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分析。方法:从2014年4月到2015年7月,选取我院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详细情况并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37/175),前臂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并发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5-02
现今冠心病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毕竟其是有创手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创口血肿、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其会影响患者的恢复、降低临床治疗效果[1]。所以如何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探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我院的175例冠心病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94例,女81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为(59.8±2.5)岁。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采用桡动脉穿刺的占比87.43%(153/175),股动脉穿刺的占比12.57%(22/175)。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抗凝剂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通过患者的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植入5~7F的动脉鞘管,插入引导的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然后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遵循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安排护理人员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表1)。
3 并发症护理
3.1 前臂血肿护理
主要是通过早期悬吊患肢、绷带加压包扎以及静脉注射脱水剂等方法,采用高渗脱水剂治疗,经患肢手背静脉注射,直接将患肢水肿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减轻组织张力、水肿,最终达到缓解疼痛、吸收血肿的目的[2]。
3.2 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行宣传教育,介绍术后患肢伸直制动的作用,嘱患者若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相应检查;术后应密切观察敷料渗血、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沙袋压迫6h左右,穿刺肢体制动12h左右,并合理应用抗凝剂,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皮下血肿往往可以自行吸收,也可应用硫酸镁进行热敷促进血肿的吸收。
3.3 拔管综合征护理
拔管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介绍冠心病介入术的知识和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缓解紧张、恐惧心理,术后拔管时动作要快,术前准备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药物,若出现血容量不足立即补充血容量。
3.4 心律失常护理
主要是刺激冠状动脉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在其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情况,若出现问题,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术前准备硝酸甘油、阿托品等紧急抢救药物。
3.5 假性动脉瘤护理
若腹股沟部位出现可压痛的搏动性包块以及可扪及震颤、压迫近端动脉时肿块会缩小的现象,首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若发现假性动脉瘤及时进行相应处理,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延长制动时间至48h,并立即停用抗凝剂,若以上处理均无效行手术治疗。
4 讨论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薛晶等人的报道一致,从这些指标表明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以前臂血肿为主要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本组37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行相应护理后均恢复正常,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冉.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02:213-214.
[2]闫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4:67-68.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并发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5-02
现今冠心病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毕竟其是有创手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创口血肿、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其会影响患者的恢复、降低临床治疗效果[1]。所以如何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探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我院的175例冠心病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94例,女81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为(59.8±2.5)岁。行冠心病介入术的患者采用桡动脉穿刺的占比87.43%(153/175),股动脉穿刺的占比12.57%(22/175)。
1.2 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抗凝剂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通过患者的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植入5~7F的动脉鞘管,插入引导的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然后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遵循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安排护理人员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表1)。
3 并发症护理
3.1 前臂血肿护理
主要是通过早期悬吊患肢、绷带加压包扎以及静脉注射脱水剂等方法,采用高渗脱水剂治疗,经患肢手背静脉注射,直接将患肢水肿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减轻组织张力、水肿,最终达到缓解疼痛、吸收血肿的目的[2]。
3.2 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行宣传教育,介绍术后患肢伸直制动的作用,嘱患者若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相应检查;术后应密切观察敷料渗血、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沙袋压迫6h左右,穿刺肢体制动12h左右,并合理应用抗凝剂,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皮下血肿往往可以自行吸收,也可应用硫酸镁进行热敷促进血肿的吸收。
3.3 拔管综合征护理
拔管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介绍冠心病介入术的知识和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缓解紧张、恐惧心理,术后拔管时动作要快,术前准备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药物,若出现血容量不足立即补充血容量。
3.4 心律失常护理
主要是刺激冠状动脉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在其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情况,若出现问题,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术前准备硝酸甘油、阿托品等紧急抢救药物。
3.5 假性动脉瘤护理
若腹股沟部位出现可压痛的搏动性包块以及可扪及震颤、压迫近端动脉时肿块会缩小的现象,首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若发现假性动脉瘤及时进行相应处理,用绷带加压包扎并延长制动时间至48h,并立即停用抗凝剂,若以上处理均无效行手术治疗。
4 讨论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1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4%,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部位渗血水肿、拔管综合征、心律失常、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薛晶等人的报道一致,从这些指标表明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以前臂血肿为主要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本组37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行相应护理后均恢复正常,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介入术后对其进行全面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冉.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02:213-214.
[2]闫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