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希望。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烟台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把“三农”工作继续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烟台力量。
  关键词:产业升级;生态宜居;文明风尚;改革创新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进行了深刻阐述,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6月份视察山东、视察烟台,再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要“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强调脱贫攻坚要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这为烟台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1.1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亟待加强。一是农村专业人才短缺、学历层次低。农技、卫生等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历经改革,人才短缺、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为例,每个专业的农技人员只有1-2人,有的平均不足1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1.3%。二是农村人口老化、农业后继无人。全市农村劳动力约27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约132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1%,50岁以上的占43.31%,以老人、妇女为主的“386199”部队成为第一产业的主力军。
  1.2农村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趋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农业以果品、蔬菜为主导的产业特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以及水资源污染、氮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二是农业废弃物问题。畜禽粪污、秸秆果木枝条、果袋、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面广量大,收集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综合利用程度低。三是水资源有效利用问题。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在有限的水资源中,农业农村用水占到2/3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65。
  1.3农村基层基础仍然薄弱。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290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1342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二是后进村庄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在美丽乡村覆盖率已经达到60%的基础上,剩下约2400个村庄,都是集体经济薄弱、历史欠账多、基础条件差、建设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的村庄。在这些村庄中,把一个C级村提升至B村(达标村)至少需要300万元,若打造一个A级村(示范村)则不低于600万元。三是农民收入动力减弱、增速放缓。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这是6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 大力实施乡村振興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立足烟台特有禀赋、构筑烟台特色优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力争到2022年烟台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精彩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烟台篇章。
  2.1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强化龙头带动,提升规模经营。进一步强龙头、壮基地、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现代种养基地,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实行复合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领建全国性农产品加工业联盟,研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带动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产业发展重点上,突破发展五大产业。突破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业。以发展现代食品工业为重点,充分发挥烟台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烟台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牧场,到2022年,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突破发展乡村旅游业。以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高品质开发“山上、田园、滨海、岛上”深度游、观光游,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综合体、康养基地,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苹果产业提质升级。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现代苹果产业为目标,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创建精品示范园区为重点,以果园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培育引进新优特品种和先进技术,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全市果业提档升级。到 2022年,全市苹果种植面力争达到300万亩,苹果总产量占全省的63%,良种化率达到 90%,优质果率达到 85%,年出口量达到 100 万吨。大樱桃产业领先发展。充分发挥烟台大樱桃栽培的区位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适度扩大栽培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技术服务,着力提升大樱桃产业市场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到 2020 年,全市大樱桃栽培面积达到 40 万亩,产量达到 25 万吨,良种覆盖率达到 80%,优质果率达到 70%以上,出口数量达到 1 万吨以上。三是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完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烟台苹果”“烟台海参”“烟台肉鸡”等品牌培育提升力度,组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烟台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到2022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40(农业800个,海洋渔业200个,畜禽产品40个),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以上,知名企业品牌70个以上,产品品牌150个。   2.2强化美丽乡村示范,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强化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坚持在省内率先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目标,集中2018年至2020年三年的时间,以镇域为基本单元进行连片打造、整体提升,每年培育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镇30个;以抓两头为重点进行示范引领、内外兼修,每年建设10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100个后进村,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到2022年,全市4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居住环境差等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0年全市乡村(涉农街道)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0年50%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到2022年全市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
  2.3强化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深化文明村镇评选和动态管理,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鎮标准的目标。实施“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连片打造乡村文明行动示范片区。从2018年开始,各县市区每年打造2—3个特色示范片区,片区内所有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烟台革命老区优势,挖掘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烟台故事,强化典型带动,打造“英雄的家乡”等胶东文化特色村庄,推动形成特色文化、区域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到2020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4强化党的建设引领,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一是创建农村党建示范区。突出区域化统筹,由传统的“村居建党”向“区块建党”转变,建立“一核心五统筹”工作机制,建强示范区党组织核心,统筹活动阵地建设、党员管理、产业发展、村级治理、公共服务,实现互联互促、统筹发展、一体提升。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党建示范区150个左右。到2022年,建成300个左右。二是创建管理规范村庄。这些年,我们在美丽乡村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乡村面貌得以明显改观。如何维护好现有成果,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基础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村党务村务“1清单6规范”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村级事务决策、“三资”管理、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党员、党务村务公开、村规民约“6个规范化”建设,建立权责明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事务运行体制和机制。到2022年,管理规范示范村达到2000个以上。三是创建党群连心品牌。强化内力激发,在全市农村开展党员干部“双联双诺”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实现村干部联系党员和村民代表全覆盖、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村党组织和党员、村民代表公开承诺为民服务事项。强化外部帮扶,抓实第一书记日常考勤、工作交流、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有效促使第一书记靠在村里抓党建促脱贫、联系服务群众。四是提升村党组织引领能力。突出加强154个软弱涣散村的综合整治,逐村排查问题根源,逐村明确整改措施,逐村安排县镇领导联系包帮,严格实行销号管理,转化一个销号一个,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154个软弱涣散村转化工作。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深化“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两委”成员达到20%以上。健全村级运转经费动态增长保障机制,按照村均不少于9万元标准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每3年调整一次最低保障标准。五是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发挥村党组织对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开展“党支部+合作社”百村示范行动,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把各类资源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示范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开展集体经济示范村“双百”评选,每年评选100个“干事创业红旗村”和100个“干事创业进步村”,每村给予1万元扶持资金。
  2.5强化改革创新助力,释放乡村振兴机制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围绕承包地,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支持鼓励开展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围绕宅基地,严格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推行农民利用宅基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打通面广量大的村级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长不大、走不远的制度瓶颈。在“提速”上加大力度,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性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年内完成全部涉农村居的清产核资工作及50%以上涉农村居的改革任务,2019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大领域,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大“332”扶贫工作重点县镇村支持力度,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抓好两个衔接,即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家教家风文化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摇篮,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在中华悠久历史中,中国传统家教家风文化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一代代中华儿女中广为传承,并使中华民族文化蓬勃生机,充满活力。优良家教家风文化的培养离不开区域家文化的组构和合成,本文基于辽宁地区传统家文化的研究,分析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家文化精髓的文化旨归,探索出中国传统家文化形成的来源和根基。  關键词:辽宁
期刊
摘 要:从古至今,青藏高原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学者慕名而来,由于它非凡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藏族传统藏式文化,给这片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片土地十分的向往,同时让西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但是,藏区或者甘孜阿坝旅游景区的民宿并不能为广大的游客提供舒适并且有民族特色的落脚点,这影响了当地人的收入水平,也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而针对这一点,需要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来改善这一问题,
期刊
摘 要:地理国情普查是为了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本文在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应用和地理国情普查的创新性发展方面作了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应用;创新  1 地理国情普查的概述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既是一种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
期刊
2.哈巴河气象局,新疆 阿勒泰地区 836700)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也在逐渐的提高,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气象预报还存在这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我国气象预报如何更好的服务与农业生产这一问题上做出具体的阐述,希望对各位同业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气象预报;现状;服务;农业生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期刊
摘 要:文章对福建省各文化分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进行逐一分析,探讨各区人文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闽;文化;地理气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个区域的风土民情,这句话更是集中体现在福建的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关系中。  福建省偏居中原大陆东南一隅,古代属于南蛮之地。在福建历史上,有过多次的人口大迁徙,形成了福建社会很强的移
期刊
摘 要:湿地是我国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湿地水环境保护多年来一直是湿地治理的重点,从当前湿地水环境的情况来看,航运、灌溉、水产等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湿地的水环境问题,同时土地贫瘠以及水土流失也不利于城市湿地环境发展。本文首先对湿地水环境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湿地;水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引言  发展湿地水环境的基础是拥有先进的管
期刊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党校作为增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熔炉,要从把握规律、构建科学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完善教育机制四个方面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十八大以来,中组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意见》、《关
期刊
摘 要:學习和宣传党的历史,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治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征程中,对党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提高理论素养已成为推动党史研究进步的主要途径。为此,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新时代党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提高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党史工作者;理论素养;路径探析  1 当前党史工作者提升理论素
期刊
摘 要:三道堰一座有着悠久的川西文化特色,别具特色的水乡城镇。素有“天府水乡”的美称。而这样一个有着得天獨厚文化特色、自然条件优势的“东方威尼斯”在发展上却不尽人意,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城市化水平的大力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意识也随之而改变,大城市中层消费者们在周末及节假日的休闲旅游倾向也越来越多。人性化设计,人文气息的考量、地方特色的彰显,在旅游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景点吸引大
期刊
摘 要:SWOT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发展战略的制定中,是一种将组织的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阜新这样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从地理、资源、交通、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其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SWOT分析法  1 优势分析  1.1地理优势  阜新市位于辽宁西北部,与省会沈阳市直线距离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