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应用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完善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是稳定我国农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植物病虫害防治上,能够实现对植物病虫害更好的预防,同时也能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之后分析了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上的应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 植物病虫害防治 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86-02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生物技术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生物技术包括基因技术、微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等,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生物学、化学以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发挥生物组织或者生物个体的特性和作用,为人类提供某一种特需的服务。现阶段,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为我国在减少和控制植物病虫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一)病虫害种类多,外来物种危害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全球生态问题的影响,很多微生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导致害虫的种类增多。再加之大量农药的使用,使害虫有了一定的抗药性。外来物种入侵也给我国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防治技术不当,植物生长环境恶化
  早期我国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上,采取的一般是比较传统的防治措施,人工除虫或者农药除虫,这两种方式在防治病虫害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弊端。人工除虫耗费时间长,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病虫害也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农药除虫虽然有一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很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会造成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使植物的生长环境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运用基因工程防治病虫害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一种,在现代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将植物的抗虫、抗病基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增强植物的抗虫、抗病性,之后将重新组合的基因利用现代化的细胞生物技术转接到宿主细胞之中,新的具有抗病性和抗虫性的基因组合在新的宿主细胞内被大量复杂和表达,最终形成抗病性和抗虫性较强的新型品种。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就有抗虫、抗病性的基因有很多,比如杀虫毒素蛋白基因BT、病毒辣外壳蛋白基因CP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完善,基因工程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优化物种、提高植物抗虫、抗病性上具有显著的成效,是我国现阶段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生物技术手段之一。
  (二)运用工程微生物防治病虫害
  现阶段我国的生物技术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工程微生物技术也是生物技术的一种,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上效果也比较显著。通过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改造,提高杀虫的效果,同时扩大杀虫的范围。另外,工程细菌对地老虎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可以将BT基因、几丁质酶等杀虫性能较强的基因转嫁到土壤的芽孢杆菌中,这些都是防治地下害虫的重要生物技术。利用工程微生物技术防治植物的病虫害,在现代的农业和林业发展中使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显著,其特点也比较明显。据相关资料显示,金钱花存在一种杀虫性较强的基因,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提炼加工,可以生产制造成杀虫剂,既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也可以不污染周围的土壤环境。
  四、结论
  当前,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基因工程和工程微生物等生物技术运用到植物病虫害防治中,一方面能提高植物的抗虫性和抗药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杀虫的效果,扩大杀虫的范围,减少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我国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物技术,使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永范.营林建设中科学防治管理与营林生产的有效结合[J].科学技术创新,2017,(33):136-137.
  [2]钱韦,曲静,康乐.生物信息流操纵:作物病虫害导向性防控的新科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8):805-813+800.
其他文献
【摘要】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处在萌芽阶段,尚没独立形成一门学科,在小学阶段更是没有相应概念,但其在当今的小学教育尤其在理科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而对于数学教育来说,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决定着未来小学数学的方向。作者以合肥地区为例,走访了三所公立小学和三所课外辅导机构,对不同年级段总共8位学生和3位数学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总结了一些科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为其在今后小学数学教育发展中提供了一定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小学数学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有效数学教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从生活问题情境、任务型趣味问题情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以问促教视域下,小学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改之后得到广泛的使用,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合作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生主动性。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作用,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策略,有助于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
期刊
【摘要】念力棒是一款传统的力学科学玩具,本文从念力棒的转动原理出发,研究了其转动特性,分析了它的力学过程,得到了转动的基本方程,并从高频驱动和无驱动的两个情况下进行分析,得到了念力棒转动角度随时间的变化。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影响念力棒转速的因素。  【关键词】念力棒 微分方程 级数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79-02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下,为了适应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出现了“导学案”,并且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帮助小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导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导学案”的定义等进行了分析,对“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各个关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导学案” 小学教学 教學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至今,人们对其认识日趋科学全面,但客观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特别在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性的要求下,加强并创新实践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先学后见,就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间开展互动学习完善知识架构,而对于学生具有共性的知识缺陷,教师在适时“出手”。这样,通过程序分明的先学和后教,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先学后教 小学数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74-02  
期刊
【摘要】教育资源决定着地区教育发展的未来。教师资源又是整个教育资源的核心。本文以陇南市武都区师资配置为研究对象,全面反映全市整体师资配置情况。通过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对策,希望能促进本地区师资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师资 合理配置 武都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陇南市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 GHB15)研究成果之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紧跟时代的学科,理应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本文从突出教材重点并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利用课本上的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丰富地理学科的考核题型四个方面出发,具体阐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开发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 教材开发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民主平等、和谐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本文拟就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義,以及重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等问题作一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型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