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古榆图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199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可晓得犁上哪颗塞子叫做‘千斤塞’?”我真有点门外汉了,频频摇头。他告诉我,这个塞子,就是犁上管犁地深浅的那个木片。又说:“立木能顶千斤塞, 别看它小,作用可不小。”还说,由于榆木结实,坚挺,又多弯,所以做犁辕,砍“千斤塞”,往往少不了它。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去了,时间一久,对于这两个印象,也就忘却了。对于那株古榆的印象,也有些淡化了。然而,我在外场却见到了更多的古榆。这里,有双阳长山村古榆、双阳灵岩阁古榆、双辽双山街古榆、九台莽卡村古榆、舒兰亮甲山和轿顶山古榆、德惠西河堡古榆、舒兰八棵树和神树底下古榆、蛟河牛心顶子古榆、桦甸陈木匠沟古榆、镇赉黄榆坨子古榆、安图明月沟古榆、敦化黄泥岭古榆、汪清百草沟古榆、辉南榆树岔古榆、洮南东兴乡古树村古榆。民国年间,在草地白城洮南府,曾当过洮辽镇守使的“草头王”吴俊升“吴大舌头”住过的府邸附近,也有一株高大的古榆。当然,这都是关东地界的。我还曾细细想过,以古榆的“榆”字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像吉林境内的,就有榆树沟、榆树台、榆树川、榆树湾、大榆树、双榆屯、孤榆树、榆树排子、榆树岗子、榆树崴子、榆树顶子。我故里九台上河湾镇,红朵沟西,黄花甸北,椽子背南,就有大榆树林、小榆树林、榆树趟子。吉林永吉南,过了五里桥子,就是榆木桥子。我去过通榆,通榆系由开通和瞻榆两县合治而成,其中旧瞻榆,有一株古榆,在镇西南隅九公里处,接管营子屯沙岗上。旧志载:“岁岁开花,年年见荚,枝繁叶盛,树大荫深,播能望耠,种可试犁。”算来,已有四百余度寒暑了。晚清时期,长春城内有座“榆园”,植榆数百,参天蔽日,落影摇曳,春来榆钱覆地,配以人工水荇,蔚为壮观。那时园亭上,曾有一联,云:“满池水荇能藏月,遍地榆钱可买春。”甚是熨帖。因其年头古老,被尊为长春第一楹联。昔时,名噪一时的长春孝子坟,也有一株古榆,其墓即倚树而建。然而,最为隆盛的,当数榆树市之古榆了。榆树市,昔年为县,旧称大孤榆树屯,盖因城南王家屯,有一孤榆,大且巍,粗且丰,故而名之。至于后来,易为“榆树”,那是名号删繁就简而致,更具代表性了。“参天揽霞,独立苍穹,形同华盖,蕴力无瀚”,且“环榆作障,既可防风,又能阻匪,以为护城”,这是《榆树县志》老志所载。县志还载,至民国初年,城周边壕,尚有巨榆3203株。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由榆树乡绅于岱霖等带头,捐资倡建,创立“种榆书院”,其门首有一联,云:“入室自升堂,一代阶梯基小学;树人同植木,百年梁栋蔚孤榆。”“孤榆”,即指当年榆树旧称“大孤榆树”而言。此联贴切得体,道出育人同植树的哲理关系。
  也是由此所致吧,晚清时期,榆树“种榆书院”,在八十年间竟培育出两名翰林、四名京官、八名进士、十六名举人、三十二名贡生。其中,仅榆树黑林子镇太平川村于氏一家,就出现“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盛况。虽属旧时科举,但也充分反映出当年于氏之家治学之盛,硕果之隆。据载,太平川于氏老宅南园子,当年就曾植榆百株。于家厚榆,榆也给予了于家以好兆头。这个兆头,又绵延到“种榆书院”,以及更广更博。现在,联想开来,不能不说,这种盛况,与榆树的品格、风采、荫护,息息相关,脉脉相通。现今,在榆树福安乡夏宝村东南,尚有一株古榆,高十数丈,冠八坪余,罩地数亩,两百余年树龄。据说,该榆之根系,即源自于“种榆书院”古榆,以为延续学风,接续文气,绵续文脉。当然,这里所讲虽多是学识上的事,但也不乏市场经济意义。榆树以榆树钱命名的“榆树钱酒”以及以昔年天德盛烧锅命名的“天德盛高粱酒”,皆已誉享千里,名贯四方。1999年10月31日,我来到永吉乌拉街镇,观瞻了那个位于旧街村西的古城遗址,那里尚有古榆数百,其中两株,通体斑驳,树老梢焦,躯干形成空洞,似有火烧痕迹,但还铁干弘枝,钢杈虬劲,直向青天。人说,它是明末清初遗存,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清初多尔衮的母亲,即乌拉街人。据说她曾见过这株古榆。这株古榆,曾被誉为“公主榆”、“贝勒榆”,又称“圣榆”。当年古榆旁,即乌拉国的都城大乌拉虞,也就是旧街村,还叫老城里,原乌拉国皇宫旧址。可惜的是,公元1613年农历正月十七日,被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带兵焚毁。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于多榆的辽宁新宾县赫图阿拉山城。清皇室爱新觉罗氏之祖陵永陵,亦曾有一株古榆,传说为天河岸边榆籽飘下,落地生根,遂成巨树。为此,乾隆帝弘历,还以《神榆赋》为题,志诗一首,勒石刻碑以颂之。又传说,“老罕王”挖参,曾背父亲骸骨,来过这里,为了孝敬,置骸骨于树丫。结果,老木空心,滑落树洞,待再看时,见洞无底,海水翻花,沟通地河。遂以为天意,便拓地立墓,奠定祖陵,山也因之而名,赐号启运。这虽属神话传说,但也透出榆树育人的源远流长的岁月内涵。迄今,在辽宁抚顺城至新宾赫图阿拉山城的古道上,尚有树龄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榆十六株,样子犹如十六位大将军列队守护。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先封有四帝,入关之前續有二帝,入主北京之后又传十帝,前后计十六帝。相传,这十六帝与十六榆,正好匹配,亦算巧合,遗为趣谈了。
  其实这里所言,只是古榆隆赫之一面。我真正认识古榆,则还是起于纤微小事。在我老家九台三台东,松花江对岸,舒兰境四间房镇南,有个地名,叫“秫秸桥子”;榆树十四户乡东,有个地名,叫“土桥子”。实际上,这两座桥,既不是秫秸的,也不是黄土的,如果硬说成那物,也只能是指其表面,而真正支撑起桥的,恰恰是榆木。是榆木撑起这桥的骨架,挺起这桥的脊梁。古宽城子,也就是宽街、宽城,即今长春,当年它的西门聚宝门外,有座双桥子,两桥皆为榆木搭建。“双桥子,不大挤,一年一台子弟戏。没有戏台子,借着土崖子。没有点灯油,就着月亮地。没有桥面板,锯株老粗榆。打个飞旋脚,弄个狗啃泥。唱出打金枝,缺少郭子仪。来出群英会,周瑜没生气”,这是百年古谣了,说的即是这里。由此,我再回想到少小,回想到老家的那株古榆。那株古榆,每年春天,都要结出嫩白圆碧的荚,称之为“榆树钱”。榆树钱,简称“榆钱”,形同铜钱,也似硬币。其味辛辛,其汁淡淡,有点微甜。当年,我们这些乡村的野小子,总是爬树采摘,伸手撸取。它不仅好吃,还能解饿解渴。其实,榆树内皮那层嫩肉,还含有一种粘粘的汁液,用水浸泡内皮,把汁液引出,加在粗米糙面里,压成饸饹、做成面条、搓成馇子、或包成大菜包子,能多打馅。在那灾荒连连、缺粮少米的年月,吃它很是抗饿,能填饱肚子。也正因为这样,它曾成为了那个年代那些闯关东人倚榆结庐、就地拓荒、谋取出路、寻求生机的一种金贵的救命草。说到闯关东,我又记起一事。近年,听闻山东聊城的清代名宦刘墉,即那位被称为“宰相刘罗锅”的,后人日子过穷了,移居到长春城西,也就是孟家屯附近的广宁王屯。那里原名为“大孤榆树屯”。为何有这名?据说,刘氏先祖,在离开老家时,曾折井台古榆一枝作杖,来到这里后,插地生根,向天成株。年深月老,日久天长,乡亲投奔,民户骤聚,遂立屯兴村。上述这些,盖起于古榆。由此,我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榆树市秀水镇大于村周家油坊屯,那颗村民打井时挖出的至今已有六万余年的“榆树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关东古榆,多像关东汉子,于是,我的一首赞誉关东古榆的诗,油然而生,飒然而至,诗曰:“关东苍莽蕴雄风,无际古榆皆盛情。树大根深基底厚,枝繁叶茂影荫隆。千秋脉脉堪奇伟,万载悠悠亦普遍。俎豆瓜瓞桑梓地,天华韧衍共荣生。”
  确实,关东古榆,树大枝繁,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真个岁月沧桑,时光荏苒,履迹倥偬。无疑,堪称一幅生生不息、代代相续、口口相传、立体直观的《关东古榆图》,因以命之。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机构出现了一些专业人才相继流失的现象,这种不利趋势不仅给我国政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而且还损害了政府机构中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随着政府管理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型人才在政府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专业人才流失便成为我国政府当前必须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政府机构;人才流失;原因;对策    一、前言  隨着我国社会
期刊
那个下午和往常没有区别,窗外仍然阴雨连绵,而且连绵了大半个月。在李晓晓的印象里,阳光明媚离她很遥远,使她的心绪再次败坏。那种时候,她总会从抽屉里拿出一只布娃娃,搁在桌面上对视,眼里充满爱怜。那是十一岁生日时,她父亲从外地带回来的礼物。这两年她父亲时常出差,连她生日都顾不上,更不用说生日礼物了。  “这只布娃娃真漂亮。”  她同桌石英拨弄着削笔刀说,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她羡慕的不是那只布娃娃有多漂
期刊
这一年,我整十岁。  爷坐在炕头,点着他的烟斗,起火冒烟。那烟斗呈黑胡桃色,是他在哈尔滨做张大帅的当铺外柜充门面时买的。烟斗吃的是土烟,蛤蟆癞的冲劲儿十足,满屋子都在腾云驾雾。爷一边腾云驾雾,一边和我说,甘罗八岁为宰相,周瑜十二岁为水军都督。你看看你,总鼓捣冰车,能出息甚?  我说,那周瑜气性恁大,早早死掉。  爷说,你和我抬杠,你去做杠子头。  我说,我不做杠子头,只做我的冰车。我的冰车原来是坐
期刊
死什么死呀!要是人人都能说死就死,早就死一千八百回了。  李小球的伤口拆完线,回到病房刚躺下,刚闭上眼,晾台上突然传来五床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她不屑地将身体侧到另一面,随手从床头柜里翻出一本书。她的心没在书本上,完全是做做样子。  李小球的样子是做给五床看的,也是做给五床亲属看的,她心说,当着众人的面寻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不想死!  意外的是,事情没有按照李小球想象的发展,五床挣脱了家人,从晾台上
期刊
卧铺让完全陌生的人,可以盖着被子或者不盖被子以半步的距离,一起睡着。  那群人来,使我们本就逼仄的空间骤然像充了水的汽球,既胀且沉。在那种无法控制的重量里,我裹紧自己的衣服,闭上眼睛,给世界一副深沉的样子。虽然我知道下铺那个穿着背带裤的男人一直用眼神斜斜地瞄着我。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大大方方地看着我,而是一只眼睛睁得溜圆一只眼睛死死的闭上,就那么斜着身子看着我,充满挑衅又萎缩懦弱,这让
期刊
1  随风而逝。许多物事必将随风而逝。我是听到了呼呼的风声。我是听到了风声的日渐微弱。草甸上的一些物事随着风声,从我面前慢慢飘过。我以听风者的角色坐在群山之间的某个位置上。那时听风者便是我的身份之一,这是那时我颇为牵强的自我定义。风时而坚硬粗糙,时而柔和圆润。  我缓缓睁开眼睛。我来的时间刚好,绿色的草甸,绚烂的野花开放,一些稀疏的雨滴飘落,河流在草甸中央蜿蜒流淌,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潮湿
期刊
同志,给你打问个事,县长家住哪达?  县长家住哪达?你找县长干啥?  不干啥,就是来瞧瞧他。  瞧瞧县长?你是他家亲戚?  不是亲戚。  你和县长是朋友?  也不是朋友。  那你认识县长?  也不认识县长。真的,就是来瞧瞧他。  问话的人是老福祥,答话的人是县城“清馨苑”小区胖保安。  啥都不是,那县长是你想见就能见得?保安讥诮道。老福祥说,我就是要跟他谝上几句,也没啥事为难他嘛!  谝上几句?你
期刊
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以这样一个角色进入表哥的人生。在喧嚣里活着,我早已习惯了简单,除了至爱的人,我从不愿以任何一种状态深入某一条生命。历经了生活的潮涨潮落,我已害怕将自己和太多的内容牢牢地捆绑。  我近乎孤独的处世哲学,注定了我和表哥之间的疏离。表哥是我六姨的大儿子,我乡下老家和表哥家仅仅隔着屈指可数的几道河湾,只是两家不属于同一个村庄。那时候的村庄是封闭的,大家各忙各的事,每一个村庄都像是
期刊
城市的秋天不像农村那样盛大和热烈。它总是悄悄地来,慢慢地走,然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突然间就消失了。  最初秋天是从母亲那里来的:天凉了,该加衣服了。顺着母亲的话题,我们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秋天脚步声了。伴随着寒意,秋风把天空擦洗得湛蓝,一丝云也没有,而大雁的翅膀把天空托得更高了,你没法不想起“天高云淡”这个词。这时,人们听从了母亲的话,夏装收起,添加秋衣,大街上渐渐少了喧嚣和嘈杂,安静平和连同秋天一
期刊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