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次听说怒江大峡谷有几百座桥,我还半信半疑。直到从六库到丙中洛,见到了大小长短、新旧坚残无数座桥横跨湍流之上,我才默默地相信了。
逆水北上,一路高山,一路激流,一路大峡谷。今天走的是高黎贡,明天碾过的又是碧罗雪;一会江左,一会江右。无论车行哪边,看不尽的就是怒江上各具特色、各式各样的桥。于是,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想法:怒江上横跨着一座桥梁博物馆。
我记下了名字的有:弯桥,跃进桥,碧福桥,时得桥,普拉底桥,惠通桥,还有接近滇藏边沿的所尼大桥等。
这些桥变幻着模样在我的面前闪现:人与马帮都能通过的人马吊桥,汽车与拖拉机都能驶过的钢筋水泥桥、铁索桥和石拱桥、腾板吊桥和溜索等。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但它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根本面貌——都是无墩之桥:怒江水急浪高,还没有人能把桥墩栽到河床上去,只能寻找两岸相对狭窄的地方架吊桥或石拱桥,有些地方,迂回几公里,才有吊桥过江。
我在六库以北的第一个县福贡县了解到,修一座像样的人马吊桥要花费50万元左右,这是一个当地人不敢想象的数字。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一千来万,能拿出多少钱来修桥呢?幸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下拨过6000余万,共修溜索21对,便桥10座,人马吊桥3座,拖拉机吊桥3座和汽车吊桥2座。但是21对溜索桥中,已有17对急需更换,那10座便桥也都成了危桥。有几座我特地上去走了走,看了看:底下的铁索已几十年没有换了,横在上面的木板稀拉杂乱,有的两板之间缝隙很宽,足可以漏下一个人。中间给人踩的那几片竖板,相接不严,已现朽状。我虽然不知走过多少铁索桥,自认为有过硬的本事,但在这怒江的便桥上,俯视那江涛激流,竟然两腿打战发软,头晕目眩。
而众桥之中最让我揪心的还是那悠荡于大江之上的一道道溜索,因为那是无数孩子上学的必经之桥。
溜索有两种,一种是两端一般高的单索,滑轮连着跨江绳索,用手脚之力滑过去;另一种是双索,利用两端的高低差,可以自行滑过去。孩子们上学用的是第二种。第一种只适用于身强力壮的青壮年。
在福贡县的马吉乡,我观察和体验了有上下高差的双溜索。临到阵前,一行人全都向后退。看着空中悠来荡去的那根细索,再低头瞥一眼那滚滚大江,个个都吐舌摇头。身体最重年龄最长的是我,第一个打退堂鼓的也该是我。可我一想,连六、七岁的小学生都能独来独往,闯荡江湖好几十年的我就不能过一次溜索?而且我一直认为,溜索也好,独木桥也好,缆车也好,正常情况是没有危险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和胆量。
我要自己溜过去,但导游安排了一位青年一路护送保镖。一片椭圆形的结结实实的兜子拢住屁股,兜子两端有两根尼龙绳,头上是两个拳头般大小的半圆的铁钩,并在一起挂在溜索上。陪溜的青年就吊在我对面。本来两脚着地,待挂好后,两腿一抬,便如同离弓之箭,哧溜一下就离岸了。速度、高度、风声和涛声,加上身下深渊激流,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200米的溜索,十几秒就到了对岸。青年人说到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真是比飞还快!平生第一次滑溜索,脑袋里一片空白。
回滑,清醒了许多,再没有闭眼睛,留意到青年起滑前特意从旁边抓了一把草,不知是为何用。这次,我真切看到了两边的高山和身下的深谷激浪。即将到岸急冲之际,还有那么三两秒,青年抓草的手紧握住了缆索,速度立时大减,抓把草是为了减速!要不一下子就会被惯力撞在岩壁上。这办法简单、经济又方便。正遇小学生放学,一对一对的,仔细观察,小手里似乎都抓了把草!
离开马吉乡后,怎么也忘不了那些靠溜索过江去读书的小学生。一天,在丙中洛镇的商店里,大家都在慷慨地掏钱为山里的人家买糖果、点心和衣物。我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大冷天过溜索上学的那帮小学生。山谷里风更寒,还常飘雪,孩子们抓着把草的小手全露在雨雪江风里,要是冻麻木了,到对岸时抓不紧,减不了速,那不要出事吗?或许没出过,但我是这样想的。于是,我就买了几十双手套,托人带给那些小学生,只希望孩子们过江时不要手里抓把草露在寒风里。谁家的父母没有孩子,看着孩子那样过江能不心疼吗?
我问过,当地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学滑溜索了,学校就在江对岸,不滑溜索怎样去读书呢?不去读书,是大人们不能允许的。问到最大的愿望,孩子们说,过江上学能有一座桥,只要是能走过去的一座桥就行。
一条钢丝索,一根细细的尼龙绳,还有一个自制的滑轮,另外就是手里抓着的一把干草,凭着这几样东西,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要挑战和征服怒江的峡谷巨浪,这叫人不可思议!城市里的孩子都是父母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学校门口接送,而这里的孩子已经用幼小可怜的躯体掌握着生命的平衡。只要想到这里,我的心就要颤栗……
怒江啊,请保佑你这些“飞”过大峡谷去上学的孩子们!
逆水北上,一路高山,一路激流,一路大峡谷。今天走的是高黎贡,明天碾过的又是碧罗雪;一会江左,一会江右。无论车行哪边,看不尽的就是怒江上各具特色、各式各样的桥。于是,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想法:怒江上横跨着一座桥梁博物馆。
我记下了名字的有:弯桥,跃进桥,碧福桥,时得桥,普拉底桥,惠通桥,还有接近滇藏边沿的所尼大桥等。
这些桥变幻着模样在我的面前闪现:人与马帮都能通过的人马吊桥,汽车与拖拉机都能驶过的钢筋水泥桥、铁索桥和石拱桥、腾板吊桥和溜索等。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但它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根本面貌——都是无墩之桥:怒江水急浪高,还没有人能把桥墩栽到河床上去,只能寻找两岸相对狭窄的地方架吊桥或石拱桥,有些地方,迂回几公里,才有吊桥过江。
我在六库以北的第一个县福贡县了解到,修一座像样的人马吊桥要花费50万元左右,这是一个当地人不敢想象的数字。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一千来万,能拿出多少钱来修桥呢?幸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下拨过6000余万,共修溜索21对,便桥10座,人马吊桥3座,拖拉机吊桥3座和汽车吊桥2座。但是21对溜索桥中,已有17对急需更换,那10座便桥也都成了危桥。有几座我特地上去走了走,看了看:底下的铁索已几十年没有换了,横在上面的木板稀拉杂乱,有的两板之间缝隙很宽,足可以漏下一个人。中间给人踩的那几片竖板,相接不严,已现朽状。我虽然不知走过多少铁索桥,自认为有过硬的本事,但在这怒江的便桥上,俯视那江涛激流,竟然两腿打战发软,头晕目眩。
而众桥之中最让我揪心的还是那悠荡于大江之上的一道道溜索,因为那是无数孩子上学的必经之桥。
溜索有两种,一种是两端一般高的单索,滑轮连着跨江绳索,用手脚之力滑过去;另一种是双索,利用两端的高低差,可以自行滑过去。孩子们上学用的是第二种。第一种只适用于身强力壮的青壮年。
在福贡县的马吉乡,我观察和体验了有上下高差的双溜索。临到阵前,一行人全都向后退。看着空中悠来荡去的那根细索,再低头瞥一眼那滚滚大江,个个都吐舌摇头。身体最重年龄最长的是我,第一个打退堂鼓的也该是我。可我一想,连六、七岁的小学生都能独来独往,闯荡江湖好几十年的我就不能过一次溜索?而且我一直认为,溜索也好,独木桥也好,缆车也好,正常情况是没有危险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和胆量。
我要自己溜过去,但导游安排了一位青年一路护送保镖。一片椭圆形的结结实实的兜子拢住屁股,兜子两端有两根尼龙绳,头上是两个拳头般大小的半圆的铁钩,并在一起挂在溜索上。陪溜的青年就吊在我对面。本来两脚着地,待挂好后,两腿一抬,便如同离弓之箭,哧溜一下就离岸了。速度、高度、风声和涛声,加上身下深渊激流,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200米的溜索,十几秒就到了对岸。青年人说到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真是比飞还快!平生第一次滑溜索,脑袋里一片空白。
回滑,清醒了许多,再没有闭眼睛,留意到青年起滑前特意从旁边抓了一把草,不知是为何用。这次,我真切看到了两边的高山和身下的深谷激浪。即将到岸急冲之际,还有那么三两秒,青年抓草的手紧握住了缆索,速度立时大减,抓把草是为了减速!要不一下子就会被惯力撞在岩壁上。这办法简单、经济又方便。正遇小学生放学,一对一对的,仔细观察,小手里似乎都抓了把草!
离开马吉乡后,怎么也忘不了那些靠溜索过江去读书的小学生。一天,在丙中洛镇的商店里,大家都在慷慨地掏钱为山里的人家买糖果、点心和衣物。我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大冷天过溜索上学的那帮小学生。山谷里风更寒,还常飘雪,孩子们抓着把草的小手全露在雨雪江风里,要是冻麻木了,到对岸时抓不紧,减不了速,那不要出事吗?或许没出过,但我是这样想的。于是,我就买了几十双手套,托人带给那些小学生,只希望孩子们过江时不要手里抓把草露在寒风里。谁家的父母没有孩子,看着孩子那样过江能不心疼吗?
我问过,当地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学滑溜索了,学校就在江对岸,不滑溜索怎样去读书呢?不去读书,是大人们不能允许的。问到最大的愿望,孩子们说,过江上学能有一座桥,只要是能走过去的一座桥就行。
一条钢丝索,一根细细的尼龙绳,还有一个自制的滑轮,另外就是手里抓着的一把干草,凭着这几样东西,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要挑战和征服怒江的峡谷巨浪,这叫人不可思议!城市里的孩子都是父母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学校门口接送,而这里的孩子已经用幼小可怜的躯体掌握着生命的平衡。只要想到这里,我的心就要颤栗……
怒江啊,请保佑你这些“飞”过大峡谷去上学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