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以及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有效策略的改革,是目前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教学策略 ; 小学数学 ;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42-01
1.创建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是没有办法完成学习的,即使学习了,收到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作的前提都是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培养兴趣不仅是培养学生行为,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文化知识的活动。要获得知识首先应该对学习充满兴趣,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件痛苦事情,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们的好奇心十分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容易兴奋,因此应该合理地设置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1.1故事导课
成功导课的模式应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继续探讨的兴趣,能够迅速的帮助学生调整他们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也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者是相关的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找到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笑话等,导入新课,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导课: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海绵宝宝。海绵宝宝:“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海绵宝宝,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学生们一看到自己平常喜欢的海绵宝宝都要去寻宝,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与海绵宝宝出发的路上,碰到了章鱼大哥分饼引起大家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1.2 营造“竞赛”情境
数学这个科目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小学生又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小学生,开展一些游戏竞赛活动,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竞争以及成功的机会。教师把新知识放置在游戏比赛当中,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让他们的注意力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并通过游戏的进行获得知识以及发展的能力,也通过这次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第四册的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环节,让四个人一个组,每个人手中一张扑克牌,看看谁能首先拼凑出数字24,谁先计算出来牌就应该归谁,到最后谁获得的牌数最多,就算获胜。这样游戏竞赛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复习了表内的乘除法,也了解了运算的顺序,而且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与好胜心,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灵感。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笔者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 分,现在是10时6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3.小组学习,优势互补
如今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因为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点,小组的学习可以让资源优化配置,他们之间可以優势互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小学生的个性健全以及性格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教授《旅游中的数学》这一门课时,教师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们马上根据同学间不同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充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有多长时间,有的学生则负责租赁房子,还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参与,相互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融洽关系,活跃气氛
课堂上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主要依靠的是语言,语言代表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流露,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们会因为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而更加有动力去学习,也会伴随着教师鼓励的语言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伴随着教师夸奖的声音学生一步步的可以向成功迈去。小学生的人格还不健全,因此心灵比较脆弱,如果遇到难题,教师不可以过多的职责,或者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该更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尊重小学生的每一个选择,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认知。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可以过分的职责,应该给与他们改正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在等待我改正错误,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5.注重探究,学生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笔者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6.注重教学的反思,收获教学效果
每一堂课,都有缺憾,因此教師应该进行课后的反思,找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数学活动结束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思索整个的探索过程以及判定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有心,尊重每一位小学生,合理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位小学生都是天才,都能够取得更好地 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刘旭.听课说课上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北生.教学艺术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教学策略 ; 小学数学 ;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42-01
1.创建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是没有办法完成学习的,即使学习了,收到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作的前提都是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培养兴趣不仅是培养学生行为,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文化知识的活动。要获得知识首先应该对学习充满兴趣,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件痛苦事情,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们的好奇心十分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容易兴奋,因此应该合理地设置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1.1故事导课
成功导课的模式应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继续探讨的兴趣,能够迅速的帮助学生调整他们的状态,进入到学习,也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或者是相关的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找到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笑话等,导入新课,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导课: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海绵宝宝。海绵宝宝:“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海绵宝宝,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学生们一看到自己平常喜欢的海绵宝宝都要去寻宝,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与海绵宝宝出发的路上,碰到了章鱼大哥分饼引起大家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1.2 营造“竞赛”情境
数学这个科目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小学生又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小学生,开展一些游戏竞赛活动,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竞争以及成功的机会。教师把新知识放置在游戏比赛当中,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让他们的注意力处在高度集中的状态,并通过游戏的进行获得知识以及发展的能力,也通过这次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第四册的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游戏环节,让四个人一个组,每个人手中一张扑克牌,看看谁能首先拼凑出数字24,谁先计算出来牌就应该归谁,到最后谁获得的牌数最多,就算获胜。这样游戏竞赛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复习了表内的乘除法,也了解了运算的顺序,而且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与好胜心,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灵感。
2.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笔者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 分,现在是10时6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3.小组学习,优势互补
如今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因为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弱点,小组的学习可以让资源优化配置,他们之间可以優势互补,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帮助小学生的个性健全以及性格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教授《旅游中的数学》这一门课时,教师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们马上根据同学间不同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充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有多长时间,有的学生则负责租赁房子,还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参与,相互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融洽关系,活跃气氛
课堂上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主要依靠的是语言,语言代表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流露,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学生们会因为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而更加有动力去学习,也会伴随着教师鼓励的语言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伴随着教师夸奖的声音学生一步步的可以向成功迈去。小学生的人格还不健全,因此心灵比较脆弱,如果遇到难题,教师不可以过多的职责,或者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该更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尊重小学生的每一个选择,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认知。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可以过分的职责,应该给与他们改正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在等待我改正错误,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5.注重探究,学生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笔者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6.注重教学的反思,收获教学效果
每一堂课,都有缺憾,因此教師应该进行课后的反思,找到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数学活动结束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思索整个的探索过程以及判定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有心,尊重每一位小学生,合理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位小学生都是天才,都能够取得更好地 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刘旭.听课说课上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北生.教学艺术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