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缓慢,造成人才难以聚集,而缺乏人才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贫困地区应当明确导向,按需引才,创新引才,同时还要盘活本土人才,最终要使人才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人才;创新;资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309-01
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缓慢,造成人才难以聚集,而缺乏人才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为了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贫困地区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招贤引才力度,但收效却不明显,甚至得不偿失,往往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人才匮乏、人才难求,一方面煞费苦心引进的人才不一定派上用场,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正确处理好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拓展柔性引进,走出“外来和尚会念经”误区。由于对引进人才的了解一般是听其言多、观其行少,知其优点多、缺点少,导致引进人才“带病上岗”,甚至长期“水土不服”。一味地崇“外”,使人才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弃之一旁,周而复始,产生了无形的资源浪费和引进后遗症。明确导向,按需引才。一是引进人才前应对本地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包括学历、专业、岗位、性别等条件,并结合本地行业、产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实行按需引进、因岗引才。
(一)根据本地硬件设施和工作平台,稳步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迫切想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要盲目引进学历高、技能高、素质高的“三高”人才,搞人才“大跃进”。活化方式,创新引才。一是咨询式引才。围绕本地重点产业、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省市高校专家教授、对口业务部门领导、资深专业人士为重点,组建专家团队借脑用智,为宏观决策出谋划策、为产业发展建言献智、为项目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二)情感式引才
充分利用亲情、友情、乡情纽带所连结的人才资源,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高校生见习实习基地等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本籍在外人才动态信息库”,采取定期邮寄贺卡、发送祝福短信等形式,畅通沟通与联络渠道。通过组织同乡会、召开在外人才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地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才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招商引资。
(三)项目式引才
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以区域优先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采取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合作经营、聘请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同步引进。
盘活本土人才,谨防“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引才输血”成本远远高于“现有造血”成本,舍近求远的“灯下黑”,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现象。因此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本土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是实施“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引进”工程。只要本地籍高校毕业生愿意返乡就业且达到用人单位的学历、专业等需求,当地政府就应主动解决编制问题,有配偶的甚至要安排好其配偶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二是重视挖掘乡土人才。在农民居多的贫困地区,可以以村为单位,通过聘请农技专家,对那些愿意学、能学懂的带头人开展培训,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为每个村都储备一些有知识、懂技术的“明白人”。这样,村民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向“土专家”请教,解决专家鞭长莫及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问题。三是精心培养现有人才。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将不同种类的人才进行分类,并探索实施课程“菜单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强化职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鼓励各类人才在职学习,攻读更高学历,参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
筑牢人才高地,落实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目的都是为了使用,要使人才能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留的住、用的好、有效应”。一是宽宏气度纳贤才。对人才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也不要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眼睛只盯着缺点不放,而对于人才的优点视而不见。要使人才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就要能容纳人才的某些缺点,要看到人才的优点所在,创造干事创业的软环境,跳出陈旧观念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条条框框,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生存空间。二是创造平台炼能才。人才效能的开发必须“以用为本”,引进人才却不为其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致使有的人才“浮”在机关而不是下到基层,有的人才待在会议室而不是实验室,不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的能力也在长期的闲置中有所退化。有的甚至还特意为人才设置各种障碍,专门安排人才到学非所用的岗位去工作,人为导致了大材小用,或者弃之不用,不但荒废了人才本人,而且对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无形中形成了负面影响。三是完善机制留人才。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加大公选和竞聘上岗制度,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和人才双向选择,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优化配置,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积极兑现引进人才的各项创业优惠、人才奖励、生活补助,及时按标准发放特殊奖金津贴等,从户籍登记、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业绩档案等人才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人才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对各行业选树的人才典型进行表彰,激发他们创业干事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才;创新;资源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6-0309-01
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缓慢,造成人才难以聚集,而缺乏人才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为了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贫困地区不惜一切代价,加大招贤引才力度,但收效却不明显,甚至得不偿失,往往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人才匮乏、人才难求,一方面煞费苦心引进的人才不一定派上用场,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正确处理好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拓展柔性引进,走出“外来和尚会念经”误区。由于对引进人才的了解一般是听其言多、观其行少,知其优点多、缺点少,导致引进人才“带病上岗”,甚至长期“水土不服”。一味地崇“外”,使人才一年新、二年旧、三年弃之一旁,周而复始,产生了无形的资源浪费和引进后遗症。明确导向,按需引才。一是引进人才前应对本地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包括学历、专业、岗位、性别等条件,并结合本地行业、产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实行按需引进、因岗引才。
(一)根据本地硬件设施和工作平台,稳步推进人才引进工作,迫切想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要盲目引进学历高、技能高、素质高的“三高”人才,搞人才“大跃进”。活化方式,创新引才。一是咨询式引才。围绕本地重点产业、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省市高校专家教授、对口业务部门领导、资深专业人士为重点,组建专家团队借脑用智,为宏观决策出谋划策、为产业发展建言献智、为项目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二)情感式引才
充分利用亲情、友情、乡情纽带所连结的人才资源,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高校生见习实习基地等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本籍在外人才动态信息库”,采取定期邮寄贺卡、发送祝福短信等形式,畅通沟通与联络渠道。通过组织同乡会、召开在外人才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本地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才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招商引资。
(三)项目式引才
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以区域优先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采取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合作经营、聘请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同步引进。
盘活本土人才,谨防“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引才输血”成本远远高于“现有造血”成本,舍近求远的“灯下黑”,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现象。因此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本土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是实施“本地籍高校毕业生引进”工程。只要本地籍高校毕业生愿意返乡就业且达到用人单位的学历、专业等需求,当地政府就应主动解决编制问题,有配偶的甚至要安排好其配偶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二是重视挖掘乡土人才。在农民居多的贫困地区,可以以村为单位,通过聘请农技专家,对那些愿意学、能学懂的带头人开展培训,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为每个村都储备一些有知识、懂技术的“明白人”。这样,村民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向“土专家”请教,解决专家鞭长莫及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的问题。三是精心培养现有人才。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将不同种类的人才进行分类,并探索实施课程“菜单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强化职业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鼓励各类人才在职学习,攻读更高学历,参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
筑牢人才高地,落实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目的都是为了使用,要使人才能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留的住、用的好、有效应”。一是宽宏气度纳贤才。对人才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也不要以偏概全求全责备,眼睛只盯着缺点不放,而对于人才的优点视而不见。要使人才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就要能容纳人才的某些缺点,要看到人才的优点所在,创造干事创业的软环境,跳出陈旧观念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条条框框,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生存空间。二是创造平台炼能才。人才效能的开发必须“以用为本”,引进人才却不为其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致使有的人才“浮”在机关而不是下到基层,有的人才待在会议室而不是实验室,不但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的能力也在长期的闲置中有所退化。有的甚至还特意为人才设置各种障碍,专门安排人才到学非所用的岗位去工作,人为导致了大材小用,或者弃之不用,不但荒废了人才本人,而且对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无形中形成了负面影响。三是完善机制留人才。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加大公选和竞聘上岗制度,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和人才双向选择,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优化配置,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积极兑现引进人才的各项创业优惠、人才奖励、生活补助,及时按标准发放特殊奖金津贴等,从户籍登记、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业绩档案等人才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人才先进典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对各行业选树的人才典型进行表彰,激发他们创业干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