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环境下消失的出版工作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2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编注:大陆译为彼得·德鲁克)曾对企业家说过两句名言:“何谓你的经营模式?为何你可以生存下去?”杜拉克讲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每个手中握有社会资源的管理者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何?若经营环境改变了,我们的经营模式需要做哪些调整?在新的经营条件下,我们为何能够存活?这样的思考对于出版产业面对2010年电子书产业兴起的阶段,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图1说明传统出版产业的产业链结构。由图1可以知道出版社负责版权以及书籍编辑,相关主要工作的职称包括作者、主编、美编、译者、营销与企划等;编排好的书籍由印刷厂印制完成,因此需要印刷与装订的人才;至于发行商则是负责出版与书店间沟通的桥梁,此外发行还有分摊出版产业上下游财务上的部分风险;书店或网络书店属于下游的零售通路,书店主要的经营策略在于管理与营销人才的培养。
  传统出版与其他的销售环境一样,所有的商品都必须经过物流配送到零售店,藉由零售店接触消费者完成销售的行为。台湾目前约有一万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书籍超过四万种,平均每天有超过100本的书籍需要接触到消费者。在这样的销售环境下,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个困境:其一是新书藉由传统的通路模式来接触读者的效率必定下降,因为书店的陈列空间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上架,当消费者前往书店的频率下降将势必导致很多书籍尚未接触到目标读者便面临退书的命运,间接造成图书退货比例的增加。其二是高的图书退货率意味着整体出版产业的物流成本上升,因为出版产业不仅牺牲了纸张印制图书,也浪费了物流费用来进行配送与退货,以宏观的社会资源角度来看无异是浪费了整体社会的机会成本(原本这些纸张与物流可以创造更有效率的产出);以微观的角度来看,出版产业原本可以获利的部分也会因为过高的比例的退书率而将原本可以回收的利润转成退货物流的支出。另外若以环境保护的观点来看,高退货的图书市场也代表着该产业并不是一个绿色的产业。
  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架构下,传统出版产业的结构将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模式。美国的网络书店,我们会想到amazon.com而不是Barnes & Nobles的网络书店、在大陆提到网络书店不外乎是当当网或卓越网,没人会想到去新华网络书店买书。同样的案例在台湾是一样,台湾最大的网络书店是博客来网络书店,而非原先掌握出版通路的金石堂书店。原先在出版产业具有领导角色的企业,为何在因特网发展电子商务时,没有表现得很好,为什么这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些传统的出版通路没有将网络书店的经营当作“唯一”。当该项业务不是该企业的“唯一”,经营效率不好可以借由其他经营项目移转其弱点、可以经营实体通路的人未必可以经营虚拟通路(因为消费者、管理技术、物流方式、金流课题、客户服务以及营销方式都不一样),因此以往的成功经验未必成为日后的营运基础,甚至成为故步自封的原因。现在网络书店的第一名都不是以前经营实体书店的领导通路,甚至可以说这些网络书店经营者以前与出版产业几乎没有关联,网络书店的个案可以说是异业竞争的具体个案。但是目前正在发展的电子书产业,在新的电子书出版产业架构下,出版产业链马上会被迫进行另一波产业的重组,与因特网发展出来的网络书店不同的是,在电子书产业架构下,传统的出版、发行与通路将无一幸免的将面临最严酷的冲击。图2说明在以电子书产业为基础的出版产业链。
  当出版产业由纸本为基础转变为以电子书为基础时,产业的游戏规则改变了。以往是由出版社决定出哪些书,由发行商决定图书的发行信道,由实体书店或网络书店完成交易。在电子书的架构下,有四个W将会完全不同。由谁决定出版(Who)?出版的形式为何(Which)?出版的内容组合为何(What)?在哪里购买(Where)?日本近年来的畅销书都是先有电子版本的内容,在手机与网络获得广大的回响后,才由出版社出版。这里反应两个真实,其一是有些内容读者虽然看过电子内容仍愿意购买纸本的图书;其次是作者是藉由网络或手机的平台来进行创作(如维基百科、部落格等),这种创作平台让读者与作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出版的定义越来越广,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创作者多半不是以营利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将会改写,美术编辑的视角也不能只局限在纸本的图书,还要关注日后电子纸张的编排问题。在电子书产业架构下,发行商与零售通路将会面临最大的冲击,发行商很大的功能在于配送,书店或网络书店也是在物流的角色扮演最后一哩的角色,但是在电子书的结构下,像大陆的“中国移动”或台湾的“中华电信”等电信业者,将是在电子书产业中压缩现有网络书店生存空间的最大劲敌,这些电信业者掌握带宽与金流,而这两项却是经营电子书通路的主要武器,网络书店将无法与其抗衡。
  总结在电子阅读环境下消失的出版工作,我们可以预见书店(含网络书店)与发行的经营业者将会直接面对最大的冲击,“异业竞争”将会在以电子书结构下对出版产业发动一场血淋淋的淘汰,而出版社不会消失,但是现在出版社在做的工作将在一样,就像数字排版改变铅版印刷的印制流程一样,编辑、编排、营销与企划、版权买卖等工作会以新的方式进行重组而延续。
  
  黄昱凯
  台湾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新学友书局总经理室特助、便利达康项目经理,目前是南华大学出版所助理教授。
其他文献
近几年海峡两岸,特别是大陆都在感叹书店难经营。的确,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图书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经济危机,小书店的确倒了不少。前两个月,台湾有媒体报道一月之内倒闭了一百多家小书店,大陆更是这样,小书店做不过大书城,纷纷歇业,于是乎,小书店还能撑多久成了当下业界讨论的热点。  小书店能否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小书店倒了不少,还有不少将退出市场,但小书店有顽强的生命力,
期刊
北京·时尚廊  时尚、艺术、设计、传媒、美食、文学  集餐饮、休闲、会所于一身的多功能场所。以“前书店、后休闲吧”的形式集中了阅读、休闲、聚会、交友、进餐等功能。  创办时间:2007    北京跑酷  “跑酷”(parkour)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它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所有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北京跑酷》借用这一概念,意在表达对北京都市空间与建筑以
期刊
朱安1919年12月29日随鲁迅一起住进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在这所大宅院里住了不到四年,1923年8月2日,随鲁迅一起住进了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朱安在八道湾的生活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声息,还不如仆人和猫狗(周家一直是雇佣人的,鲁迅刚到北京住会馆时就有佣人)。周丰一有两篇文章饶有兴致描述八道湾的仆人和猫狗,一篇是《缺犬残猫》(1936年7月,原载第93期《论语》)讲的是八道湾养过的猫啊狗啊;另一篇是《我家的
期刊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放缓,我们国内的不少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陷入困境。面对百年一遇的经济寒冬,如何加强拓展新商机?如何吸引新客户?如何实现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了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中小企业而言,运作资金少、抗风险能力低,在金融危机中更得步步为营,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又能获得业绩提升从而得到最佳运作效果?无疑,与传统推广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唯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范围广
期刊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国辰社长    “20年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开始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华美乐章。”    1989年8月19日,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多位关注中医药出版事业的能人志士的积极筹备,经中编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在大陆,
期刊
近几年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网站的建设,热衷于网络营销,甚至还提出“网络营销将席卷一切”的口号。马云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因为有网络,无处不在的网络。  网络营销可谓热火朝天,但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建网站的思想更多地进入了跟风和从众的道路,并没有从网络营销中尝到甜头。网络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新型营销方式,应该如何开展呢?  企业的领导者尚未顾及这些,出版人们却早
期刊
Text+Photo(大陆) Design_Phil Mattson白先勇的作品里有很多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甚至他近年来推广的昆曲艺术,都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关注人本身,人最本质的情感和特质是白先勇给我的最深印象。白先勇在《不信青春唤不回》中回忆自己大学时代上郑百因的诗词课,提到郑百因非常欣赏晏几道的词句:“绿鬓旧人皆老大,红梁新燕又归来。尽须珍重掌中杯。”当初白先勇不
期刊
1990年前后,我在“远流出版公司”曾和同事罗丽芳制作了《构想备忘》小册子,把我们想到、听到的任何奇奇怪怪的点子搜罗起来,做参考之用。  现在回想起来,册子上有些想法的确荒诞可笑。这里简单罗列一些点子与读者分享:比如家庭相薄、家谱、贵客留言薄、恋爱手册、礼物书等等。  从传统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些构想确已逸出常轨,我用来自我解嘲的形容词是:想赚钱想疯了。时至今日,退离职场之后,反而可以平心静气说说当
期刊
在广州,有一家从事复印机等办公用品销售的小公司,在采用网络营销后,人工成本减少了一半,业绩提高了一倍。现在,他们的业绩有60%以上都是网络上来的,而在10个月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不仅如此,这家企业的同行现在都开始抛弃传统的营销方式,纷纷使用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来拓展业务。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广州的一家知名的搬家公司,也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的巨大价值。可惜的,这家公司却因为在网络上遭遇到了“李鬼”的围
期刊
麦克鲁汉说过,媒体不是传播工具,而是“中介”,以此提醒人们注意媒体的意义。而在廿一世纪,没有比电视更称得上“中介”的媒体,它成为普罗大众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渠道,而在香港,新闻报道是首先吸引家庭观众的电视节目。然而在殖民地制度下,香港电视新闻并不“早熟”。成长于八十年代香港的我,犹记得童年时在电视看着新闻主播字正腔圆地读稿。但随着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进行会谈,香港人的政治意识开始提高,令香港电视新闻的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