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内涵”为逻辑起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明确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思路,以“专业质量标准”为例,积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暑(QAA)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共设计和开发了108条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五大发展理念;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1-0062-07
一般情况下,质量标准就是“将反映产品、过程、体系固有特性的指标和参数规定下來所形成的文件,是衡量产品、过程或体系是否合格的依据”[1]。按照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级别来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标准的约束性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照标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可分为基础性标准和一般性标准;按照标准所针对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等[2]。
所谓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是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与结果的规定,通常以高职院校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教学文件”[3]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可分为教学质量标准、管理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从类别上可分为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从针对的对象上可分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
一、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4],因此,在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时,首先要牢固树立和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一)创新
一是践行以人为本。设计与开发标准要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把突显高职院校一些“适目的性”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作为标准设计与开发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二是坚持需要导向。标准设计与开发强调与教育质量规划和教育质量目标的一致性,突出体现与满足来自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要。三是强调协同创新。设计与开发标准要引导各部门内部与跨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团结协作,鼓励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四是注重全面管理。设计与开发标准要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树立“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和“零缺陷”的新理念,突出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主体地位。
(二)协调
在设计与开发内在逻辑上,要保持诸如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设计理念、主要原则、基本思路的统一性。在设计与开发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强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的协调性,坚持“技术标准是关键,岗位标准是支撑,管理标准是保障,服务标准是核心”。比如,专业质量标准,一般应遵循“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设计与开发路径,特别强调要保持各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协调统一。
(三)绿色
“绿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5]。因此,要通过标准的设计与开发,一方面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与发展构建一个绿色的育人环境,在专业质量标准中要充分考虑一般在校生、潜在生源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培育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标准中关注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双师”素质的科学与合理配置,积极营造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敬畏学术、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绿色教育教学与科研生态环境。
(四)开放
在设计与开放标准时,要积极践行“开放”理念,突出“开放”导向,即要坚持开放式办学、国际化办学。比如,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设计与开发时,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市场调研与专题讨论等形式,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与意见,全面了解、把握他们对学校提供服务的需要,并将其适时、适度地融入标准之中。
(五)共享
在设计与开发学生全面成长质量与育人环境质量标准时,要特别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的保障,彰显教育公平与公正。与此同时,“以共享发展建好和谐校园,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6]此外,在设计与开发标准时,坚持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理念,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之间的关系,共建平安、和谐、绿色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能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二、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指导和控制组织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7] 上述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全员”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指“组织中从最高领导者、各阶层管理干部、各职能部门人员到作业员工均要参与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每个人员的能力和才干,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8] 因此,要“从依靠群众、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出发,按照产品质量是组织素质的综合反映的客观规律,对质量实行全员参加的管理。”[9] 二是“全过程”管理。所谓“全过程”管理,主要是指:第一,在生产的一切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要求企业所有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下道工序即用户”“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整体观念,保证每道工序的工作(生产)质量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第三,要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规划—设计试制—加工制造—检查试验—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能够保证稳定地生产合格的质量保证体系[10]。三是“全方面”管理。所谓“全方面”管理,可以从纵向与横向角度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的上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乃至一线员工的通力合作,其中,尤以高层管理人员能否全力以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职能的横向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企业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所有活动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11] 因此,建立健全方面质量管理是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职院校在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标准时,要以TQM理论为指导,积极践行TQM理念。无论是专业质量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标准,还是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服务社会质量标准,在设计与开发之前,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组织全面、深入地市场调研,进行科学、规范的“标杆分析”;在设计与开发之中,要积极引导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普通员工、学生共同参与,认真开展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达成共识、取得认同;要将全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各个质量标准对学校内部质量实施适时、有效地监控,定期进行诊断与改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美国弗吉利亚大学教授R·爱德华·弗里曼(R. E. Freeman)出版《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12]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利益相关者”理念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认为“高等教育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和高校的决策者、教职工、研究人员和学生、高校行政和技术人员、产业界和社区、非营利性组织。”[13]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渐强,国际流行的教育质量评估保证范式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过程对利益相关者开放。”[14]至此,人们开始以“利益相关者”的维度与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指向四个方面:一是明确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内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利益相关者在校内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教学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及家长,在校外主要包括政府、有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校友等。”[15] 二是关注利益相关的需要。强调无论是在制定与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规范)、岗位职责、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教学文件时,还是组织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时,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引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并取得共识。高职院校积极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参与教育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开发,广泛征求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将标准的设计与开发转变成学校利益协调与利益整合的过程,并确保达成共识。四是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互动。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运行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良性互动,适时向其有效传达“诊改”信息与情况,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理解与帮助,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对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得到获得普遍的、高度的认同。
三、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思路
为了科学开发教育质量标准,高职院校就要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满足需要为目标、以彰显特色为重点”的基本原则,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校情出发,积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暑”(QAA)、“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质量标准,在科学界定“质量与质量目标”、“教学质量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目标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目标”内涵的基础上,细化并量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共性标准”的“个性标准”。
四、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参考案例——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一)专业质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适目的性”专业建设与发展满足“多元顾客”(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以下简称“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是学校专业教学系统各个环节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1.“适目的性”
“适目的性”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条件;专业教学过程;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诊断与改”机制,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毕业生影响力等方面在满足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需要时所具有的“特质”或“特色”。
2.“需要”
“需要”分为明示的、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需要。“明示的”需要,主要是为保证专业质量而设计与开发的各种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文件明确的要求。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质量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教师行为规范》《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隐含的”的需要,通常是指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对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考虑的不言而喻的需要或期望。如学生要“学有所成”、教师要“教书育人”等。“必须履行的”的需要,一般是指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对专业建设与发展中有关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如《高等教育法》《職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等要求。
3.“满足需要的程度和能力”
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提供的“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达到的程度,如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能否按“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向学生提供完备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技能、现代信息,能否向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理想信仰和道德品质教育,能否向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等服务,以不断提升“顾客”对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满意度与美誉度。
专业质量的深层次内涵在于高职院校具备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的“主动适应”、“自觉调整”的能力[16]。主要表现在: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改进工学结合方式的能力、注重培养品牌师资的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目标,就是高职院校在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方面所追求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提供“有适目的性”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满足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期望。
(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是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其相关活动与结果的规定,通常表现为专业建设质量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专业设计与审批、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专业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课程设计与开发、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方案、专业服务产业等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办法等教育教学文件。上述标准又可以细化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系)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
(四)专业质量标准内容
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为例,专业质量标准内容,主要从“专业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示范性;新增专业市场调研充分、人才培养目标清晰、设计严谨、审批严格、程序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科学、专业、合理、规范,富有特色;专业建设基础扎实、条件保障有力;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富有成效;专业诊改机制健全,能够及时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效果良好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强;毕业生素质全面,在行业企业内有影响力等10个一级项目、45个二级项目,共设计和开发了108条贵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1.10个一级项目和45个二级项目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有关专业建设质量的内容整合、提炼而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10个一级项目和45个二级项目。
2.108条专业质量标准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主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制定教育目标与开发设计质量标准上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
二是吸收国内“教育质量保证”与高校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是参考了郭青春等著的《国际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标准比较研究》(2014)、查代春著的《学的视角: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实践研究》(2015)、周萍等著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研究》(2015)和上海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的《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指标研究》(2014)、汪泓等著《地方特色本科院校教育评估标准研究》(2014)、张伟江等著《学校教育评估指标设计概论》(2011)、张伟江主编《教育评估标准汇编》(2009)等学术著作中有关教育评估及标准论述与阐释。
三是参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等相关数据。108条专业质量标准中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参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近三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及贵州省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研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和贵州高职院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的。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笔者初步设计与开发了“诊改”背景下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
参 考 文 献
[1][9]戴克商.质量经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32-33.
[2][11]王冬梅.全面管理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27.
[3]洪贞银.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4]关凤利.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N].光明日报,2016-02-25(16).
[5][6]黄蓉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共创高校美好春天[J].中国高等教育,2016(16):49.
[7]石强,朱仕友.全面质量管理实际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62-63.
[8]谢建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五大发展理念;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1-0062-07
一般情况下,质量标准就是“将反映产品、过程、体系固有特性的指标和参数规定下來所形成的文件,是衡量产品、过程或体系是否合格的依据”[1]。按照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级别来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标准的约束性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照标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可分为基础性标准和一般性标准;按照标准所针对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等[2]。
所谓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是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与结果的规定,通常以高职院校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教学文件”[3]为主要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可分为教学质量标准、管理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从类别上可分为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从针对的对象上可分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
一、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4],因此,在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时,首先要牢固树立和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一)创新
一是践行以人为本。设计与开发标准要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把突显高职院校一些“适目的性”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要作为标准设计与开发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二是坚持需要导向。标准设计与开发强调与教育质量规划和教育质量目标的一致性,突出体现与满足来自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要。三是强调协同创新。设计与开发标准要引导各部门内部与跨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团结协作,鼓励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四是注重全面管理。设计与开发标准要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树立“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和“零缺陷”的新理念,突出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主体地位。
(二)协调
在设计与开发内在逻辑上,要保持诸如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设计理念、主要原则、基本思路的统一性。在设计与开发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强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的协调性,坚持“技术标准是关键,岗位标准是支撑,管理标准是保障,服务标准是核心”。比如,专业质量标准,一般应遵循“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设计与开发路径,特别强调要保持各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协调统一。
(三)绿色
“绿色是一种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5]。因此,要通过标准的设计与开发,一方面为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与发展构建一个绿色的育人环境,在专业质量标准中要充分考虑一般在校生、潜在生源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培育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标准中关注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双师”素质的科学与合理配置,积极营造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敬畏学术、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绿色教育教学与科研生态环境。
(四)开放
在设计与开放标准时,要积极践行“开放”理念,突出“开放”导向,即要坚持开放式办学、国际化办学。比如,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标准、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设计与开发时,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通过市场调研与专题讨论等形式,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与意见,全面了解、把握他们对学校提供服务的需要,并将其适时、适度地融入标准之中。
(五)共享
在设计与开发学生全面成长质量与育人环境质量标准时,要特别关注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的保障,彰显教育公平与公正。与此同时,“以共享发展建好和谐校园,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6]此外,在设计与开发标准时,坚持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理念,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之间的关系,共建平安、和谐、绿色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能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二、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指导和控制组织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7] 上述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全员”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指“组织中从最高领导者、各阶层管理干部、各职能部门人员到作业员工均要参与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每个人员的能力和才干,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8] 因此,要“从依靠群众、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出发,按照产品质量是组织素质的综合反映的客观规律,对质量实行全员参加的管理。”[9] 二是“全过程”管理。所谓“全过程”管理,主要是指:第一,在生产的一切环节中加强质量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要求企业所有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下道工序即用户”“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整体观念,保证每道工序的工作(生产)质量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第三,要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规划—设计试制—加工制造—检查试验—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能够保证稳定地生产合格的质量保证体系[10]。三是“全方面”管理。所谓“全方面”管理,可以从纵向与横向角度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的上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乃至一线员工的通力合作,其中,尤以高层管理人员能否全力以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职能的横向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企业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所有活动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11] 因此,建立健全方面质量管理是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职院校在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标准时,要以TQM理论为指导,积极践行TQM理念。无论是专业质量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标准,还是育人环境质量标准和服务社会质量标准,在设计与开发之前,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组织全面、深入地市场调研,进行科学、规范的“标杆分析”;在设计与开发之中,要积极引导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普通员工、学生共同参与,认真开展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达成共识、取得认同;要将全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各个质量标准对学校内部质量实施适时、有效地监控,定期进行诊断与改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升。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美国弗吉利亚大学教授R·爱德华·弗里曼(R. E. Freeman)出版《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12]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利益相关者”理念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认为“高等教育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和高校的决策者、教职工、研究人员和学生、高校行政和技术人员、产业界和社区、非营利性组织。”[13]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渐强,国际流行的教育质量评估保证范式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过程对利益相关者开放。”[14]至此,人们开始以“利益相关者”的维度与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指向四个方面:一是明确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内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利益相关者在校内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教学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及家长,在校外主要包括政府、有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校友等。”[15] 二是关注利益相关的需要。强调无论是在制定与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规范)、岗位职责、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教学文件时,还是组织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时,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引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并取得共识。高职院校积极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参与教育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开发,广泛征求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将标准的设计与开发转变成学校利益协调与利益整合的过程,并确保达成共识。四是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互动。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运行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良性互动,适时向其有效传达“诊改”信息与情况,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理解与帮助,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对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得到获得普遍的、高度的认同。
三、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思路
为了科学开发教育质量标准,高职院校就要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指导方针,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满足需要为目标、以彰显特色为重点”的基本原则,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校情出发,积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暑”(QAA)、“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质量标准,在科学界定“质量与质量目标”、“教学质量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目标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目标”内涵的基础上,细化并量化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共性标准”的“个性标准”。
四、设计与开发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参考案例——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一)专业质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适目的性”专业建设与发展满足“多元顾客”(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与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以下简称“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是学校专业教学系统各个环节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1.“适目的性”
“适目的性”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条件;专业教学过程;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诊断与改”机制,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毕业生影响力等方面在满足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需要时所具有的“特质”或“特色”。
2.“需要”
“需要”分为明示的、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需要。“明示的”需要,主要是为保证专业质量而设计与开发的各种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环节标准以及各种文件明确的要求。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质量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教师行为规范》《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隐含的”的需要,通常是指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对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所考虑的不言而喻的需要或期望。如学生要“学有所成”、教师要“教书育人”等。“必须履行的”的需要,一般是指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对专业建设与发展中有关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如《高等教育法》《職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等要求。
3.“满足需要的程度和能力”
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主要是指高职院校提供的“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达到的程度,如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能否按“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向学生提供完备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技能、现代信息,能否向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理想信仰和道德品质教育,能否向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等服务,以不断提升“顾客”对高职院校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满意度与美誉度。
专业质量的深层次内涵在于高职院校具备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的“主动适应”、“自觉调整”的能力[16]。主要表现在: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改进工学结合方式的能力、注重培养品牌师资的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目标,就是高职院校在提供“适目的性”专业建设和发展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能力方面所追求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提供“有适目的性”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满足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期望。
(三)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是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其相关活动与结果的规定,通常表现为专业建设质量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专业设计与审批、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专业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课程设计与开发、专业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方案、专业服务产业等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办法等教育教学文件。上述标准又可以细化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系)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管理标准与服务标准。
(四)专业质量标准内容
以贵州省高职院校为例,专业质量标准内容,主要从“专业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示范性;新增专业市场调研充分、人才培养目标清晰、设计严谨、审批严格、程序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科学、专业、合理、规范,富有特色;专业建设基础扎实、条件保障有力;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富有成效;专业诊改机制健全,能够及时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效果良好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强;毕业生素质全面,在行业企业内有影响力等10个一级项目、45个二级项目,共设计和开发了108条贵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1.10个一级项目和45个二级项目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有关专业建设质量的内容整合、提炼而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10个一级项目和45个二级项目。
2.108条专业质量标准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主要借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制定教育目标与开发设计质量标准上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
二是吸收国内“教育质量保证”与高校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是参考了郭青春等著的《国际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标准比较研究》(2014)、查代春著的《学的视角: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实践研究》(2015)、周萍等著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研究》(2015)和上海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的《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指标研究》(2014)、汪泓等著《地方特色本科院校教育评估标准研究》(2014)、张伟江等著《学校教育评估指标设计概论》(2011)、张伟江主编《教育评估标准汇编》(2009)等学术著作中有关教育评估及标准论述与阐释。
三是参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等相关数据。108条专业质量标准中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参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近三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及贵州省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研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和贵州高职院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的。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笔者初步设计与开发了“诊改”背景下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
参 考 文 献
[1][9]戴克商.质量经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32-33.
[2][11]王冬梅.全面管理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27.
[3]洪贞银.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
[4]关凤利.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N].光明日报,2016-02-25(16).
[5][6]黄蓉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共创高校美好春天[J].中国高等教育,2016(16):49.
[7]石强,朱仕友.全面质量管理实际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62-63.
[8]谢建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