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389773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20年来,随着妇女史研究成果的丰富提升,童养媳作为其特殊的群体,有着其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一群体的研究也备受学界的关注,因此,研究成果颇丰。而且随着各种地方档案的发现和研究,这一群体被关注得越来越多。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一些方面却仍稍显不足,期望利用地方档案的研究越来越多。
  关键词:童养媳;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由于童养媳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其研究较早,笔者所及最早是1946年钟其生的《闽西童养媳问题研究》[ 钟其生:《闽西童养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1946年第3-4期,第104-132页.],该文章详细的阐述了童养媳的含义、起源、和社会背景,以及具有地方性的闽西地区童养媳盛行的原因,其将童养媳与闽西土地改革相结合,并以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台湾地区,施绮云所著《吾国近代童养媳之法律学的研究》[ 施绮云:《吾国近代童养媳之法律学的研究》,合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第六辑,1955年.]较为具体地分析了童养媳身份在法律上的定位等问题,首次在法律问题上关注这一群体。而近年来,这些研究越来越多,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下面,本文就童养婚的起源时代、盛行原因和影响,归纳总结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一、童养婚的起源时代
  对于童养婚的起源时代,学术界一直有一些争论。大概有四种起源说:周代说、秦汉说、三国说和宋朝说,而宋朝说里又有南宋末年、北宋中期和宋元时期的说法。
  第一种“古无童养媳之名,其近似之例则获有之。周行媵制,嫡之行也,以侄娣从,侄娣不必皆系成年,苟非待年于父母之邦者,即与童养媳之性质相似矣。”[1].然而这种说法的支持者少之又少,仅在一些风俗介绍书籍中看到。如《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中提到:“童养婚在中国起源较早,周代即有类似的婚姻模式雏形。此风起始于周朝,盛行于三国,至元代,童养婚习俗更胜。”[2]可以看出,周代媵制为童养婚起源的说法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媵制是一种侄娣随嫁制度,本质在于陪嫁,与童养婚的实质有一定的差距,也许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媵制有后世童养媳的影子吧。
  第二种,“秦、汉以后,帝王开始选拔幼女或幼小时罪入掖庭者,在成年以后,或自幸,或賜予子弟,在实质上亦先养而后御也。即至宋、明之世,此种养婚之例仍显。”[3]其“养婚”二字被一些学者认为即“童养婚”,如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一书就是秦汉后宫说的典型代表。[4]。但是很多人认为帝王选拔幼女入宫,是为培养优秀的后妃或婢女,从而培养优秀的皇位继承人和考虑皇宫安危这一帝王自身为目的,与童养婚所大致认为为减轻婚嫁负担的目的完全不同,而且其“被养幼女”将来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也少之又少。
  第三种,“沃沮国女,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5]即三国时,东夷沃族女孩,长到16岁夫家就接去长养为媳,成人以后回到父母家,父母给些钱物再回夫家。鲍国安[6]认同此观点,而在风俗读物《<辉煌的中国>系列:中国婚俗文化》中也认为三国时就出现童养媳[7]。
  第四种则普遍为学术界所接受,不过在具体定时期时还是有一些争议。一些学者通过对《宋史·杜紘传》进行解读后认为应该起源于北宋时期。[9]另一些学者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认为其起源应在南宋末元初。[10]由此可以看出,近年学术界关于童养媳起源时代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一般都比较赞同其时代为宋朝时期。
  二、童养婚盛行原因
  前面提到童养媳的起源时代学术界有争议,但是对于其兴盛于明清的说法基本都是赞同的。而在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童养婚在明清兴盛的原因是比较关注的,但是,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学术界大部分对于其兴盛原因的探讨,都是以地区为代表进行讨论的。
  在以全局为探讨方面,学界大体认为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原因:一、溺女之风的盛行,致使童养成为代替溺女的最好办法;二、家庭贫困无法抚养;三、结亲聘礼大,婚礼浪费大;四、古代社会还有丈夫公婆病重,提前娶媳妇的风俗,男家纯粹出于封建迷信思想,以为男子突然结婚,喜神会驱逐霉事,这种做法又被叫做“冲喜”;五、古代人口稀少,为加快人口繁殖,鼓励早婚早育。其中家庭原因和结亲花费大等原因学术界一般都赞成。[11]另外还有学者从法律的视角将童养婚现象放在清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之下考量,具有一定的先进创新性。[12]
  在以地方为案例的探讨中,多集中在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华南地区的研究。而其中最具有的代表的是对客家童养媳的研究。因这些地区聚集着大量的童养媳,而贫穷、重聘厚嫁的社会风俗和溺婴之风等社会问题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童养婚泛滥。[13]
  由此可见,无论是全局性研究还是地方性研究,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嫁妆的厚重、溺女之风的兴盛、原生家庭的贫穷、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几大方面是童养婚盛行的重要原因。
  三、童养婚的影响
  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探讨。一些学者从妇女本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童养婚的存在是对妇女的摧残。他们认为童养婚从根本上讲是包办强制的婚姻陋俗,对男女双方都不利,而且婚后大部分的童养媳都遭受了虐待,其生活悲惨艰辛,而女方一般都比男方大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可以说这种婚姻状态下的男女双方都是封建家庭的牺牲品。[14]
  另一些学者从清朝流行的溺婴来反证童养媳的存在其实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救赎。抚养维艰和嫁妆负担是溺女产生的主要经济原因,而童养可以有效地消解这两大原因,可以说童养是民人避免溺女的一种变通之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以童养代替溺女是一种进步。[15】张珣认为从家族中的身份和角色来看,童养媳比一般的妇女有更多的机会,呈现出更富有弹性的身份与角色变化。[16]美国人类学家武雅士从心理层面探讨童养媳现象,认为这种婚姻一方面可以维持家庭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又可避免近亲结婚禁忌的问题。[19]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童养媳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不足。第一,学术界的研究多局限在清朝,对其他时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时期,因为童养媳现象一直到当今社会,在比较贫穷的地方任然存在,但是社会和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却相对较少。
  第二,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学术界目前对于童养媳问题一般单从社会史角度或者单从法律史角度来研究,人类学、社会史和法律史三者相互结合的情况非常少见,因此,对此问题不能全面的解读,无法突出童养媳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第三,目前的研究多从一个地区或者个案分析为主,无法从全局的观点去解读这一群体。因为每个地方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而且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个案的研究是不能够完全说明这一群体的遭遇等问题,可能不具有代表性。第四,从司法角度来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大多数来自对这一群体的含义、原因和悲惨生活的描述,却不能将这一现象放到当时的法律下去解读,而且大多数没有意识到这一群体在法律上的地位到底如何。第五,材料运用多以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地方志以及地方风俗读物为主,还有甚者多以文学作品为主,在资料上不太具有信服力,以地方档案为研究的相对较少。期望今后可以多出现以地方档案为中心的研究,如《淡新档案》 《龙泉档案》《南部档案》等。
  参考文献:
  [1]钟其生:《闽西童养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1946年第3-4期,第104-132页.
  [2]施绮云:《吾国近代童养媳之法律学的研究》,合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第六辑,1955年.
  [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88页.
  [4]呼志强:《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01月版,第66页.
  [5]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88页.
  [6]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 151页.
  [7]陈寿:《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魏略》.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07月版,第 125 页.
  [8]鲍国安:《古代风俗之思考——童养媳》[J].金田,2015(第4期),第115-116页.
  [9]徐明月:《<辉煌的中国>系列:中国婚俗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05月版,第24页.
  [10]详见李奎原:《童养媳起源时代探究》[J].《文化学刊》,2016(第10期),第47-49页;
  [11]方建新:《也谈童养媳——对<童养媳考略>一文的补正》[J].《社会杂志》,1983(第4期).
  [12] 详见何定华:《童养媳考略》[J].《社会杂志》,1983(第1期),第35-38页;
  [13]徐蓓蕾:《童养媳婚姻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05月29日.
  [14]详见胡志彬:《浅议童养媳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第12期),第375页;
  刘毅:《关于古代童养媳现象的思考》[J].
  [15]陈和平:《清代童养婚盛行之法社会学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4第45卷第1期,第97-103頁.
  [16]详见庄英章、武雅士:《华南地区社会形态(1930-1950)——区域性比较初探》,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8 年版;李奎原:《民国时期的客家童养媳》[J].
  [17]详见胡志彬:《浅议童养媳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第12期),第375页;
  [18]冯尔康:《清代婚龄的规定与童养媳制度》,《清人生活漫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28页;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3月,第229页;.
  [19]详见肖倩:《清代江西民间溺女与童养》[J].《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39-243页;
  [20]陈和平:《清代童养婚盛行之法社会学探析》[J]高大伦,范勇:《中国女性史 1815-1958》,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56页.张珣:《妇女生前与死后的地位:以养女与童养媳为例》,《国宪编《历史、文化与台湾》下册,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1998年,第421页.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学生党支部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分析新时代“三型”学生党支部的科学内涵,结合工作实际中创建“三型”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领会学习型党组织的要点、树立服务型党组织的意识和聚合创新型党组织的能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举措,为创建善于学习、勤于服务、敢
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与民事立法不断完善,城市公民也开始着眼于行政立法以求对政府机构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监督;但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跟城市出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状态。  因此在旧的秩序规则还未被完全废除,新的法治秩序还没有被完善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将法治理念与法律知识更好融合进农村,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诉讼离婚比例居高不下,而女性作为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离婚中受到的伤害往往大于男性,而家庭暴力和婚内出轨成为了女性离婚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针对家庭暴力和婚内出轨两方面,对于诉讼离婚中可能出现的困境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更好地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家庭暴力;婚内出轨;女性的合法权益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腾飞,思想观念改变,我国离婚率也在飙升,诉讼离婚在日常
期刊
摘要:延安,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方。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在这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十三个春秋,延安精神发源于此。因而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中国共产党员。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来到延安,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延安精神”暑期实践活动,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忆往昔峥嵘岁月,带着赤诚的心,去传承延安精神,感受新时期的延安风貌。  关键词:延安时期;抗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训练项目实践训练理论与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向前发展,三级跳远跳跃项目在田径运动项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在众多田径运动项目中,三级跳远项目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身体素质与技术高度统一的运动项目。  1.三级跳远的特点  由于三级跳远运动项目具有特殊性,多少年来其训练技术的科学性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对该项目探索的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相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需要转变,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模式。因此,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变革的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思考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加强大数据的应用,不仅能将管理的重心升级和优化,而且还能将管理的范围更加明确,管理的方式更加规范,有助于人本理念的彰显。但是就当前来看,在大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日趋严重。大学生本应风华正茂有所作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仅贻误了学业,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  关键词:网络游戏 大学生 不利影响  1. 研究意义  大学生玩儿网络游戏已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学习及成长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其中不乏有许多网络游戏成瘾者。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健康生活蓬勃发展,学业有成
期刊
摘要: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林语堂在《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称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生活寄于风雨,命运困于党争,但他的襟怀系于苍生,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态度笑对人生。本文将就苏轼曲折的人生来探讨他养成旷达态度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苏轼(1037—1101
期刊
摘要:自行车运动讲求人和车的高度配合。现如今随着该项体育运动的繁荣发展,车与车之间的差异微乎其微,基本可忽略不计,因此比赛中如何将人与车的配合发挥到极致,则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这要求运动员除了要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高超的战术运动以外,还应有超强的心理控制能力。研究证明,目前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已成为制胜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重视自行车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训练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
期刊
摘要:短跑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项田径运动项目,随着时代进步,短跑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的改善。然而,短跑作为速度和力量的极致体现,是与短跑运动员工作肌群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与短跑的成绩密切相关。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是掌握与运用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是最大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从项目的特点以及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角度来看,力量素质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