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种活动要素不断建构生成的课程。教师如何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引导活动中各种预设之外的生成,从而将活动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本文将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活动主题、活动计划、活动资源、学生经验的动态生成,介绍四种有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动态生成;主题计划;资源经验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经验,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开放的课程,学校师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方式、开发活动资源、习得经验能力……整个活动过程宽松而有度、开放而有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动态生成”和“全面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指出:“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火花往往是转瞬即逝、不可预知的,需要老师敏锐的捕捉;还有一些生成会偏离既定的活动“轨道”,如果不及时调控,可能会带偏整个活动。因此,很多老师对活动中的生成可谓是“又爱又怕”。如何科学引导、调控活动中的动态生成?下面,介绍四种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问”字引路:敏锐捕捉,引导主题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的实践过程,因此,以问题促进主题的生成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教师要细心观察、敏锐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的现象,继而以“问”引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梳理提炼,生成实践活动的主题。
记得有一次学生常规体检中,不少学生被检查出视力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被诊断为近视。我让学生们针对这个现象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抛出了不少问题:“为什么会近视?”“只有人类会近视吗?”“怎样预防近视?”“近视可以治愈吗?”……我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用“问题”梳理问题:“这个表述准确吗?有研究价值吗?可操作吗?能分解或合并吗?”通过归类、筛选、整合,我们生成了“爱护眼睛,防治近视”的活动主题,并围绕主题分解出六个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小课题。
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学习过程,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新问题乍现的时机,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活动得到扩展和深入。如上述的“爱护眼睛,防治近视”主题活动进入总结汇报阶段时,研究“怎样预防近视”课题的小组介绍了预防近视的方法后,指出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对预防近视认识不足的现象。我追问:“有什么好办法能改变这一现象呢?”通过思考、讨论,孩子們集思广益,生成了“怎样推广防治近视知识”的新课题,组员们提出了不少创意物化的好点子,把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预”字为纲:整体规划,推动计划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说,主题是活动的中心,那么,计划就是活动的骨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专家姜平指出:“制订活动方案(计划)是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全面规划过程,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设计蓝图和行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计划,取决于活动方案的制定是否科学与合理。”
活动计划如此重要,其生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计划的制定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其目标、内容、分工、步骤等要素的预设是否明确、合理不断修改、完善、生成的过程;第二,制定的计划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深化、情境的变化和体验的加深进行及时的、适应性的调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时,不但要关注细节的安排,更要预设一个广阔的思路和方向,引导学生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预期结果进行整体的规划。
2019年春天开学时,同学们发现校园里新种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花卉,大家决定以“校园植物探秘”作为新学期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同学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分组、确立小课题。正当我们充分讨论研究、反复修改调整,各组生成了比较完善的计划,准备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小组的组员火急火燎地跑来找我:研究黄花风铃的小组发现他们的花谢了!研究凤仙花的小组发现留影区的凤仙花在一夜之间被换种成一串红了!怎么办?前期做好的计划全盘推翻重来吗?《纲要》指出,“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进度,增加了一节计划修订课,让这两个小组汇报了前期的活动规划,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如何修订计划。最终,黄花风铃小组在研究目标和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活动方式,增加了照片和绘画的运用;凤仙花小组扩大了研究范围,生成了调查“校园留影区换种时花的秘密”的新的活动计划,更加贴近“校园植物探秘”的活动主题。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师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提升了规划与设计能力,懂得了制定计划时要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预留空间,面对新情况要随机应变。 三、“协”字为媒:打开渠道,引发资源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极强的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也极强。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主题探究的过程中,会遇见新问题,确立新目标,制定新计划,这就需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为之服务。与之相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所欠缺的特征:广域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协”字为媒,既要协调好“物”的关系,即立足学校、扎根家庭、关联社区、放眼社会,开发、调动当中可以使用的物质资源,也要协调好“人”的关系,即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广开渠道,生成广泛的人文资源。
有的老师反映,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语数英这些“主科”就行了,搞这些探究活动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因为家长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多协调沟通,多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变化,家长就会变成最忠实的支持者。例如,我们学校在装饰材料市场附近,许多学生家长做建材生意。在展销会期间,我们开展了“我是小销售”职业体验活动。一开始,家长认为孩子只是闹着玩,没当一回事,但当看到孩子认真准备产品材料,并在众多陌生顾客面前大方、巧妙地推销产品时,不禁为孩子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点赞,纷纷表示支持学校多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孩子的综合素养。
协调好了与“人”和与“物”的关系,身边的很多课程资源就会自然生成。又如,在开展“爱护眼睛,预防近视”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小轩同学请来了在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当眼科医生的妈妈给我们作了一场生动、专业的“预防近视”保健知识讲座;在“红领巾进社区”志愿服务时,孩子们发现他们眼前那位白发苍苍、行动不便的老人竟然是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英雄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会感恩我行动”实践活动又增添了一个鲜活感人的课程资源。
四、“评”字主导:着眼发展,助力经验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课程,课程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學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新的知识性和技能型经验重组和生成的全过程,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极其关键的主导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实施评价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而且反馈一定要伴随有各项改正措施和程序,以便教师和学生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在活动全过程,我始终采用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认知,生成新经验。因此,当学生因为活动效果不尽人意而懊恼时,我立足过程,对学生的优势给予激励,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助力其经验的生成;当学生因比不上其他人而灰心时,我尊重差异,评价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着眼学生发展的评价,就应摒弃功利性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重视学生在逐步深化的活动过程中,不断调用、重构原有经验,不断生成新经验、新能力;着眼学生发展的评价,就应关注参与,尊重差异,强调多元,鼓励生成。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参与活动的人都能成为评价主体,作品、表演、谈话、测量、统计等都能成为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活动的主题、计划、内容、方式、资源,以及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体验与收获都在不断生成与建构,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特价值。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不变”信念,拥抱课程动态生成的“万变”,让生成的火花照亮课堂内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写到的:“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
[2]黄超文,姜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7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397.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关键词】动态生成;主题计划;资源经验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经验,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开放的课程,学校师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方式、开发活动资源、习得经验能力……整个活动过程宽松而有度、开放而有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动态生成”和“全面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指出:“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火花往往是转瞬即逝、不可预知的,需要老师敏锐的捕捉;还有一些生成会偏离既定的活动“轨道”,如果不及时调控,可能会带偏整个活动。因此,很多老师对活动中的生成可谓是“又爱又怕”。如何科学引导、调控活动中的动态生成?下面,介绍四种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问”字引路:敏锐捕捉,引导主题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的实践过程,因此,以问题促进主题的生成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教师要细心观察、敏锐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的现象,继而以“问”引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梳理提炼,生成实践活动的主题。
记得有一次学生常规体检中,不少学生被检查出视力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被诊断为近视。我让学生们针对这个现象展开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抛出了不少问题:“为什么会近视?”“只有人类会近视吗?”“怎样预防近视?”“近视可以治愈吗?”……我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用“问题”梳理问题:“这个表述准确吗?有研究价值吗?可操作吗?能分解或合并吗?”通过归类、筛选、整合,我们生成了“爱护眼睛,防治近视”的活动主题,并围绕主题分解出六个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小课题。
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学习过程,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新问题乍现的时机,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活动得到扩展和深入。如上述的“爱护眼睛,防治近视”主题活动进入总结汇报阶段时,研究“怎样预防近视”课题的小组介绍了预防近视的方法后,指出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对预防近视认识不足的现象。我追问:“有什么好办法能改变这一现象呢?”通过思考、讨论,孩子們集思广益,生成了“怎样推广防治近视知识”的新课题,组员们提出了不少创意物化的好点子,把活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预”字为纲:整体规划,推动计划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说,主题是活动的中心,那么,计划就是活动的骨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专家姜平指出:“制订活动方案(计划)是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全面规划过程,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设计蓝图和行动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计划,取决于活动方案的制定是否科学与合理。”
活动计划如此重要,其生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计划的制定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其目标、内容、分工、步骤等要素的预设是否明确、合理不断修改、完善、生成的过程;第二,制定的计划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深化、情境的变化和体验的加深进行及时的、适应性的调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时,不但要关注细节的安排,更要预设一个广阔的思路和方向,引导学生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预期结果进行整体的规划。
2019年春天开学时,同学们发现校园里新种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花卉,大家决定以“校园植物探秘”作为新学期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同学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分组、确立小课题。正当我们充分讨论研究、反复修改调整,各组生成了比较完善的计划,准备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小组的组员火急火燎地跑来找我:研究黄花风铃的小组发现他们的花谢了!研究凤仙花的小组发现留影区的凤仙花在一夜之间被换种成一串红了!怎么办?前期做好的计划全盘推翻重来吗?《纲要》指出,“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进度,增加了一节计划修订课,让这两个小组汇报了前期的活动规划,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如何修订计划。最终,黄花风铃小组在研究目标和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活动方式,增加了照片和绘画的运用;凤仙花小组扩大了研究范围,生成了调查“校园留影区换种时花的秘密”的新的活动计划,更加贴近“校园植物探秘”的活动主题。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师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提升了规划与设计能力,懂得了制定计划时要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预留空间,面对新情况要随机应变。 三、“协”字为媒:打开渠道,引发资源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极强的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也极强。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主题探究的过程中,会遇见新问题,确立新目标,制定新计划,这就需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为之服务。与之相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所欠缺的特征:广域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协”字为媒,既要协调好“物”的关系,即立足学校、扎根家庭、关联社区、放眼社会,开发、调动当中可以使用的物质资源,也要协调好“人”的关系,即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广开渠道,生成广泛的人文资源。
有的老师反映,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语数英这些“主科”就行了,搞这些探究活动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因为家长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多协调沟通,多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成长变化,家长就会变成最忠实的支持者。例如,我们学校在装饰材料市场附近,许多学生家长做建材生意。在展销会期间,我们开展了“我是小销售”职业体验活动。一开始,家长认为孩子只是闹着玩,没当一回事,但当看到孩子认真准备产品材料,并在众多陌生顾客面前大方、巧妙地推销产品时,不禁为孩子的交流能力、思维能力点赞,纷纷表示支持学校多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孩子的综合素养。
协调好了与“人”和与“物”的关系,身边的很多课程资源就会自然生成。又如,在开展“爱护眼睛,预防近视”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小轩同学请来了在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当眼科医生的妈妈给我们作了一场生动、专业的“预防近视”保健知识讲座;在“红领巾进社区”志愿服务时,孩子们发现他们眼前那位白发苍苍、行动不便的老人竟然是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英雄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会感恩我行动”实践活动又增添了一个鲜活感人的课程资源。
四、“评”字主导:着眼发展,助力经验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课程,课程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學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新的知识性和技能型经验重组和生成的全过程,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极其关键的主导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指出:“实施评价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而且反馈一定要伴随有各项改正措施和程序,以便教师和学生为今后的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在活动全过程,我始终采用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认知,生成新经验。因此,当学生因为活动效果不尽人意而懊恼时,我立足过程,对学生的优势给予激励,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助力其经验的生成;当学生因比不上其他人而灰心时,我尊重差异,评价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着眼学生发展的评价,就应摒弃功利性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重视学生在逐步深化的活动过程中,不断调用、重构原有经验,不断生成新经验、新能力;着眼学生发展的评价,就应关注参与,尊重差异,强调多元,鼓励生成。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参与活动的人都能成为评价主体,作品、表演、谈话、测量、统计等都能成为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活动的主题、计划、内容、方式、资源,以及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体验与收获都在不断生成与建构,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特价值。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不变”信念,拥抱课程动态生成的“万变”,让生成的火花照亮课堂内外。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写到的:“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
[2]黄超文,姜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71.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397.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