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科学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课程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化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并巧妙地渗透到各专题的教学内容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就不能只停留在对过去陈旧知识的总结上,应适当增加新内容,改进新教法,并通过新内容的学习,学生开阔视野,体会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在编辑思想体例和选材等方面有特点,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进行适度教学。新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这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淡化纯理论的知识和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把握教学深度。
例如,必修《物质的聚集状态》内容中,删去了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以及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如果教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势必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研究多种教材知识内容,把握教学广度。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编排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螺旋式渐进的方式呈现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编排思路,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中只需要了解从化合价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在必修1专题二中再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本质特征。在学习必修1专题三时可增加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内容。
三、在教育观念上,随时代的转变而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在知识呈爆炸性的今天,社会不停地发展变化,教师教育观念必须随着转变。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必然,学校已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最后的场所,课堂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当然传递知识依然是教师责任,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是终极目标。教学思想要发生转变,教学应由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
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学生厌学情绪较为强烈,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时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能力,而是忙于教给学生结论,反复做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这样单一、被动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对硬灌入的知识很难提起兴趣。其实,我们注意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就会发现刚会走的小孩特别喜欢自己走,当它已经完全学会了走路,再让他无目的地走,很难再提起他的兴趣。人天生就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本能,浓厚的兴趣是发生在过程中的。化学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化学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
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
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素质和潜能,而人的某些素质是很难教会的。对人的潜在素质的挖掘、开发,激活内在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能达到的,有人说,教师就像助产士,给受教育者提供条件和营造氛围。我们应营造怎样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以宽容之心爱护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某教育家们曾做一次问卷调查,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的顺序是:对学生友善态度的教师;尊重课堂每一个人的教师;有耐心的教师;兴趣广泛的教师;有良好仪表的教师;对学生公正的教师;有幽默感的教师;有良好品行的教师;能关注自己的教师;具有伸缩性的教师。可见,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的要求甚至超过对学识的要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参照这些去做,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讲授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思维变得灵活而敏捷,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高,成绩一步步逐渐提高,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营造教学目标,创造探索知识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再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褪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造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学生而言终生受用。
六、在化学习题课中实施问题性教学模式。
第一步,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第二步,教师公布答案,有争议性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较多时暂时不公布答案,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由参与讨论,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码,学生看书理解。第三步,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个别辅导,同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记录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争议较大的问题。第四步,组织全班讨论共性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对于争论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教师深化问题,理清知识线索。第五步,总结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情况,提出表扬或批评。如有剩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习题重新阅读教材。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与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关键词: 新课标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在编辑思想体例和选材等方面有特点,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进行适度教学。新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这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淡化纯理论的知识和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把握教学深度。
例如,必修《物质的聚集状态》内容中,删去了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以及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如果教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势必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研究多种教材知识内容,把握教学广度。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编排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螺旋式渐进的方式呈现知识,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编排思路,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中只需要了解从化合价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在必修1专题二中再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本质特征。在学习必修1专题三时可增加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内容。
三、在教育观念上,随时代的转变而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在知识呈爆炸性的今天,社会不停地发展变化,教师教育观念必须随着转变。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必然,学校已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最后的场所,课堂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当然传递知识依然是教师责任,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是终极目标。教学思想要发生转变,教学应由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
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学生厌学情绪较为强烈,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时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能力,而是忙于教给学生结论,反复做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这样单一、被动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对硬灌入的知识很难提起兴趣。其实,我们注意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就会发现刚会走的小孩特别喜欢自己走,当它已经完全学会了走路,再让他无目的地走,很难再提起他的兴趣。人天生就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本能,浓厚的兴趣是发生在过程中的。化学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化学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
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
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素质和潜能,而人的某些素质是很难教会的。对人的潜在素质的挖掘、开发,激活内在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能达到的,有人说,教师就像助产士,给受教育者提供条件和营造氛围。我们应营造怎样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以宽容之心爱护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某教育家们曾做一次问卷调查,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的顺序是:对学生友善态度的教师;尊重课堂每一个人的教师;有耐心的教师;兴趣广泛的教师;有良好仪表的教师;对学生公正的教师;有幽默感的教师;有良好品行的教师;能关注自己的教师;具有伸缩性的教师。可见,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的要求甚至超过对学识的要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参照这些去做,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讲授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思维变得灵活而敏捷,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高,成绩一步步逐渐提高,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营造教学目标,创造探索知识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再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褪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造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学生而言终生受用。
六、在化学习题课中实施问题性教学模式。
第一步,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第二步,教师公布答案,有争议性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较多时暂时不公布答案,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由参与讨论,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码,学生看书理解。第三步,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个别辅导,同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记录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争议较大的问题。第四步,组织全班讨论共性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对于争论较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教师深化问题,理清知识线索。第五步,总结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情况,提出表扬或批评。如有剩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习题重新阅读教材。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与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