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剧如何成功走向我国市场的思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剧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我国的音乐剧市场目前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涌现出来,更多的西方音乐剧制作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音乐剧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但在许多方面与西方比起来差距甚远。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音乐剧《妈妈咪呀》本土化的成功原因,从中得到启示,并结合我国音乐剧市场的现状,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为我国的音乐剧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音乐剧;文化市场;妈妈咪呀;借鉴意义
  音乐剧,又称歌舞剧,是一种融歌舞、音乐、灯光、布景、服饰等诸多艺术元素而有别于一般歌剧的艺术形式。音乐剧以其独特而绚丽的姿态在西方已经发展了百年,至今已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剧目。在经济不断发展今天,更多的西方音乐剧制作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从1987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正式进入我国市场开始,音乐剧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已在我国发展了20余年,但是直到现在,没有一部真正属于我国具有我国特色的能够反响强烈走向世界的成功作品。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音乐剧作品,真正使我国的本土音乐剧发展与兴旺呢?我们需要从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成功本土化中获得经验,对我国今后的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我国音乐剧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都为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百老汇音乐剧正式进入我国的20多年里,在媒体宣传与推广下,音乐剧在我国逐步升温,还有许多年轻人迅速热爱上这一新兴事物,并希望报考国内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剧专业成为音乐剧演员。这样看来,音乐剧在我国的市场前景良好,发展的潜力很大。然而,我国与西方的文化市场不同,我国市场的繁荣程度难以与西方的热点城市如美国纽约相比。因此,城市的文化氛围与西方热点城市相距甚远。目前,我国的音乐剧主要是引进西方原版音乐剧和购买版权后将其本土化如《妈妈咪呀》,真正属于我国自己的原创音乐剧屈指可数。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原创音乐剧的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但因其没有注重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并与市场化相结合,且创作的数量不多,质量无法与国外相比。因此,市场的竞争力不强。而国外原版经典音乐剧让国内观众为之期待,但引进则需要昂贵的资金,目前,我国无法大批引进欧美原版音乐剧,这也是制约国内大力推广音乐剧的一个因素。其次,我国音乐剧市场的不成熟还表现在主要以音乐剧本身为中心,没有注重关注观众的口味、喜好,并将其作为营销中心。
  2 《妈妈咪呀》成功的启示
  1999年,音乐剧《妈妈咪呀》诞生于英国伦敦。2001年,《妈妈咪呀》进军百老汇,至今已演出了约两千场,超越了经典之作《音乐之声》,成了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之一。《妈妈咪呀》中文版的首轮32场票房达到1600万元,在随后的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的演出中,《妈妈咪呀》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观众的追捧与喜爱,《妈妈咪呀》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妈妈咪呀》的成功本土化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成功原因:第一,《妈妈咪呀》1999年起在西方已上演了近两千场次,已经在世界上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已成为了一部经典的音乐剧。因此,进入我国之后受到了观众的关注,这也是《妈妈咪呀》本土化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二,《妈妈咪呀》在原版引进后,根据我国特色,加入了一些符合我国观众口味的小插曲,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常常会心一笑,产生共鸣。第三,中文版《妈妈咪呀》从语言到演唱再到每一位演员,都是来自我国本土的专业演员,音乐在原版引进的同时全部使用中文演唱,从而给我国观众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根据以上几点,我们能够从《妈妈咪呀》的本土化并成功推向文化市场的事例中获得经验,在我国今后音乐剧之路上少走弯路,为我国音乐剧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我国音乐剧今后的发展对策
  那么由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成功本土化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如何才能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从实际出发,将音乐剧成功推向我国文化市场呢?对于这一问题,我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音乐剧《妈妈咪呀》1999年诞生,2001年开始在百老汇上演了近两千场次,可以说,已经成为西方音乐剧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在这样的情况下,2011年,中文版《妈妈咪呀》正式进入中国,随后迅速掀起了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大高潮。借鉴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将西方具有影响力并且适合本土化的音乐剧带入中国,利用经典音乐剧的影响力吸引观众的热情,从而将音乐剧在我国的市场扩大。
  (2)模仿与原创相结合,创作符合我国国情的音乐剧。要想实现中国音乐剧与国外相媲美的梦想,模仿是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技术,为我国的音乐剧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对于音乐剧,其起源地就在西方,并在西方繁荣盛行了百年,必然有其成功的原因及经验。通过分析,研究西方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模仿。可以从模仿美国百老汇的剧院建造,舞台布景,到模仿百老汇的市场运营。然而,原创是必需的,真正能够反响强烈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是属于自己的作品,引进《妈妈咪呀》后,中文版还加入了许多符合我国观众口味的小插曲。例如,加入方言,在上海演出时不经意说出一句“侬搞啥脚筋”,还加入当今的流行语“伤不起”、“你懂的”,让国内观众会心一笑。原版的全英文以及完全符合西方观众文化背景经过小小的添加与改动创作之后,立刻变得易于被中国观众接受。
  (3)培养我国独立的创作团队与专业音乐剧演员。看过音乐剧的人都知道,音乐剧演员需要能歌善舞加上表演,并且要一边表演一边真唱,想要做好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我国的专业院校一直以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为主,而音乐剧演员却需要很强的综合性的表演能力。然而自2002年以来,我国一些顶尖专业艺术院校先后开设了音乐剧专业,每年有大批应届毕业生报考,这无疑对我国的音乐剧演员的培养,音乐剧创作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牢的基础,起到促进性作用。
  我国的音乐剧事业还很年轻,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最能发挥出中国特色的路线,量体裁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音乐剧这一外来文化完美结合。这是一条艰难之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研究,为我国的音乐剧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莫莉.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J].艺海,2008(01):
  71-72.
  [2] 樊凤龙.适应市场化经济的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模式[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234-236.
  [3] 王佳.音乐剧的特征及不同文化背景[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210-211.
  [4] 杨坤,涂晓毅.民族化与市场化——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当前趋向[J].舞蹈,2009(06):36-37.
  [5] 郭芳.浅谈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49-15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动画片《风中奇缘》呈现的民族主义下宝嘉康蒂形象塑造和动画故事创作渊源为启示,意图探讨美国电影在民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笼罩下,东方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是如何出现发展的,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两部动画电影为例,分析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发现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趋同。文章分为中国元素的好莱坞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中国文化元素的趋同三个主要部分。虽然中国观众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与国外观众对中国形象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且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出现快速变动和升级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于市场环境的转变,消费群体的变化,探索中国艺术市场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神消费市场;崛起  1 中国精神文化消费市场的崛起  1.1 中国市场消费模式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已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
期刊
摘 要:当今是一个数字科技的时代,交互设计作为一种时代的标志,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中。交互媒体设计是人机对话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视觉设计,传统媒体是单向对人行为的一种劝导,而交互设计,它是一种双向设计,在引导人行为的同时,也因人的行为反向来引导机器的运行,我们的行为在与机器互动交流下就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以电脑和触屏手机为例,来研究交互设计在现代社会中遇见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
期刊
摘 要:艺术歌曲是17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流传的一种抒情歌曲,它在中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是声乐作品的体裁之一,主要抒发艺术家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歌词声乐演唱和伴奏等方面都比较有考究。艺术歌曲是建立在美声演唱的基础上,有专门的作曲家作曲,专业的词作家填词,歌词一定是诗歌。而歌曲的伴奏一定是原版伴奏,演唱者必须有一定的歌曲技术,旋律一定要有修饰性。所谓钢
期刊
摘 要:高校导向系统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体现了高校与时俱进,创新科学知识领域有利于高校人文进步促进人文关怀。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介入高校导向系统的现阶段状况和特点入手分析问题,结合高校人文特质从树立高校品牌形象为出发点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导向系统中的意义并结合实例探讨其应用。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校导向系统  1 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导向系统中现阶段状况和特点  艺术介入到导向空间,在国际上早已经收到
期刊
摘 要:“音乐”与“美术”不同的艺术存在架构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诠释手法,可谓代表了艺术形态的两极。斩获普利策大奖,由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撰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极为形象的把数理逻辑、绘画、音乐等不同领域间的共同规律连在一起形成了首尾相连的“怪圈”,巧妙的将不同艺术之间具有共同性的规律相融合,用“矛盾空间”的手法颠覆了传统的视阈观感。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以此
期刊
摘 要:在设计过程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设计师往往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创意。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成了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广告或电影中,常用色彩来表现影片主题与风格,塑造人物造型、营造气氛、渲染环境,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同时,色彩也是设计中作品表现民族性的最佳途径,用色彩来表达民族文化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前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每当变幻时》通过对一个女性十年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普通人的拼搏与奋斗,也表现了他们的错过与失去,更展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幽默与温情。  关键词:每当变幻时;错过;失去;幽默;温情  电影《每当变幻时》上映于2007年,适逢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也许是创作者将原本的片名《阿妙的十年》改为《每当变幻时》的一个原因,毕竟后者听起来似乎更有“大时代”的气魄与味道。更改片名或许出于制作者的商业考量,我们无
期刊
摘 要:张炜是当代文坛极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80年代末的《古船》引起轰动,对该文本的讨论至今延绵不绝。本文试图从《古船》悲剧性人物的塑造入手,追溯人物悲剧性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理想主义。  关键词:张炜;古船;悲剧性人物;根源;道德理想主义  张炜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家,80年代以清新的“芦青河”系列小说登上文坛,并在这些小说里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然而后来他却没有继
期刊
摘 要:诸多电影将“火车”这一能指置于银幕,除考虑到到摄影美学外,更多赋予其隐喻功能。研究这种“火车情结”对于分析电影的体验与情感符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火车;摄影美学;隐喻功能;载体;意象  0 引言  纵观中外电影,“火车”这种看似平常的交通工具频繁出现。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至今,“火车”与电影可谓相生相成。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火车情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