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招生尴尬难解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fg45y5465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山东菏泽一中学被曝光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直接“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随后,山东省教育厅公开回应,已严肃查处,严禁剥夺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
  事实上,近年来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菏泽2015年就被媒体曝光多地中考生被强制“分流”。“分流”变“分层”,这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招生的尴尬,职业学校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适龄人口递减和高等教育发展对普通高中形成刚性需求,两者叠加,是造成中职学校生源减少的客观因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但高职扩招能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什么?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困境能否化解?
  业内并不乐观。“现在中职规模滑坡比较严重。”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上,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志晶表示。

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落空


  3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通知要求各地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进高中阶段职普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不协调的地区,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要把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增量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事实上,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一直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政策。但于志晶发现,2012年以来,中职的规模在持续减少,具体表现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减少及校均规模减少。
  于志晶对中职滑落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发现人口、政策、市场等因素都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适龄人口递减和高等教育发展对普通高中形成刚性需求,两者叠加,是造成中职学校生源减少的客观因素。
  另外,对于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很多地方出现了“政策空置”。2011年,于志晶根据各地出台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统计,发现全国31个省份,有19个省份确定了未来中高职发展规模指标,其中11个省份确定到2020年中职规模比2009年有所增加,8个省份有所减少,12个省份没有明确规模指标。
  “这种地方‘政策空置’状态从省延续到市以及县,层层空置的结果对普职比例的失衡产生了放水效应,一些地方的职普比例一降再降,这是造成中职规模持续减少的政策性因素。”于志晶说。

升学通道不畅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为35%,进本科的比例是5%,升学通道不畅一直是中职学校的苦恼。
  “虽然说中职进入高职有一部分通道,但是往上走很困难,事实上仍然是‘断头教育’。”于志晶说。
  他认为,这是造成大家不认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普通高中能够比进入中职学校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在选择上,学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前者。
  而部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突出,办学特色不鲜明,更让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摒弃低质量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能成为断头教育。”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洪兵说,“人是往上走的,草根不能永远是草根,要打破阶层固化,迭代升级,职业教育如果是断头教育就没有出路。”

  于志晶认为,目前我国的上位教育改革和标准建设滞后,最突出的问题是本科层次的学位制度和标准是缺位的。比如,现在有专业硕士学位,但在本科层次,没有专业学位,只有学术学位。“想把中职到高职、本科,到上位教育打通,专业学位的缺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职的现代化转型


  就如何化解困境,一些地方的中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今年中职学校不仅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还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
  生源的多样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适龄人口减少的问题,但中职教育要稳定发展还需要多措并举。
  于志晶建议,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本科、专科专业学位制度,让中职毕业生升学更通畅。另外,中职学校要实现课程多样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改变入学模式、毕业模式,变成终身化教育,并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认为,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方教育,要办区域离不了的职业教育。“要把中职办出特色、水平和成绩,不在解决区域痛处下功夫,我们依然没有吸引力。”
  他提出产教融合、城教融合双轮驱动。中职学校对接行业的前沿标准,培养急需人才。同时紧扣区域发展、区域调整产业结构,学校立即把不适应的老专业进行有效调整,把新专业用职业教育的平台进行集成,服务于产业和企业。
  比如,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与电商共建了产教融合学院,携手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綁缚15个昌平农业合作社,开展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昌平区农委、商委与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三级商业数据平台建设与维护,服务昌平农村电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融合。
  “必须理解区域的布局和诉求,所以办好职业教育要有全局观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马延伟指出。
  马延伟强调,职业学校是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者,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主体,办学者心中的主体意识不能丢。
其他文献
李书伟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工会干部  作為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的工会干部,让李书伟振奋的是,由于勇策划,陈家甫作词、他作曲并演唱的抗疫公益歌曲——《逆行者》播出后,“李双江老师第一时间听了这首歌,认为很接地气,说我唱得有气势。”  《逆行者》发布前,41岁的李书伟还演唱过一首抗疫公益歌曲——《都是为了你》,获得好评无数。他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说:“音乐是世界上最有感召力的语言,它会激励深处困境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 乔永清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
高中历史新教材已经在部分地区率先使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这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新教材实施中,问题聚焦在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完成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上,所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材是教师必须着力去做的事情。虽然江苏地区尚未使用新教材,但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核心素养指导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也是向新课改过渡的一种尝试。以下,笔者围绕《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谈谈如何在教材断裂处补充史料,重组教学内
当前,历史解释已成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将历史解释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还特别强调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那么,何谓“历史解释”呢?新课标将其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1]据此,朱可先生认为历史解释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实证的意识、思辨的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的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明清,其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构建知识框架展开的常规式复习,一方面会导致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其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会忽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全貌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关于儒家思想的考察,2018年的两道高考试题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以域外进献的奇珍异
安康地处汉江中上游、秦巴山腹地,国家级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市初中在校生90867人(以下数据均为2018年市教育局统计),高中在校生61526人。初高中历史教师669人,79.52%为村镇教师;初中441人,80.27%为村镇教师。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布点分散,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调研发现,规模较大(多为高中)学校集体备课活动取代教研组活动现象严重,学科教研组活动呈现弱化趋势;规模小(多为
历史教学着眼于长远: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历史复习着眼于一时:为了孩子的高考,为了家庭的希望。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统一,在核心素养的实施中得到融合。而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最重要的统一与融合,便是学习基础知识与训练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质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历史高考复习也是如此:通过“学懂”核心概念,理解基础知识,
马克·布洛赫指出,“历史的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它一直向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这种真正的时间,实质上是一個连续统一体,它又是不断变化的。”[1]这种将时间看作一个连续统一且不断变化的时间观,应该如何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何成刚等提出的“历史教学语境下的时序观念”值得借鉴,即“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
浙江省选考必考的时间排序题,颇受一些教师的诟病,认为其主要考查死记硬背,不符合学科素养的培育方向,但实际上排序题“核心是关注历史的逻辑关系”[1],其中的空间类排序题主要考查历史地理观念和各种空间分析能力。如2017年11月考的第14题,考生只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两个历史事件的空间关联思考,建立空间逻辑,即可准确回答。笔者在高三选考复习中,受浙江省排序类试题的启发,实
“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为什么要跟别人攀比?如果自己出门赚钱,就知道赚钱有多辛苦,就不会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盲目花钱。”对于当下年轻人普遍流行的超前消费,王杰很不理解。  因为每天在朋友圈“摆摊”卖水果,王杰喜欢自称“王大爷”。但其实,“王大爷”年龄并不大,是个典型的90后。寻找生存空间  2006年,从安徽老家到北京的那一年,王杰16岁。  “那年北京沙尘暴还很严重,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满天黄沙。”没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