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作为中国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一种公民素质教育,那么它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做“园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质,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美育中的体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和手段,力争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画;面向全体学生
推动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从学科价值来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美术,也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那么它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然而,“面向全体学生”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如何来实现中国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呢?
首先,教师必需深信每一位孩子都具备学习美术的潜能,并使学生能在他们差异潜质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抉择上留意选择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可以学会的美术常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普及与强制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新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其中一方面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权利”,为人师者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上不同层次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使之可以各取所需,并能够做到互为合作。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授时间短、实践活动时间长的学科,一般以2-4名同学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为佳。小学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进程由具体绘像向抽象绘画过渡,心理活动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有很强的求知愿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团体意识开始形成。然而对于中国画这一较为传统而又枯燥的特殊画种,孩子学习国画能力水平较低,因而选择相对不太复杂的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在了解抽象的生宣纸特性时,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从观察开始,对比“生宣纸小纸人”与以往的儿童画里的人物在着装上的区别,带动学生回顾学过的着色知识,引出教师另类的着色方法——将生宣纸直接放入彩色水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观察老师示范,回答发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观察才能、语言表述才能。当学生对这种特有的纸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满足了学生的体验感。全体学生带着这份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国画基本知识的学习当中来。
其次,“面向全体”要求老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多一些培养与灌溉,少一些鉴别与选拔。真正表现素质教育真谛的美术教育应该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和容纳力。
在美术教育中,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孩子的美术文化素养得到进步并使他们喜欢美术,这是美术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上体验胜利、享受快乐,这是每一位美术老师在教学中所应关注得焦点和致力的目标。比如,在《中国画之宣纸篇》中,新授环节中教师特别设计了信封里装两种不同纸质的纸,让所有的学生在动手探索时发现其区别,从而自主地学习、思维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学习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的效果。此时小组合作学习,彼此之间交流信息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纸质的区分、辨别,用语言把所理解的表述给组员听。此时的学生消除了紧张心理,比较容易开口,且思维得到了扩展,建立起自我价值意识和信心。学生收获了成功,保持了学习的激情,便会很容易接纳一些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知识。接着学生将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绘画所用到的生宣纸特有的性质,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之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们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最后,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和手段,力争让有差异的学生同样能够取得不同的收获。《标准》强调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作品的方案。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构造创意并使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处理问题。这是教育界提倡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在美术学科的具体运用。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至于结论”,此种教学措施更多是对学生个人智慧和探求能力的尊重,教师只需做到有效地引导和适时地启发。《中国画之宣纸篇》这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与学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善于发现“不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绘画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小组合作创作习作——给花仙子变出五彩的花这一环节,学生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极至。在习作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懂得了集体的力量大无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教师简单的赞赏和鼓励足以让学生更加肯定自身,对美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作为教师,在学业评价中,因人而异,无论是谁,不论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以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意识、学习过程和合作精神等综合才能作为评价标准。最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获得了胜利,收获了快乐!
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漠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将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只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方可让绝大多数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素质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姜凤华 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应湘 著:《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宋秋前 著:《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载《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34期.
[4] 《书画教宛》《论素质教育下的儿童美术教育》 2001年 第十期.
[5] 袁振藻 著 《小学美术教学法》 人民出版社.
[6]《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11年版)》.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画;面向全体学生
推动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从学科价值来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美术,也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那么它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然而,“面向全体学生”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如何来实现中国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标呢?
首先,教师必需深信每一位孩子都具备学习美术的潜能,并使学生能在他们差异潜质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的抉择上留意选择那些孩子感兴趣的、可以学会的美术常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普及与强制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新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其中一方面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权利”,为人师者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上不同层次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使之可以各取所需,并能够做到互为合作。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授时间短、实践活动时间长的学科,一般以2-4名同学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为佳。小学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进程由具体绘像向抽象绘画过渡,心理活动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有很强的求知愿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团体意识开始形成。然而对于中国画这一较为传统而又枯燥的特殊画种,孩子学习国画能力水平较低,因而选择相对不太复杂的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易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在了解抽象的生宣纸特性时,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从观察开始,对比“生宣纸小纸人”与以往的儿童画里的人物在着装上的区别,带动学生回顾学过的着色知识,引出教师另类的着色方法——将生宣纸直接放入彩色水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观察老师示范,回答发现了什么?培养了学生观察才能、语言表述才能。当学生对这种特有的纸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满足了学生的体验感。全体学生带着这份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国画基本知识的学习当中来。
其次,“面向全体”要求老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多一些培养与灌溉,少一些鉴别与选拔。真正表现素质教育真谛的美术教育应该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和容纳力。
在美术教育中,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孩子的美术文化素养得到进步并使他们喜欢美术,这是美术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上体验胜利、享受快乐,这是每一位美术老师在教学中所应关注得焦点和致力的目标。比如,在《中国画之宣纸篇》中,新授环节中教师特别设计了信封里装两种不同纸质的纸,让所有的学生在动手探索时发现其区别,从而自主地学习、思维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学习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的效果。此时小组合作学习,彼此之间交流信息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纸质的区分、辨别,用语言把所理解的表述给组员听。此时的学生消除了紧张心理,比较容易开口,且思维得到了扩展,建立起自我价值意识和信心。学生收获了成功,保持了学习的激情,便会很容易接纳一些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知识。接着学生将进一步体验中国传统绘画所用到的生宣纸特有的性质,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之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们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最后,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和手段,力争让有差异的学生同样能够取得不同的收获。《标准》强调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作品的方案。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构造创意并使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处理问题。这是教育界提倡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在美术学科的具体运用。正所谓“思维起于问题而至于结论”,此种教学措施更多是对学生个人智慧和探求能力的尊重,教师只需做到有效地引导和适时地启发。《中国画之宣纸篇》这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与学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善于发现“不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枯燥乏味的中国传统绘画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小组合作创作习作——给花仙子变出五彩的花这一环节,学生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极至。在习作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懂得了集体的力量大无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教师简单的赞赏和鼓励足以让学生更加肯定自身,对美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作为教师,在学业评价中,因人而异,无论是谁,不论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以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意识、学习过程和合作精神等综合才能作为评价标准。最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获得了胜利,收获了快乐!
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关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漠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将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只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方可让绝大多数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素质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姜凤华 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应湘 著:《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宋秋前 著:《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载《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34期.
[4] 《书画教宛》《论素质教育下的儿童美术教育》 2001年 第十期.
[5] 袁振藻 著 《小学美术教学法》 人民出版社.
[6]《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