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定神逸邹东涛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bw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0月,某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老少咸集,群贤毕至。著名经济学家邹东涛是研讨会的重要嘉宾。
  我那一次也到场。但我没想到,会议发言时,邹东涛先生“跑了题”,节外生枝,高度评论了我这个无名小辈,而我那时候还仅与他有过一面之谈。我后来才知道,邹东涛推崇创新与探险,偏爱“异端”和草根,打那以后,我与邹东涛先生便热络起来。
  
  端庄厚重气方定
  
  初一见邹东涛,你会明显地感觉到此公的端庄厚重,很端正地坐着,看着你,听着你,你肯定能够感觉到他的友好和善意,但他脸上的表情不会有什么变化,眼睛也没有什么转动,连坐着的姿态都不会有什么晃动。
  在笔者的印象中,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嘴巴大,能悬河;耳朵小,春风不度玉门关,难以听进去别人的话,极端者甚至听不得别人的东西。这就可见邹东涛先生之难能可贵,有一只能听八方的大耳朵!尽管做过国家体改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社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目前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但邹东涛主要还是专家学者的身份,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涵养、政治修养的功夫,确实超越一般的专家学者。
  有一个鲜明的例证,这就是他始终不用“左”和右的词。学界江湖流行各种小圈圈,划家归派,主义一大堆,“左”和右更是十分时尚的帽子,随便扣一顶,节省多少口舌,强化多少效果啊!而此公从不用“左”和右的词,难得也!
  端庄厚重其实是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家都知道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个神态非常特别的人,《清史稿》有这么一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曾公的特别神态其实就是端庄厚重。
  所谓端庄厚重,说到底,就是一种定气的功夫。一个人必须先有气定的功夫,后才可能谈得上精神力量和精神境界。否则的话,就一切都是浮的!
  
  猴子老虎谋创新
  
  邹东涛在理论思考中却非常有锐气,前卫,探险,突破,创新,“虽千万人,吾往矣”,表现出十足的“猴气”加“虎气”。个中道理,邹东涛总结为16个字,琅琅上口:“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早在1980年,邹东涛在家乡陕西省汉阴县作企业调查,便有感而发,提出“企业不应有行政级别”,并成文寄《经济研究》。编辑部复信:“该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目前不宜发表。”20多年过去,问题仍然“十分重要”,还不知道要让邹东涛先生超前多少年呢!
  在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学习阶段,邹东涛更是英姿勃发,表现出非凡的思想勇气和理论魄力。1985年春,“全国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召开,邹东涛在大会上发言,掷地有声地提出:
  理论再也不能跟在实践后面爬行;
  对“基本理论”也要进行再认识;
  要破除对马克思的“两个凡是”;
  创新——改革时代理论家的基本任务;
  探险——理论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即便是今天,这种种说法也仍然是掷地作响的,锐气不减当年。更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最后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百尺竿头再跃前,邹东涛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来源》一文中更进一步,颠覆了被视为常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说,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有且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实践!这就是邹东涛,想常人之未想之不敢想,言常人之未言之不敢言。
  《人民日报》2001年6月2日和《求是》杂志2001年第8期都刊发了邹东涛的文章《哲学社会科学: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邹东涛对创新的大力推崇,不但来自对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对时代的切身感受,他的全部观察和思考都紧紧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是一位冲锋在前的时代弄潮儿。正是时代赋予了他创新的理论锐气,给予了他创新的理论灵气。
  生逢其时,躬逢其事,邹东涛对经济学的最初学习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现在虽然是经济学教授,邹东涛原本是学物理的,哲学社会科学最初是自学的,按他本人的说法,“草台班”出身。而且当时漫无所归,“万金油”式地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邹东涛才锁定经济学,高度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邹东涛先生《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年华的探索》(上下册),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体制创新巨著,它记录了邹东涛从1980年初到2003年6月之间20多年的著述,全部内容都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运筹于改革年华,探索于开放时代”。
  当今中国,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另一方面,社会上一旦有某个学者强调一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往往被看作“保守”,甚至被挖苦为“时光倒流”。我查阅了邹东涛先生这位体制内学者《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感怀》《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等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文章,也读了他两首《我读马列毛》和《咏社会科学创新》的诗,确实感觉到他是真正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但我们从他的文稿中丝毫也没有发现一点“保守”的痕迹,相反,我所读到的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锁定在19世纪”、“劳动价值论:把创新写在旗帜上”、“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西方经济学要本土化”、“创新立潮头,文章忌跟风。莫拘本本言,最重实践功。理论与时进,求索永攀峰。”这些话语无不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精神。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最本质、最高明的地方都在于:它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邹东涛虽然主要是作为专家学者,但在看问题和想事情时特别讲务实,注重看效果,不意气风发,不天真浪漫,一切从现实出发,这最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座右铭上——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翻读《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年华的探索》,让人一次次惊喜,成熟的改革理论家风范跃然纸上,全书充满“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的睿智。
  所谓“做‘中国猫’,抓‘中 国鼠’”,意思就是说,在中国的土地上想问题,办事情,无论是国外的主义还是经验,都可以用,也应当用,但不能够盲用,特别是不能够忘记“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
  “中国国情”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因为这是一个硬指标,不承认不行。
  但“中国特色”却是另一种命运,很多人并不承认,甚至口口声声地叫道:“什么中国特色,美国人和中国人,都一样的人,都一样的心,有什么特色!”“即使是有所谓中国特色,也一律不管,直到抹平,全球化要的就是化!”
  究竟有没有“中国特色”这么回事呢?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表明,“中国特色”是真的实的,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即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则旗帜鲜明地宣称“有中国特色”,甚至有时候也被直接简称为“中特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六大更旗帜鲜明地宣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但历史的经验不能代替理论的思考,因为历史的经验有时候可能是历史的特例或偶然。西方有人之所以大力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要“化”掉中国,乃至要“化”掉所有其他的国家,原因也就在于他们眼中,西方式自由民主是普适的,不是“西方特色”的。
  这样一来,理论上存不存在“中国特色”的一席之地,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理论上没有“中国特色”的一席之地,那历史的经验可能也值得推敲,或许所谓经验只是个假象;如果理论上有“中国特色”的一席之地,那历史的经验无疑就更加稳固。
  《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被邹东涛先生称为“颠覆之作”,它最大的颠覆其实是为“中国特色”平反!“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表明,“中国特色”不但在理论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是一席高位。回头一看,倒是西方的东西是“西方特色”,属于历史的特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中的东西。
  邹东涛的座右铭事实上已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所明证。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于“苏东”,它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所谓“新体制增量推进”,有时也被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中国猫”抓“中国鼠”,用经济学的话来讲,这是一种成本更低的交易方式;用稍微政治化的话讲,这是和平渐进。同为社会主义大国,前苏联的改革归于失败,中国的改革走向成功,这样的“中国猫”功不可没!
  中国的下一步怎么走?用邹东涛的话说,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该“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是啃“骨头”,需要攻坚,包括行政体制改革之坚和政治文明建设之艰。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坚”与“艰”,“中国猫”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只有真正的“中国猫”,才能确实抓到“中国鼠”!所谓真正的“中国猫”,就是那种勤而不懒、廉而不贪和捕鼠有道之“猫”,而不是那种在鼠面前退避三合、任凭鼠害猖獗、甚至与鼠勾结狼狈为奸之“猫”。
  邹东涛先生是一只典型的“中国猫”,一只气定神逸的“中国猫”,始终不忘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中国猫”,他曾草诗自励:改革开放铭心间,华夏复兴垫小砖。路漫漫兮其修远,做猫抓鼠自扬鞭。
  愿邹东涛先生这只“中国猫”抓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鼠”,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对于香港700万市民来说非同凡响;对于曾荫权来说更是意义深远。就在这一天,曾荫权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  自2005年6月担任香港特首以来,作为“香港精神”的代言人,曾荫权全力以赴,以高效务实的“曾氏执政风格”,驾驭香港这艘大船一路平稳前行,香港特区呈现出社会和谐的新美景。那么,明天的香港呢?     2005年6月21日
期刊
[本刊讯]  2006年12月14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走过16年不平凡的历程,16年来的100多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相约北京,共话未来。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联谊会成立庆典,并为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颁发了证书。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在联谊会成立庆典上致辞。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
期刊
走进北京大学,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中华最高学府的博大氛围。走进位于朗润园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最直接的体验就是皇家殿宇的历史神韵。走近文章的主人公林毅夫,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他的思想世界,被感染、被感动……  林毅夫,1952年出生于台湾,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现是北大中国
期刊
“9亿农民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9亿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9亿农民不能实现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一袭深蓝色西装,提着伴随他多年的公文包,段应碧步履矫健地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位年届七旬,一生致力于关注“三农”,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型领导,言语中饱含了农民富则天下富的慨叹。    六次参与制定“一号文件”    “衣食之需靠农民,工业发展靠农民,社会向农民要的太多了,
期刊
前记:1994年回到武昌定居的老同志刘西尧,曾长期在国家工业战线和国防工业战线工作,但自1966年任周恩来总理联络员后,先后参与中科院、国务院科教组的领导工作,亲身经历了教育战线在特殊年代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 977年担任教育部长后,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批判了错误的“两个估计”,恢复了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制度。  记者专程前往武昌,拜访了这位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人。    时
期刊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媒体掀起了又一轮的“纪念”高潮,诚如纪念20周年时的一样。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许多人的命运,是被一个建议、一个伟人的决断、一个政策改变的。但是,中国疆域之大,当年的情势之错综,命运演变的轨迹各个不同,众人的经历叠加起来,方可呈现30年前的这一幕大改革的全貌。回忆起来,我们这些当年的考生,有意无意间,成为历史中人。    意外得到的高考消息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我爱人告诉我的
期刊
在外交圈,非洲的苦是无人不知。而外交部为数不多的几位女大使之一,52岁的许镜湖,则在中非外交第一线一干就是28年。从马达加斯加卸任归来,许镜湖出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又成为外交部历史上仅有的几名女司长之一。同行们带着敬佩地开玩笑:“真是一条‘黑道’走到今。”    生日——在峰会中    2006年11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作为论坛中方
期刊
著名作曲家王黎光的影视音乐在听众中广为流传:《天下无贼》《京华烟云》《搭错车》《大清药王》《真情年代》《年轮》《一年又一年》《宰相刘罗锅》……其中,《京华烟云》在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中获得影视原创音乐奖和影视歌曲奖两项大奖,而在金唱片奖历史上,一个人同获两项大奖尚属首次。2007年年初,两部由他作曲的电视剧《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先后在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片中由张学友演唱的主题歌《理想国》和
期刊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结束了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以具有自己特色的方式迈入了世界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创造了铁路既有线提速速度目标值最高、一次提速范围最大、行车密度最高等多项世界之最,使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担任此次大面积提速技术总负责人的是52岁的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  何华武是四川人,普通话里夹带着浓浓的川音,在他离开家乡的三十余
期刊
2006年10月25日晚,北京市房山区人大代表,周口店镇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李金华,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却不幸在自家门前遭到4名歹徒刺杀。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倒在了带领全村改革致富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在去世的前两天,李金华刚被确定为房山区人大常委。案发当日,距离李金华出任周口店村经济联合社社长仅329天……  2007年清明,北京房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