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病中有感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①、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②,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③,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注释】
  ① 龚生:即龚胜,汉时人。王莽篡位,召龚为官,龚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② 瓜喷鼻:中医治病的一种方法。把瓜蒂放在鼻上,吸之以通气。
  ③ 脱屣(xǐ)妻孥(nú):抛妻弃子如脱鞋一般。
  品读
  清顺治九年(1652)深秋,缠绵病榻的吴伟业写下了这首词,他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艰难抉择,也正是这个抉择,成为他后半生背负的沉重精神枷锁。
  明崇祯四年(1631),吴伟业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高中榜眼。但由于阁臣周延儒、温体仁两派党争,被诬以科考徇私舞弊之罪,幸而崇祯皇帝亲自调阅吴伟业会试试卷,并批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流言始息。其后,崇祯皇帝赐假归娶,吴伟业可说是荣极一时。这一年,吴伟业24岁,正所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此后,他先后任授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清要之职。正因如此,吴伟业对崇祯皇帝厚重的知遇之恩充满感激之情。
  但此时的明王朝早已内忧外患、风雨飘摇。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此时,远在家乡的吴伟业得知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如闻晴天霹雳,当即要自杀殉节,但被年迈的母亲以奉养双亲为由加以阻止。
  天翻地覆、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良心与操守、欲望与追求、声名与利益令这种抉择极度痛苦纠结,而睽睽众目、悠悠众口更给这种抉择增添了沉重的外部压力。对吴伟业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文人领袖来说,更是如此。吴伟业未能在甲申大变之后以身殉国,试图隐居乡间,苟全性命于乱世。但顺治九年,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终究要面对是否出仕清廷的艰难抉择。清两江总督马柱国奉旨举荐地方人才,將吴伟业疏荐于朝。早已在北京出仕清朝的孙承泽、陈之遴等前明官员都向顺治皇帝极力推荐这位前明“榜眼”,因为这位江南文坛领袖对江南文人的示范与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他是否与清廷合作,将会直接影响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对于清廷的态度。
  吴伟业陷入了深切的忧闷烦忧之中。他希望能够有益于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明朝覆亡的冰冷现实让一切烟消云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深受朱明王朝厚恩的人,他如何能够屈服异族淫威,改事新主?慷慨赴死的故人们像龚生一样,舍生取义,洒尽胸中耿耿热血,青史留名。自己虽然苟且偷生,却需要一次又一次痛苦地面对生死抉择。
  回望自己年迈父母、弱妻幼子,他如何能弃如敝屣?假如拒绝出仕,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是否会受到威胁?一如甲申年殉节之时的犹豫,他再度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他的内心备受煎熬,愁肠百结,但没有一剂良药可以代替他做出完美无缺的选择。求生的欲望最终占据了上风,他决定北上出仕。他自己深深明了,难得保全的生命已经一文不值了。
  顺治十一年(1654)初春,经过数月奔波的吴伟业应召北京,先后被顺治皇帝任命为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短短两年之后,吴伟业乞假弃官回乡,直至去世。
  康熙十年(1671)十一月,吴伟业临终之前,叮嘱儿子在自己死后殓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试图为后世留下摒弃一切荣辱的记忆。
  吴伟业的悲剧可以归咎于历史、人生,乃至于命运,但又何尝不能归咎于自身?人生总会面临无数的抉择,这些抉择勾连着未来。生存与死亡、坚持与放弃、富贵与贫贱,每个人都需要抉择,也必然走向抉择之后的未来。所以,人生的抉择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肃课题,尤其当我们负担着重要职责,需要面对历史、面对民众、面对未来时,尤须谨慎。
  (王瑜瑜)
其他文献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①,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②,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其责贪残,慎名器若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
期刊
记者:请谈一谈您正在读的一本书,选择这样一本书是否有特殊原因?  房宁:在时下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诸多论争中,如何认识和有效应对腐败问题无疑是一大热门话题。值得反思的是,一些人在认识外部世界时经常出现“对象化”倾向,即把自身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转向西方,认为效仿西方体制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在这些事关大局和方向的重大问题上,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走出腐败高发期——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一书为我
期刊
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①,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谓之意有希求者,盖意官府不易反面。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  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
期刊
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群有司众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惮而不敢,皆视上官而已。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之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①,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怨毒诅呪,乃至叩阍号愬者②,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之所自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③,复代上官受缧绁④,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  将责上官以严纠下吏
期刊
通行观点:反腐败要靠有道德的官员,而高薪才能使官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是让官员守住“官德”、拒绝诱惑的基础。  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是一对矛盾。古往今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注意到官员薪酬与廉洁程度之间具有某种关联。管仲曾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托克维尔也曾指出:“在贵族政府,政务工作人员都是富人,他们只贪图权势。在民主政府,国家工作人员都是穷人,他们希望发迹高升。”他认为
期刊
“期间”和“其间”两个词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期间”指的是“在某段时间内”。例如:会议期间。而“其间”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可用于指时间、空间等不同方面。例如:他上了四年大学,其间多次获奖。又如:这段山路很长,其间有几个山洞可以避雨。  此外,“其间”表示的时段可长可短,“期间”表示的时段则不能太短。  就用法而言,“其间”前面不能加修饰语,“期间”前面则必须加表
期刊
唐贞观三年(629),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竟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自陈幕府之旧”,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原来,李世民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庞相寿曾在秦王府做过事,是他过去的老部下。照一般世俗眼光看,老部下犯了事,请求老领导老首长照顾一下,开开绿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
期刊
父亲(编者注:指韩复榘,此篇是韩复榘之子回忆其父亲的文章)反对“任人唯亲”及“任用私人”。他面试新人,第一句话就要问:你是怎么来的?在人事任免过程中,他最厌恶投机取巧或托人情、拉关系,一旦发现,永不叙用。  有王某,北京大学毕业,陈调元主鲁时,考取山东候补县长,但尚未发表。等父亲韩复榘主鲁,王某运动国民党要人给父亲写信,请予优先发表。父亲接信大怒,在原信批了“驱逐出境”四字,并说:“这样钻营奔走的
期刊
学习商数(Learning Quotient)指一个人不断在外界环境中获得认知,或者通过逻辑思考获得经验的能力。  学习能力在古代已被重视,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习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功潜质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学习商数”很高的人会是一个不断有创新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人,而一个再高明的人,如果到了不能接受外在影响的地步,恐怕也就
期刊
“科举取士”是古代中国的特色之一。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它较好地畅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使贫寒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但科举的公平是相对的,对高官和皇族常有优待,不但其子弟可上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官二代”可通过门荫直接进入仕途。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也容易得到考官关照。  明万历八年(1580),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考中状元,大儿子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