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脆弱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大概是爸爸去世的第十年。妈妈和我一起办什么事,她突然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人家用轮椅推着自家流口水的老头儿,都觉得很羡慕。你爸爸要是在世,即便是那个样子,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我完全不理解这句话。怎么可能呢?如果家里有一个那样的人,不是落入了无底洞般的艰辛吗?难道不是会令每个人都痛苦吗?
  这次对话虽然离现在不过几年时间,我的想法却好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我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着万一自己得了什么绝症,肯定不会去医治,反正也只是花钱续命;我不想花光家里的钱,不想让他们人财两空。
  按那种想象,好像人濒死的时光会是一生中最美好、最痛快的。这几年,我才渐渐明白其中的荒谬之处。
  有段时间,我非常害怕妈妈会死掉,只要她发的信息语气不对,我就非常紧张,千万个坏念头在脑海中闪过。
  “那我还不能死啊,我要活到你不怕我死的时候。”她听完这样说。
  另一个念头我没有对她说过。曾有一段时间,我总是想着自己只活完妈妈在世的时间,她不在了,我就可以去死了。
  母亲生下一个孩子,当自己不在以后,孩子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孩子的孩子再继续生活下去。我不能把这个残忍的念头告诉她,直到现在。现在我已经不这样想了,我想,即使她不在了,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她轉发了一篇《母亲生病怕耽误孩子,瞒着孩子一直到去世》的文章,说看得流泪。我勃然大怒,跟她说:“你可别这样啊!这对母子做这种事太傻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一点儿也不感人!”她说,她当然不会这么做,只是在想自己为外婆做得不够。
  我想我们已经沟通好了,我不必担心她会做傻事,也不必担心她会不相信我。
  妈妈患面肌痉挛已经十几年了,没有大碍,却很折磨人。这种病通过手术可以解决,她也联系了医生,只差下决心了。她的好朋友们叫她赶紧去做手术,她们自告奋勇要照顾她。
  妈妈跟我讲的时候说:“我去做手术,当然是让我女儿照顾我啦,要她们做什么!真可笑!”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好暖。“谢谢你这样讲。”我差一点儿脱口而出。
  “而且,我觉得你肯定会把我照顾得很细致、很好。”她又说。
  其实,没那么好。陪她做手术加上恢复期,我们一起过了30多天。我离家快20年,我们很少在一起待这么长时间。她哼哼唧唧、不听话或者啰唆的时候,我仍然会吼她。
  她问:“你总是凶我做什么?”
  我答她:“久病床前无孝子!”
  医院的伙食太差了,我溜出医院吃好吃的,还发照片气她。她也真的很不像话。在我心目中坚不可摧的妈妈,那时候的形象完全被她颠覆了。在我看来,她会有点儿夸张地描述自己的不适:哪里哪里痛,眼前发黑,头晕目眩。我这才发现,她平时身体真的还可以,所以这些不适才会让她这么恐慌。而我,一个资深病人,精神不济、背痛的情况差不多时时刻刻在发生,所有痛楚早已隐忍于心。
  我告诉她:“你就是没生过病,所以才这么害怕,这些不舒服,很多普通人都会有的啦!真没想到,我的妈妈居然是个娇滴滴的妈妈!”
  她并没有忌口,只是手术刚结束时有些吃不下东西,却整天感到饿,饿了就会更馋。想吃什么,她自己没有体力做,只能叫我做。
  我不太喜欢做饭,也不太会做,她就逼着我烧肉、烧汤、炒菜,给她买糖炒板栗。她教我做菜,一只手扶着门框,一只手扶着自己的头,靠在门边指挥:“现在放盐,尝一下,把扁豆放进去,放点儿水炖一炖……”她拖着虚弱的身体,教会了我冬瓜烧肉、瓠瓜烧肉、土豆烧肉、扁豆烧肉、红烧鱼。她为了哄骗我多做饭,每次做饭时都旁敲侧击:“别说,你做菜还真有点儿天分呢!”
  “吃饱点,半夜饿了就喝芝麻糊吧。”
  “不过你不在,他们也能搞好的,对吧?”她为耽误我的工作而感到不安。
  “对,但是有我在会更好。”我毫不安慰、毫不掩饰地告诉她。
  “那怎么办呢?不然你就早点回去?”她试探着问。
  “我在这里更好,又没有别的妈可以伺候。”
  “嗯,我也不是常生病。”
  “是啊,好不容易才摊上一回,我要珍惜机会。”
  “要得,要得。”
  不知道她感觉如何,但我那个月过得非常幸福。我总是反复记起当时的许多事,并且在心中微笑。就像我把那些时间放进了花篮,时不时取出一朵来欣赏。尽管是我在照顾她,却尽情地做了一回女儿。
  这真的很有趣。2003年,我病重,是她照顾我。我却每天梦见我把她气死了。我总是梦见她被我气得扎进水井——我的心一下被抽空,窒息感袭来,挣扎好几分钟才能醒过来,醒来之后常常哭得止不住。
  当时我明明最虚弱、最无力,却担心着不要气到她。现在这个有力气的我在故意气她,却觉得很幸福。2003年,我20出头,心高气傲,妈妈也正年轻力壮。我们两个都像钢铁一样坚强。
  我的同学问我的爸爸怎么不来医院看看。爸爸已经去世了,当然不会来。我和妈妈却一起说:“他忙。”
  生活不能自理的我,瘫痪在床上,用尽力气唱歌:“继续信赖,幸福仍然列队在等待,我们的到来……奇迹终会存在……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她瞒着我,独自出去放声大哭。我们都很痛。我每天都梦见我把她气死了,而她不知能去哪里求菩萨,把我的病转移到她身上。
  保持坚强的两个人,就像镜子照着镜子,照得人越来越亮,感情却埋藏得越来越深,什么都表达不出来。痛铺天盖地地生长着,让人透不过气来,无处可去,只好沉入自己的心,沉入对方的心。
  也许人依靠坚强能勉力活下去,但依靠脆弱才能感到幸福。我们依靠着彼此的坏毛病,彼此抱怨。我们谁都改不了,我讥讽你、抱怨你,因为我知道你改不了,我也改不了,我们就是这样一直爱着彼此。
  你是改不了的,但我还是爱你。你不用改了,反正怎么样我都爱你。就算你费劲去改,我也没法更爱你,大概会更喜欢你一些,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多,那么不能改变。我的爱牢固极了,你的缺点是改变不了的,好处也改变不了,什么都改变不了。我相信你对我也是这样的看法,特别简单,就跟石头一样。
  我又想起她说的,羡慕别人家的老头儿坐在轮椅上流着口水。爱,就是一起生活,在艰辛中去爱。反正总是要忙活,总要度日,与其忙别的,不如为这个爱着的人忙碌。如果我还会生病,我会好好体会被爱的感觉。我还希望妈妈尽量活得久一些,哪怕她在轮椅上流口水,我也会觉得很幸福。我已经完全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
  (轩 白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一书,宋 晨图)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经意带火了一部作品——美国影片《传染病》。  影片自2011年上映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在豆瓣、百度等平台上的评分也不高。如果这场疫情没有发生,也许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意识不到它的深刻。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呢?  真相——关于人性的真相。电影《传染病》海报  影片的叙事是“冷冰冰”的。到中国香港出差的美国女高管贝丝,回家后不到一天,突发怪病,死了;然后,她年幼的儿子克拉克出现同样
期刊
不完善甚至幼稚的方法能使人得救,這个故事是个证明。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塞壬的诱惑,奥德赛用蜡塞住耳朵,还让人把他牢牢地铐在桅杆上。如果这么做有用的话,从一开始,所有旅人也都会这么做,除了那些老远就被引诱去的人。但是,世人都知道,这样做根本没有用。塞壬的歌声能穿透一切,蜡丸更不在话下,受诱惑者的激情足以使他们挣断比铁链和桅杆更牢固的东西。这一点奥德赛或许也听说过,不过他并未多加考虑。他完全信任那一小
期刊
开创现代天文学的伽利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年佛罗伦萨著名的鲁特琴手和作曲家,兄长也以此为业。从文献记载得知,伽利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具备成为音乐家的潜质。當然,他后来成了科学家,于是,人们就忘记了他早年所受过的音乐教育。  我看过关于伽利略的传记,描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接受音乐熏陶。有意思的是,父亲告诫年轻的伽利略,音乐的背后是数学。只有通过数学描述的现象,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
期刊
如果说疾病是对人类个体身心的摧残,传染病则像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一次阻遏。在它面前,人类生命如脆弱渺小的芦苇一般不堪一击。  传染病比一般疾病多了一层社会学意义:纯粹的医学努力无法遏制它,它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应急系统。  千百年来,人类与瘟疫的斗争从不曾停息。它是一种自然灾害,却不像洪水、雪灾那般凶猛,也不是硝烟战场上的刺刀、炸弹,越是寂静,越是凶险。  它当然也可以来势汹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
期刊
伊夫·克莱因  “当我闭上双眼,想起伊夫·克莱因,脑海里便浮现出一个身影,整洁的衬衫、卷起的袖子,他那饱蘸蓝色顏料的滚筒刷,正将一块块空白填满……”这是朋克摇滚女王帕蒂·史密斯在其《第五元素》中描写的一段文字。  短短几十个字,生动鲜活地刻画出克莱因的形象——他爱穿白色衬衫,他的滚筒刷长年累月只浸润一种蓝色颜料,这种蓝色正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国际克莱因蓝。  伊夫·克莱因,1928年生于法国尼
期刊
我们五六个人围着火炉谈天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年轻人,我既没听过他的名字,也没和他打过照面儿,完全是个不相识的人。他没有带介绍信,而是让人传话,说要见我。我刚吩咐仆人,将他请到客厅,就看到他手上拎了一只山鸡,径直走进我们围坐的房间。初次见面寒暄之后,他把那只山鸡放在座席中央,说:“这是从我老家带来的。”语毕,他将山鸡当作礼物赠给我。  那天天气寒冷,大家当即把山鸡炖了汤。收拾山鸡的时候,
期刊
人根本没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为“有天分”和“没天分”。  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那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你想找的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哪会有这种工作呢?  现代社会明明没有这种工作,却将其说得活灵活现,搞得“啃老族”越来越多。然后社会便把年轻人当廉价劳工压榨,可见不是只有搞笑艺人属于被用过即抛弃的群体。  在那个有的人贫苦得连饭都不一定
期刊
祖父就是从那次在牌桌上忽然咳出一口血开始变得虚弱老迈的。  壮年时在码头扛货谋生的祖父,有着和铁身板匹配的烈脾性。据说,当年祖父未过门的妻子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自此全镇再无人给祖父说媒,祖母则因地主家庭出身而无人愿娶——就这样,一个坏脾气的小伙子,一个“黑身份”的大姑娘,将就着组成了一个家庭。  除了利索地生了7个子女,祖父祖母在生活中摩擦不断,继而旷日持久地口角、冷战,再口角。祖父愤愤地灌下白酒
期刊
文人圈子,有個人既在圈内又在圈外,这个人叫汪无奇。他人长得周正,不流俗,平时喜欢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衫,净袜皂鞋,带点儿文人气,却不是文人。  说他在文人圈内,只是说文人们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造笔的人,造的笔讲究好使,写字画画居然都挺好。说他在文人圈外,是很少有文人见过他,更少有人见过他的书画。说白了,他有些飘飘忽忽的小名声只是在文人圈内偶尔传一传而已。  他爹原在安徽徽州造笔。徽州的笔好,那时,天津的
期刊
我在大学阶段,恋爱之事很是失意,因此常感到苦涩。毕业以后,有老师要引荐一名女生给我。老师安排我在一间屋子坐下,悄悄交代了几点,才决定把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女生带过来。老师分别为我们做了介绍,笑一笑,就走了。  女生进门的一瞬间,我感到她充满活力。她低我一届。不过我对她总的印象是平淡的,因为我觉得她缺乏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我当然不会立即与她分手,因为她身上也许蕴藏着令我倾倒的优点,有待我发现。于是,我就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