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朗读指导,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7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克服形式主义,追求有效的朗读指导:朗读能力的培养应有清晰的目标;朗读指导要具体,有明确的针对性;朗读指导要富有层次感,体现过程性;朗读指导既要关注共性,又要关注个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朗读能力 指导策略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如果缺失了琅琅的读书声,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然而,课堂上学生读书次数多了,朗读方式多了,未必就能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只有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应有清晰的目标
  关于朗读能力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在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正确朗读”中的“正确”蕴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语文教育专家对这一要求早已进行了细化,认为正确应达到读书时“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一线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这一要求。关于“流利”朗读的细化要求,应体现在“句读分明、停顿恰当、不唱读”等基本功训练上,然而,处理不好停顿、喜欢唱读是很多学生经常犯的毛病。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在阅读训练环节中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期达到朗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据笔者观察了解,低段的朗读要求常常被无形拔高,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尚未达到,就急匆匆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到了中高年级,朗读指导要求表现出模糊性和笼统化。面对内涵丰富、富有情感的语段或句子,教师总会提出模糊性的要求,如“你能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吗”,至于“敬佩”这种感情学生是不是真的体验到了?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是不是表达出了这样一种情感?不得而知。其实,这是一种“穿靴戴帽”式的朗读指导,教师以自己的朗读体验取代学生的朗读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学生头上。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低年级有时候要“领读”,要求小朋友读得流畅、自然,像说话一样。初读课文时,读得正确、流利是主要目的,有时候可以相机处理一些字、词,还要根据学生读中出现的毛病,随机纠正。总之,这一环节要扎实,不惜花费时间。如果教师在所有阅读课上都坚持这么做,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立竿见影。
  二、朗读指导要具体,有明确的针对性
  朗读是一种语文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果朗读指导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就会停留在为“读”而读的层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飞跃。缺少针对性、导向性,还表现为:教师的指导走向极端,一是评价不足,二是评价过火。所谓“评价不足”,指学生读后,教师要么没有评价,要么漫不经心地应一个“嗯”字。其实,仔细思量,这样一个简单的“嗯”字是不能给予学生切实指导的,这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指导。而“评价过火”则指教师指导、评价语言“言过其实”,分寸掌握得不好,不是那么恰如其分。如“你朗读得真好”、“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之类的溢美之词。对于一些教师来说,这已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朗读评价,看似鼓励有加,实则会使学生觉得“朗读如此轻而易举”,甚至陷入云里雾里、沾沾自喜。究竟“好”在哪里,“大家应学习”什么,朗读者和“大家”也是一头雾水。
  泛泛而评是无效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和指向性,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浮光掠影,不能有的放矢,给学生指出改进方向。为此,教师的朗读指导要追求具体,有明确的针对性,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具体字词感悟,让学生在感悟中练习朗读,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实践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朗读指导要富有层次感,体现过程性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有两个层次,即“读而得意”和“读而得言”,只有这两个层次完美融合,才能提高朗读能力。“读”是感性的,“思”是理性的,感性的读与理性的思和谐结合,才能步入“朗读”的理想境界。有些教师仅仅关注读的“感性”,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一些思想感情,停留在“读”而得“意”的层面,不能向理性思考深入推进。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听惯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想让课堂因为学生的静思默想变得沉闷、冷场。事实上无法潜心静思,就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读”的境界。有时在朗读训练中,学生的读只是结合自己初步的、肤浅的理解着意突出了某个词语。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鼓励学生通过富有个性的朗读传达自己的深层体验,这样的“读”才具有深度和张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在朗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学生学习怎样用朗读表达的过程,就是朗读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指导跨越了朗读的“过程”,直接迈向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时没有得到实质性训练,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朗读指导既要关注共性,又要关注个性
  教语文要教出魅力,读课文要读出个性。不同的学生在个性、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语感能力各有强弱……这些因素使朗读活动染上了个性化色彩。因此,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共性,又要关注个性。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执教者指导学生品读文中描写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句子,学生读后,教师评价道:“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字——‘爱’。”教师听后感受到了“爱”字,是否代表所有学生都感受到了?即便感受到了一个“爱”字,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像他一样读呢?其实,不同的学生心中蕴藏着不同的“爱”,不同的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在朗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个性化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张扬个性,读出水平。那种重共性、轻个性的朗读指导只能泯灭学生的个性,将学生引入鹦鹉学舌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第1版).
  [2]戴字兰.略谈朗读教学的层级训练[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05).
  [3]金焱淼.发展学生朗读能力之我见[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19).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如何在阅读课堂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立足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有效研读,增进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感悟,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文本研读 体验感悟 语文素养  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受到熏陶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侧重朗读,深入文本内涵,积极参与阅读实践,做到有效地体验感悟,在研读文本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语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价值理念、人生理念等的树立都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注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
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rn“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自发的学习动力.七年级、八年级与九年级之间参与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所学内容难度的增加
目的分析天津市重点人群HIV抗体筛查的经济学效益。方法收集天津市2005-2009年艾滋病重点人群监测资源投入及HIV抗体筛查实施情况的资料,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天津市艾滋病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文明礼仪及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们从幼儿园实际和孩子身心特点出发,进行了
目的比较2007年合肥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前、后期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方法在全市城区和农村按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乙脑流行前、后期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结
教育信息化对电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电教工作者是一支专业队伍,首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磨练自身专业素质.作为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电教工作者被期望通过教育技术的装备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事实说明,同学们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接触英语是最好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对新鲜事物都抱着一种好奇的心里,并且这个时候的模仿能力很强,记忆力也好。然而上述这些条件正好是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