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 “疫情下的变与不变”构思演练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休戚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针对新冠疫情,观察思考角度有很多,题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了引导,大致圈定了作文立意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方向,寫作中要体现哲学思辨能力。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立意选择的空间,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难度。
  材料分析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创设了写作的具体情境。
  第二、三句交代疫情背景下的“变化”的一面:“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变化着。从“变”的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人们主动地、积极地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眼光、视野、思想观念的转变,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
  第四句写出生活中“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推己及人、休戚与共的美德……从“不变”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这是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国今天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变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句总结二三四句,“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综合所给材料,写作时,必须兼顾“疫情背景”,辩证地看待变和不变的内容,处理好二者关系。所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顽强、团结、奉献、助人的精神品质,都是抽象的概念, 作为新冠疫情亲身经历者,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品味,结合各种媒体报道,能够从中发现有价值、有内涵的“材料”,用具体鲜活的生活内容让这些概念“活”起来。
  提示语是: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这句话直接给学生写作以提示,又进一步设置了具体情境,写作指令是写一篇“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作文的文体类型和格式没有具体限制。题目只是要求参加征文比赛,并未在文体上作具体规定,能够让考生发挥个人才智和写作特长。
  参考立意
  1. 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为守。
  2. 知常达变,开物成务。
  3. 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4. 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5. 坚守传承,适时而变。
  6. 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7. 改变或是坚守,皆是民族复兴之帆。
  8. 不忘初心,因时而变。
  9. 鼎新革故求发展,坚守初心铸辉煌。
  佳作展示
  变与不变殊途同归
  某考生
  我们都变了,我们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为之做出牺牲。
  2020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伴家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亿人,居家隔离,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了护佑生命,为了家国,这必须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办公,自己做饭……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但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正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言发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力量,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有真卿、海瑞,下到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辱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龙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着坚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无谓坚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点评
  本文是难得的考场佳作。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宽,格局大,语言有力量,有思辨,有温度,有高度,显示了作者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顺“疫”而变,坚守本色
  某考生
  犹记,己亥之末,庚子之初,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人心惶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疫情之下,我们顺“疫”而变,变的是观念与心态;我们坚守本心,不变的是情怀与担当。
  疫情之下,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心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急速蔓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只能居家防控,在线远程工作、学习。殊不知,楼下的超市已修缮了一个小窗口,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购物;殊不知,小学生早已厌倦了束手束脚的生活,与父母展开激烈的“战斗”;殊不知,从前一言不合便暴跳如雷的少男少女们也藏起了骄傲的“尾巴”,积极配合防控。
  疫情之下,变的是我们的陋习与格局。这次疫情过后,“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贪痴可休矣”已深入人心。有些人因自私与无休止的贪欲,已耗费了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一次自然的报复,同样也是人类自身的革新与完善。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得病不报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这些城乡之间的“土味标语”折射出人们观念与格局的拓展。这些标语如泥石流一般,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诚然,疫情改变了我们春节聚会的热闹气氛,但它更拓宽了人们的思想深度,引领人们从长远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疫情之下,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来袭,大国院士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慨然出征,潜心研究。医者仁心,无数逆行者慷慨赴荆楚,白衣作战袍;群策群力,全民出击,无数工人、设计师奔赴前线,高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展现出令世界为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疫情面前我们不畏艰险,继续弘扬无数革命志土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疫情之下,不变的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理念。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造成经济重创,患病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在疫情之初,世界各国人民积极主动地为我国捐赠防控物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情怀照耀华夏大地。巴基斯坦允许中国留学生暂住本国,支援武汉人民。“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担当荡漾不息。当国外疫情肆虐的时候,我国积极主动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及己人,不断向世界重灾区分享抗疫经验,加速疫情防控进程,用实际行动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疾风知劲草,烈火铸金石。纵观本次疫情,感慨不已,全国乃至全球顺随疫情自觉作出调整,这是时代的必然。同时,我们坚守青春本色,一心向阳,不忘初心,共克时艰,这也是时代之需。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情之下的“变与不变”折射出时代变化,历久弥新!愿你我顺“疫”而变,坚守本色!
  点评
  开篇引出话题,点明主旨,然后条分缕析地谈及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照应题目,思路清晰,思维活跃,中心明确。
其他文献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很令人痛心的发现,那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把写作当成一件有意义令人开心的事情,而是对写作产生了不应有的抵触情绪,认为写作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觉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会用到写作。在这样的心理下,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不够用心,甚至出现了抄袭的现象,或者写出的作文没有灵气,就是俗话说的“读起来干巴巴的”,这也是一直以来令语文教学工作者头疼的一件事。笔者
期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必须立足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借助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特色、提升谋篇布局能力等,進而全面提升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水平。  本论文立足于高中写作教学,并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推动高中写作教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平凡的世界》是由我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以上个世
期刊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年多年来,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司马彦自办的公司已出版他自己编写的字帖、教材1200多种,他也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公司资产超过6亿元。他的字帖市场占有率大,而且使用者几乎都是学生,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他表示:“我的字帖,都是我亲手写的字,也可以说不是我的字。”因为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的字体,他要去迎合他们,根据他们的需求去
期刊
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方案制定得并不全面,一些教学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不能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降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写作手法和素材积累入手,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咬文嚼字,生活有源的概述  咬文嚼字指的是作文语言应当仔细斟酌,高中生在写作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
期刊
在议论文写作中所举的例子要想吸引眼球,就必须有“料”。这个“料”不能拾人牙慧,而应该是一截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其法有二:  一、选择别人没有举过的例子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在写议论文时,举例子也要像陈寅恪先生讲课一样,选用别人很少用或不曾用过的“独家”事例,这样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期刊
威尔·杜兰特说过:“终有一天,我们的大脑将赶上我们的工具,我们的智慧将赶上我们的知识,我们的目标会赶上我们的力量。于是最后,我们得以举止如人类。”  而理性和思考可能是我们永远需要不停追赶的两大目标,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是理性被感性压倒了的动物,而在困难中和黑夜里则尤需理性和思考。  鲁迅先生认为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在当下这个疫情相当严重的时期,各种说法、信息和观点如潮水一
期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本真”思维。“群作文”是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概念,在传统写作教学中,经常采用所有学生同题写作文的方式,学生写完后教师评讲;在“作文”前面加一个“群”字,强调的是对作文评讲的整体把握。“群作文”的评讲,通过案例的展现与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表现出本真的一面。而学生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能
期刊
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写作要求,除了要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之外,还需要增强学生细节刻画能力,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为动人的优秀作文,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层次。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弥补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使学生善于观察和把控细节,抓住细节描写的精髓,将文章写得更加精致动人。  要写好
期刊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简单地学习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育要求,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养。而这种影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作文。这就需教师在教导学生作文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底蕴。传统文化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心灵品质,让学生全面成才。  一、利用古人事例,提升学习质量  高中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传统
期刊
隨着新课程的改革,作文在中学语文考试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作文中胡乱编凑、废话连篇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觉得作文难教,反复强调学生课后阅读、课后实践,专门的作文课开设得少,这不利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本文以作文课堂教学为基础,谈教师应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一、准备好课堂作文素材  给出一段材料,写一篇作文,是中考作文常见的形式。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会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