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处理是城市公园建设中贯穿始终的课题,一方面,参照人们活动内容的不同,不同空间决定了公园各部分的功能分区;另一方面,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合理、独特的空间构图会产生丰富多彩园林空间效果,充实人们的审美感受。本文根据对徐州奎山公园敞园改造,结合公园静态、动态两方面的空间特点,对奎山公园的空间布局、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奎山公园空间处理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今后林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 空间 分析 奎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奎山公园现状
奎山公园坐落于徐州市南区,南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北至徐州中心医院,东达汉桥,西临凤凰山,与彭祖园仅一街之隔,因园中奎山而得名。是我是第一个以劝学、励志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曾经的“江北第一塔”奎山塔遗址就在这里,在明万历皇帝以后近400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被称为古徐州八景之一。
2010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于投资2000万元,在公园原址的基础上,开始了奎山公园的敞园改造工程,对公园整体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规划设计,在保留原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挖掘老奎山历史人文内涵,保持公园的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则在景观的营造上积极创新,增加新景点,应用新技术,丰富公园植物种类,使公园不仅在景观上有所创新,在空间处理、植物配置以及养护管理方式的方面都体现出园林建设的新水平。
二、公园空间概况
(一)景观空间布局
奎山公园占地130亩,约8万平方米,所处核心区域即奎山为丘陵地形,占地40余亩,海拔58米。山下部分占地90余亩,地形较平缓,高低起伏落差不大,总体上北高南低。
奎山公园采用自然式的造园手法,以曲线为脉络的道路系统,基本体现了我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造园理念。公园可基本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由一条针阔叶混交林道贯穿山顶,山道蜿蜒曲折,坡度适中,这部分的景观基本由山道两旁的针阔叶绿化带和山顶部分的松涛亭组成。山下部分是全园风景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园的休息区、活动区、观光区都集中在这部分。主要景点有曲水溪流、状元桥、玉兰广场、松涛广场等。全园个区域通过分区式园路系统贯通为一个整体,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展示序列。
在空间的动态序列布局手法上大体采用了以若干主题景观为核心的循环序列布局,设置了多向入口,通过蜿蜒曲折的园路达到了各景点之间以及各景点与各出入口之间的循环沟通。在保持全园总体循环序列的同时,公园以各入口为起景,以相关的景区景点为构图中心,设置多条游览路线,以方便游人的集散,进而更加合理的组织空间序列。这种分散式游览路线的布局方法比较适合于应用在人员密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区公园,既满足了要容纳高游客量的客观需求,又易于使游人产生步移景异的新鲜感,增加公园的观赏性。
(二)植物空间布局
园内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也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处理上一方面采取乔木与花灌木高低互补搭配配置手法,另一方面则依据各分区功能特点上的差异而运用不同形式的植物组合,进而营造出多种不同的植物空间类型,如以草坪为主搭配孤植乔木开敞空间、由封闭性较强的竹类植物形成的垂直空间,再如松涛广场处由散植于广场四周高大雪松所营造的笼罩空间等等。在植物空间处理手法上既追求了整体上的合理性原则同时又在类型上追求变化,使整个公园富有层次变化。
三、 景观空间特点
造园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各种空间依据各自的形态、材质、颜色上的特点显现出不同的园林效果及功能。在园林的建设中,一方面要保持单个空间在功能以及景观效果上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各空间在公园在整体上的关联性,使其可以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园林空间序列,这是园林建设的关键。
我们依据公园开放后游客在各区域的活动内容,对公园的区域作了分类。基本可以分为游览区、休息区以及健身区。
游览区以景观取胜,这部分区域通常设置了雕塑、小品等主要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并且通过景观向人们传达公园在文化层面的主题。如主入口广场、劝学立志广场、曲水溪流等都公园游览观光区的组成部分。
休息区是人们休闲娱乐、休养身心的地方,基本都设置在各游览区的交汇处,和游览观光区搭配布局,如休闲广场、下沉式广场、由师说六艺通向白玉兰广场的座椅走廊等等都是休息区的组成部分。
奎山公园定位是专类主题公园,园内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太常见;似乎也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区。我们依据公园开放以来游人的活动习惯,把松涛广场以及奎山林道视为体育活动区的组成部分。
各分区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建设过程中通过植物群落的栽植及灵活多变的铺装形式,使区域间达成了巧妙的过渡,在各区域各景点保持自身功能以及景观特点的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园林整体。
(一)、动态展示序列
园林从供人们游览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展型空间,这种进展性主要表现为景致总是会随人们所处的时间和区域的转换而产生的步移景异的变化,进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序列,为游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连续景观。这个过程的排序方式就是园林空间的动态展示序列,可以概括为:起景部分、过渡部分、高潮部分以及結景部分。
空间序列的起景部分往往暗示了全园所要展示的核心内容,是整个过程的起始阶段,带有一定的预见性。过渡部分则会通过植物栽植、园路处理等方式将起景部分与核心景区贯通、融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缓缓影响游人情感,为游人进入园林的高潮部分作心理和感官上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高潮部分是园林空间序列的核心环节,此部分直接向游人展示整个园林的主题内容,为游人提供在整个园林空间中可以达到的最佳游览效果。结景部分则是整个展示序列的尾声,全园的景致至此归为高潮之后的平静,使游人流连忘返。
随着我市园林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市内几所综合公园相继完成了敞园改造,涌现出一批亮点工程。在园林空间展示序列方式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展示程序,动态序列的布局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多采用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条游览路线的布局方法,奎山公园正是采用的这种布局方法。在以一条主游览路线组织全园多数景点的同时又以多条辅助的游览路线为补充,以满足游人不同层次的游园需求。
1、 主游览路线
主游览路线以主入口广场作为序列的起景,广场整体采用规则式布局,三面开敞,正面放置开卷有益雕塑,揭示了全园劝学立志的文化主题,这里同西边的下沉式广场间,通过一个多边形小型树阵广场达成衔接。下沉式广场临近解放路,广场地面比周围路面低约50公分,广场四周花坛整体设置成座椅式样,通过适当密度的乔灌木搭配栽植,强化了下沉式广场的围合感,与主入口的开敞特点形成对比。从这里向西顺着园路右转就到达了白玉兰广场,总体上看从主入口到玉兰广场,是一个由多个小型休憩广场呈线型排开的广场群落,在这个群落中,各广场之间既强调各自的独立性又维持了适当的连通,使游人的视线可以由一个广场穿透至另一个广场,从而使多个空间互相渗透,在平稳渐进的过程中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
白玉兰广场往北,园路经过蜿蜒的园路,可以到达状元桥,从这里游人隐约可以听见曲水溪流中假山跌泉的落水声,透过园路左侧的植物,渐渐有亭子、假山映入眼帘,由此上前约数十步便进入了曲水溪流的卵石广场,视野开始变得开阔,经过假山、跌泉以及挺的“水魁星点斗”雕塑点缀,整个空间宛如一幅画卷,把整个展示序列引入高潮。由此沿水溪东岸,到达师说六艺广场则渐感平静。
师说六艺和松涛广场在空间上保持了紧凑的衔接。广场东部的雪松和刚竹一直延伸栽植至松涛广场的内沿,使两广场产生明显的串联感,彼此间通过相似的植物配置而保持了适当的同一性,互相渗透,显现出相似的光影效果。松涛广场四周围合感比师说六艺广场更强烈,游客由彼及此会产生逐渐封闭的层次变化,一旦由松涛广场进入劝学立志广场,则游人顿时会有豁然开朗之感。那里的开敞特点同松涛广场的幽闭形成强烈对比。游客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空间在光影效果上的变化。
劝学立志广场北侧被各类植物完全封闭,朝南方向则完全开敞,同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主干道保持了视觉上的贯通,游人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轮廓。作为全园动态展示序列的尾声,唤起游人关于战争年代的回忆,进而反思公园主题,这种由彼及此的借景手法可谓布局巧妙,意境深远。通过开敞方向的视觉引导,游人沿着条石嵌草的干道将抵达出口方向的几何草坪,至此整个动态序列完结。
2、辅助游览路线
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主游览路线之外同时安排了两条辅助的游览路线作为补充,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游园需求。
一条以西入口广场为起景的游览路线。这是一个规模较小多边形广场,广场上散植着乌桕和从生女贞,从这里延伸出两条园路,南路与白玉兰广场相联,北路则通向奎山林道。以北路为主线,园路两侧种植了紧凑密集的竹林,构成封闭面,遮挡了人们两侧的视线,上方和前方视野则保持开敞,取得“夹景”效果的同时以狭长的竖向空间引导游人的前进,步入下一个景观区域。当人们穿过狭窄竹林进入曲水溪流北侧草坪区域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顺着园路向北急转就进入了奎山林道,林道两侧栽植了密度较高的侧柏林,形成狭长的垂直空间,引导人们通向奎山主峰。由林道出来则到达劝学立志广场,最终由此向南通过次入口出园。
另一条是以次入口和劝学立志广场为起景的游览路线,从次入口入园,这里与劝学立志广场在同一轴线上保持贯通,顺着条石嵌草的主干道,可以清晰的看到劝学立志广场的全景。这里是一个相对开敞的半围合空间,正面视野受到奎山的阻隔,朝南方向视野却极开敞,可看到远处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由此往西可到达松涛广场,两广场基本保持衔接,由劝学立志广场向相对幽闭的松涛广场望去,游人会感觉到由明到暗的光影变化。从这里往西约10余米的样子就是师说六艺广场,两空间在有适当分隔的同时又保持串联,游客的视线会在两个广场间透过相贯通的植物配置而保持衔接,进而达成空间互相渗透,弱化空间的领域变化。从师说六艺向西是座椅走廊,由此向南穿过草坪小路可以到达主入口广场,继续沿座椅走廊右转则是是状元桥,从这里已经可以听到曲水溪流中跌泉的落水声,游客隐隐会有置身于山野之中的错觉,往前几步就到达曲水溪流东池塘,通过瀑布和雕塑的烘托,这里形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景观空间。沿着水溪西转弯,则进入由园路两侧刚竹营造出的狭长空间,这里的两侧封闭同曲水溪流的开敞形成了空间层次上的变化,顺着竹道,就是公园的西入口,由此展示路线归为完结。
(二)、静态空间特点
1、游览区
(1)、公园主入口
奎山公园的主入口被设计成广场式入口,占地约300平方米,采用类似半圆的整体造型,具有半围合的容积空间特点。作为主题公园的起景,广场正中放置了刻有园名的黑金沙花岗岩砌筑而成的方形石块,岩体经过放射性抽象手法处理后呈流线型按照形状大小一字排开,四周则围绕着由一品红和一串红组成的花坛,造型巧妙、色彩艳丽,在空间效果上具有较强的向心力,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岩体两侧栽植了两组香樟,在两组树木的数量上,与以流线手法砌筑的四块花岗岩岩体形成了整个公园东高西低的呼应,在整体空间上表达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协调感。
广场面向城市主干道,正面与人行道相衔接,其余三面则配置适当高度、密度的香樟,使广场在具有一定合围效果的同时保持了适当的开敞性。在广场北沿中心位置是一组名为开卷有益的主题雕塑,雕塑正对着广场中心,是主入口的核心景观,雕塑被制作成古代竹卷的形状,上面用铜字攥刻着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诗句,作为主题公园的起景,开门见山的将游客引入劝学立志的主题联想中。
(2)、劝学励志广场
劝学立志广场是一个典型的地景广场,位于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北大门相对应的方向,通向广场的干道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的主入口基本保持在同一轴线上,自北向南、高低呼应,中间虽有解放路的阻隔,但丝毫不影响两处景观在视觉感官上的贯通感,从广场中心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轮廓,采取这种具有借景效果的布局手法可以比较巧妙的烘托出广场劝学励志的主题,在空间处理上也达成了远景和近景的融合。
在这个为半径11米的圆形小广场上,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与其他分区相贯通的游步道,南面是次入口主干道,采用条石嵌草的路面铺装,庄重而不沉闷,背面则配置了密集的园林植物,完全遮蔽了游客透向山间的视线,结合东西两侧的植物配置,不仅做到了疏密有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广场空间的封闭性。
从广场整体看南面朝淮塔陵园方向的开敞视野与背面由密集植物造成的封闭背景正好形成对比,而东西两侧或散植或丛植的乔灌木则为以上两种状态提供衔接,在开敞和封闭之间形成恰到好处的过渡。使广场的整体上处于各类植物的新月形环绕之下,富有層次上的变化。
(3)、曲水溪流
曲水溪流全长约100米,由东西两处相连池塘组成,中间则由汀步联接,经过高低地形处理,东边池塘的水体经由两池中间的汀步,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向西边的池塘,所谓曲水溪流正是这个意思。
东部水塘,约150平方米,假山叠泉和挺水雕塑是这部分的核心景观。模拟瀑布形态制作假山跌泉,创造出水位高差,让水体循环流动,产生跌水、溢水和涓流动态水景,强化水体与景石、池面的接触、碰撞进而激起水花,使原本趋于静态的景观空间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在假山南侧的挺水雕塑,就是魁星点斗。这里的魁星即是科举文化中的核心神明文曲星,他脚踏鳌头,手持巨笔,神情自若,站立在水塘的正中央,按照道教文化的记载,在这种状态下,他将写下的正是将要获得状元身份的仕子的名字。从传说的内容上看,点斗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仪式性,将这一过程制作成雕塑,放置在游人不易靠近的区域,在取得审美效果的同时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带有神秘感的园林空间,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可以想象,在盛夏的夜晚,水塘上方的雾气使魁星置于朦胧之中,在绿色景灯的映照下若隐若现,北侧假山跌泉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水塘仿佛位于山野之中,整体空间在多种艺术手法的烘托下宛若仙境,造园艺术的魅力尽显于此。
西部水塘面积略小于东部水塘,溪水经衔接处的汀步,自东向西流入西部池塘。沿岸制作了一个呈不规则多边形布局的小型休憩广场,广场正中孤植了一颗杜梨老树,四处点缀着几块景石,游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填充内容。
2、休息区
(1)、白玉兰广场
白玉兰广场位于公园南侧,从这里向北经由状元桥可到达公园核心景点,往西则与西入口广场相衔接,属于公园动态展示序列中的衔接部分。改造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铺装材料以及植物配置方式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两个较小尺度的空间,即由两个小广场组成一个大广场。东部小广场散植10棵白玉兰,具有天时空间的特点,在一定的季节可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效果,是此区域的核心部分。广场中心孤植了一颗冠幅较优美的丛生女真,在点缀广场的同时,还起到遮阴作用。围绕女真树池外延放置了栗褐色木质座椅,椅下路面采用同色木质铺装,无论从颜色还是形态上,座椅区域都是整个广场空间显得更加柔和、舒适,与西部广场铺装颜色也保持一致。
西部小广场是东部广场的补充,这里与东边的白玉兰相呼应,散植8棵冠幅适当侧柏,达成了常绿树与东部广场落叶树的搭配,丰富了空间内植物的季相色彩。西部广场整体同样采用木质铺装,同东部广场正好达成相融合的协调,这种处理手法强化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广场在形态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2)、休闲广场
休闲广场位于主入口广场东侧,临近城市主干道,与人行道相融合, 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敞且易于行人进入的休憩空间, 开阔了公园的服务区域。广场临近行车道,广场难以避免的在交通与视线上与外部街区发生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噪音、车流等不利因素影响,总体环境不够幽静。
广场上栽植了法国梧桐和三角枫等秋季观叶植物,两种落叶树分别列植有广场的东西两侧,形成较具特色的天时空间,在一定的季节会和周围的常绿树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进而丰富广场的季相色彩。广场中落叶树的树池外延都放置了木质座椅,在冬季保持较好采光同时夏天也能达成比较理想的遮阴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休憩场所。
3、体育活动区
(1)、松涛广场
松涛广场占地300余平方米,采用几何多边形布局,广场中散植的7颗大型雪松,树形混雄、冠幅优美,茂密的枝干可以把整个广场置于树荫之下,较高的分枝点和稠密的枝叶是广场保持了较充足的上层空间,在达到较理想的遮阴效果的同时,也不会使广场上的人们产生压抑感,丝毫不影响位于树荫下广场的活动空间,成功的营造出较具特色的笼罩空间。
广场北侧,栽植了钢竹,钢竹背后则是公园原有的生长繁茂野生植物,其余三面的植物配置在讲究空间层次感的同时也达到了适当的密度,广场几乎处于完全围和的状态下,使之成为整个公园封闭特点最为明显的空间之一。
广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铺装形式,广场中心部分大概150平方米的地面采用了花岗岩铺装,而广场周边的休息区则采用了木质铺装,木质地板上放置也若干座椅可供游人使用。这种不同的铺装材料比较直接的强调了各自领域在功能上的区分,整个广场既和谐也显得有秩序感。
(2)奎山林道
奎山林道,西起曲水溪流东南侧,东至公园东侧停车场入口,总长度近千米,贯穿奎山主峰。坡度适中,植物繁茂,是人们慢跑、攀登的理想场所。这部分的园路处理与山下部分不同,更讲究路径布局的曲折。林道两侧栽植了密度较高的侧柏林,这些侧柏都是公园原有保留树种,高大笔直,具有较好遮阴效果的同时作为屏障,遮挡了游客的透向山中的视野,两侧的封闭感和上部视野的开敞感相对应,形成狭长的垂直空间,引导人们通向奎山主峰。
四、 植物空间特点
(一)、各区域主要植被空间分布
(二)、植被空间布局类型
奎山公园内常见植物种类有70余种,其中乔木30余种,落叶树23种,常绿树7种,以常绿树居多。灌木类植物共计31种,以常绿灌木居多,共计18种,落叶灌木13种。公园内分布的常见植物有侧柏、雪松、法国梧桐、石楠、海桐等。公园利用丘陵地形优势,因地制宜、修山理水,基本采取自然式造景手法,运用各种方式的园林植物组合配置,形成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特点表现为人的视野高于四周风景的植物空间。如奎山公园的主入口广场就是此类空间。主入口广场周围植物配置多见低矮的灌木和高度适中的花境,在两侧的草坪上草坪内,虽然点植几颗较高大的乔木,但丝毫不遮挡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视线可以延伸至公园深处,这种开阔的视觉效果结合广场内的雕塑、花坛,強化了主入口标识性。再如次入口的几何草坪,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都起到了美化、突出入口的作用。
2、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表现为四周的不完全开敞,有部分植物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如劝学立志广场的植物布局就是此种处理手法。朝北的正面被栽植密集的植物完全封闭,视线在这个方向受到阻隔,东西两面的植物栽植密度则明显变的稀疏,视线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穿透力,在朝北方向则保持了极开阔的视野,可以看到远处的烈士纪念馆,广场由南向北正好处于植物的新月形围绕下,在达到借景目的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进入松涛广场的完全笼罩空间提供光影变化上的过渡。
3、笼罩空间
笼罩空间大多是指在大型乔木与地面之间,经由高大乔木充足的枝下高度以及稠密枝叶、宽大的冠幅所营造的树下空间。松涛广场正是此类空间的写照。广场的主要植物是8颗散植于广场内的高大雪松,这些公园原有保留树种,冠幅优美、枝叶茂盛,拥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枝下高度平均达3米,树干对活动空间的干扰较小,在树下形成了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广场四周栽植了密度较高各类植物,在强化了广场的封闭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隔音功能。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是理想的遮阴运动场所。
4、垂直空间
在道路两侧列植封闭性较高的柱形、塔形的乔灌木树列就是垂直空间,因为在垂直分割面上保有明显的封闭性,进而促使游客沿着确定的方向行走,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西入口竹林小路就是比较典型的垂直空间。密集栽植的竹林几乎完全关闭了两侧的视野,视线的上方和前方则保持开敞,狭长的竹道引导人们走向曲水溪流的同时又在竹道出口处与奎山林道入口草坪相衔接,达成了封闭视野与开阔视野的对比,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5、天时空间
天时空间即随季相而改变的年际动态变化空间。如休闲广场,广场内列植的法国梧桐和三角枫,在春夏季节是一个具有遮阴效果的笼罩空间,使人们遮阴避暑的休憩场所。到了秋季,树叶转黄,这里则成了公园主要的秋景区。一旦冬季来临,广场内主要乔木树叶纷纷掉落,广场又变成了一个光线相对充足的开敞空间,进而可以满足游客冬季晒太阳的需要。随季节的变化,广场的形态、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结语
奎山公园的空间布局,既体现当代园林空间的设计理念,也融合了我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思想,不仅局限于在实景层面空间营造,在人文景观方面也运用了具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把主题思想融入园内各个景观之中,运用巧妙动态序列组合,达成由实体景观到精神文化主题的升华。通过各类空间衔接串联和丰富的植物配置,营造出层次多变园林艺术空间。这种起结开合、虚实搭配的空间布局手法,为今后的园林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 刘媛《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4] 李文 张月.城市公园入口空间序列研究.低温建筑技术[J],2010.
[5] 张朝阳.园林中围合空间的组织.林业规划调查[J],2005.
关键词:园林 空间 分析 奎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奎山公园现状
奎山公园坐落于徐州市南区,南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北至徐州中心医院,东达汉桥,西临凤凰山,与彭祖园仅一街之隔,因园中奎山而得名。是我是第一个以劝学、励志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曾经的“江北第一塔”奎山塔遗址就在这里,在明万历皇帝以后近400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被称为古徐州八景之一。
2010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于投资2000万元,在公园原址的基础上,开始了奎山公园的敞园改造工程,对公园整体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规划设计,在保留原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挖掘老奎山历史人文内涵,保持公园的传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则在景观的营造上积极创新,增加新景点,应用新技术,丰富公园植物种类,使公园不仅在景观上有所创新,在空间处理、植物配置以及养护管理方式的方面都体现出园林建设的新水平。
二、公园空间概况
(一)景观空间布局
奎山公园占地130亩,约8万平方米,所处核心区域即奎山为丘陵地形,占地40余亩,海拔58米。山下部分占地90余亩,地形较平缓,高低起伏落差不大,总体上北高南低。
奎山公园采用自然式的造园手法,以曲线为脉络的道路系统,基本体现了我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造园理念。公园可基本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由一条针阔叶混交林道贯穿山顶,山道蜿蜒曲折,坡度适中,这部分的景观基本由山道两旁的针阔叶绿化带和山顶部分的松涛亭组成。山下部分是全园风景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园的休息区、活动区、观光区都集中在这部分。主要景点有曲水溪流、状元桥、玉兰广场、松涛广场等。全园个区域通过分区式园路系统贯通为一个整体,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展示序列。
在空间的动态序列布局手法上大体采用了以若干主题景观为核心的循环序列布局,设置了多向入口,通过蜿蜒曲折的园路达到了各景点之间以及各景点与各出入口之间的循环沟通。在保持全园总体循环序列的同时,公园以各入口为起景,以相关的景区景点为构图中心,设置多条游览路线,以方便游人的集散,进而更加合理的组织空间序列。这种分散式游览路线的布局方法比较适合于应用在人员密集度较高的城市居住区公园,既满足了要容纳高游客量的客观需求,又易于使游人产生步移景异的新鲜感,增加公园的观赏性。
(二)植物空间布局
园内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也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处理上一方面采取乔木与花灌木高低互补搭配配置手法,另一方面则依据各分区功能特点上的差异而运用不同形式的植物组合,进而营造出多种不同的植物空间类型,如以草坪为主搭配孤植乔木开敞空间、由封闭性较强的竹类植物形成的垂直空间,再如松涛广场处由散植于广场四周高大雪松所营造的笼罩空间等等。在植物空间处理手法上既追求了整体上的合理性原则同时又在类型上追求变化,使整个公园富有层次变化。
三、 景观空间特点
造园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各种空间依据各自的形态、材质、颜色上的特点显现出不同的园林效果及功能。在园林的建设中,一方面要保持单个空间在功能以及景观效果上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各空间在公园在整体上的关联性,使其可以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园林空间序列,这是园林建设的关键。
我们依据公园开放后游客在各区域的活动内容,对公园的区域作了分类。基本可以分为游览区、休息区以及健身区。
游览区以景观取胜,这部分区域通常设置了雕塑、小品等主要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并且通过景观向人们传达公园在文化层面的主题。如主入口广场、劝学立志广场、曲水溪流等都公园游览观光区的组成部分。
休息区是人们休闲娱乐、休养身心的地方,基本都设置在各游览区的交汇处,和游览观光区搭配布局,如休闲广场、下沉式广场、由师说六艺通向白玉兰广场的座椅走廊等等都是休息区的组成部分。
奎山公园定位是专类主题公园,园内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太常见;似乎也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区。我们依据公园开放以来游人的活动习惯,把松涛广场以及奎山林道视为体育活动区的组成部分。
各分区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建设过程中通过植物群落的栽植及灵活多变的铺装形式,使区域间达成了巧妙的过渡,在各区域各景点保持自身功能以及景观特点的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园林整体。
(一)、动态展示序列
园林从供人们游览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展型空间,这种进展性主要表现为景致总是会随人们所处的时间和区域的转换而产生的步移景异的变化,进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序列,为游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连续景观。这个过程的排序方式就是园林空间的动态展示序列,可以概括为:起景部分、过渡部分、高潮部分以及結景部分。
空间序列的起景部分往往暗示了全园所要展示的核心内容,是整个过程的起始阶段,带有一定的预见性。过渡部分则会通过植物栽植、园路处理等方式将起景部分与核心景区贯通、融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缓缓影响游人情感,为游人进入园林的高潮部分作心理和感官上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高潮部分是园林空间序列的核心环节,此部分直接向游人展示整个园林的主题内容,为游人提供在整个园林空间中可以达到的最佳游览效果。结景部分则是整个展示序列的尾声,全园的景致至此归为高潮之后的平静,使游人流连忘返。
随着我市园林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市内几所综合公园相继完成了敞园改造,涌现出一批亮点工程。在园林空间展示序列方式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展示程序,动态序列的布局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多采用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条游览路线的布局方法,奎山公园正是采用的这种布局方法。在以一条主游览路线组织全园多数景点的同时又以多条辅助的游览路线为补充,以满足游人不同层次的游园需求。
1、 主游览路线
主游览路线以主入口广场作为序列的起景,广场整体采用规则式布局,三面开敞,正面放置开卷有益雕塑,揭示了全园劝学立志的文化主题,这里同西边的下沉式广场间,通过一个多边形小型树阵广场达成衔接。下沉式广场临近解放路,广场地面比周围路面低约50公分,广场四周花坛整体设置成座椅式样,通过适当密度的乔灌木搭配栽植,强化了下沉式广场的围合感,与主入口的开敞特点形成对比。从这里向西顺着园路右转就到达了白玉兰广场,总体上看从主入口到玉兰广场,是一个由多个小型休憩广场呈线型排开的广场群落,在这个群落中,各广场之间既强调各自的独立性又维持了适当的连通,使游人的视线可以由一个广场穿透至另一个广场,从而使多个空间互相渗透,在平稳渐进的过程中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
白玉兰广场往北,园路经过蜿蜒的园路,可以到达状元桥,从这里游人隐约可以听见曲水溪流中假山跌泉的落水声,透过园路左侧的植物,渐渐有亭子、假山映入眼帘,由此上前约数十步便进入了曲水溪流的卵石广场,视野开始变得开阔,经过假山、跌泉以及挺的“水魁星点斗”雕塑点缀,整个空间宛如一幅画卷,把整个展示序列引入高潮。由此沿水溪东岸,到达师说六艺广场则渐感平静。
师说六艺和松涛广场在空间上保持了紧凑的衔接。广场东部的雪松和刚竹一直延伸栽植至松涛广场的内沿,使两广场产生明显的串联感,彼此间通过相似的植物配置而保持了适当的同一性,互相渗透,显现出相似的光影效果。松涛广场四周围合感比师说六艺广场更强烈,游客由彼及此会产生逐渐封闭的层次变化,一旦由松涛广场进入劝学立志广场,则游人顿时会有豁然开朗之感。那里的开敞特点同松涛广场的幽闭形成强烈对比。游客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空间在光影效果上的变化。
劝学立志广场北侧被各类植物完全封闭,朝南方向则完全开敞,同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主干道保持了视觉上的贯通,游人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轮廓。作为全园动态展示序列的尾声,唤起游人关于战争年代的回忆,进而反思公园主题,这种由彼及此的借景手法可谓布局巧妙,意境深远。通过开敞方向的视觉引导,游人沿着条石嵌草的干道将抵达出口方向的几何草坪,至此整个动态序列完结。
2、辅助游览路线
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主游览路线之外同时安排了两条辅助的游览路线作为补充,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游园需求。
一条以西入口广场为起景的游览路线。这是一个规模较小多边形广场,广场上散植着乌桕和从生女贞,从这里延伸出两条园路,南路与白玉兰广场相联,北路则通向奎山林道。以北路为主线,园路两侧种植了紧凑密集的竹林,构成封闭面,遮挡了人们两侧的视线,上方和前方视野则保持开敞,取得“夹景”效果的同时以狭长的竖向空间引导游人的前进,步入下一个景观区域。当人们穿过狭窄竹林进入曲水溪流北侧草坪区域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顺着园路向北急转就进入了奎山林道,林道两侧栽植了密度较高的侧柏林,形成狭长的垂直空间,引导人们通向奎山主峰。由林道出来则到达劝学立志广场,最终由此向南通过次入口出园。
另一条是以次入口和劝学立志广场为起景的游览路线,从次入口入园,这里与劝学立志广场在同一轴线上保持贯通,顺着条石嵌草的主干道,可以清晰的看到劝学立志广场的全景。这里是一个相对开敞的半围合空间,正面视野受到奎山的阻隔,朝南方向视野却极开敞,可看到远处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由此往西可到达松涛广场,两广场基本保持衔接,由劝学立志广场向相对幽闭的松涛广场望去,游人会感觉到由明到暗的光影变化。从这里往西约10余米的样子就是师说六艺广场,两空间在有适当分隔的同时又保持串联,游客的视线会在两个广场间透过相贯通的植物配置而保持衔接,进而达成空间互相渗透,弱化空间的领域变化。从师说六艺向西是座椅走廊,由此向南穿过草坪小路可以到达主入口广场,继续沿座椅走廊右转则是是状元桥,从这里已经可以听到曲水溪流中跌泉的落水声,游客隐隐会有置身于山野之中的错觉,往前几步就到达曲水溪流东池塘,通过瀑布和雕塑的烘托,这里形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景观空间。沿着水溪西转弯,则进入由园路两侧刚竹营造出的狭长空间,这里的两侧封闭同曲水溪流的开敞形成了空间层次上的变化,顺着竹道,就是公园的西入口,由此展示路线归为完结。
(二)、静态空间特点
1、游览区
(1)、公园主入口
奎山公园的主入口被设计成广场式入口,占地约300平方米,采用类似半圆的整体造型,具有半围合的容积空间特点。作为主题公园的起景,广场正中放置了刻有园名的黑金沙花岗岩砌筑而成的方形石块,岩体经过放射性抽象手法处理后呈流线型按照形状大小一字排开,四周则围绕着由一品红和一串红组成的花坛,造型巧妙、色彩艳丽,在空间效果上具有较强的向心力,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岩体两侧栽植了两组香樟,在两组树木的数量上,与以流线手法砌筑的四块花岗岩岩体形成了整个公园东高西低的呼应,在整体空间上表达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协调感。
广场面向城市主干道,正面与人行道相衔接,其余三面则配置适当高度、密度的香樟,使广场在具有一定合围效果的同时保持了适当的开敞性。在广场北沿中心位置是一组名为开卷有益的主题雕塑,雕塑正对着广场中心,是主入口的核心景观,雕塑被制作成古代竹卷的形状,上面用铜字攥刻着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诗句,作为主题公园的起景,开门见山的将游客引入劝学立志的主题联想中。
(2)、劝学励志广场
劝学立志广场是一个典型的地景广场,位于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北大门相对应的方向,通向广场的干道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的主入口基本保持在同一轴线上,自北向南、高低呼应,中间虽有解放路的阻隔,但丝毫不影响两处景观在视觉感官上的贯通感,从广场中心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轮廓,采取这种具有借景效果的布局手法可以比较巧妙的烘托出广场劝学励志的主题,在空间处理上也达成了远景和近景的融合。
在这个为半径11米的圆形小广场上,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与其他分区相贯通的游步道,南面是次入口主干道,采用条石嵌草的路面铺装,庄重而不沉闷,背面则配置了密集的园林植物,完全遮蔽了游客透向山间的视线,结合东西两侧的植物配置,不仅做到了疏密有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广场空间的封闭性。
从广场整体看南面朝淮塔陵园方向的开敞视野与背面由密集植物造成的封闭背景正好形成对比,而东西两侧或散植或丛植的乔灌木则为以上两种状态提供衔接,在开敞和封闭之间形成恰到好处的过渡。使广场的整体上处于各类植物的新月形环绕之下,富有層次上的变化。
(3)、曲水溪流
曲水溪流全长约100米,由东西两处相连池塘组成,中间则由汀步联接,经过高低地形处理,东边池塘的水体经由两池中间的汀步,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向西边的池塘,所谓曲水溪流正是这个意思。
东部水塘,约150平方米,假山叠泉和挺水雕塑是这部分的核心景观。模拟瀑布形态制作假山跌泉,创造出水位高差,让水体循环流动,产生跌水、溢水和涓流动态水景,强化水体与景石、池面的接触、碰撞进而激起水花,使原本趋于静态的景观空间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在假山南侧的挺水雕塑,就是魁星点斗。这里的魁星即是科举文化中的核心神明文曲星,他脚踏鳌头,手持巨笔,神情自若,站立在水塘的正中央,按照道教文化的记载,在这种状态下,他将写下的正是将要获得状元身份的仕子的名字。从传说的内容上看,点斗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仪式性,将这一过程制作成雕塑,放置在游人不易靠近的区域,在取得审美效果的同时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带有神秘感的园林空间,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可以想象,在盛夏的夜晚,水塘上方的雾气使魁星置于朦胧之中,在绿色景灯的映照下若隐若现,北侧假山跌泉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水塘仿佛位于山野之中,整体空间在多种艺术手法的烘托下宛若仙境,造园艺术的魅力尽显于此。
西部水塘面积略小于东部水塘,溪水经衔接处的汀步,自东向西流入西部池塘。沿岸制作了一个呈不规则多边形布局的小型休憩广场,广场正中孤植了一颗杜梨老树,四处点缀着几块景石,游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的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填充内容。
2、休息区
(1)、白玉兰广场
白玉兰广场位于公园南侧,从这里向北经由状元桥可到达公园核心景点,往西则与西入口广场相衔接,属于公园动态展示序列中的衔接部分。改造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铺装材料以及植物配置方式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两个较小尺度的空间,即由两个小广场组成一个大广场。东部小广场散植10棵白玉兰,具有天时空间的特点,在一定的季节可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效果,是此区域的核心部分。广场中心孤植了一颗冠幅较优美的丛生女真,在点缀广场的同时,还起到遮阴作用。围绕女真树池外延放置了栗褐色木质座椅,椅下路面采用同色木质铺装,无论从颜色还是形态上,座椅区域都是整个广场空间显得更加柔和、舒适,与西部广场铺装颜色也保持一致。
西部小广场是东部广场的补充,这里与东边的白玉兰相呼应,散植8棵冠幅适当侧柏,达成了常绿树与东部广场落叶树的搭配,丰富了空间内植物的季相色彩。西部广场整体同样采用木质铺装,同东部广场正好达成相融合的协调,这种处理手法强化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广场在形态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2)、休闲广场
休闲广场位于主入口广场东侧,临近城市主干道,与人行道相融合, 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敞且易于行人进入的休憩空间, 开阔了公园的服务区域。广场临近行车道,广场难以避免的在交通与视线上与外部街区发生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噪音、车流等不利因素影响,总体环境不够幽静。
广场上栽植了法国梧桐和三角枫等秋季观叶植物,两种落叶树分别列植有广场的东西两侧,形成较具特色的天时空间,在一定的季节会和周围的常绿树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进而丰富广场的季相色彩。广场中落叶树的树池外延都放置了木质座椅,在冬季保持较好采光同时夏天也能达成比较理想的遮阴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休憩场所。
3、体育活动区
(1)、松涛广场
松涛广场占地300余平方米,采用几何多边形布局,广场中散植的7颗大型雪松,树形混雄、冠幅优美,茂密的枝干可以把整个广场置于树荫之下,较高的分枝点和稠密的枝叶是广场保持了较充足的上层空间,在达到较理想的遮阴效果的同时,也不会使广场上的人们产生压抑感,丝毫不影响位于树荫下广场的活动空间,成功的营造出较具特色的笼罩空间。
广场北侧,栽植了钢竹,钢竹背后则是公园原有的生长繁茂野生植物,其余三面的植物配置在讲究空间层次感的同时也达到了适当的密度,广场几乎处于完全围和的状态下,使之成为整个公园封闭特点最为明显的空间之一。
广场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铺装形式,广场中心部分大概150平方米的地面采用了花岗岩铺装,而广场周边的休息区则采用了木质铺装,木质地板上放置也若干座椅可供游人使用。这种不同的铺装材料比较直接的强调了各自领域在功能上的区分,整个广场既和谐也显得有秩序感。
(2)奎山林道
奎山林道,西起曲水溪流东南侧,东至公园东侧停车场入口,总长度近千米,贯穿奎山主峰。坡度适中,植物繁茂,是人们慢跑、攀登的理想场所。这部分的园路处理与山下部分不同,更讲究路径布局的曲折。林道两侧栽植了密度较高的侧柏林,这些侧柏都是公园原有保留树种,高大笔直,具有较好遮阴效果的同时作为屏障,遮挡了游客的透向山中的视野,两侧的封闭感和上部视野的开敞感相对应,形成狭长的垂直空间,引导人们通向奎山主峰。
四、 植物空间特点
(一)、各区域主要植被空间分布
(二)、植被空间布局类型
奎山公园内常见植物种类有70余种,其中乔木30余种,落叶树23种,常绿树7种,以常绿树居多。灌木类植物共计31种,以常绿灌木居多,共计18种,落叶灌木13种。公园内分布的常见植物有侧柏、雪松、法国梧桐、石楠、海桐等。公园利用丘陵地形优势,因地制宜、修山理水,基本采取自然式造景手法,运用各种方式的园林植物组合配置,形成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
1、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特点表现为人的视野高于四周风景的植物空间。如奎山公园的主入口广场就是此类空间。主入口广场周围植物配置多见低矮的灌木和高度适中的花境,在两侧的草坪上草坪内,虽然点植几颗较高大的乔木,但丝毫不遮挡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视线可以延伸至公园深处,这种开阔的视觉效果结合广场内的雕塑、花坛,強化了主入口标识性。再如次入口的几何草坪,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都起到了美化、突出入口的作用。
2、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表现为四周的不完全开敞,有部分植物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如劝学立志广场的植物布局就是此种处理手法。朝北的正面被栽植密集的植物完全封闭,视线在这个方向受到阻隔,东西两面的植物栽植密度则明显变的稀疏,视线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穿透力,在朝北方向则保持了极开阔的视野,可以看到远处的烈士纪念馆,广场由南向北正好处于植物的新月形围绕下,在达到借景目的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进入松涛广场的完全笼罩空间提供光影变化上的过渡。
3、笼罩空间
笼罩空间大多是指在大型乔木与地面之间,经由高大乔木充足的枝下高度以及稠密枝叶、宽大的冠幅所营造的树下空间。松涛广场正是此类空间的写照。广场的主要植物是8颗散植于广场内的高大雪松,这些公园原有保留树种,冠幅优美、枝叶茂盛,拥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枝下高度平均达3米,树干对活动空间的干扰较小,在树下形成了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广场四周栽植了密度较高各类植物,在强化了广场的封闭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隔音功能。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是理想的遮阴运动场所。
4、垂直空间
在道路两侧列植封闭性较高的柱形、塔形的乔灌木树列就是垂直空间,因为在垂直分割面上保有明显的封闭性,进而促使游客沿着确定的方向行走,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西入口竹林小路就是比较典型的垂直空间。密集栽植的竹林几乎完全关闭了两侧的视野,视线的上方和前方则保持开敞,狭长的竹道引导人们走向曲水溪流的同时又在竹道出口处与奎山林道入口草坪相衔接,达成了封闭视野与开阔视野的对比,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变化。
5、天时空间
天时空间即随季相而改变的年际动态变化空间。如休闲广场,广场内列植的法国梧桐和三角枫,在春夏季节是一个具有遮阴效果的笼罩空间,使人们遮阴避暑的休憩场所。到了秋季,树叶转黄,这里则成了公园主要的秋景区。一旦冬季来临,广场内主要乔木树叶纷纷掉落,广场又变成了一个光线相对充足的开敞空间,进而可以满足游客冬季晒太阳的需要。随季节的变化,广场的形态、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结语
奎山公园的空间布局,既体现当代园林空间的设计理念,也融合了我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思想,不仅局限于在实景层面空间营造,在人文景观方面也运用了具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把主题思想融入园内各个景观之中,运用巧妙动态序列组合,达成由实体景观到精神文化主题的升华。通过各类空间衔接串联和丰富的植物配置,营造出层次多变园林艺术空间。这种起结开合、虚实搭配的空间布局手法,为今后的园林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 刘媛《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4] 李文 张月.城市公园入口空间序列研究.低温建筑技术[J],2010.
[5] 张朝阳.园林中围合空间的组织.林业规划调查[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