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数学建模意识 养育数学核心素养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经典的概率中“取球问题”为案例模板,通过“有放回与不放回取样”“有序与无序取样”“独立与不独立取样”等过程性探究,让学生感悟数学建模过程,学会在众表象中找到合适的模型,熟练地应用到不同问题情境中,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增强高考应试能力。
  关键词:过程探究;建模意识;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概率”模块的学习从多年教学实践的效应来看已成为学生的一大困扰。其主要表现为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模型;在螺旋上升分块学习了“古典概型、计数原理、独立事件及分布列”基础上,在一轮复习中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异同点、易混点进行剖析梳理、化归,系统性地构建出相关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审题中能迅速地捕捉概念提供的信息本质,准确找到对应模型,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本文以一节高三“概率复习课”为例,通过概念透析并构建数学模型,谈谈促进学生提高“对易混概念”的学习成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重点范例摘录
  案例1:盒子中有2个白球与3个黑球,现从中随机取球。
  问题1:任意取出2个球,求恰好取到1个黑球的概率。
  师:取到的黑球要考虑顺序关系吗?引导学生讨论:考虑顺序与不考虑顺序对结果是否有影响?
  方法(1):按顺序取球(借助多媒体按规律逐行呈现,括号内分先后次序)
  (黑1,黑2)(黑1,黑3)(黑1,白1)(黑1,白2)
  (黑2,黑1)(黑2,黑3)(黑2,白1)(黑2,白2)
  (黑3,黑1)(黑3,黑2)(黑3,白1)(黑3,白2)
  (白1,黑1)(白1,黑2)(白1,黑3)(白1,白2)
  (白2,黑1)(白2,黑2)(白2,黑3)(白2,白1)
  设“恰好取到一个黑球”为事件A,由古典概率公式得:P(A)=追问:两次抽取的元素有重复吗?追问2:这里的“有序”抽取可定位为计数原理中的什么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呈现取球次序过程,承接出之前学过的“排列”概念(引导学生表述其特性:不放回取球相当于“元素不重复”,按一定顺序相当于“有序”),即:
  P(A)=,(这种计数方法与上面通过细數基本事件数相吻合)。
  方法(2):按无序取球(借助多媒体按规律逐行呈现,括号内不分先后次序)
  追问:两次抽取的元素有重复吗?追问2:这里的“无序”抽取可定位为计数原理中的什么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呈现无序取球过程,让学生观察两种抽取方式中基本事件数之间是对应成倍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表述其特性:不放回取球相当于“元素不重复”,合成一组相当于“无序”,即:
  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析方式进行观察、比较,得到结论:问题1既可用有序(排列)求解,也可用无序(组合)求解,两者方式并不冲突,结果一致。相比之下,用“组合”求解更为简便,无须考虑顺序。
  归纳模型1:不放回抽样中,当目标指向仅与“数量”有关,可优选“组合”来求解。问题1中的分布列即为教材中提到的“超几何分布”。
  问题2:不放回取两个球,求“第一次取到黑球,第二次取到白球”的概率。
  学生练习,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其中一种解法:
  师:以上解法正确吗?有的学生觉得正确,有的认为不对。
  师:出错的根源在哪?(启发学生仍利用问题1中的两个示意图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目标问题与顺序有关,让学生明确上面解法中总基本事件数若用组合数计算,分子中的基本事件数相当于翻了一番,即古典概型中分子分母的计数性质不对应导致出错。
  拓展:不放回取球,直到取得白球为止,求取球次数X的分布列。
  归纳模型2:不放回抽样中,当目标指向与“顺序”有关,可优选“排列”来求解。拓展中的分布列可自命名为“有限直到型分布”来方便表达与记忆,顾名思义,“直到”显然是“有序的”。
  问题3:有放回地取2次球,则取得不同颜色球的概率为()
  设计意图:把问题2的不放回改为有放回,让学生尝试判断取球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两次抽取的元素有重复吗?②这时抽取是有序还是无序?
  生:明白了,最好的解析方法还是列举法(并动手画示意图)
  (黑1,黑1)(黑1,黑2)(黑1,黑3)(黑1,白1)(黑1,白2)
  (黑2,黑1)(黑2,黑2)(黑2,黑3)(黑2,白1)(黑2,白2)
  (黑3,黑1)(黑3,黑2)(黑3,黑3)(黑3,白1)(黑3,白2)
  (白1,黑1)(白1,黑2)(白1,黑3)(白1,白1)(白1,白2)
  (白2,黑1)(白2,黑2)(白2,黑3)(白2,白1)(白2,白2)
  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并归结:(1)两次抽取的元素会重复,不符合“排列或组合”的定义,排除了选项A、B;(2)是有序抽取,而选项C在分子上属于“单序”,选项D则满足题意。
  师:这里的“有序抽取与排列”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这也是学生易混淆之处!)
  教师再次点明:有序抽取可通用“分步计数”原理(元素可重复),排列只是分步计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元素不可重复),学生顿悟。
  追问1:问题3能用“独立乘法公式”求解吗?它与用古典概型解法有冲突吗?
  提示学生“有放回取球”相当于“独立事件”,并让学生尝试用独立乘法公式求解问题3。
  一学生扮演:设“第一次取到黑球”为事件A,“第二次取到白球”为事件B,则取到不同颜色球的概率为:P(AB)+P()=,让学生观其列式过程,它与选项D中的古典概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本质都相同,两者和谐统一。   追问2:问题1,2中的“不放回取球”是独立事件吗?(强化独立事件的特性)
  拓展:有放回取球,直到取得白球为止,且最多取4次,求取球次数的分布列。
  师:它与问题2拓展中的“直到型取球”有区别呢?
  引导学生思考,该题每次取球是独立事件,可能一直都取不到白球,所以有“限次”条件,(此类分布列可自命名为“无限直到型分布”来方便表达与记忆)。并强调在取球最后一次,即求取球4次的概率时易忽视的是什么?(从而点明了独立与不独立的本质差异。)
  归纳模型3:有放回取样是有序抽取(但不同于排列),同时又是独立事件。这时即可用“古典概型”又可用“独立乘法公式”。若是“无限直到型分布”,可选用“独立乘法公式”更为便捷。
  问题4:有放回取球3次,求取到白球次数X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师:由问题3可知,有放回可考虑独立事件解决。如恰好取到2次白球的概率如何列式?
  追问1:3次中有2次取到白球,是哪2次,每次取到白球的概率有变吗?若不变,说明了什么?
  追问2:我们还学过了什么类型的概率分布?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这个随机变量是否会服从“二项分布”,并让学生学会表述其特性,点明该概率分布的大前提是什么?(独立),小前提是什么?(重复),哪个变量服从这种分布类型?数学符号如何表示?(这个分布类型十分重要,进一步强化应用模型意识。)
  归纳模型4:有放回取样,判断是否属于“独立重复试验”,若符合条件,则应用“二项分布及期望”公式,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2:(2020高考模拟)一个备用车间放有大量同一模具生产出来的灯头螺丝钉,现从中随机抽取50个螺丝钉,测得它们的重量(单位:克),分组区间分别为[5,15],[15,25],[25,35],[35,45],并制得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
  (1)求出a的值,并根据样本数据,估计这批产品重量的平均值。
  (2)从这50个样本中任取3个,求恰有2个重量在[5,15]内的概率。
  (3)从这批产品中依次抽取3个,设重量在[5,15]内的产品个数为X,求X的分布列与期望。(以直方图中的频率作为相应的概率)
  设计意图:在归纳完案例1几个模型后,让学生通过高考模拟题针对模型的运用充分体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逐步纠正概率易混问题。
  让一位学生扮演解答过程……(这时学生思路已清晰,解题顺畅,这里摘取解答片段)
  二、教学反思
  高中概率部分的内容给学生的印象是概念模糊、易混、一知半解,其归根结底就是对相关概念没有进行过程性本质探究,未能有效概括出异同点并正确建立模型,因此日常教学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善于创设问题背景,注重过程性探究
  数学概念的形成就是让学生从大量不同实际情景中剥离出它们共同的特性进行抽象概括,同时能对一些易混的概念进行辨别,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水平。下面用流程图表示探究概念的形成及模型分化的过程:
  在本节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取球情境的创建,变式问题的驱动,探究过程的展现”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取球表象)、辨析(取球性质)、抽象(上升理论)、概括(本质特征)、类化(模块区分)、建模(敲定类型)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科学地对一些模型进行适当“创意命名”,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提高思维切入应用水平,有效促进了数学抽象及建模素养的提升[1]。
  (二)强化建模意识,培养抽象能力
  树立数学建模意识可以强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它包含对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用数学工具构建模型进行有效应用。数学建模源于生活情境,通过探究过程及步骤的呈现,构建出数学模型,经历“表象观察、问题提出、变化分析、问题归结”的过程,进而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达到“会用数学眼界看、会用数学逻辑思、会用数学语言陈”的“三会”能力。数学建模与其他核心素养相交汇,蕴含着数学理念、态度与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都有重大的意義[2]。
  本节通过目标驱动及问题变式探究活动的设计,采用抛砖引玉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对易混概念强烈的分辨欲,并注重学习活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创造出“观察发现、讨论分享、个性展示、归纳提升、模型应用”的机会。通过建模活动,激发学生互联思考、促进学生交流分享、构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通过模型应用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价值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致,也提升了可持续学习的素养能力。
  结束语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抽象思维习惯的引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合理恰当的数学模型,在知识小结中有意识地通过数学抽象,让学生体会“孤立中看到整体,分散中盼到联系,表象中找到模型”,日积月累,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小雄著《更高更妙的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2017年第九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8
  [2]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
  作者简介:林朝晖.男,1971年10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人,福建省闽清高级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市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在CN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其他文献
摘 要:钱理群指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观点。这限制了学生认识鲁迅,理解鲁迅的作品,教学缺乏现实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看到他以文化巨人的姿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在国人灵魂中所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奴役的内伤,严肃地提出了“立人”的问题,这正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学语文;文化角度  鲁迅小说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无论是鲁迅小说的写作手法,还是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和以往相比注重强调立德树人理念,积极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课程在此背景下集中体现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意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历史内涵与意义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热爱祖国与家乡情感。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高中历史与乡土文化相结合途径,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期刊
摘 要:新时期教育教学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当前阶段,教师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关注学生们的英语考试成绩与分数,还应当充分培养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实践应用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展开一定的分析与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期刊
摘 要: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依据“设计情境,协作讨论,意义建构”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化学核心教学中。  关键词:化学概念;建构主义;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化学核心概念对于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核心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
期刊
摘 要:凝练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活语文”教学主张就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与探索的结果,其既有感念提出的教学背景、理论解读,也有实践中教学现状的归结,更有笔者对自己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与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深度融合。“活语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运用,本文从理论性和操作性两个层面给读者以启发和初探。  关键词:“活语文”;教学主张  如果说没有离得开生活的语文,也没有离得开语文
期刊
摘 要: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阶段具备全新的要求。班主任可以说是班级灵魂的管理者,要充分重视班级管理和教育,要将其视为一门艺术进行钻研和探究,加大力度和学生进行交流、完善组织管理、重视人文关怀、积极进行管理活动,给学生创造适宜的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站在高中班主任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角度,研究高中班主任在班级取得进展、班级工作运行、班级沟
期刊
摘 要: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在看望教育界委员、和他们共商国是时提出“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了实现教育的这个神圣使命和价值,我认为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担当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做到以下三点: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把学生的困难当自己的事,对症帮助;意识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真心接纳每一个学生。这样,老师从自身
期刊
摘 要: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既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本文立足于“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联系教学经验,阐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法治教育经验。  关键词:生物教学;法治教育;渗透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学科。“生命”为生物学科赋予了人文性。这使得生物学中不乏人文因素,如法治教育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
期刊
摘 要:“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这节课的教学依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培养人们发现美、探究美、实践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育教学;社会责任  一、设计背景  由于科学进步、国家发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提出教育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基于这
期刊
摘 要:日常生活中隐喻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都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作为思维的方式和认知的手段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高中生往往只理解修辞学的隐喻,而缺少隐喻的思维,所以在中学语文的阅读中,学生往往对充满了隐喻和暗示的文本难以理解。《秋雨》就属于这一类文本,本文以隐喻思维为手段,解读川端康成的《秋雨》,给学生理解同质文本提供一个途径。  关键词:隐喻语言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