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低碳”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低碳的基础要求、长远意识、创新理念三个层次预设高校的低碳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低碳”教育 “低碳”
2010年两会以来,“低碳”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开始关注“低碳”,发展“低碳”经济,追求“低碳”生活。作为国家未来的担当者——当代大学生又应该如何应对低碳未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低碳”的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1]低碳的核心术语“低碳经济”,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从人类活动原因上看,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显而易见,为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建立和实施解决方案。低碳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作为“低碳经济”发源地的英国,以这一概念为引导制定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推动了欧盟成员国政策的制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低碳导向考虑。我国对于低碳发展也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很快在政府发展政策中予以体现。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全球对于低碳发展的高度关注。2009年11月,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3]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开启了低碳时代的新纪元,而在会后的几个月里,“低碳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话题。在此过程中,“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等一系列新名词应运而生。“低碳”,彻底进入人们的生活。
二、“低碳”的社会竞争
中国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挑战,诸如世界金融风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创新竞争等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减少二氧化碳放,发展低碳型经济,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根本利益。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后,人们发现,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2l世纪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和综合国力竞争。
不论承认不承认,低碳经济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发展低碳经济了,节能减排、新能源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碳关税、碳汇,这一系列名词国人已经由陌生变得熟悉。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长远战略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在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应对国际挑战。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今后的国际竞争已摒弃传统的劳动力竞争模式,真正走向了碳生产率的竞争。走在前列的欧美国家很多产品已有了“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在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会更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低碳就是竞争力。而面对低碳未来,作为中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低碳是否只是生活的小常识,还是只关乎研发新能源的理工科学生,或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我认为,作为“低碳经济”发源地英国的“低碳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注重从低碳教育的内在特质、社会健康教育的自身需求、低碳教育与社会健康教育的共同使命等维度,分析、寻找、研究低碳教育的地位与价值,让低碳教育为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4]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碳”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主要的阵地之一,它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重要的传播基地,正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中央16号文件对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国家长远发展,以及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因此思政课必须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而当今时代“低碳”自然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因为低碳竞争的主体就是未来继大成者——当代大学生。高校的思政课如何将“低碳”融入公共课的教学中是全新的课题,我提出以下三个层次的看法。
(一)培养基础的“低碳”方法
2009年年底2010年初,低碳教育已经如潮水般席卷到全国的各大中小学校园中一场“低碳教育”的新行动正在以迅雷之势普及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当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已有500多所小学已经开始倡导并实践“低碳教育”,并明确打出“低碳”这一醒目标语,创造出“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等一系列将“低碳”引入教育的新提法。[5]其意义就在于,把这种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最终形成一种由教育到习惯到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直至下一代人再教育的良性循环。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低碳”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培养“低碳人才“的起步阶段。但是在这之前没有受到低碳教育的孩子仍然会进入大学,或者还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开始实行低碳教育,所以在近1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基础的“低碳”教育,把节能、节水、节电、节粮等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行为到习惯,从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生活进行教育。为了中国尽快适应全球的低碳竞争,中国高校有必要从“低碳”教育的基础做起。将低碳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把“低碳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长远的“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且是在掌控政治和经济主导权上的一种博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志提出: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人消耗了世界总能量产出的25%;1964年,石油在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39.4%略胜于煤炭的39%,因而成为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至今依然没有踏入“石油时代”的门槛,因为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始终占70%以上,这种情况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落后50年。[6]中国的低碳道路崎岖坎坷,背后的竞争复杂重重,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仅限于从最基本的低碳做法讲解,低碳背后的深层次理论、矛盾,中国的发展和国际问题才是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度、问题分析能力,从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出发,培养长远的低碳意识。
(三)培养创新的“低碳”观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竞争,因此创新能力成为一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之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低碳不局限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一个专业都与低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不应生硬地切断低碳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公共课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相信可以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低碳创意。
我认为,正如低碳经济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一样,“低碳”教育也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我们要在充分借鉴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便于操作、富有成效的“低碳”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2]百度百科.
[3][5]低碳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低碳”教育 “低碳”
2010年两会以来,“低碳”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开始关注“低碳”,发展“低碳”经济,追求“低碳”生活。作为国家未来的担当者——当代大学生又应该如何应对低碳未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低碳”的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1]低碳的核心术语“低碳经济”,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从人类活动原因上看,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显而易见,为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建立和实施解决方案。低碳作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作为“低碳经济”发源地的英国,以这一概念为引导制定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推动了欧盟成员国政策的制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低碳导向考虑。我国对于低碳发展也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很快在政府发展政策中予以体现。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全球对于低碳发展的高度关注。2009年11月,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3]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开启了低碳时代的新纪元,而在会后的几个月里,“低碳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话题。在此过程中,“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等一系列新名词应运而生。“低碳”,彻底进入人们的生活。
二、“低碳”的社会竞争
中国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挑战,诸如世界金融风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创新竞争等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减少二氧化碳放,发展低碳型经济,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根本利益。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后,人们发现,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2l世纪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和综合国力竞争。
不论承认不承认,低碳经济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发展低碳经济了,节能减排、新能源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碳关税、碳汇,这一系列名词国人已经由陌生变得熟悉。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长远战略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在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应对国际挑战。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今后的国际竞争已摒弃传统的劳动力竞争模式,真正走向了碳生产率的竞争。走在前列的欧美国家很多产品已有了“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在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会更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低碳就是竞争力。而面对低碳未来,作为中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低碳是否只是生活的小常识,还是只关乎研发新能源的理工科学生,或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我认为,作为“低碳经济”发源地英国的“低碳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注重从低碳教育的内在特质、社会健康教育的自身需求、低碳教育与社会健康教育的共同使命等维度,分析、寻找、研究低碳教育的地位与价值,让低碳教育为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4]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碳”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主要的阵地之一,它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重要的传播基地,正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中央16号文件对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国家长远发展,以及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因此思政课必须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而当今时代“低碳”自然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因为低碳竞争的主体就是未来继大成者——当代大学生。高校的思政课如何将“低碳”融入公共课的教学中是全新的课题,我提出以下三个层次的看法。
(一)培养基础的“低碳”方法
2009年年底2010年初,低碳教育已经如潮水般席卷到全国的各大中小学校园中一场“低碳教育”的新行动正在以迅雷之势普及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当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已有500多所小学已经开始倡导并实践“低碳教育”,并明确打出“低碳”这一醒目标语,创造出“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等一系列将“低碳”引入教育的新提法。[5]其意义就在于,把这种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最终形成一种由教育到习惯到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直至下一代人再教育的良性循环。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低碳”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培养“低碳人才“的起步阶段。但是在这之前没有受到低碳教育的孩子仍然会进入大学,或者还有部分学校并没有开始实行低碳教育,所以在近10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基础的“低碳”教育,把节能、节水、节电、节粮等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行为到习惯,从学校到家庭,从学习到生活进行教育。为了中国尽快适应全球的低碳竞争,中国高校有必要从“低碳”教育的基础做起。将低碳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把“低碳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长远的“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且是在掌控政治和经济主导权上的一种博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志提出: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人消耗了世界总能量产出的25%;1964年,石油在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39.4%略胜于煤炭的39%,因而成为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至今依然没有踏入“石油时代”的门槛,因为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始终占70%以上,这种情况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落后50年。[6]中国的低碳道路崎岖坎坷,背后的竞争复杂重重,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仅限于从最基本的低碳做法讲解,低碳背后的深层次理论、矛盾,中国的发展和国际问题才是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度、问题分析能力,从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出发,培养长远的低碳意识。
(三)培养创新的“低碳”观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竞争,因此创新能力成为一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之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低碳不局限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一个专业都与低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不应生硬地切断低碳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公共课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相信可以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低碳创意。
我认为,正如低碳经济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一样,“低碳”教育也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我们要在充分借鉴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便于操作、富有成效的“低碳”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2]百度百科.
[3][5]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