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不可忽略的一处细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阅读《鸿门宴》时,读者往往聚焦于范增举佩、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惊险环节,而对刘邦逃脱这一细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结合《史记》相关章节,揣摩这几句话,我们不得不惊叹太史公谋篇布局之精巧,刻画人物之匠心独运,见识之深卓。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早晨“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怎么逃脱时仅有一匹马,五个人呢?这一点值得玩味。刘邦是在生死关头为避免全军覆没而赴鸿门请罪的。要显出诚意,就必须轻车简从;要安全系数高,就必须保证随从忠诚可靠,智勇双全。如果其中再潜伏着一个“曹无伤”式的奸细,将刘邦野心和计谋和盘托出,他必死无疑。因此,刘邦的“百余骑”必是精锐中的精锐,亲信中的亲信。但为了不惊动范增,不惊醒项羽,他果断抛弃这些亲信,断尾求生仓皇而逃,不仅表现出刘邦的狼狈相,更暴露了他的狡诈、冷酷与自私。
  再看下一句:“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刘邦一人骑马,其他四人步行。即使有敌军追赶,让四人拼命迎敌,拖延时间,自己也可以快马回营。刘邦为个人安危考虑得何其周密!为深入了解刘邦为人,我们梳理一下《史记》中关于这四员大将的信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吕后的妹夫。他自跟随刘邦起兵以来,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斩将夺旗,屡立奇功,骁勇异常。鸿门宴上,他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表现使刘邦得以化险为夷。后来,黥布造反,刘邦卧病,大臣们不敢觐见,樊哙排闼而入,犯颜强谏,使刘邦重振精神,歼灭叛军。夏侯婴是刘邦故交,早年曾被刘邦误伤,有人告发刘邦,夏侯婴为保护刘邦,矢口否认此事,因此被关押了一年多,“掠笞数百”。自刘邦起义一直到汉文帝时期,夏侯婴一直任“太仆”之职,主管最高统帅的车辆、马匹,皇帝出行时,亲自为御车。下面两件事可见夏侯婴对刘氏的忠诚。一是韩信获罪即将被杀,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他出语不凡,立刻推荐给萧何,使韩信得以拜为大将,位居己上。二是刘邦被项羽追赶,夏侯婴看到刘邦的一双儿女,就拉上车,刘邦怕影响车速,屡次把他们推下去,夏侯婴反复把他们放回车上来,以至于“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夏侯婴可谓忠心耿耿,不计个人利益和安危。
  纪信对刘邦更是一片赤胆忠心。《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纪信主动献计,穿汉王衣,乘汉王车,带领两千妇女到东门诈降楚军,刘邦趁楚军争观“汉王”投降的混乱之际,带数十骑从荥阳西门逃脱,而纪信自己却被楚军烧死。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刘邦的一线生机,可见其忠诚远远超越了建功立业封侯裂土的个人目的,而是把刘邦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史记》中关于靳强的记载很少,仅《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以郎中骑千人,前二年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眛,功侯。”他的封地延续了子孙四代,这在汉代并不多见,可见他一家对刘氏江山的忠贞不二,绝无异心。
  总之,这四人对刘邦绝对忠贞不二,刘邦让他们保护回营,体现了其知人之明,而让他们带剑盾步行,又暴露了其极端自私狡猾。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句话同样暴露了刘邦的性格。从史记惜墨如金的风格来看,这条逃生捷径不是事先和张良商量好的,否则刘邦不会详细介绍这条路的里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得出两点:一刘邦绝对信任张良;二在生死面前只考虑个人。刘邦对张良的信任是建立在反复检验的基础上的,张良是在鸿门宴的前一年加盟的新人,他提出的迎难而上拿下宛城,利诱守将巧取峣关等建议被刘邦采纳,使大军才得以势如破竹,直入咸阳。刘邦入关之后,贪图享乐,樊哙等人冒死强谏未果,直到张良劝谏,刘邦才欣然接受,足见其对张良的器重程度。尽管这样,他对张良仍存有戒心,当张良领着项伯来见时,刘邦机警地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设想张良是一个与自己没有地缘亲缘关系的新人竟然是项伯的至交,他是否可靠?何况自己暂处弱势,他是否会落井下石,卖主求荣?彻底信任张良之后,刘邦见风使舵与项伯结为婚姻。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张良的忠诚被刘邦当成充当替死鬼的条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将刘邦贪生怕死,自私狡猾,甚至厚颜无耻的嘴脸不露声色地表现出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是张良等几个文臣武将的舍生忘死,同心协力才使得刘邦虎穴逃生。我们是结合这些人的生平来盖棺定论的,而刘邦在危急时刻,完全凭感觉和印象做出准确判断,其察人之明、知人之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同时,刘邦完全利用了这几个人的忠诚和智勇,不顾他们的生死,自我保全的行为更突显了其狡诈、自私与残忍的个性。对比项羽兵败时,为八千子弟兵损失殆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的行为,二者人格之高下,太史公对二人的褒贬就不言自明了。
  郭嵩焘说:“此等乃后世史家所应略者,史公偏于此等处委细言之。正为鸿门之会险绝奇绝,于此为之助势,亦自喜其摹写物情曲折之工也。”为什么“委细言之”呢?《鸿门宴》是项羽事业由盛转衰的关节点,暗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项羽之所以失败绝非仅仅是缺少识见,刚愎自用,还包括他重情重义,忠厚憨直。对手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道义上的高尚未必能带来功利上的收益,甚至为不守道义者提供可乘之机。
  项羽的重情重义在《鸿门宴》中表现得很突出。项伯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一席话,因为小人离间就伤和气,破坏灭秦统一战线实在不“义”,立即取消了作战计划。刘邦登门谢罪,花言巧语回顾二人战友情谊,对项羽的尊敬与思念,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樊哙闯帐,一番慷慨陈词,项王自觉理亏,不但不责备樊哙,还赐坐。《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描写仅此寥寥数语,在表现其憨直有余、谋略不足的同时,也强调项羽做事始终是坚守底线的,那就是“义”。刘邦在反秦起义中立下大功,且不居功自傲,前来认罪,如果杀了人家实在不合情理。有人脱离当时语境,以成王败寇的思维来评判,说项羽犹豫不决,是妇人之仁。殊不知,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就已放弃杀刘计划,鸿门宴在项羽眼中是一次叙旧宴会。可以说,鸿门宴中项羽表现出的是豪杰气,丈夫气。相比之下,刘邦则是小人气,无赖气。如果说拉拢项伯求生,曲意逢迎项羽,借如厕逃脱等不太光彩的行为仅仅是处理敌我矛盾时虑事周密、圆滑狡诈,那么,结尾断尾求生的细节,就将其贪生怕死、卑劣渺小、残忍歹毒的嘴脸含而不露的刻画出来了。在《项羽本纪》中加入描写刘邦的细节,既是用“互现法”表现《高祖本纪》不便表现的内容,也是有意识地把刘邦与项羽进行对比。
  项羽出于“义”,放走了刘邦,刘邦集团表面情真意切,义正辞严实则心怀诡诈,刘邦本人更是仅仅将情感和道德当做偷生和谋利的手段,其知人善任也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时刻准备抛弃爱将,以图自保。这无疑为刘邦登基后猜忌杀戮功臣埋下了伏笔。在《鸿门宴》一节中,司马迁通过一系列细节表现了项羽阵营的潜在危机,并无情揭露了刘邦人格的猥琐,以《史记》对抗权力和功利,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坚守,对道德与功利的矛盾的思索。其见识已远远超越了成王败寇的庸俗实用主义历史观,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张志强,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民族院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强化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改革意识。大连民院是国家在东北地区建立的
本文介绍了露骨料透水混凝土原料、制作及施工过程,并提出商品混凝土要长远发展,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开发特种混凝土及延长行业产业链。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aw m
对于企业办社会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各方面都很关注,且舆论亦颇一律:企业应尽快甩掉自办自背的“社会” 包袱。 但一段时间来,就笔者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朋友接触交谈,其所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0年5月我科住院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经脑CT及腰穿检查确诊。治疗组16例,对照组20例。年龄分别为(53.55±14.28)岁和(51.35±11.34)岁;性别(男
培植精神 为企业增后劲 青海青稞酒集团公司,1991年开始创办职教中心。10年来,公司职教阵地不丢,组织不散,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壮大生产规模,在1985
近几年举办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值得回顾,特别是办班的理念、办班的模式等对以后的教师培训工作都可借鉴。文章回顾了几年的培训过程,并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随着西藏人口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5岁增至64岁,西藏亦将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医学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发现拉萨地区老年肺结核有增多之势,为探索其特征,将我院近年来60岁以上
新课标的实验和推广带来了教师对传统课堂的深刻反思,进而体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教学评价重新定位与思考。此背景下,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受到质疑就成为一种必然
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以升学率为衡量的标准,在社会愈来愈重视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构建中小学教学管理新模式。本文从学生尚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
人物小档案:张云泉,男,194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