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剧作家的创作一样,戏剧翻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舞台表演。本文运用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探索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原则。以英若诚和霍华的《茶馆》英译为例,结合目的论和戏剧表演对戏剧语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戏剧翻译的三项原则:戏剧翻译口语化,动作化,和性格化。
关键词:目的论 戏剧翻译 《茶馆》
1、引言
本文把目的论和戏剧翻译的基本理念与译本的对比相结合。文章首先概述了目的论的理论依据,讨论了戏剧语言的特点。然后从戏剧语言特点的层面探讨戏剧翻译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蓝本,探讨戏剧翻译者如何借鉴剧作者创作剧本的语言特色突出译本语言的戏剧化特色,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剧本的戏剧潜能。
2、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目的论,也即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流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它推翻了原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把译文从对原文绝对忠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总之,按照目的论的理论,这给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3、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
3.1戏剧的特点
戏剧具有双重性即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作为表演艺术应具有的可表演性。“有些批评家认为戏剧文本(即剧本)只是半成品,有待导演和演员完成创作的另一半(王虹,2006:16)。”“戏剧的价值在于上演,用黑格尔的话说:‘提供内在的戏剧价值的主要是一种便于上演的动作情节’(余秋雨,2007:187)。”这类观点之所以将译本的表演性放在首要位置,与创作和翻译剧本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舞台戏剧的创作还是翻译,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舞台表演的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戏剧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等。根据戏剧语言的特点,笔者试着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3.2戏剧语言特征和戏剧翻译的三原则
3.2.1口语化
口语化是戏剧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口语化的语言在戏剧创作中大量被使用,它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译本语言同样需遵循这一规则,从而使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也能被大众理解和喜爱。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从活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表达力强。这就需要译者选取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型来体现这一特征。
例1.原文: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房子也都卖了(老舍,2000:15)。
英若诚译:QiZhongyi: Oh, yes, I can. Not only the houses, but also the shops in the city and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I’m going to sell them all(1999:36).
霍华译:QiZhongyi: Not only am I going to repossess my buildings , I’m going to sell off my farmland and my establishments in the city as well(2001:45).
首先,在选词上,《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六版》将“establishment” 一词界定为正式词汇,而shop 相比来说口语化一些。英若诚选词更能突出体现口语化的特色也更接近源于剧本的风格。其次,在句式的选择上,两位译者也有所区别,霍华将此句译成里一个复杂句,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句。在翻译人物对白时,简洁明快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此例中,英若诚的译文更接近原语特征。
3.2.2动作化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动作性呢?“能够集中概括地说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的台词,才叫做有行动性;能够叫人听了一句台词,就懂得了很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出来的话,这才叫语言有行动性(阳翰笙,2005:233)。”
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时应选用动作化的语言,是原剧本的动作文本在译本中得以体现,使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茶馆》中语言有丰富的动作性。
例2.原文: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老舍,2000:11)?
英若诚译:Kang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1999:21)?
霍华译: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wife(2001:9)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他为了活下去,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但得知刘麻子要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痛苦万分,整句台词饱含哀怜乞求的语气与神情。英若诚大胆增加了“please”一词,加强并集中凸现了康六绝望、无奈、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译文恰当的再现了原文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背后的动作性,从而使英译作受到广泛欢迎。
3.2.3性格化
戏剧语言除了口语化,动作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性格化。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传达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塑造典型的戏剧形象,是戏剧及其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
例3.原文:老林:还有个娘儿们(老舍,2000:36)!
英若诚译:Lao Lin: Us and a woman (1999:117)!
霍华译:Old Lin: Our bride(2001:119)!
在漢语中,娘儿们是一种对妇女带有贬义的称谓,但这种极其不礼貌的称呼从老林口中说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老林是个逃兵,未受过良好的教育。“bride”意为新娘,是个礼貌用语,这未能体现出老林这样意为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形象。与霍译相比,英译在选词上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5、结束语
舞台戏剧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剧本的表演性功能。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学习发现,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将剧本搬上舞台,剧作者经常使用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为戏剧翻译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地手段。译者在翻译时如能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剧本的可表演性,从而更好地为上演剧本这一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华.(John Howard-Gibbon)译茶馆[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老舍著.《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46-50.
[4]英若诚译《茶馆》[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6.
[5]余秋雨著《舞台哲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6]阳翰笙编《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王虹著《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作者简介:
杨倩 (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目的论 戏剧翻译 《茶馆》
1、引言
本文把目的论和戏剧翻译的基本理念与译本的对比相结合。文章首先概述了目的论的理论依据,讨论了戏剧语言的特点。然后从戏剧语言特点的层面探讨戏剧翻译的具体实现方式,并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蓝本,探讨戏剧翻译者如何借鉴剧作者创作剧本的语言特色突出译本语言的戏剧化特色,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剧本的戏剧潜能。
2、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目的论,也即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流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它推翻了原文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把译文从对原文绝对忠实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总之,按照目的论的理论,这给译者在处理戏剧翻译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3、目的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
3.1戏剧的特点
戏剧具有双重性即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作为表演艺术应具有的可表演性。“有些批评家认为戏剧文本(即剧本)只是半成品,有待导演和演员完成创作的另一半(王虹,2006:16)。”“戏剧的价值在于上演,用黑格尔的话说:‘提供内在的戏剧价值的主要是一种便于上演的动作情节’(余秋雨,2007:187)。”这类观点之所以将译本的表演性放在首要位置,与创作和翻译剧本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舞台戏剧的创作还是翻译,其主要目的都是获得舞台表演的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戏剧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等。根据戏剧语言的特点,笔者试着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
3.2戏剧语言特征和戏剧翻译的三原则
3.2.1口语化
口语化是戏剧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口语化的语言在戏剧创作中大量被使用,它能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译本语言同样需遵循这一规则,从而使译本在译入语文化中也能被大众理解和喜爱。
《茶馆》的语言是老舍从活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表达力强。这就需要译者选取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型来体现这一特征。
例1.原文: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房子也都卖了(老舍,2000:15)。
英若诚译:QiZhongyi: Oh, yes, I can. Not only the houses, but also the shops in the city and the land in the countryside. I’m going to sell them all(1999:36).
霍华译:QiZhongyi: Not only am I going to repossess my buildings , I’m going to sell off my farmland and my establishments in the city as well(2001:45).
首先,在选词上,《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六版》将“establishment” 一词界定为正式词汇,而shop 相比来说口语化一些。英若诚选词更能突出体现口语化的特色也更接近源于剧本的风格。其次,在句式的选择上,两位译者也有所区别,霍华将此句译成里一个复杂句,但英若诚将此复杂句分为两个简单句。在翻译人物对白时,简洁明快的简单句更能体现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此例中,英若诚的译文更接近原语特征。
3.2.2动作化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戏剧的又一典型特征。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动作性呢?“能够集中概括地说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的台词,才叫做有行动性;能够叫人听了一句台词,就懂得了很多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出来的话,这才叫语言有行动性(阳翰笙,2005:233)。”
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时应选用动作化的语言,是原剧本的动作文本在译本中得以体现,使人物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茶馆》中语言有丰富的动作性。
例2.原文: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老舍,2000:11)?
英若诚译:KangLiu: But Master Liu,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1999:21)?
霍华译: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wife(2001:9)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他为了活下去,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但得知刘麻子要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痛苦万分,整句台词饱含哀怜乞求的语气与神情。英若诚大胆增加了“please”一词,加强并集中凸现了康六绝望、无奈、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译文恰当的再现了原文所传达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背后的动作性,从而使英译作受到广泛欢迎。
3.2.3性格化
戏剧语言除了口语化,动作化之外,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性格化。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传达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塑造典型的戏剧形象,是戏剧及其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是“话到人到”,即要求作者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
例3.原文:老林:还有个娘儿们(老舍,2000:36)!
英若诚译:Lao Lin: Us and a woman (1999:117)!
霍华译:Old Lin: Our bride(2001:119)!
在漢语中,娘儿们是一种对妇女带有贬义的称谓,但这种极其不礼貌的称呼从老林口中说出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老林是个逃兵,未受过良好的教育。“bride”意为新娘,是个礼貌用语,这未能体现出老林这样意为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物形象。与霍译相比,英译在选词上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5、结束语
舞台戏剧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剧本的表演性功能。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学习发现,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将剧本搬上舞台,剧作者经常使用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这为戏剧翻译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地手段。译者在翻译时如能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剧本的可表演性,从而更好地为上演剧本这一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华.(John Howard-Gibbon)译茶馆[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2]老舍著.《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46-50.
[4]英若诚译《茶馆》[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36.
[5]余秋雨著《舞台哲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6]阳翰笙编《焦菊隐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7]王虹著《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作者简介:
杨倩 (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