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叶非花自是香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欣赏
  
  喝茶的日子 叶倾城
  喝水的日子,是清纯无知的日子。喝咖啡的日子,是潇洒随意的日子。喝酒的日子,是狂放落寞的日子。而喝茶的日子……
  好像是乏善可陈,又好像是一言难尽。
  第一口茶,是苦的,在办公室的桌前。办公室里永远是秋天的幽静,看见窗外夏天的阳光,常常会想起学生时代。并没有什么人来告诉我那只是年少轻狂,我自己知道,几乎是一瞬间,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便知道。有时我会想:我所憧憬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吗?那时,学会了喝茶,仿佛象征了从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成年。
  以后,知道茶是香的。一股沸水冲下,清香绽放如花朵,令人想起茶的身世。想起那些起伏的山岳,漫山如雪的茶花,万里遥遥只为这一片茶林的一脉阳光,千里迢迢只为这一杯水的一把茶叶,而终于可以辗转成为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成长的本质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而茶真正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在后来。
  不甘心平凡的生活,刻意使自己忙,让自己像一座上紧了弦的钟,计划分秒,力求毫厘不差。每一件待做的事。一旦想起。就像铃声大震,惊得自己跳起来。
  此时,一杯茶在手中,感到它的温暖,使我安心。并不以它为意,做事说话写文章,主题自有,茶不过是背景音乐。口中有茶,心中无茶,到一种视若无睹的地步,是意不在喝茶,意在日子。
  而令始知。人生本是一杯茶。微苦而略带芳香。有的醇厚,有的清淡,有的千红一窟,有的只是一杯概念上的茶。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
  (选自《悬崖上的草莓》,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人生如荣 王 锋
  人生如茶。王蒙说:“茶是魂,是韵,是趣味,是机智,也是微笑与漂移,舞蹈与飞升,嗜茶者多半是好相处的人。”我以人生当茶喝,因茶制宜,专心泡制,细心品味,静心透悟。一泡50秒,二泡60秒,三泡55秒;四泡55秒,五泡60秒,六泡55秒;七泡40秒,八泡50秒,九泡40秒或30秒。每泡之间,都要掌握最佳火候和精确的时间,才能将茶泡制得滋味纯正,它的细节决定它的成功。不然,茶汤老硬苦涩,就无法品喝,它的细节决定它的失败。对每一泡火候和时间的把握,就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考量和审视,马虎不得。
  九泡过后,小悟在先:覆杯看茶底,可见叶体完整丰厚,绿叶红边,梗脉连理,韧性充足,水分充盈,如一块碧玉,别透含光。这就是铁观音,是它在大自然中的原形,通过人的矫揉造作和主观附加,它干枯失色,扭曲变形。最终,它还是依靠自身的本质力量,借以水的灵性,向自己的前世回归,活物生香,它完全是“物质不灭”的彰显。大悟在后:清洗茶具,品喝倒在茶盅里的清水,啜一小口打散在舌苔,感到茶香依旧不减;啜第二口时,就感到缭绕在唇齿间的茶香:满口飘动;第三口深咽,顿感一股香流,沁人心脾,继而从内往外涌动,整个人就蒙翳在茶云茶雾里了,隽永空灵,就像茶叶的原身,生长在云飞雾绕的山中。这“无中生有”的滋味,是显灵返真的茶魂茶韵,比先前喝的茶汤还要通l心透肺,乃“茶人合一”了。悟到了“人中有茶,茶中有人”的真意,也就悟到了“有在无中,无在有中”的境界。高度集中的事物都往返演绎“从有中去,在无中来”的过程。也是我“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悟茶理、知茶性、谙茶道”的过程,还是我感受人生的过程。经过这个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茶,不过是人生的载体,思维的载体。
  最喜欢宋朝诗人杜来这首缘茶而生的《寒夜》:“寒夜客采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它不光渲染平常人当下以茶迎客的盛情和深厚的文学意境,而且有思辩的哲学原理:“寻常一样窗前月,方有梅花便不同”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思维上的互补作用,同曲异工,是人生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豁然开朗。它主要利用“静止与运动”和“感性与理性”的原理,消解思维僵化所带来的行动滞缓乃至挫折和失败,指引人生成功。用这种睿智的思辨方法对待人生,人生会丰富多彩,胸怀会安静宽广。
  感谢茶,良师益友,夯实了我的人生和思考人生的基础。
  人生如茶,由此而来,以此作罢。
  (选自《北京文学》2008年第7期,有删节)
  
  思考探究
  
  1 《喝茶的日子》开篇以水、咖啡、酒和茶来喻指人生的不同口子,这是否恰当?
  (提示:这四种饮料各有特点,预示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心境,能够唤起读者的味觉感受,又形成对比。)
  2 《喝茶的日子》一文中,作者对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怎样看待这个过程?
  (提示:抓住段首的关键语句,然后把对茶的认识与对人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理解。)
  3 怎样理解“喝茶的日子,也就是千万个平常日子”这句话?
  (提示:作者对喝茶的理解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已经把喝茶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4 《人生如茶》一文作者引用了许多俗语、名言,这有什么作用?
  (提示: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提升了文章的品位,也是阐明作者思想的佐证。)
  5 《人生如茶》最后一段“人生如茶,由此而来,以此作罢”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由茶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概括地说,就是指倒数第二段。)
  6 怎样理解“人生如茶”这句话?
  (提示:用心品茗,能够感悟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荡涤灵魂,修养性情。)
  7 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不同特点。
  (提示:可以从主题、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几方面比较分析。)
  8 作者在品茗中,感悟到“人生如茶”的道理,你在品茗中又有何感受?
  (提示:由于阅历的原因,年轻人不一定能够体会到“人生如茶”的含义,可以写其他方面的感受,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写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写作视野
  
  一、关于“茶”话题的名言、俗语
  1 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2 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3 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4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
  5 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6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7 一泡出香,二泡出色,三泡出味。
  8 茶吃后来酽。
  9 茶好客自来。
  10 浅茶满酒。
  二、关于“茶”话题的经典诗词
  1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
  2 檐前新燕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白居易)
  3 区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白居易)
  4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杜甫)
  5 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佑)
  6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
  7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
  8 枕头人林僻,茶瓜留客迟。(杜甫)
  9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 里)
  10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
  
  三、与“茶”相关的话题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今,饮茶已遍及全世界,客来斟茶,已成为我国及世界人民友好交往、增进友情的文明礼节。在饮茶中,人们还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与茶相关的话题很多,从茶的发展演变、加工制作、泡茶技巧和品茗感悟等方面人手,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如磨难、艰辛、勤劳、态度、道德、修养、心情、细节、完美、伟大、平凡、人生、幸福、奉献、梦想、希望、收获、发展和品味生活等等。
  
  习作借鉴
  
  那叶,那树,那人
  福建省安溪一中 林婉君
  一粒茶,一个梦。
  一片绿叶,一份心血。
  一株茶树,一腔情浓。
  一个茶人,一生茶人。
  当你以最原始的姿态,粗犷踏实的步履,荷锄伫立于晨曦雾霭弥漫的茶园中,爬满鱼尾纹的眼里,有多少劳作的欲望?
  当茶以现代的文化气息,缠绵的美丽,演绎缕缕滚烫之后最灿烂的笑靥,你坚守的执著里有多少幸福长在茶香里?
  让我在安溪的老土地上找寻你,让我读你层层盘旋的茶山,读你扬花吐绿的茶园,读你黑黝黝却挺拔的脊粱,读你光着脚踩出的一畦畦绿色的诗篇。
  当锐刃的犁尖拨动大地的心弦时,我读懂了你。
  第一声春雷响彻山谷。沸腾的血液在你心中希望的田野上汹涌、澎湃!锃得雪亮的犁尖把你开山育茶的力量深深植入这方热土。敞着白色的旧褂子,吆喝一头祖辈恳爱的黄牛,你驾驭着犁行云流水:犁醒麻木了一冬的山丘,犁出一圈圈山丘新衣上的花褶,犁翻一田田散发青草味的园地,更耙犁出一道道、一行行栽种茶苗的土畦。襄一身春泥,在犁尖挥洒出中国画的背景上,你点缀的每一棵蔡苗小l心翼翼地谱写诗行最初的字眼,开垦出第一首诗的名字就叫《茶山》。
  当古老的锄头开始了对新茶山的热恋,我又读懂了你。
  “撒一把汗水作肥,淌几滴血作氧。”一镢头下去,开始一个忙碌的夏季。阳光烤得茶园泛出绿晕,你头戴斗笠,光着结实的膀子,长满茧的手用力抡起刻满皱纹的锄头,锄尖触及天空最高点的瞬间,你那茶叶一样淳朴清晰的心愿早已在空中飞扬。“呼呼——”低啸,银白色的锄尖从上至下画出最完美的弧线,难道是你诗章节中特有的语言?“砰——”一声落地,你用世界上最有份量的标点,完成你锄草、理沟、培土、调水……之后,开拓又一首长满火辣辣希望的诗赞——《茶园》。
  从你肩头上用最朴实的曲线度量整座茶山重量的扁担,我再一次读懂了你。
  满满绿丛的茶篓解读了茶山所有的语言,你唇边厚厚的笑容好似朵朵山茶花开。你终于披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深绿色的旧中山装,在腾腾升起的旱烟中,你的目光跌入白家闺女采茶时浅浅的酒窝,犹如醉在馨香的茶里。“爸,又满了!”甜甜的呼唤下,你架好扁担,弓着身,脊梁挺起时,一种动力迸发出来,从心脏涌向全身。横在肩头上的扁担被真实的重量压弯,一上一下的节奏起伏成你诗中音节韵律的跳动。一头挑着沉甸甸的清香。一头挑着沉甸甸的日子,一横弯曲的扁担梳理你被风雨褶皱的额头与脸庞,延伸着《山茶香》的又一篇诗肠。……
  茶香长在茶人的故事里。
  在一粒粒精致的茶朵上,我们读懂了你的勤劳;在茶阁小楼佳丽艺者煮沸“纯、雅、礼、和”,在来往过客“醇香结知音”中,我们读懂了你的内涵。
  在中国茶都的“茶王赛”上,在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茶种里,我们读懂了你的收获与奉献: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在海峡对岸的金门商业会,我们读懂你培育出的山茶古韵和你融注其中的深情。
  在日本、韩国、科威特、埃及的“安溪茶文化艺术节”,在第65届法国皮卡迪博览会的“中华文化年”,我们更读懂了你孕育茶文化、传承茶文明的苦心,读懂了你让中国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一粒茶。盘开茶人的梦。
  一片绿叶,舒展茶人血汗中的芳香。
  一株茶树,种植茶人永不变的茶情。
  一个茶人,一生茶人,代代茶人。
  浴火观音
  福建省安溪一中 胡月云
  又来了,那冒着腾腾热气的火球。
  那张扬跋扈的大圆球鼓着通红通红的腮帮子呼出大把大把的热量,把光线融成一根根滚滚发烫的钢筋,然后再将它们成束肆无忌惮地射向大地。刹那间,连空气都被无声无息地燃烧殆尽了。要不然。何以四周那么死寂,连一丝风都没有呢?
  放眼一望,视野里满是被烤得赤红的土壤软绵绵地瘫在山坡上,尽管它们张大了嘴巴使尽最后一丝力气,用快要冒烟的嗓子向太阳低声下气地求饶。却也依旧是尘土飞扬,灰飞烟灭的惨死下场。
  然而,在泥土软弱屈服的咫尺却筑着永不言弃的对抗堡垒。
  看啊。那站在泥土头顶的一株株萘丛,虽然身形是与参天大树截然相反的弱小,也丝毫不及土地的强壮宽广,但它们却从不曾在烈日的焚炉中呻吟过,哪怕只是一声。它们从始至终都与滚烫的骄阳做着斗争——双脚紧紧地扎在地心,从未想到要趴下。在灼灼光线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它们站成了一座座岿然不动的大山。
  它们在沉默中愤怒,在沉默中爆发。
  它们如闪电般迅速地伸出道劲有力的臂膀,肾紧地箍住那火热的光束。“嗤”的一声——肌肉烧焦的异味扑鼻而进。然而,它们却无视被灼伤的皮肤,无视身体里似乎快要爆裂的血管,而是咬紧牙关,将那凶狠的、无情的光线折断,再捏得粉碎,然后怒喝一声将手中的一切揉进自己的胸膛。
  它们攥紧拳头,直忍着体内那直侵骨髓的灼烧,它们要战胜那火球,要把它的武器吞尽,要驯服它!
  在这般坚忍中,它们生的希望在一务蜿蜒小径的转弯处——只要那里出现一个挑着水桶的农人,胜利也就会随之挑来了。
  于是,它们一面毅然决然地吞噬着光的利刃,一面坚定地守候着那个路口的希望。
  一盼千年。
  有的茶丛已被体内的热量灼成一堆枯骨。然而,它们仍不吭一声,无论死去或活着的都站成了一个个“钢铁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终于,终于有一天,羊肠小道上现出了它们日夜盼望的脸庞。可不是么,吱悠吱悠的扁担声终于涉过了历史河流,跋涉到了这一天。
  它们强忍着喉咙处的哽咽,透过干涩的眸光细细凝望那个被等待了千年的人儿。看来,岁月也没少折磨他呀:那脸上纵横的沟壑不知道填满了多少深浅不一的沧桑,佝偻的脊梁仿佛随时都会“咔嚓”一声散了槊,黝黑的背部被晒得褪去了原本的颜色。然而,他无视那凶狠的火球,咬着牙,淌着汗,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迂回的路一。
  哗啦——
  当满桶的水与茶树的躯体接触的那一瞬间,农人清楚地听到了它们正大口大口地啜饮琼浆玉露的声音。他注视着眼前焕然一新的茶树,眼帘里星光闪闪,嘴角 舞起一个缀满皱纹的弧度,然后又开始呢喃起自己的过往:他的思想从未放在茶树上,而是寻求虚幻的寄托。他虔诚地供奉观音,相信有一天美妙的愿望会实现。但是,香烟缭绕的几千年愿望始终空白。身心却是倍受残酷的折磨。几番挣扎他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被漫长的历史狠狠耍了一把。于是他砸了香炉,挑起水桶,顶着毒辣的火舌,赤脚向大山进军了。
  茶树懂了。是的,历史的风尘岂会放过任何一个生灵?结果如何,取决于自己:是要做求饶的泥土,还是选择坚强。不同的选择,自会有不同的命运。茶树与农人在精神上本是一体,
  此时,它们愈加用力吮吸刚刚融到地下的水分,然后与体内层层裹紧的热量,交融……
  于是,虚幻的观音死了。
  真正的铁观音却活了。
  朋友,当你在品味芳香四溢的铁观音之时,是否闻到了温暖而又圆润的阳光的味道?是啊,那正是茶树体内的水与热结合得恰到好处的精华。
  茶树与老人的奋斗足以编就一部伟大的历史,因其用昂然的身姿、铿锵的声音和火红的战采向每个人宣告!
  只要敢于浴火,谁都会是自己的观音。教师点评
  这两篇文章围绕同一个“茶”话题,却有不同的构思,且角度新颖,颇有一番深意。《那叶,那树,那人》表面上写的是茶,实际上写的是种茶人,歌颂了茶农的劳作,他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茶香,孕育茶文化和传承茶文明。主体部分按春、夏、秋的时间顺序,写了茶山的开垦、茶叶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茶农深情的赞美。首尾呼应,以排比的句式,反复吟唱,构筑了一个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裕火观音》以名茶铁观音重生的传说为题材,形象地描绘了铁观音在太阳的炙烤中永不屈服的顽强精神。正是因为铁观音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才成就了它超凡脱俗的品质。结尾由事及理,总结全文,“只要敢于浴火,谁都会是自己的观音”,大大深化了文章的内涵。此外,本文的标题也是一大亮点,既紧扣中心,又简练含蓄,给读者留下无限回味。
  
  命题训练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人喜茶,清晨吃早茶,班前泡花茶,待客奉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苹,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普通的茶能升至茶文化,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又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请以“茶与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3 “茶禅一味一茶即禅”——品茶如参禅。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请以“茶与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4 请出“茶”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5 请以“茶,酒,开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6 请以“茶与时尚”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7 有人说,人生如茶;又有人说。茶似人生。茶与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以“人生与茶”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素材链接
  
  1 你瞧,洗杯这等俗事,被雅唤为“白鹤沐浴”;以茶匙取茶放往杯里,叫落茶,借题发挥以“乌龙人宫”;冲茶,提壶冲水,大动作夸张,日以“悬壶高冲”;茶泡湿后,祛除汤面乳泡,叫刮涑,小动作含蓄,日以“春风拂面”;倒茶。突出的是连贯性动作,日以“祥龙行雨”;点茶,紧接在“祥龙行雨”后,主人将公倒杯中剩余的汤汁,均匀地分人客杯,以示宾主之间和宾客之间的平等,日以“凤凰点头”;看茶,如赏阅鬓插兰花的美人,日以“赏色闻香”;喝茶。茶香盈鼻,茶汤通透,体现出自然情怀,日以“品啜甘露”。
  2 陆羽(78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3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4 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
  5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属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自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边。水一般样,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其他文献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
期刊
雨美人的裙摆一拂过,天空就如同扯上一张罗网。暗了。淅淅沥沥的雨丝不期而至,眼前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帘。可在这空灵的帘子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佳人呢?我怎么没听见她铃铛作响?怎么没嗅到她荷裾飘香?  那带有暮气的水杉也在雨的感染下变得活泼起来。绿绿的叶子像流光的翡翠,美极了。天空中,一群归鸟飞过,急急忙忙的。不知是怕淋湿了自己的羽毛,还是急着回去照看巢中的孩子?雨点打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像被蜻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诗歌鉴赏大多以单首诗歌的形式出现,其实,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比较考查鉴赏能力、考察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比较成功地命制了不同形式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
期刊
语言运用中,数量短语使用频率高,也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语病。  那么,与数量短语使用相关的语病有哪些呢?下面以近几年来的高考题为例加以总结分析。    一、数量短语与修饰对象自身的使用错误    数量短语是由数词与量词构成的短语,主要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量短语除外),但是有时它与修饰对象内部也因以下原因导致误用。  1、数量短语与名词“相思”成病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有一定习惯,如1996全国高考卷
期刊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凝练的具体表现之一。作状语的名词,在语义表达上或者是介宾词组,或者是动宾词组,或者是名词的重叠形式。    一、名词翻译成介宾词组    1、(以/用)+名词  [例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解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即“以箕畚”,翻译为“用土筐”。  [例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茏养之。(《促织》)  [
期刊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是高考诗歌鉴赏拟制题目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古人写诗很注重词语的锤炼。刻苦求工,因此诗歌鉴赏也注重对词语妙用的欣赏。综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词语赏析主要体现在动词、副词的选用上,相关题目多设置为诗眼、炼字等,结合语境考查词语或生动传神,或细致传情,或创设佳境,或凸现人物性格,或比较探究等。  一、词语能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
期刊
一看句中并列语 结构复杂设误易    并列短语的出现,往往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大家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不易察觉“病根”,命题者往往会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设置障碍。在看到并列短语时要从以下四方面人手进行分析,看有无设误。  1、并列短语作定语。不分种属相包容  [例1](2009年高考湖北卷C项)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
期刊
一、语言要“简明”    [概念阐述]  所谓简明,就是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罗嗦,无歧义。    [解题注意点]  1、看语句中是否有意义相同却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是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替。  2、看语句在表意时,是否表意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特别注意多重定语中表数量的定语
期刊
科技类文章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种。社会科学是指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科学,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等;自然科学类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医学等。“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因此它们也成为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由于受试卷容量的限制,这类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但试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