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桥上,怒江孩子要上学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ridzmhuiyo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次听说怒江大峡谷有几百座桥,我还半信半疑。直到从六库到丙中洛,见到了大小长短、新旧坚残无数座桥横跨湍流之上,我才默默地相信了。
  逆水北上,一路高山,一路激流,一路大峡谷。今天走的是高黎贡,明天碾过的又是碧罗雪;一会江左,一会江右。无论车行哪边,看不尽的就是怒江上各具特色、各式各样的桥。于是,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想法:怒江上横跨着一座桥梁博物馆。
  我记下了名字的有:弯桥,跃进桥,碧福桥,时得桥,普拉底桥,惠通桥,还有接近滇藏边沿的所尼大桥等。
  这些桥变幻着模样在我的面前闪现:人与马帮都能通过的人马吊桥,汽车与拖拉机都能驶过的钢筋水泥桥、铁索桥和石拱桥、腾板吊桥和溜索等。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但它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根本面貌——都是无墩之桥:怒江水急浪高,还没有人能把桥墩栽到河床上去,只能寻找两岸相对狭窄的地方架吊桥或石拱桥,有些地方,迂回几公里,才有吊桥过江。
  


  我在六库以北的第一个县福贡县了解到,修一座像样的人马吊桥要花费50万元左右,这是一个当地人不敢想象的数字。一个县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一千来万,能拿出多少钱来修桥呢?幸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下拨过6000余万,共修溜索21对,便桥10座,人马吊桥3座,拖拉机吊桥3座和汽车吊桥2座。但是21对溜索桥中,已有17对急需更换,那10座便桥也都成了危桥。有几座我特地上去走了走,看了看:底下的铁索已几十年没有换了,横在上面的木板稀拉杂乱,有的两板之间缝隙很宽,足可以漏下一个人。中间给人踩的那几片竖板,相接不严,已现朽状。我虽然不知走过多少铁索桥,自认为有过硬的本事,但在这怒江的便桥上,俯视那江涛激流,竟然两腿打战发软,头晕目眩。
  而众桥之中最让我揪心的还是那悠荡于大江之上的一道道溜索,因为那是无数孩子上学的必经之桥。
  溜索有两种,一种是两端一般高的单索,滑轮连着跨江绳索,用手脚之力滑过去;另一种是双索,利用两端的高低差,可以自行滑过去。孩子们上学用的是第二种。第一种只适用于身强力壮的青壮年。
  在福贡县的马吉乡,我观察和体验了有上下高差的双溜索。临到阵前,一行人全都向后退。看着空中悠来荡去的那根细索,再低头瞥一眼那滚滚大江,个个都吐舌摇头。身体最重年龄最长的是我,第一个打退堂鼓的也该是我。可我一想,连六、七岁的小学生都能独来独往,闯荡江湖好几十年的我就不能过一次溜索?而且我一直认为,溜索也好,独木桥也好,缆车也好,正常情况是没有危险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和胆量。
  我要自己溜过去,但导游安排了一位青年一路护送保镖。一片椭圆形的结结实实的兜子拢住屁股,兜子两端有两根尼龙绳,头上是两个拳头般大小的半圆的铁钩,并在一起挂在溜索上。陪溜的青年就吊在我对面。本来两脚着地,待挂好后,两腿一抬,便如同离弓之箭,哧溜一下就离岸了。速度、高度、风声和涛声,加上身下深渊激流,我情不自禁闭上了眼睛。200米的溜索,十几秒就到了对岸。青年人说到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真是比飞还快!平生第一次滑溜索,脑袋里一片空白。
  


  回滑,清醒了许多,再没有闭眼睛,留意到青年起滑前特意从旁边抓了一把草,不知是为何用。这次,我真切看到了两边的高山和身下的深谷激浪。即将到岸急冲之际,还有那么三两秒,青年抓草的手紧握住了缆索,速度立时大减,抓把草是为了减速!要不一下子就会被惯力撞在岩壁上。这办法简单、经济又方便。正遇小学生放学,一对一对的,仔细观察,小手里似乎都抓了把草!
  离开马吉乡后,怎么也忘不了那些靠溜索过江去读书的小学生。一天,在丙中洛镇的商店里,大家都在慷慨地掏钱为山里的人家买糖果、点心和衣物。我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大冷天过溜索上学的那帮小学生。山谷里风更寒,还常飘雪,孩子们抓着把草的小手全露在雨雪江风里,要是冻麻木了,到对岸时抓不紧,减不了速,那不要出事吗?或许没出过,但我是这样想的。于是,我就买了几十双手套,托人带给那些小学生,只希望孩子们过江时不要手里抓把草露在寒风里。谁家的父母没有孩子,看着孩子那样过江能不心疼吗?
  我问过,当地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学滑溜索了,学校就在江对岸,不滑溜索怎样去读书呢?不去读书,是大人们不能允许的。问到最大的愿望,孩子们说,过江上学能有一座桥,只要是能走过去的一座桥就行。
  一条钢丝索,一根细细的尼龙绳,还有一个自制的滑轮,另外就是手里抓着的一把干草,凭着这几样东西,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就要挑战和征服怒江的峡谷巨浪,这叫人不可思议!城市里的孩子都是父母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到学校门口接送,而这里的孩子已经用幼小可怜的躯体掌握着生命的平衡。只要想到这里,我的心就要颤栗……
  怒江啊,请保佑你这些“飞”过大峡谷去上学的孩子们!
其他文献
这500美元包括了在境外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所有费用,甚至上厕所撒泡尿的钱也计算在内,不像某些人报出来的价羞答答地用括号注明这也不包那也不包,有些干脆就不注,蒙得就蒙,忽悠得就忽悠,说得重点是有欺诈的嫌疑,说轻点最起码也称得上哗众取宠。出国前在银行换的美金大约是8元人民币兑1美元,共带了500元美金,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玩了约一个半月,刚好花完,所以以下即使每笔小的支出有记错,总的费用是错不
期刊
老家湖南永兴有座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板梁,我竟不知道。好友间有位当地的父母官,知我好扛“大炮”,建议我去。  我只笑笑。这几年四处采风,阅村无数,铜子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听来分外刺耳;照相机刚端起就听见“照相要收钱”的话语,热情立即委顿。  “板梁不会。民风很纯朴,村民们还不晓算计这些。”他这话打动了我。3月24日,自驾车从长沙出发,3个多小时后,我们已在板梁的风火墙下忙不迭地按起了快门。     
期刊
克里雅,维吾尔语“飘移不定”的意思。地图上的克里雅河像把尖刀,深深插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沿河南北纵横足足200多公里,都属于同一个村——它就是达里雅博依村。  这么大的村,却只住了200多户人家——他们就是克里雅人。  几百年来,一直如是,从不改变。    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族群      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最早发现了克里雅人并进行了史料记载。当时他本想弄清楚克里雅河最后一
期刊
都说在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办签证很不容易,都说应该去埃及办——中国人去非洲玩的越来越多,玩到埃及顺便一办、顺便一玩,多美。  我就是这么办的。不过我想告诉你们:也不见得就有多容易。    你急他不急,没进门先给你一串下马威    在开罗找到了以色列大使馆,才发现检查非常严格。大楼外面,已经有一个检查站。小屋子里面,等办证的人并不多,但是别想着速度就会快,以色列人根本不赶时间——门口等着去!查证件,查
期刊
四川西昌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都是重达数吨、数十吨的石块筑成,墓高2~3米,上覆墓顶石,背后还由大而小排列着一些小石块,如同尾巴。历经岁月冲刷,大石墓已经风化、斑驳,挂满的藤萝,似乎已在上面纠缠很多年了。  古人为何要修建如此巨大的墓葬?又是哪个民族有这样的耐心修建这种巨大墓葬?     邛人:一个视武力为生命的部落      故事要从春秋时的安宁河畔讲起。  安宁河发源于菩萨
期刊
在去往昆明的火车上,认识了高三。他很瘦,嘴唇微翘,眼神清澈透明,黝黑的皮肤是高原生活的见证。  高三说此次是特地请假回老家“过年”的。大夏天过什么年呢?高三解释,他是哈尼族的,家乡每年的6月都要过“磨秋节”,就跟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高三:是否可以去他家“过年”?高三腼腆地笑,旁边一位四川大姐爽朗地替他答应了。下了车,高三给我留了一个手机号码,坐上长途汽车先回去,我则在昆明闲
期刊
飞机快要在雅典机场降落时,邻座的男孩子用迫切的口气问他爸爸雅典有什么美景。长着络腮胡子的父亲想了想,说:“Ruins.”然后拉过男孩的手,在他掌心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出来。  是的,Ruins,废墟。英语世界里,这个词汇更多是被用在文明遗迹上。人类传承文明的方式很特别,每达到顶峰,必伴随一场毁灭,而标志文明登峰造极的伟大建筑则以废墟的形式散落在历史深处。  比如爱琴海文明。比如希腊。比如雅典。
期刊
到韩国后的第一个周末,是在博物馆里度过的。不是由于旺盛的求知欲,而是因为在我不至于迷路的地铁沿线,最容易找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韩国的博物馆种类之繁,大概跟泡菜的品种不相上下。巍然如古王宫,小巧如泰迪熊;庄严似战争遗迹,家常若辣泡菜,都有专门的博物馆。博物馆通常分公立和私立,前者门票低廉且定期免费开放,后者稍贵,大约在五六千韩元,也不过两碗面的价钱。所以在韩国观赏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所费
期刊
先说一则老笑话。  一衙役奉命押解一犯罪充军的和尚。衙役脑瓜不好使,责任心超强,一路上时不时摸摸和尚的脑袋点数:“和尚、公文、刑具、我,哦,重要的东西都在……”夜宿客栈,和尚趁衙役熟睡,剃光他的头发,摘下刑具给他套上,溜之大吉。一早醒来,衙役又点数了:“和尚……哎呀糟糕!和尚哪去了?”急得直抓脑袋,摸到自己的光头:“哦,在这!和尚、公文、刑具……我,那我哪去了呢?”  不要笑这个衙役,很多人会犯同
期刊
回锅肉怕是川菜中最“大路化”的品类了:随便拉一个四川人,上至八十老妪,下至十来岁幺妹儿,都能像模像样地炒一盘出来。好比沧州人个个都会三腿两拳一般。  要说这年头,能吃口肉早已不稀奇,见肉就发晕的倒有的是,回锅肉还能成为一道名菜正经八百地摆在桌上,是不是有点笑话?你别说,这回锅肉还真就有这魅力。  去年一个南京画家入川,高呼要吃正宗川菜,我等一行便在街边小饭馆点了回锅肉。见那肉阔如掌,且红白相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