载才能算出。不进行比对。返工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得不偿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他直感叹现在年轻人拥有的好条件,“现在,年轻人外语好,掌握先进技术多,搜集资料非常方便,计算手段很先进,实验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那时候只能靠苦干出成绩,每天工作分成三大段,而晚上七点后属于时间最长、效率最高的一段。政工干部最重要的工作是动员大家回去睡觉。”
难忘80年代的窝棚生涯
孙家栋曾经参与了我国30多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在他的记忆中,八十年代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前的岁月最难忘。
“第一颗卫星上去后失效了,我们紧接着发第二颗,那时候。每次发射要准备3个月,因此。我们试验队一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呆了8个月。”
“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讲究先生产,后生活。我们住在建设发射场的工程兵留下的工棚里。工棚四处透风,躺在床上。透过瓦缝。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旁边是铁道,火车过时,床板也震得嘎嘎响。”我记得在西昌散步时时,他还给我指过当时住所的位置。
孙家栋当时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这个院长在发射场的8个月,除了要组织技术攻关外,还要抓伙食。他说: “钱是有数的,我们要算计着花。大家都不富裕,还惦记能省点,带点补助回家。”
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由孙家栋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年仅38岁的孙家栋,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就担任了这个统率千军的重要职务。
谈到怎么脱颖而出,孙家栋归功于老专家的赏识。学成回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总体室,这让他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接触钱学森这些高层领导的机会。 “我们经常能见到钱老。他会参与我们的讨论。老领导和老专家部很提携我们这些年轻人。”
其实,他的成功,更多的是水到渠成。航天老领导张镰斧这么评价年轻时的孙家栋:“小孙有能力,有办法,人缘好,他办事实在,善于发挥集体智慧,当年选他绝对正确。”
凝望桌上的月球仪
静水流深,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用这个简单的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国人讲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
孙家栋担任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等几个航天项目的工程总设计师。每个航天项目都是国家重大的工程,包括卫星、火箭、发射、监控和应用五大系统,有众多科学家和众多单 位参加,其中有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问题和各系统之间复杂的匹配与制约问题。无论多么难办的事,他一出面,就协调得大家都满意。
静水流深即大智若愚。奔腾不息的河流,虽有汹涌的外表,但却没有深度,没有内涵;静静的潭水,虽看似柔弱,但却深不可测。在祝贺孙家栋70岁寿辰的座谈会上,他当年的助手戚发韧院士曾这样评价他: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叶培建院士说: “孙部长待人谦和,在工作中他总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解决问题的点子,跟他一起心里踏实。”
孙家栋的办公桌上左上角摆放着一个月球仪,旁边摞着一些新出版的书,他一边整理一边说:“平时,我桌上没这么乱。这段时间一直在开会、出差,很少在办公室。”在桌子玻璃板下,我看见一张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拍的地球照片。他告诉我,这是他最欣赏的一张照片。
我问他: “咱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拍到这样的照片?”孙总很自信地说:“应该不会太久吧。其实,嫦娥一号在轨运行日寸也拍到过类似角度的照片。”接着,他凝望着桌上的月球仪,喃喃地说: “嫦娥一号卫星的全部数据应该可以公布了,也能做这么个月球仪。”
围在腰上的保温带
说起3天后的颁奖大会,孙总给我详细地讲述过程和细节。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两弹一星”功勋到首颗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他已经5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
199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回家后,孙家栋给妻子带上了奖章,表达他对妻子的衷心感激。
孙家栋的爱人魏素萍是一位医生,在她的回忆中,除了谈恋爱时有过一次长谈,几十年孙家栋部是沉默寡言的一个人。也许她有所不知,每次别人夸夫人漂亮时,孙家栋部是会心地一笑,谈起老伴来总是不吝赞美之词。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他说:“我非常欣赏 ‘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歌词”。
谈起儿女,我问他喜欢儿子还是女儿,而且强调一般母亲疼儿子父亲都偏爱女儿时,他笑嘻嘻地说:“我们家儿子姓孙,归我,女儿姓魏,归妈妈。”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航天生涯。您都出类拔萃。家庭生活,您也这么幸福。究竟有啥诀窍?”孙总乐呵呵地回答:“有啥诀窍呀,记住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采访完毕,孙家栋将护腰重新围在腰上,准备去参加一个评审会。
静。就是生命的圆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籍。静水深流,这便是孙家栋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