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空气中五种酚类化合物测定的复合采样管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方法

空气样品采用复合管(前端玻璃纤维滤膜,后段硅胶)采集,10%甲醇溶液解吸,经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在230 nm波长下,外标法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

5种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检出限:玻纤滤膜为0.13~0.41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16~1.04 μg/ml。方法定量下限:玻纤滤膜为0.44~1.36 μg/ml,硅胶吸附剂为0.52~3.46 μg/ml。平均解吸效率:玻纤滤膜为97.5%~100.1%,硅胶吸附剂为86.9%~100.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玻纤滤膜为0.71%~4.88%、0.91%~4.82%,硅胶吸附剂为0.47%~4.62%、0.76%~5.52%。在-20 ℃条件下,样品可保存30 d以上。

结论

本法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线性范围均满足规范要求,样品的采集及保存也可满足限值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氢醌、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对硝基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的同时测定。

其他文献
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重症肺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病例患者男,66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气喘3 d”入院,胸部影像提示两肺多发病变;血培养阳性,质谱分析提示伯克霍尔德菌属,血液mNGS及肺穿刺组织mNGS测定均提示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肺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目前大部分医院微生物室难以鉴定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种。依据病马密切接触流行病
期刊
目的:探讨利用碲-锌-镉(CZT)SPECT行n 99Tcn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n 123I-间碘苄胍(MIBG)双核素显像的可行性。n 方法:利用A、B、C 3种心脏模型分别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辅助性T细胞17(Th17)、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
目的明确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及其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1例,健康对照组57例。同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HO-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依据肝活检、肝硬度值(LSM)进行肝纤维化(S1~4)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
期刊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皮肤创伤对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84例皮肤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HBO治疗。统计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
期刊
目的探索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评价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至6月,收集839名在岗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血样,分别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确定微核率临界值和参考值范围。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45‰(2 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胸膜下肺病灶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胸膜下肺病灶患者299例,回顾分析该组病例肺穿刺术前的超声造影资料,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始增强度、病灶的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度、病灶的净增强度、病灶的减半强度及强度减半时间、病灶-肺组织始增时间差、胸壁-病灶始增时间差、时间比例等
乏氧是实体瘤的常见现象,与肿瘤的增殖、恶性进展、放化疗抵抗、耐药性、治疗失败、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较多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应用影像学、核医学方法检测肿瘤乏氧区域方面。该文对肿瘤乏氧微环境的检测及多种PET显像剂应用于肿瘤乏氧显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