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中的“自信力”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nv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自汉至清儒家思想是在朝学派,那么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则称得上是最大的在野学派。在先秦诸子中,对《老子》的解读是最为多元化的,也是误解最多的。如有学者认为,“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1]作出如此论断,是因为其认为老子“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2]这实际上是把老子的思想定性成了消极的人生哲学。但是,我在多年研习《老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是老子思想中的积极态度,即强大的“自信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自信力”的内涵
  “自信力”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道学自信。老子的思想核心,一字以蔽之,曰道。老子说自己“言有宗”(七十章),自己的学说有最根本、最可靠的“道”作为依据,而且易知易行,“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但老子又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目睹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浅薄世风,“众人熙熙,如飨太牢,如春登台”(二十章),天下人对其道学,“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七十章)。面对冰冷现实,老子明确指出问题在于世俗者的无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作為时代孤独的思想者,老子非但没有怀疑自己学说的正确性,反而更坚信自己的可贵,“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七十章)。
  更有对老子之道大加嘲讽的,“下士闻道,大笑之”(四十一章)。这些嘲讽者,老子视之为“下士”,是“士”中质次最烂的,根本不屑一顾,“弗笑,不足以为道”,这类人若不嘲笑道不中用,则道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在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老子,一个思想无比自信的老子。
  (二)人文自信。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文明勃兴的时代,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是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人文自信的。
  老子的人文自信,首先表现为他对于人的地位与作用的自信。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老子把人列为宇宙“四大”之一,这是中国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人的地位的肯定,闪烁着人文自信的光辉。老子虽将“道”列为“四大”之首,但在大道面前,他又表现出了对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自信。他认为,人是可以认识道的,“知常,明也”(十六章),人具有认识大道规律的“明”的智慧。人类同时能运用道为自己服务,“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道虽虚而无形,但人类却能认识它、运用它,借助它产生无尽的功用。
  其次,老子的人文自信,表现在他对人文品质的自信上。在第六十七章,老子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道的三种品性,“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这三种大道之德称为“三宝”,可见他对之何其推崇与自信。在此有必要澄清一点,有人视“不敢为天下先”为保守思想,这实在是断章取义之曲解。第七章有“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第四十九章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六十六章说“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老子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指有道的统治者不敢把一己私利置于天下民利之先,是主张一心为民的执政之德。古人王弼注本句:“唯后外其身” [3],甚得老子本义。
  第三,老子的人文自信,表现在他的个性自信上。在老子眼里,世界是对立的统一体,是差异化的和谐体,是多样化的自由体,所以老子是激赏个性的。老子认为,“道”本身是具有独立个性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道早于天地而存在,寂而无声,寥而无形,不改自己独立的本性。对道的独立品格,老子大加褒美,“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六十七章),正因为道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才大而无比,若是没有独特不移的个性,道也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既然道有独立品格,那么践行道的人,也必然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老子自信地表示自己正是这样的人,“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河上公注:“食,用也,母,道也”[4],“食母”,就是用道。老子宣称,用道的人,本就是独异于世俗之人的。
  二、“自信力”的基础
  缺乏坚实根基的自信是虚幻无力的,这样的自信实质上是自欺、自愚。老子的自信是真实有力的,它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即他对道的力量和德的力量的信仰。
  (一)对道的力量的信仰,是老子道学自信的基础。老子之道,首先指“天之道”(九章、七十三章、七十七章、八十一章均提及这一概念),也就是自然的规律。高亨说,“自然界之规律,老子又称之曰‘天道’”[5]。老子认为,道的地位至高无上,是万物的主宰,“道者,万物之主也”(六十二章)。老子所说的“万物”,包括天地在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三十九章),所谓“得一”,就是得道,连天地都要依赖道而发挥作用,何况是人呢?
  道的创生力量是无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里的一、二、三,没有确切所指,只是描述事物的少与简、浅与粗;“万物”则指事物的多与丰、深与精。老子认为,人与物,如果顺应了道的规律,就会产生由少成多、由简而丰、由浅入深、由粗及精的发展动能。
  (二)对德的力量的信仰,是老子人文自信的基础。老子之道,亦包括“人之道”。老子行文上多以天之道来述说人之道,如第五章,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由此可知,人之道是与天之道相适应的思维与行为准则,老子把这样的人之道称为“德”。
  老子所言之“德”,人文内涵丰富。如前文所述之“慈”、《老子》中所倡导的处下、不争、柔弱、虚静、和光同尘、慎终如始等,皆是德。这些“德”,有什么自然功益?“同于德者,道亦德之”(二十三章),那些与德同行的人,道也会使他们有所得。得什么呢?举例言之,慈之德,“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六十七章);处下之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不争之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柔弱之德,“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柔弱居上”(七十六章)。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老子讲德而有得,丝毫不带私己的机心,一切只是有“德”的自然结果,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章)。   老子“德”的最核心内涵,乃是“无为”。第三十八章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崇尚德的人,无为而行事,无私心而处事。在第四十三章,老子把自己对于无为之德的信仰讲得非常明确,“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张岂之说,无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6]。《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7]。放在人事上来说,“无为”是与道相一致的应事态度和行为准则。老子讲“无为”,是告诫人们不要逆道而妄为。“无为”之德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第三十七章说,“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四十八章说,“无为而无不为”。
  道与德的力量,不是子虚乌有的鼓吹,不是纯粹理论的论证,不是牵强附会的推理,是一以贯之的自然客观存在。第五十一章说,“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与德的尊贵,不是谁的封赐恩惠,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地位,恒久不变。
  三、“自信力”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大道运行的规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己如此”的意思。陈鼓应说,老子所用的“自然”一词,“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8]《老子》全书,“自然”一词先后出现五次。在老子的思想里,道与德具有自然性,道与德的力量也具有自然性。故此,他的道学自信和人文自信也是自然而然地、柔和舒缓地流露出来,让人感到自然地舒适,自然地信服。
  第二个特征是辩证。老子的思想是辩证的,他的自信也具有辩证色彩。
  老子主张在自信中自谦,在自谦中自信,否则自信就可能变成盲目自大。如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在客观上雄强居上,但在主观上却能取雌柔守下的姿态,甘如天下的溪谷。老子教我们一面要做自强的雄者,一面又要做自谦的雌者。刘笑敢说,“其雄”是实然已有之优势,“其雌”则是应当采取的姿态、方法、原则[9]。
  老子主张在自信中自省,在自省中自信,否则自信就可能变成自我陶醉、自我迷失。第十章连问了六个反问句,就是教人自省的,要人们时时给自己由内而外地照镜子。如老子问“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洗涤内心,能否让心灵洁如明镜,无瑕无疵?要自信长存,就要经常自省以确保行而顺道、为而守德。
  老子主张在自信中自新,在自新中自信,否则自信就可能变成固步自封、顽固不化。第二十二章说,“敝则新”,敝旧故而萌新。顺应新陈代谢的规律,与时共进,及时自我更新,这样的自信,有底气,能长久。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講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有变化地讲,讲出新东西,把道讲活。
  总之,老子思想的自信力是自然的,故而是率真的;同时又是辩证的,所以也是理性的。
  四、结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0]。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前提之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文化认同感和正确的文化观,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个人学习《老子》的体会是,要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仅靠阅读某个名家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广大中学一线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静下心思,直入原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愚以为,这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根本之道。
  【注释】
  [1]林语堂著,黄嘉德译:《老子的智慧·绪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页。
  [2]林语堂著,黄嘉德译:《老子的智慧·绪论》,第4页。
  [3](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76页。
  [4](汉)河上公章句:《宋刊老子道德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5]高亨:《老子正诂·老子通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6]张岂之:《张岂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7](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59页。
  [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页。
  [9]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45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页。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着眼于长远: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历史复习着眼于一时:为了孩子的高考,为了家庭的希望。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统一,在核心素养的实施中得到融合。而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最重要的统一与融合,便是学习基础知识与训练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质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历史高考复习也是如此:通过“学懂”核心概念,理解基础知识,
马克·布洛赫指出,“历史的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它一直向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这种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個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1]这种将时间看作一个连续统一且不断变化的时间观,应该如何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何成刚等提出的“历史教学语境下的时序观念”值得借鉴,即“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
浙江省选考必考的时间排序题,颇受一些教师的诟病,认为其主要考查死记硬背,不符合学科素养的培育方向,但实际上排序题“核心是关注历史的逻辑关系”[1],其中的空间类排序题主要考查历史地理观念和各种空间分析能力。如2017年11月考的第14题,考生只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两个历史事件的空间关联思考,建立空间逻辑,即可准确回答。笔者在高三选考复习中,受浙江省排序类试题的启发,实
“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为什么要跟别人攀比?如果自己出门赚钱,就知道赚钱有多辛苦,就不会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盲目花钱。”对于当下年轻人普遍流行的超前消费,王杰很不理解。  因为每天在朋友圈“摆摊”卖水果,王杰喜欢自称“王大爷”。但其实,“王大爷”年龄并不大,是个典型的90后。寻找生存空间  2006年,从安徽老家到北京的那一年,王杰16岁。  “那年北京沙尘暴还很严重,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满天黄沙。”没有举
近日,山东菏泽一中学被曝光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直接“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随后,山东省教育厅公开回应,已严肃查处,严禁剥夺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  事实上,近年来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菏泽2015年就被媒体曝光多地中考生被强制“分流”。“分流”变“分层”,这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的尴尬,职业学校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适龄人口递减和高等教育发展对普通高中形成刚性需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讨论已经逐渐从理论层面落到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但是在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核心素养游离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之外,没有将核心素养的涵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中去;第二,将五大核心素养人为割裂,缺少有机统一,或者面面俱到,缺少主次详略。基于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真正落到课堂
王海龙。尚体健康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过了不惑之年的王海龙又一次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也让他更加确信,他所做的“用健康传递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且时不我待。  其实,“用健康传递爱”,是王海龙在上海创立的尚体健康科技(以下简称尚体)的企业文化口号。如今,尚体的经营虽受疫情影响,但是,王海龙对运动健康行业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与热情,尚体也坚持通过线上方式辅导老年
万里长江波浪奔涌,一路劈开高山深涧。在长江西陵峡畔,有一个美得让长江驻足的地方,它就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  秭归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  秭归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国家二类革命老区,孕育了革命烈士夏明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巴归兴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革命先烈将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秭归美景以高峡平湖最为闻名。近年来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此次制定分类细化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科学界定养老产业统计范围,准确反映养老产业发展状况。  养老产业统计分类明确将养老产业细分为12大类51中类79小类,养老产业范围分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历史课程内容的要求而制定的。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不同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划分为四级水平,每一级水平皆包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愈加清晰地感受到: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