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单元整合教学中的略读课教学策略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单元整合教学,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解读教材,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学习某个知识或者能力,往往能学得有效。单元整合教学中略读课的常用教学策略有:通过关联精读、巩固提升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的途径,进行单文教学,帮助学生强化巩固,提升语言素养;通过以一带一、扶放结合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的途径,进行双文教学,扶放结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略读课单文教学双文协同
  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与技能须经历初学、练习、巩固、运用等阶段。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围绕课文内容设置多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训练。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自然段中有生字,就学习生字;一个自然段中有可以讲讲的句子,就讲句子。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在一起归纳段意,就让学生归纳段意。一节课下来,内容杂,形式多,看似每个环节都走过了,可仔细推敲,却发现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牵着学生浮光掠影地学,而且只是一小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其中。其实,学习句子,学习归纳,学习复述等语文能力都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学生得不到学习的经历,学习效果不会好。
  为此,我在数年前开始做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实验。实验中我发现,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解读教材,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学习某个知识或者提升某种能力,往往会很有效。由此,我对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做了界定:“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建立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系统,以单元为结构形式,整合教材、课外选文等教学资源,利用精读、略读、练习、综合、作文等课型,有效达成单元目标,且可测评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
  精读课上,教师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习该单元的知识能力要点。学习之后,需要巩固,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理想的地方,拾遗补缺。这是略读课的主要功能。略读课不是新鲜事物,本文重点讨论单元整合教学中略读课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单文教学,强化巩固,提升语言素养
  国内一节小学语文课通常是四十分钟或者三十五分钟,基于这个时间限制,略读课上可以教一篇课文,也可以教两篇课文,不能多于两篇。这是由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所决定的,一旦多于两篇,一节课上,学生就无法真正深入学习,只能浮于表面,甚至将学习语文异化成“看见课文”。
  一节略读课只学一篇课文,有两种策略:第一,关联精读,巩固提升;第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
  (一)關联精读,巩固提升
  以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核心学习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第一课是《老师领进门》,一篇经典课文,精读;第二课是《孔子和学生》,全文采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介绍了孔子能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教学中,我将其定为略读课,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简介孔子。(2)与两个学生合作读第二小节。请学生评价。(3)齐读第二节。分角色读。(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作用,然后指名读第三节,互评。齐读,分角色读。(5)提取课文中的信息,教师在黑板上完成表格(孔子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组织学生讨论:看了表格有什么想法?再讨论:用上黑板上的提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表格等),说说孔子给你留下的印象。
  这节课的第二至第四环节是围绕单元目标来教学的。在之前的精读课基础上,这节课用半节课的时间进一步巩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使得精读课与略读课之间产生了非常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会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只要认真教学,朗读课文的目标是不难达成的,如果就此打住,未免可惜。所以我利用课文内容,设计了信息提取和说段的练习,让朗读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融合在一起,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自读自悟,分享促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该单元内有四篇课文,依次是《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山中访友》源于作者到山中游玩,将山中的景物皆视为友人;《山雨》是按照时间变化顺序描写雨景及感受;《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将自己视作昆虫来描写昆虫世界;《索溪峪的野》则抓住“野”这一特点描写山间的景和人。结合单元目标以及课文特点,我对本单元的课文做了重组,将教学课型、教学次序、教学课时依次定为:《山中访友》,精读课,两课时;《林海》,原为选读课文,我将其作为精读课,两课时;《索溪峪的野》,略读课,一课时;《山雨》,略读课,一课时;《草虫的村落》,作文课,两课时。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山中访友》《林海》文章较长,需要提示的点比较多;文章的表达形式也较有“嚼头”,适宜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索溪峪的“野”》《山雨》,文章不长,结构清晰,适合学生自读。《草虫的村落》以昆虫的视角细化描写了昆虫世界的特点,是非常好的习作例文,适合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进行仿写。
  《山雨》一课是该单元的第二次略读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就用《山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由此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自读课文,查字典理解新词。(2)同桌合作,找出文中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句子。说说用了联想与想象之后,你有了什么样的阅读感受。(3)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产生联想的依据。整节课只有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和交流。在分享学习收获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促进,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以及单元知识能力点的理解、掌握和体悟。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也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助其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当然,实施这种开放式教学并非易事。不易之处在于:教师先得落实好精读课的任务,然后对略读课文做细致的解读,找准文本与单元目标的对应点,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能及时顺应学生学习情况引领其达成教学目标。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很大,如果指导得当,学生的收益也就更多。
  上述两种教单篇课文的略读课,相同点在于对实现单元目标都起到了练习巩固的作用;不同点在于教法上前者“收”,以教师引导为主,后者“放”,以学生自学为主。“放”与“收”,要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单元内的教学次序而定。
  二、双文协同,扶放结合,发展思维能力
  一堂略读课教两篇课文,也有两种策略:第一,以一带一,扶放结合。第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
  (一)以一带一,扶放结合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本单元中除了两首古诗外,依次有这样三篇课文:《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对这三篇课文,我确定了如下单元目标:学习详细复述。因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先民靠着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用来训练复述能力最好不过。《西门豹》是历史故事,也是学习复述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将《西门豹》一课设为精读课,将另两篇课文设为略读课。下面摘录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出示师生共同提炼出的小标题)如果你能把这些小标题连起来的话,就能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讲清楚了。
  生女娲补天是这样子的:她冒着生命危险到山上去找五彩石,她以为很好找,可到了山上才发现,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片。找了好久,她才找到一些。她挖了一个坑,把五彩石都放在里面,冶炼了五天五夜,让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然后,女娲把它装进一个大盆,端到天边,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掌声送给她,这位同学没有简单地把几个小标题连起来,还融入了不少细节,为故事加了结果,能不能再为它加个开头?
  生一天,女娲听到轰隆的响声,她被震醒了。出门一看,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了黑黑的窟窿,还在往下喷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岗上,还有不少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立刻到山上去找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好找,但到山上一看,全是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总算找齐了五彩石。于是,她在地上挖了一个圆坑,用神火进行冶炼,冶炼了五天五夜。当五彩石化成一堆黏稠的液体时,女娲把这些液体倒进盆里,泼向窟窿。只见金光一闪,天立刻被补好了。
  师也把掌声送给她,有头有尾有细节,好厉害!谁能到台上来讲?讲得绘声绘色,让大家都能被你的故事所吸引。
  (学生上台复述故事。)
  师我们今天学会了一个方法:先提炼几个小标题,然后回忆课文大致的情节,再把小标题连起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夸父追日》也是神话故事,如果要讲好这个故事也可以先归纳出几个小标题,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夸父追日,追到虞渊,第二步呢?
  生喉咙冒烟。
  师喉咙冒烟以后,他喝干了什么?
  生喝干河水。
  师他喝干了几条大河的水?
  生两条。
  师两条,复述故事的时候要讲清楚。喝干大河之后他做什么了?
  生他倒下了。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颓然倒下。
  师他倒下后变出了——
  生大山。
  生桃林。
  师什么东西变成了桃林?
  生夸父的手杖。
  师(板书:夸父追日→追到虞渊→喝干大河→颓然倒下→身作大山→杖化桃林)根据提示能不能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在之前的精读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先梳理小标题、再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在这节略读课中,我引导学生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先学习复述《女娲补天》,其中包含了生词、句段和复述等内容,余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又启发学生用《夸父追日》一课做材料,练习复述。用一篇课文带出另一篇课文,让学生在两节课中获得多次练习复述的机会。从教学策略上看,《西门豹》一课是“教”,《女娲补天》是“扶”,《夸父追日》一课是“放”。《夸父追日》一课看似没有教,但当学生能流畅地复述课文时,就说明他们已完成自学,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树立“课文只是例子”的观念。实施单元整合教学,一个单元内的课文都是为达成单元目标服务的。只有在教学中聚焦某个知识点、能力点,才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它,并灵活将其迁移到其他点的学习中。小学阶段要学的知识与能力本就不多,学習时间也充裕,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教不完。否则,教师在教学中就放不开手脚,总担心漏讲这个少说那个,从而造成教学目标的不集中。其次,必须依托表达形式相似或者内容相似的数篇文本。如果教材里的课文不足以构成这样的文本群,那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选择添加。
  (二)两文对读,分析比较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其中有三篇课文,依次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解读教材后,我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学习准确描写景物的特点。对于这三篇课文,我将《秦兵马俑》一课定为精读课,用两课时教。因为该文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介绍得准确生动,需要带着学生细细品读学习。《长城》《颐和园》两课相对来说阅读难度不大,而且两文中正好有相似的语言现象可供琢磨,放在一节课教,效果会更好。下面也摘录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在《颐和园》这篇课文当中,除了用到比喻句之外,还写到了长廊的“长”。(出示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比较一下,这里写长廊的“长”和《长城》一课中写长城的“长”有什么不同?   生写长城的“长”时,作者用比喻句体现它的长;写颐和园长廊的“长”时,作者直接用文字写出它有多长。
  师作者写长廊怎么不用比喻呢?写景色的文章如果用个比喻,多好啊!我得给它加个比喻。(出示对比段:(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像一条长龙……(2)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我说它像一条长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长廊不像长城那么壮观,没有那么高。
  生颐和园的长廊也没有那么长。
  生在颐和园里放一条长龙非但不美丽,而且有点吓人。
  (学生笑。)
  生因为长城非常雄伟,将它比作长龙不仅能体现它的雄伟,还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辛。长廊那里的景色是很秀丽典雅的,用长龙来比就有点不恰当了。
  师原来运用比喻一定要恰当。我们再看一个句子——(出示句子: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美吧?我又要改了——(出示句子:长城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山谷里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学生笑。)
  师一边爬着长城,一边欣赏小野花,多好!一边爬着长城,一边凉风习习,多舒服啊!
  生(齐说)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长城是雄伟壮观的,花是比较漂亮的,所以放在一起有点不合适。
  师一个柔和,一个壮观,硬搭在一起就不合适了,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有选择。
  生因为长城是军事要地,士兵驻守在那里,如果种花木的话,就会让士兵分心。
  师长城是防御工事,作者要写长城雄伟,即便旁边有花,也不必去写它。
  在这节略读课中,我没有逐一分析两篇课文,而是选择了两个要点,组织学生围绕句子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精读课的学习经历,在比较中,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描写景物关键是准确地写出其特点,不能一味地多加修辞手法,多用漂亮辞藻。词句使用是否恰当,要依据语境来定。如果一课教一文,刻意地去讲清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变成灌输抽象概念,效果反而不好。一课教两文,多了教学资源,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行感受语言现象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当然,一课教两文,对教師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再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法得当,一课教两文,能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金量。学生经历这样的比较分析,既能提升阅读能力,还能优化思维方式。
  略读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起到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要围绕单元目标和精读课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基于课文特点,将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于言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聚焦式的学习经历。应该精心选择再构文本,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本文提及的四种教学策略是较为常见的,操作上也已较为成熟。教无定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还能摸索出更多更好的略读课教学策略。
其他文献
摘要: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理解,超越对于技巧性问题的过度追求,聚焦情境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核心,是用数学自身的驱动力(数学的逻辑链、数学美、数学兴趣)来促进数学理解力的提升。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理解,具体路径有:问题指向本质化,提升数学理解的生命力;问题组织结构化,提高数学理解的索引力;问题运作主体化,增强数学理解的内驱力。  关键词:本原性问题数学理解问题指向问题组织问题运作  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
从工程质量、运行管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抗震安全、金属结构安全等方面分析论述了病险水库安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以保证防洪安全,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对促进国民经济
从工程变更控制、索赔处理与反索赔、进度款支付及竣工结算等方面对如何做好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进行了探讨,以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介绍了南京六合区长江漫滩地貌单元利用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法进行地基处理的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总结了该法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其适用范围,对施工质量检测的一般要求进行了
程某,男,15岁,九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水平;性格活泼开朗,人际关系较好。从七年级时开始追“非主流”,目前仍在追。
我们经常在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管理扎实开展。一年以来,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常规课、展示课、亮相课、比武课、研究课、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专题课、移植课、复制课……”意图何在?理所当然: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管理就是要向40分钟要质量。我当然同意这理,但细细想来也觉得并不尽然:教学管理的直接对象是教师,没有教师真心实意的支
阐述了太中线黄土地区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及其设置原则,对陡坡地区桥梁的设计、检算、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涵洞的设计原则,以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引领下,学校围绕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研究的学科教学方式改革”且学且行、且行且思,积极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
探讨了科学地进行工程量计算,不重不漏地编制概预算的重要性,指出了深入了解设计图纸的意义,从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及其他工程等几个方面就公路工程概预算工程量的计算
通过广州内环放射线增槎路A1标桥梁悬灌施工,介绍了悬灌施工的常规方案,提出了施工注意事项,得出了使用挂篮就地浇筑方法可以在不设支架和不使用大型吊机的情况下浇筑较大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