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发展观念 倡导环保优先意识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生态失衡、污染严重。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平衡理念,切实把环保优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即经济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
  关键词:发展;环保优先;价值取向;生态现代化
  在当今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目标和共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家园一方面是指社会进步、生活富足,另方面也是指生态平衡,环境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生态失衡、污染严重。尤其是2013年秋冬以来,雾霾连连,少见蓝天。污染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倍加关注、广泛热议的话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诟病,必须下大力气治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并不能让人民感到幸福,去年冬天以来的雾霾天气,让人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就是很好的例证。要转变观念,处理好积极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把环保优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
  (一)生态环境意识比较淡薄
  国人理念的短期化。环境问题牵涉到人们整个世界观的改变,许多人缺乏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好”与“快”的关系。今天的人们,国家和民族意识很强,但国际视野不够开阔,缺乏世界公民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遇到环保问题时,有无力感,认为环保是哥本哈根会议上政要精英的事情。多年来经济建设带来的污染,使得许多人对环境破坏都习以为常,只有当个人利益受到直接损害的时候,才会去寻求经济赔偿或生态环境的保护。
  企业主普遍缺少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环保设备和治污技术方面投入少,已有的环保设备经常性闲置不用,并偷偷排污,以牺牲环境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环境法制观念淡漠,不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钻空子、投机取巧行为严重。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深,点上的治理赶不上面上的破坏,并呈现出区域性破坏、结构性解体和功能性紊乱的发展态势。
  各类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三分之一。
  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每年约200万公顷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资源总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旱灾、涝灾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湖泊萎缩,河流断流;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出现大面积漏斗区。
  农田遭受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村环境脏、乱、差。
  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红树林面积锐减,珊瑚礁破坏严重,一些海洋生物面临枯竭,海水污染,海岸侵蚀。
  (三)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
  在一些生态资源优势地区,“环境换增长”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大量引进资金,开办矿山,挖掘资源,盲目追求GDP,在资源开发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我国产业层次低、结构偏重、自主创新能力差,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落后;工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为资源偏重型结构;第三产业水平低,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式经营。很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低下,质量较差。资源开采、加工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在严重的隐患。
  (四)资源型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
  很多地方的主导产业:钢铁、石化、建筑、建材、物流等均为高能耗或高污染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较高。高碳排放产业(如钢铁、电力及热力、煤炭、石油、化工、非金属制品)碳排放占工业排放总量的绝大部分。
  资源型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农业方面:土地板结、地下水污染、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等;工业方面:污水横流、废气熏天、废弃物随处堆积,污染极其严重。
  (五)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
  在环保问题上,上级重视、基层忽视,上面检查、下面隐瞒,强调GDP,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很多地方的乡镇一级政府,没有环保管理机构,缺少专职环保人员;县级政府的环保部门,监察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现实问题,使得地方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二、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都是指人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土地、水、能源、生物等自然资源。
  2.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的时候没有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过分的开采与破坏,超过了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虽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人类却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300多年前,西方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了现代的工业文明,在带来人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毁坏了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造成全世界1/3耕地的表土流失,有50%的牧场向荒漠演化,世界森林面积缩小了一半。这一切都显示,一场全面危机正摆在我们面前。酸雨、干旱、洪水、臭氧空洞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准则
  1.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 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三、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念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彼此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非科学、不理性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而环境的恶化与污染的加剧,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规律是,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大。这是因为人们对环保认识的滞后性与经济利益的诱惑性,在经济发展中会急于求成,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发展模式;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用于环境治理的经费严重不足。
  当前,总体上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虽小、但发展速度较快。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至少在短期内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做出取舍。其中任何一方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内势必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则能为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资金和基础设施的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还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21世纪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费用作为经济成本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支持;另外,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区域小气候,培育新的高质量环境。
  环境保护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要求以人类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不可取的。片面强调环境保护,简单地反对现代化、工业化,抵制经济增长,是不切实际的,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则明显是有害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可以并行不悖。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文明的消失。公元前2500年前,拉丁美洲曾出现过高度的人类文明——玛雅文明,当时当地气候适宜、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各种资源丰富,玛雅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当时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但是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玛雅人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短期内耕地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下来,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当地气温上升,环境已经变得不在适合居住,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永远的教训警示后人。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生态现代化
  当面临“是种树保护环境,还是砍树发展经济”的状况时,按照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偏利耦合,经济发展了,环境和生态就会退化。
  现代发展理念则认为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它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与经济互利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目的。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非物化(轻量化)——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绿色化——无毒无害和清洁健康;生态化——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增长和生态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互利耦合。
  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较多,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丽家园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生态平衡理念,强化环保优先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环境保护也一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共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力倡导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平衡理念,强化环保优先意识。
  树立主动性环境保护理念。把保护环境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价值观,主动的、创造性的去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加大环境问题的研究力度,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以生态环境产业为载体,促进环境生态的良性转化。
  树立回归自然的人居理念。要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加大治污力度,改变“天-气(废气)-人-物(建筑物与废物)-地”五位一体的污染格局,努力回归自然,实现“天-人-地”三位一体化的去污染格局。
  树立广义的环境保护理念。由狭义的“人口—环境”环保理念转变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一体化的广义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纵向上,从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培育中开发资源;在横向上,既考虑环境保护,又考虑环境培育,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可以防止或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降低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进而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
  (二)改革行政决策模式,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各级政府要依法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模式,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观,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凤凰涅盘”。
  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将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水、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项目,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三)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强化环保责任追究
  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是狠抓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定并落实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做到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三是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多措并举,把严格环保执法、强化政府调控与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等深层次问题。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定期公布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城镇空气质量、噪声、饮用水源水质等环境信息。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督之中。
  四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和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部门和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对环保部门执法人员行政不作为或失职渎职、违法执法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四)重视生产消费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生产、消费各个环节,积极发展生态工程、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排放物为目标,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推行清洁生产,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设备,改变技术工艺,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五)抓住工业革命机遇,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
  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术、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转型以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
  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发展附加值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能效高、节约能源的现代工业体系,从源头控制高能耗项目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把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转到“低消耗、低排放”上来。积极推进生态效益型农业、绿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使经济的发展速度与生态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六)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指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推广节能环保产品,释放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   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建设中,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高温蒸汽灭菌技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自动化等相关技术,使各类垃圾真正成为“放错地方的资源”。
  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使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在污水及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由现在的以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资源再生产方面,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来看待,使资源的消耗与经济的发展形成“消耗—恢复补偿—消耗”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总之,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要得到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有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坚持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前,环境被破坏已成事实,保护迫在眉睫。必须从根本上强调环保优先战略,把实现生态现代化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发展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30).
  [2]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2006(03).
  [3]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东强.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J].辽宁经济,2006(12).
  [5]陆新元等.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04).
  [6]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J].学术交流,2003(02).
  [7]章庆民.关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02).
  [8]冯永强,肖颖,肖成.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J].中国环境报,2012(05).
  (作者单位:王义山,邢台学院;徐莉,河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分析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因素,为农地流转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地流出与流入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的行为受到家庭劳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且影响程度不一。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是所有10个因子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这
期刊
摘要:居民消费结构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和社会经济状况改善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镇居民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市场化的进程中一直都是消费市场的主体与先导。文章探究了江苏省城镇居民1992~2011年这20年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来分析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八个消费项目上用于满足基本需求的支出额与边际消费倾向的特点,通过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消费水平及方向的比较研究,剖析消费心理和
期刊
摘要:文章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用技术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现实中的三农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科学发展。  关键词: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农民负担;途径  一、景福乡农民负担基本情况  四川省德阳市中区景福乡总人口13608人,面积14156.7亩。该乡在德阳市中区37个乡中,经济状况居中,在农民负担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该乡近几年农民负担的几个主要数据: 1984年人
期刊
摘要: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解决全科医生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泰山医学院是山东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山东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两大基地针对转岗培训进行了积极探索,确立了城乡社区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3”培养体系,保证了城乡社区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
期刊
摘要: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落实大学章程精神和坚持依法治校,要求大学应当具有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而当前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缺乏规章制度建设专业知识、规章制度内容结构不完整、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建议通过将规章制度管理部门与制定部门相分离,在各职能部门设立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制定完善的制度建设规程等方式加强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  关键词:规章制度;治理结构;大学  大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南京市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中青年城镇居民选择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和月收入水平等六因素对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性别、婚姻和工作单位性质三因素起着较强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中青年;城镇居民;老年照顾方式;影响因素  一、引言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1.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大湘西农村的实地考察,文章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希望对旅游从业者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关系  一、湘西概况  大湘西, 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这里生态植被保持完好,民族传统文化浓郁,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了,农村原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莞韶产业转移园为例,针对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进行SPS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2008年莞韶产业转移园进驻后到现在,产业转移园对韶关城市交通起到了推进作用,并由低水平低层次的条带状向高水平高层次的网络状结构演变。  关键词:产业转移;城市交通;欠发达地区;莞韶产业转移园  2008年以来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以浙江省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 浙中建材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汽配城、澧浦苗木城这五大专业市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发放和现场访谈方式了解这五大市场各自经营现状普遍存在管理欠缺、信息不畅等问题。尤其大部分专业市场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为零。对此文章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市场;现状;电子商务;发展  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现代新经济形势下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连锁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物流需求。可是连锁企业又存在许多自身障碍性问题,如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信息系统不完善、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都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阻碍。一个企业没有最佳的物流配送模式和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会对商品的转移以及适时、适量的服务产生不利影响,物流配送问题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