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在做课外阅读理解题时对文章的理解不到位,答题很难答到点子上,甚至于课内阅读部分也有不少孩子答题很不准确。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语文的阅读课上,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是要教给他们细嚼慢咽分析课文的方法?教给他们什么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什么是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什么是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顺序?还是什么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类型?但这一切在十多年以后,学生的记忆中还能剩下什么呢?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当学生真正成了“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时,语文素养的获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导语,或生动有趣、吸引力大,或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让学生或被吸引、或被感动,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例如,在教学《白雪公主》一课时,就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白雪公主是那么的美丽、善良,她来到了森林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白雪公主》……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如果在课堂上敏感地发现学生答问中有关于课外阅读的信息,我就马上肯定他会把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来解决问题。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和条件,都能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及时鼓励自主阅读,每次在学生自主地读书后,都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充分的肯定使他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而且个人的情绪愉悦、高涨,阅读兴趣随之高涨,并且会带动其余的学生效仿他这种阅读行为。
学生要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要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和获取知识。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自己就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给学生适当地指点一下。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了注脚。读书如何有层次性和指向性,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保证朗读时间,让朗读得到落实
落实朗读就要合理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要明确朗读目的,讲求朗读实效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其训练的目的、要求各不同。初读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要求朗读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等,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就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我在教《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台湾的蝴蝶以它的品种多、数量多而甲天下,尤其是黄蝶翠谷的蝴蝶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一睹它的风采,现在我们需要聘请一名出色的导游,为游客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样我便顺势引导学生要作为一名导游,要能把游客吸引住,首先就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黄蝶翠谷的美。这样一来,连平时不爱张嘴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总之,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对阅读方法加以指导,重视阅读效果,坚持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作者简介:龚蓉波,女,1972年2月出生,专科,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胜利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 王梦玉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当学生真正成了“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时,语文素养的获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导语,或生动有趣、吸引力大,或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让学生或被吸引、或被感动,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例如,在教学《白雪公主》一课时,就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白雪公主是那么的美丽、善良,她来到了森林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白雪公主》……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如果在课堂上敏感地发现学生答问中有关于课外阅读的信息,我就马上肯定他会把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来解决问题。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经验水平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和条件,都能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及时鼓励自主阅读,每次在学生自主地读书后,都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充分的肯定使他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而且个人的情绪愉悦、高涨,阅读兴趣随之高涨,并且会带动其余的学生效仿他这种阅读行为。
学生要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要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和获取知识。所有的“学会”离开了“训练”都将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自己就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给学生适当地指点一下。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了注脚。读书如何有层次性和指向性,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保证朗读时间,让朗读得到落实
落实朗读就要合理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要明确朗读目的,讲求朗读实效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其训练的目的、要求各不同。初读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要求朗读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等,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就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我在教《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台湾的蝴蝶以它的品种多、数量多而甲天下,尤其是黄蝶翠谷的蝴蝶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一睹它的风采,现在我们需要聘请一名出色的导游,为游客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样我便顺势引导学生要作为一名导游,要能把游客吸引住,首先就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黄蝶翠谷的美。这样一来,连平时不爱张嘴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总之,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对阅读方法加以指导,重视阅读效果,坚持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作者简介:龚蓉波,女,1972年2月出生,专科,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胜利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