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答应你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29岁的中国政法大学在读研究生薛波在翻看资料时惊奇地发现,我国居然还没有一本适用于自己的《英美法词典》。
  泱泱东方大国,缺少这样一部词典,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外交上,我国与执行英美法的国家,如美国和欧洲等国,使用不同的法律概念,根本无法正常交流。就拿19世纪70年代,中美谈判僵化一事来讲,中方与美方,简直是“鸡同鸭讲”,完全不懂英美法的我国外交官,在谈判中根本无法守住一席之地。
  当薛波知晓这件事后,汗毛倒竖——他知道,改革开放近15年的中国,已经不可阻挡地与世界接轨,而缺少这一部法律,无异于鸟无双翼而寸步难行!
  作为法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他非常焦急,立马召集几十名年轻学者进行钻研,为此他们每天工作16个小时,苦苦奋战两年。可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展示初步成果时,却遭到英美法学者们的一致否定。学者们告诉他们:“年轻人,这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英美法教育被中国割断了30年,又怎能在一朝一夕间就接上血脉呢?”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脑袋一下子就蒙了。上哪里找精通英美法研究的学者呢?若找不到,这件事就只能搁浅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薛波了解到,原来民国时期东吴大学的一批法学前辈,还生活在上海。
  他内心无比激动,要知道,东吴大学是我国许多法学权威的母校。从1930年到1990年,国际法院曾经出过6名中国籍法官,他们均毕业于此。东吴大学更是中国唯一一所系统教授英美法的大学!
  1946年,东京审判用的是英美法程序,蒋介石几乎找遍整个中国,都没有找到懂英美法的人,最终点名去东吴大学要人。结果中国赴远东军事法庭的团队成员,包括法官、检察官、顾问等,几乎都来自该校。
  薛波立刻意识到,只有这些学者能帮他们了。


1997年7月29日,在上海的部分《元照英美法词典》审订学者合影,左起依次为潘汉典、周枏、卢绳祖、许之森、蔡晋、徐开墅、高文彬、浦增元、郭念祖诸位先生

  但他也深知,此行可能“成少败多”。毕竟,这些学者曾经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因为“文革”,被荒废了整整30年的青春。如今,再邀请他们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愿意吗?即使愿意,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已经80多岁了,身体是否允许呢?


  怀着一颗忐忑的心,薛波来到上海。一开始,他总是碰壁。一些东吴老先生,心里早已布满无法愈合的伤痕。
  让薛波十分痛心的一件事是,当他拜访一位东吴老人时,他发现对方已把过去的苦难、专业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他们越平静,我就越觉得他们可怜,那该是怎样一种力量,才让这些知识分子绝望”。这种无力感,让他十分悲怆。
  而拜访卢峻先生,又让薛波的心灵受到震撼。卢峻先生是东吴大学与复旦大学双学位毕业生,1933年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著有《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一书,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尽管在去之前,薛波已做好功课,这一批老先生可能在过去30年间,已受尽生活的折磨。但当他敲开卢老的房门时,还是震惊了:这间房子,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上海最质朴的民居了——两步就能走完的房间里,最值钱的电器就是巴掌大的电风扇,曾花12元钱买的。卢老90多岁了,一只眼睛已经失明,鼻梁上挂着用纸糊了一条镜腿的眼镜。他蜷缩在被子里,生病了不敢去医院,连药也买不起。
  薛波走上前,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人能想到,这位连《哈佛法学评论》每期都要寄送样刊的老人,此时面容竟如此苍白。在残酷的生活面前,他的学识根本无人知晓。
  思虑了很久,薛波还是提出请求:“卢先生,不管什么原因,世人可能会忘了您。”卢老的一只耳朵有点背了,薛波只能跪在地上说,“但您不仅有精深的学问,还是一个时代学术高峰的象征,请您务必要参加我们的工作!”
  卢老的眼睛里泛着泪花。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东吴大学被勒令整改,“文革”期间,不能在国内接触任何法学知识,他都没有落泪。可这一刻,当听到国家“需要你”的这一刻,他落泪了。他说:“我答应你。”这四个字,明明语气十分微弱,在薛波耳中却掷地有声。仿佛在卢老心中,自己从未被时代辜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风烛残年之际,再为国家做贡献。


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影

  和卢老情况类似的,还有被称为“罗马法活词典”的周枏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年文库”丛书里,他的排名位于胡适等大家之前。这样一位法学精英,在风华正茂时,突然被下放到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20年,本可在法学界有进一步造诣的他,只能隐姓埋名。如今,他住在一个破败的两层平房里,一台单门冰箱、一台黑白电视,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当听到能重操旧业、发挥价值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光。
  除了卢老和周老,让薛波记忆深刻的,还有高文彬老人。他是迄今为止仍健在的曾参与1946年“东京审判”的学者,正是他从浩瀚的卷帙中找到两名差点逃离法网的战犯犯罪的证据,立下大功。他本可在法学领域继续深造,却在1952年,因参加过“东京审判”,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下放到鄱阳湖修大堤。他每天起早贪黑去挑土,完全没有时间搞学术。可即使在那样極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仍然咬牙坚持,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学习,每天坚持写英文笔记,直至平反。
  1980年,59岁的他,双手布满了老茧,脸上饱经风霜,在承受了原本不该承受的重量后,他终于得以平反。但当有关部门提出可给予资金补偿时,他一口回绝。   可当薛波找到他时,他却把编纂词典的任务,一下子扛在肩上,义不容辞。因为在他心里,可以不原谅过往的历史,却从来没有一刻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经过30余次的走访,薛波终于将散落在华东地区的14位老学者找齐了。之后,他们立即投身《英美法词典》的编篡修订工作中。
  一开始,薛波很担忧老人们的身体会扛不住,毕竟,他们的平均年龄已高达84岁!可老人们忘我的热忱,是他无法想象的。一群耄耋之年的老者,精气神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有一次,仅仅为了审订一个词条,卢峻先生与同僚吵得面红耳赤;卢绳祖先生写下长达6页、2000字的注释,直至脑血管痉挛住院治疗……
  在日常的修订工作中,老人们凭着异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难。
  王毓骅先生视力严重弱化,一定要借助自然光看稿,而他簡陋的家中没有阳台,因此,他每次都要跑到远居的女儿家审稿。
  潘汉典先生把审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甚至在手术前两天,他挂着尿袋,也要把稿子审完。曾写出《最高法院条例》《刑事罪条例》的蔡晋先生,在接受审订《词典》的任务时,已经身患重病,但他仍然临危受命。没日没夜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劳累过度,间接导致病情加重。最终,他没等到看一眼出版的《英美法词典》,便溘然离世……


  整个《英美法词典》的修订过程,历时整整九年,没有鲜花,没有正规部门的支持,没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甚至连正规的办公室都没有。可学者们毫不计较,每一部分修订好时,他们都欢欣雀跃,露出开心的笑脸,真的就像小孩子。
  是啊,他们如小孩般纯粹。尽管他们知道,这本词典一定会名垂千古,但是几乎没有人提到“署名”二字。卢峻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叮嘱着:“千万不能署名!我年轻时就这样。”
  在这一群被时代辜负的知识分子废寝忘食的努力下,《元照英美法词典》终于出版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英汉英美法词典,收录的词条多达4.5万个,是日本出版的《英美法词典》词条量的整整3倍之多。
  这部令人震撼的词典,不仅摆脱了当时的外交窘境,更激励了一代人的心灵。在感动之余,许多人不能理解,他们是如何把时代的苦难一点点磨平,却仍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潘汉典先生的话,也许能给出答案:“不为什么,我就应该干。作为一名比较法教授,中国有这样的事,我当然要去做。”
  对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荣华富贵、安逸稳定,并非他们心之所向。正如卢峻先生的女儿对薛波所言:“谢谢你们!我父亲一生的价值,通过你们得到了实现和认可!”他们最想做的,就是利用丰富的学识,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
  (土豆爸爸摘自微信公众号“德国优才计划”)
其他文献
窗外,雨还在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在屋里可以听到雨打到树叶上的声音。  《读者》还在手里,心里回味着刚才阅读的文章《心锚》。故事很简单:南非的一位出租车司机20多年来一直在找一首中文歌,凭着记忆中的曲调,只要他的车载到中国乘客就会试探问询。直到有一天,终于打听到这首歌就是罗大佑的《恋曲1990》,黑人司机激动不已!因为这是他妈妈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时候他经常听妈妈唱这首歌,于是,这首歌成了他思念母
期刊
一个正在读研三的小伙伴找我聊天。她有些着急。作为名校的高才生,放在往年,她理应是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但在今年,她还没有收到入职通知。她不是个别焦虑的应届生,她的同学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人指点她,先就业,再择业。于是她来问我,“先就业,再择业”这个说法是否靠谱。  我当年毕业时,也有老师这么说。但对我来说,先就业,再择业,大概率上是有问题的。  在畢业时,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重要,还是先找一份保底的工
期刊
所谓临界状态,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气、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极限热力状态,它也是一种边缘状态。临界状态就是一种非常规状态,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状态。在《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一书中,孙歌借用这个概念来形容人类面对的某种“危险即将到来”的状态:边界、刀刃、朦胧。  当然,她的观察并不是来自新冠肺炎疫情,而是来自冲绳这个特别的地方。  冲绳在1879年被日本吞并,1945年被美国攻占并托管
期刊
如何提高自控能力  我们都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但实际上我们的自控能力非常有限,而自控失败常常会引发敌对和暴躁的情绪:例如,如果你努力忍住在一段时间内不去吃喜欢的零食,就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容易发脾气。  一项由澳大利亚和美国团队合作的研究表明,有些人人都能练习的实用小技巧能增强我们的自控能力。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了两周的时间,让志愿者练习用非惯用手来完成日常任务,包括用鼠标、喝咖啡等,这需要志愿者始
期刊
当晚的最后一位客人推门走进“吉拉德宠物天堂”的时候,年轻的店员阿肯·奥库拿迪正在玩手机游戏,等着店主回来关门打烊。  老人环顾四周琳琅满目的促销商品,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然后他穿过一堆挂着微缩圣诞节装饰品的宠物笼子,摇摇晃晃地朝收银台走去。  阿肯看见有客人来,便把手机揣回裤兜,问他需要什么帮助。  “我想和懂得养金鱼的人谈谈。”老人说。  “如果是关于饲料或过滤器,我可以帮忙。”  老人上下打量
期刊
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要的。只是当今社会中,人们总是因为过多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导致生活负担加重,心情变得压抑、痛苦。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一直致力于帮助社交恐惧症患者。根据我长年的治疗经验,只要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通过训练,假以时日,社交恐惧是可以被克服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顺利地说出难言之处,那就是“三明治说话法”。所谓“三明治说话法”,是指将话语分成三
期刊
傍晚从菜地走回家,抱着新收的一批芝麻菜、土豆,还有采来的野花和灰灰菜。印度邻居贾伊一家也刚从菜地回来,手里拎着沉甸甸的一袋蔬菜。我们会心一笑,远远地聊起来。  贾伊一家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有机农园租了一块菜地,一学期的租金是20美元。学校提供农具、种子和有机肥料。他们原本每周去一次,疫情期间改成几乎每天开车去一趟。今年他们种的四季豆、胡萝卜、小青菜、番茄和黄瓜都获得了大丰收,问我要不要拿一点。刚好这些
期刊
早上外出,正遇上满是小学生和家长的人流熙熙攘攘而过。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冲动,令我放下手中的事,要来写写我的小学老师。  我的小学是昆明师范附小。聂耳是我的校友。我的班主任叫李崇贞,教语文。李老师长圆脸,短发齐颈,拢在耳后。那个年头的女性都是这样,我母亲也是这种发式。母亲在大学任教,穿列宁装,自有职业女性的派头。李老师时常穿中式斜襟女装,像个利索的家庭妇女,但她那严厉的目光告诉人们,她是一位教师。  
期刊
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秦博曾展示过一张照片,上海瑞金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外,患者家属们在非探视时间里,静静地坐在墙脚等待消息;墙的另一边是不停奔波忙碌的医护人员和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病人。  秦博觉得,这堵墙就像医患关系的一个象征。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本该是并肩战斗的同盟,却被看不见的墙隔开。  在有限的精力下,医生无法全力应对数量超额的患者,医疗资源变得紧张。医生疲于每天高强度的输出,而病患难于消
期刊
首次5G传输、4K+VR拍摄珠穆朗玛峰登顶过程……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峰顶,这也是时隔15年,珠峰再次迎来高程测量,中国将向世界揭晓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高度”新答案。  沉穆的天色里,巍峨耸立的珠峰,是令无数登山勇士魂牵梦萦的神圣坐标。对珠峰来说,攀登者是一波又一波的过客,对攀登者而言,珠峰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何要登珠峰?“因为,祖国就在那里”  时间回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