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灾祸意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古至今,都崇尚“福”,谁都期盼“福”至。可在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福”接踵而来的又有那人人都想躲避的“灾祸”。“天灾人祸”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表述灾祸现象的一个词语。
  “天灾人祸”是一个结构为“并列形式”的成语,“灾祸”在现代汉语中为同义词,基本上是混合运用。既然两个字的“义”相近,那古人在造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时为何不用“天祸人灾”呢?
  《古代汉语学源字典》对“灾”的解释为:灾,甲骨文记述的意思是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莫大于水、火和战乱所造成的祸害,人们称之为“灾”,如水灾、火灾、兵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灾害,如虫灾、风灾等。古文字的“灾”字,有的从“宀”,从“火”,表明房屋失火;有的从“水”,表示洪水为患,有的从“戈”,表示战争之乱,所以灾的本义是指人类所遭受的祸害、苦难。这个意义从古到今没多大的改变。如人们常说的“灾荒”指自然变化给人带来的损害(多指荒年)。“灾难”是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又作“灾殃”。
  《王力古汉语字典》记载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引申为其他各自然灾害。《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弊、权轻重,以振救民。”韦昭注:“灾谓水旱蝗虫冥之属”。荀子道:“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
  古书中也常记录了与古代天灾有关的一些说法:
  如:水旱成灾。其原文:阳嘉三年,河南三辅大旱……诏书以举,才学优深,特下策问……举对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二仪交构,乃生万物。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故圣人养之以君,成之以化,顺四时之宜,适阴阳之和,使男女婚娶。不过其时,包之以仁恩,导之以德教,示之以灾异,训之以嘉祥,此先王承养物之始也。夫阴阳闭隔,则二气否塞,则人物不昌,则风雨不时。风雨不时,则水旱成灾。”可知古代人们认为男女已到婚嫁年龄如不及时匹配,男女旷怨,就会违背天地阴阳之和,从而导致水旱之灾。
  在古人眼里,“灾”又由鬼神所降。如人之所以生病,无非是神灵降灾,鬼魂附体。又如倘若非祭祀而饮酒,会招致大祸。《商书·微子》亦曰:“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显然在时人看来,殷人之所以丢了江山,并不在于他们因嗜酒而荒了国政,而在于他们用酒不当而触怒了鬼神,以至鬼神降灾。由此可见古人们的灾是指“火灾”、“风灾”、“兵灾”、“旱灾”、“水灾”、“虫灾”、“雷电之灾”、“血光之灾”,这些灾是上天、是神、是鬼所致,是非人力所能抵御也。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祸”的解释为:
  ①祸,祸害。《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②危害《左传·昭公元年》“子木有祸人之心。”
  《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由“祸”组成的常用词为:
  [祸水]①称惑人败事的女子。张怀奇《颐和园》:“一条祸水出萧墙,十丈妖星流大地。”②比喻祸害或恶势力。《人民日报》,(1976.10.6):“西方总是有人想推动社会帝国主义向东,把这股祸水引向中国,西方无战事就好。”
  [祸从口出]言语不慎会招致灾祸。《当代》(1981年第1期):“就是大白天,街坊邻居们也不再互相串门,免得祸从口出。”
  由“祸”组成的常用的词语有:祸从天降,祸心,祸枣灾梨,祸国殃民,祸种、祸胎、祸根、祸害精、祸患……从“女人是祸水”、“祸从口出”……明显可知古人眼中的“祸”是人为所致也。
  “祸”由人为所致今人是很易理解的,但“灾”为何是“天”、“神”、“鬼”所致呢?“天”在中国古人的眼里又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对“天”有不同理解。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其低下,导致人们对天的存在无法理解。由于天所造就的雷电、风雨、昼夜、四季、冷暖等等变化使人体会到了巨大的无比的威力,在原始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上天主宰和控制一切。上天的命令和旨意不仅见诸于各类形象,也见诸于各种自然物。这些自然物的状况发生异常变化,理所当然地代表着上天(或天)的意志,孔子所谓的天,处于一种由“至上神上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形态,它已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由神向自然和人类转化的趋势。古人认为的灾是由自然现象或上天神灵所主导的,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中“天”这个概念或范畴的发展历程,天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意义:第一,指自然之天,物质之天,苍苍天空,第二,指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第三,指自然运行规律,一种未被人为人力所触及的自然存在状况(外在必然性),“自然”、“天然的、非人力的”。宋代王安石在其《临川集》中称“自然”曰:“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
  释古人眼中的“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古人意识中火的含义。在中国古人眼里,灾是由上天神所致,是种种非人力所能抵御的自然现象,而祸是人为所致的现象。先民的灾祸意识,故也就有了“天灾人祸”的说法,而不说成“天祸人灾”,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特有的“灾祸”意识。
  这种文化蕴含的信息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通过对汉字这一文化符号的剖析来探求古代文化是文化史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途径。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的精神仍然在底层——与王手的对话》,见中国作家网)解决问题是人们赋予小说额外的负担,却往往成为判别小说优劣的尺度。很多小说,
我和夕阳发生了关系  必将诞生一个黑夜  但我不喜欢这个孤独的孩子  捉弄和哺乳是我的累赘  我在山上点燃蜡烛  每烧一截,生命之捻就矮一截  但我不会让它沉睡  投奔人间的烟火味,不会熄灭  在那里,詩歌的种子随时爆炸  诗人从地裂中重新设坛献祭  刻碑老人  山上总有一个山洞适合他  要不,他怎么一天到晚  都啃着那些青石呢  史记里总有一段文字描述他  要不,他怎么就把甲骨文  凿成一幅幅山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
像无人居住的村庄  一直荒凉……  我的秋天空荡荡  我的身体空荡荡……  桂花的体香消失在拐角处黄昏的街头  我看见贫穷和衰老  孤独和流浪  九月的风霜开始落入凡间  芦花深外  那场白  接近于雪  更接近于故乡……  车过合肥  那条午夜的河流  被时光带远  列车载着我  又一次驶向远方  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  此处我们必须温柔地承认虚空  比如百年孤独,天空之城  折断的翅膀,倒下
在晃动的杯盏与酒液之间  我们很难确认哪一部分是虚无的  杯盏易碎  而酒液易于消溶  我的杯盏里  流淌着一条易溶于血液的赤水河  她时常从峡谷深处呼啸而来  让我在往复的涛声中  一遍又一遍,确认我的存在  我的虚无  坛  我看到他仍然拥抱着  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  拥抱着黝黑的时光坠入  幽深如鐵的往梦  在充满曲折的归途中  把所有关于秋天的风声收拢  试图勾勒出  黑暗生活的黄金弧度 
我的父亲,在梦里  喊我回去  父親坐在小小的山坡  他的手里攥满泥土  脚下踩着清凌凌的郁江河  我想成为郁江的一只水鸟  在父亲的耳边唱一首歌  今夜,沉睡的河里没有水鸟  所有的喉咙开始结痂  水鸟紧紧抱着父亲的山坡  我想成为郁江的一条鱼  在父亲的眼里游来游去  今夜,被豢养的水里没有鱼  所有的眼泪都是隐约的影子  鱼们风干成疼痛的记忆  父亲,我生锈的关节  已走不回故乡  今夜,你
女性,常用月亮、家园、地母、河流去隐喻,或相夫教子,或红袖添香,默默承担着命运的幸与不幸。在女性对命运的承担中,往往忽略了其个体存在的生命意识。波伏瓦说“女性永远处在被看的地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另类女性——林黛玉——中国封建时代闺阁中优秀知识分子的风范,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诗意生存,这位多愁善感的姑娘把历史上谢道蕴、李清照、朱淑真这些女诗人生活际遇形象化了。  红学家王昆仑说:“宝钗在作
虽然结识川木的时日并不长,但其实神交已久,这源于两年多前曾品读过他的一篇创作谈。浸润诗道三十余载,在与诗歌的朝夕相处之中,诗人的哭声、沉默多附着于此,而诸如那些战胜时间、追寻崭新世界与心系返乡之旅的愿望,也在诗歌之中找到了寄托。以真诚眷顾之心沉浸于恒常如新的诗体追求,川木对外在世界的观照,以及对内在情感的剖解得以呈现。当把川木的诗歌作为触摸、体悟的对象时,分明可见一位踽踽独行却怀抱坚定信念的诗人在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  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人本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它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中心,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终极目标。人本化管理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尊重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具体地说,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校长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为本,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人本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