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外交官许镜湖28载非洲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交圈,非洲的苦是无人不知。而外交部为数不多的几位女大使之一,52岁的许镜湖,则在中非外交第一线一干就是28年。从马达加斯加卸任归来,许镜湖出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又成为外交部历史上仅有的几名女司长之一。同行们带着敬佩地开玩笑:“真是一条‘黑道’走到今。”
  
  生日——在峰会中
  
  2006年11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作为论坛中方后续委员会秘书长和北京峰会筹委会政治组组长,许镜湖是会议筹办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她带领秘书处的同志们精心规划、周密设计,出色完成了峰会总体框架、成果文件和领导人发言稿等关键性工作,为峰会的成功打下基础。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后,她更是全力以赴,与部内外各单位团结协作,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峰会前,她还主持与非方的多轮磋商和第5届论坛高官会,在维护我利益的同时充分照顾非方所关切的问题,赢得了各方赞誉。
  峰会筹备期间,许镜湖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由于体力透支较大,她经常感冒发烧,但为了工作进度,她只是吃几粒药,能够控制住就继续工作。10月28日是她的生日,也是峰会筹备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候,原本答应家人一起过生日的她,次日凌晨3点多才回家。丰盛的饭菜早已凉了,面对一直等着她的家人,她满怀歉意而风趣地说:“峰会召开前,以加班的方式庆祝自己的生日最有意义。”
  北京峰会的成功举行受到胡锦涛主席的高度评价,非洲司在许镜湖带领下因业绩突出被外交部党委授予集体二等功。
  
  非洲一不解之缘
  
  1979年春季,许镜湖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分配到外交部非洲司工作,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外交事业的一片执著,从此便与非洲结下不解之缘,将青春和汗水洒在了那片遥远的土地上。
  许镜湖的第一项工作,是与一个老同志一起负责出“剪报”,就是收集各种报刊上的非洲资料,剪贴起来供领导参考。因为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她对非洲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越来越喜欢非洲,不久,她就开始负责非洲一个国家的具体工作了。
  1985年,她到加蓬常驻。5年中,由于对高温潮湿的气候难以适应,她经常发低烧,几次患疟疾(俗称“打摆子”),高烧超过40度,任满回国时人已异常消瘦。1995年,许镜湖随同钱其琛副总理到多哥访问,到多哥当天半夜就开始发高烧“打摆子”。当时多哥有一种治疟疾的法国特效药,对身体刺激很大,许镜湖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出访事宜,用了这种药,可是第二天她的胃里很难受,再也不想吃东西。一连几天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后来,她又多次在前往非洲艰苦地区出差时染上疾病,但她从无怨言,乐观坚强,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使命。
  2001年8月,许镜湖被任命为驻马达加斯加大使。年底,马举行总统选举,政局一度动荡。面对复杂局面,她临危不乱,多渠道了解政情,并储备大量物资,以防不测,直至次年7月危机解除。在长达半年多的动荡日子里,作为一馆之长的许镜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担心,为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担心,更为马达加斯加那些善良而友好的人民担心,她希望这个美丽的岛国永远平安,祥和。
  驻马近3年,她准确判断形势,利用多种渠道加紧做新政权工作,与新总统、参议长、外长等高层很快建立起良好关系,迅速打开中马关系的新局面,推动两国各领域交往与合作,使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同时,她的真诚、优雅与谦和也赢得了马高层的信任与友谊。2004年,她被特邀参加马总理女儿的婚礼,并安排她与总理家人坐在一起,这是马方对来宾的最高礼遇。同年5月,在许镜湖即将离任之际,马总统授予她荣誉勋章,总统夫人特意为她举办聚会,流着泪对她说:“你是我唯一惦念的外国大使……”马外长则评价她:“您走了,我们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少了一位出色的大使;但很幸运,因为我们在中国又多了一位朋友!”
  非洲有些地方政局动荡,疾病多发,气候炎热,到那里工作是很艰苦的事情,但“文装解放军”的使命感和忠于祖国的责任感还是让她毅然决然地一次次走进广袤的非洲大地。
  
  巾帼——钢筋铁骨
  
  2004年,许镜湖离任回国任非洲司司长。当时正值我国对非外交蓬勃开展之际,她殚精竭虑,为在新时期全面开创对非工作新局面积极建言献策。她多次随同中央领导访非,从访问成果设计、文稿起草到日程、活动安排等,都凝结了她的智慧和心血。
  2006年6月,她随同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7国,7天中她总共睡了不到18小时。2007年初,她随同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8国,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抵抗力下降,临行前就出现“打摆子”症状,虽采取预防措施,但在代表团访问苏丹时“打摆子”还是发作了。尽管如此,她仍以惊人的毅力把对后面5个国家的访问坚持下来。
  非洲是台湾当局极力渗透的地区,涉台斗争是我对非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在非涉台外交取得成效,这与许镜湖认真研究形势发展,注重友好积累,善于开展工作是分不开的。对非洲朋友,她从不搞简单说教,而是用事实说话,以情动人,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对非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等娓娓道来,收到很好效果。她善于把握机遇,及时办理。一次,获知有未建交国外交官以别国身份来华,她设法取得联系并接待对方,积极开展工作。当得知对方有人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她立即派人探望送药,周到的关怀打动了对方。
  许镜湖的真诚为我与他国复交谈判打下了基础。在中央和外交部党委领导下,沉重打击“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她率领的谈判小组两次荣获外交部党委授予集体二等功。
  
  母亲——有失有得
  
  一名优秀的女外交官,要在事业和家庭中作出痛苦抉择,往往在家庭中牺牲更多,失去更多。许镜湖既是一名高级外交官,又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是,她得到的却是金子般的回报——对祖国的赤诚与人民对她的信任。
  去加蓬常驻前,许镜湖和丈夫忍痛把3岁的儿子送回老家,托付给年迈体衰的父母。上不能侍奉双亲,下不能照顾幼子,使她常感寝食难安,只能靠听听父母托人带来的录音带,在儿子稚嫩的声音中获得些安慰,但那份对亲人的思念却总是挥之不去。1990年他们回国后,儿子还不太习惯叫“爸爸、妈妈”,却令人啼笑皆非、脱口而出的是 “舅舅、阿姨”。每念及此,她就有种辛酸和愧疚——在儿子年幼需要母爱时,她留在儿子心里的却永远是电话中可听、不能见的妈妈;她能送给儿子的,仅仅是那份遥远而深沉的牵挂……
  她曾在非洲过了9个元旦,每次过元旦,她只能给远在江苏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时一个电话就要打进几十美元,她说,再贵也得打呀,因为太惦记父母了。然而,作为外交官,她也有难以弥补的遗憾。1987年,许镜湖与丈夫一起回国休假,当带着儿子去哈尔滨看公公婆婆时才得知,公公在1986年已经去世,当时怕影响他们的工作,没有通知他们。看看小孙子,就这样成了老人一个未了的心愿。
  生活中,许镜湖真挚热情,时刻注重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在任驻马达加斯加大使期间,她努力安排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使馆气氛,提高大家的外交文化素养。每次回国休假,她都会给馆员在国内的亲人们打电话报平安。在她和同志们都感染上国内早已绝迹的“阿米巴”痢疾时,她不计个人安危,首先想到的是馆员病情和治疗情况。
  近年来,外交队伍逐渐年轻化。许镜湖随时随地注重打造一支外交精英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业务上,她经常通过分析案例、讲授业务知识等方式言传身教,帮助年轻人锻炼成长,并请部外专家学者讲座,鼓励大家进修、充电。对于青年人,许镜湖既把他们当同事,又作为“小弟弟、小妹妹”看待,有的新干部更觉得她像慈祥而严格的“妈妈”一样。她经常鼓励青年人多学习、勤思考、重实干,捍卫中华民族利益、完成祖国外交事业,不断进步。在外交部,许镜湖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是很有名的,现在非洲司的处领导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大多数。
  弹指28年来,许镜湖经历过外交场合的折冲樽俎和风云变幻的复杂局面,也体会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和离亲别子的无奈辛酸。由于工作出色,她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领导干部,但她还是那样冷静而低调。许镜湖说,在我国,外交部非洲司的工作一直是一个重点,几代非洲司的外交官们都兢兢业业地战斗在外交的第一线,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工作着,他们才是值得赞扬和尊重的人,而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外交官应做的一切。
其他文献
25年前在潘晓那句“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人生观大讨论中,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柳建伟15岁上的大学,军校在他脑海中的印象仅是当兵的姑夫现身说法:“一年下来能长16厘米,20多斤,管吃管穿每月还发津贴。”瘦小的他立即动心了,想不到这军装一穿就是28年。  军校向他敞开的不仅是成年人的体魄和毅力,更是人生设计的思维空间。“我是班里的两个‘不务正业’者之一,”他调侃说。那时的他整天
期刊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啤酒文化节,都是哈尔滨闻名世界的亮丽“名片”,而这两张“名片”,其实都源于同一个集团——哈尔滨马迭尔集团;并且都与一个人有关一一他就是刘瑞强。    百年马迭尔,承载着一个世纪的积淀与守望    马迭尔,法语音译,意思为“现代、摩登”。  马迭尔宾馆位于哈尔滨最繁华的道里区中央大街,1906年由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创建,具有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建筑风格,是当时
期刊
在温家宝总理访日前夕,我接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的通知,我将作为在日华侨华人代表参加温总理访日期间的一些活动。温总理此次访日每天活动多达近20项,他的思想行为和仪表风范感动了日本政、经界人士和普通百姓,也使我们这些在日的华侨华人备感欢欣鼓舞。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们相信温总理此次访日不仅是一次融冰之旅,也是一次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互信互爱、友好往来的融心之旅。我作为在日的一个普通新华侨,能在温总理访日时每
期刊
2007年4月28日,监察部部长李至伦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同事、朋友和他所热爱的事业。作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此时此刻心中实难平静,回望来路,许多往事凸现在眼前……  我在李至伦部长身边工作了9年,对他为什么能有这些成就,为什么能够受到大家的拥戴,似乎又有更多的理解。概括起来,在于他有着万事从容的能力素质和冰心玉壶般的磊落情怀。    思想敏锐、见事远、把握准是李至伦部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期刊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对于香港700万市民来说非同凡响;对于曾荫权来说更是意义深远。就在这一天,曾荫权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  自2005年6月担任香港特首以来,作为“香港精神”的代言人,曾荫权全力以赴,以高效务实的“曾氏执政风格”,驾驭香港这艘大船一路平稳前行,香港特区呈现出社会和谐的新美景。那么,明天的香港呢?     2005年6月21日
期刊
[本刊讯]  2006年12月14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走过16年不平凡的历程,16年来的100多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相约北京,共话未来。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联谊会成立庆典,并为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颁发了证书。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杨岳在联谊会成立庆典上致辞。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
期刊
走进北京大学,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中华最高学府的博大氛围。走进位于朗润园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最直接的体验就是皇家殿宇的历史神韵。走近文章的主人公林毅夫,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他的思想世界,被感染、被感动……  林毅夫,1952年出生于台湾,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博士后。现是北大中国
期刊
“9亿农民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9亿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9亿农民不能实现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一袭深蓝色西装,提着伴随他多年的公文包,段应碧步履矫健地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位年届七旬,一生致力于关注“三农”,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型领导,言语中饱含了农民富则天下富的慨叹。    六次参与制定“一号文件”    “衣食之需靠农民,工业发展靠农民,社会向农民要的太多了,
期刊
前记:1994年回到武昌定居的老同志刘西尧,曾长期在国家工业战线和国防工业战线工作,但自1966年任周恩来总理联络员后,先后参与中科院、国务院科教组的领导工作,亲身经历了教育战线在特殊年代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 977年担任教育部长后,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批判了错误的“两个估计”,恢复了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制度。  记者专程前往武昌,拜访了这位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人。    时
期刊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媒体掀起了又一轮的“纪念”高潮,诚如纪念20周年时的一样。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许多人的命运,是被一个建议、一个伟人的决断、一个政策改变的。但是,中国疆域之大,当年的情势之错综,命运演变的轨迹各个不同,众人的经历叠加起来,方可呈现30年前的这一幕大改革的全貌。回忆起来,我们这些当年的考生,有意无意间,成为历史中人。    意外得到的高考消息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我爱人告诉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