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闻花香鸟语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servermainten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郑建国的花鸟画,总觉得有一股潇洒冲和之气迎面而来,那一幅幅充满灵气的画面,于淋漓磊落中尽见脱颖,心头不觉为之感动,便想起了花鸟画“艺术”来。
  其实,“艺术”这个词是梵语译音,意思就是“做”,可见艺术是要花心血做出来的。但怎么做,用什么心态去做很重要。郑建国是位有学养的文化人,他爱憎分明,爱花鸟爱自然,有爱就会去“做”,有做就产生了艺术。这也许是画家的大智。
  面对着一幅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画卷,无论是牡丹,还是翠竹;无论是秋菊,还是春花;无论是牡丹,还是翠竹;无论是燕雀,还是松鹤,都构图新颖,立意维妙。我推测传统的笔墨运动和画面气氛的制作和渲染,对郑建国来说已臻圆熟。面前,画家所“做”给我们看的乃是掺和了他用自己的智慧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诠释。郑建国对现代艺术特点的吸取,我以为尤得力于写意艺术语言的突破,即在他驾驶个性钟爱的色彩和构成形态的能力。表现在即使是一方小小画面,抑或是一处疏密虚实块状,郑建国都很有把握地将笔墨线条的节奏和色彩韵律的变化,来构成艺术画面的美学视觉效果。他的这种绘画形式突破了平面的构成的原理,从而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由此看来,郑建国的花鸟画艺术的造诣在于能从传统功力中参透现代手法,在现代构成中隐藏传统程式。
  有人说画花鸟画要有平和心,读花鸟画亦然。要赏画,特别是花鸟画最佳环境莫过于在一处小屋,人画之中,清茶一壶,茶与画共品。可谓于无声处闻花香听鸟语,人与画中花鸟和谐一处,其乐无穷。
  郑建国的花鸟画,求大气,追雄浑,洒脱飘逸,师古而不滞疑,创新而不离宗。不论大写意还是小写意,他都主张以前贤为本,重笔墨,讲意境,写神韵。郑建国是个勤奋的有天分的艺术家,数十年的阅历和学养,磨练铸造了属于自己、表现自己特色的花鸟画技巧。在他笔下,或取气或取境或取韵的驱驾中,那线条和色彩注入了花和鸟的内在精神,让人看到大自然的动与静、虚与实的旋律,以及生命之歌跃然纸上。
  郑建国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用心去体验每一片充满生机的绿地、每一朵萌发真情的花儿、每一只倾吐爱心的小鸟,就会从心里撞出爱那里的花、爱那里的生灵,从中寄托情感,净化心灵,让居住空间更加自然化、艺术化。
  这便是郑建国的花鸟画艺术的魅力。
其他文献
福建省摄影大奖赛征稿启事  主办: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  协办: 福清市天生农庄 海峡摄影时报  福清市旅游局 福清市广电局  福清市文联 福清市侨乡报社 福清市摄影家协会  为全面记录福清市“三城同创”进程,展示融城绿色发展风貌,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与中共福清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天生杯·美丽福清”全省摄影大赛,即日起向全省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征稿。  一、征稿内容  凡是反映福清
期刊
作为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渔村,蟳蜅位于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这里的蟳蜅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蟳蜅女身着斜对襟的衣服,衣着朴素,大都打着赤脚,或者踩着一双人字拖,可头上都戴着鲜艳的花儿。年近70岁的黄老伯,他的儿媳妇站在摊档前吆喝着“鲜货咧”,腰上别着一个亮光光的红色塑料小钱包,头发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除了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还多插了一根红筷子。圆髻
期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文明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1862年,台湾沪尾海关成立。1865年1月1日,台南安平开港,正式名称为“台湾关”。同年,洋商纷纷在台湾设立洋行。所谓洋行,就是外商建立的商业办事处,此时也正是大量西式建筑出现于中国之际。当时台湾有五大洋行,分别是英国德记洋行、怡记洋行、和记洋行、德国东兴洋行及美国唻记洋行。现存规模最
期刊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换位体验下鱼儿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刘进不是专业摄影师,在他看来,陆地上景观的“可摄资源”在数年的采风之后已经显得“枯竭”,而海底下的光影、鱼群和植物又一次让他的摄影热度高涨了起来。于是他爱上了深度潜水,在200多次潜水过程中,他抓拍到的很多海底精彩瞬间还获得了很多摄影大奖。
期刊
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位于东非草原的肯尼亚。肯尼亚有广袤无垠的沙漠、终年积雪的山峰、茂密苍翠的森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物乐园和自然天堂。  在这里,成千上万头野牛、狮子、大象、犀牛、猎豹、斑马、羚羊、河马、火烈鸟等野生动物每天自由地生活在各个保护区里。每年7月至9月,以角马为主的数以百万计的食草动物向马赛马拉迁徙,途中将渡过鳄鱼出没、杀机重重的马拉河,而狮子等众多猛兽也会聚集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7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6幅作品获奖。汪伟的《故乡》荣获一等奖,郭明的《赶集》、苏少飞的《真假难辨》获二等奖,陈国云的《山雨欲来》、陈永兴的《西下》、林梅钦的《沙漠绿洲》获三等奖,蔡邦华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期刊
乌山“兄弟同根榕”  清泠台在福州乌山霹雳岩下,岩壁当中凹陷处有一平台自然天成。平台面积约10平方米,摆设有石桌、石椅,供市民休闲;南向崖边围以石栏,宋代摩崖题刻“清泠台”三字在围栏下方半壁上,楷书,字径盈尺。“兄弟同根榕”生长在台北向距台面2米多高的岩壁上,形状奇特,被市民评选为“榕城十大奇榕”之一。  “兄弟同根榕”景观的奇特之处:一是两株同是小叶榕,相距6米,左大右小,左高右矮,如同兄弟。二
期刊
8月25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海峡摄影时报社、武夷华泰地产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山水·世界武夷”2013网络摄影大赛8月赛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参赛作品200余幅,10幅(组)作品入围。其中,华城的《子夜三才》、子歌的《大王渔歌》获优秀奖,各积2分,其余8幅(组)作品各积1分。
期刊
福州森林公园“榕树王”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在福州城乡,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到处都有,虬枝苍劲、饱经风霜的数百年古榕也不罕见,古榕、巨榕、奇榕……多了去了。但论起知名度,还是要算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八一水库北岸的大榕树。这株大榕树是公认的福州“榕树王”。  这株“榕树王”,围径10米,要6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高20米,远望像一座翠绿的山。“榕树王”树龄940多年,占地2亩,冠幅1330平方
期刊
福州遍植榕树,有“榕城”之美称。走在福州,到处可见榕树,垂下来的“胡须”——气根,丝丝缕缕,构成独特风景。抚摸起来,苍老刚劲。  传说宋代时,福州开始大规模人工植榕,著名书法家蔡襄曾组织在福州至漳泉的驿道旁种植榕树,开创了官府植榕的先河。到了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公元1067年),因太守张伯玉率领民众抗洪救灾病倒,接受一老人提出的植榕保水土的建议,张伯玉亲手在衙门外植榕外,还要求百姓在城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