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与对话:交际语境的文言文教学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有五篇文言文,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从语言呈现方式上来看,每个文本都有聚焦确定话题的人物对话描写,而且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说理。从说理的视角研读本单元的文言文,是借鉴古人言语艺术的有效方式。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既要积累丰富的文言文言语形式,也要关注人物根据读者对象选择的情感态度、语气、语调、特殊句式、关联性词语及其表达效果。
  既要关注叙事性描写,也要关注说理性表达。在整体情境中研读人物对话,提炼或提取话题核心词,研读说理内容的合理性和人物说理的基本方式。
  既要“照着讲”,还要敢于“接着讲”。在探寻古人言论艺术“密码”的同时,敢于与古人对话,在对话中生成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2.学习内容
  研读本单元五篇文言文,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充相关文言文片段。重点朗诵有关对话片段,揣摩有助于表达观点的特殊句式、关联性词语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梳理言说者各自持有的观点,借助思维导图将说理思路结构化,辨析评价各方说理内容和说理方式的优劣,做好评点笔记。
  选择“有话想说”的内容,对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某方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说,对同伴的评说作出自己的评价或补充。
  二、学习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张良“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诸葛亮面对东吴谋士的责难,谈笑自若,舌战群儒。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有人物对话和辩论的内容。阅读文章后,你觉得谁是最具魅力的言说者?其表达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习任务(8课时)
  【任务一】揭秘最具魅力的言说者(4课时)
  (1)记一记:梳理文言知识(2课时)
  自主研读文本,圈画批注重要文言字词,整理重要文言句式、语气及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完成有关阅读札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三项学习任务:一是梳理积累常用的文言句式,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文本中作好批注评点,也可以采用表格整理文言知识,完成自主阅读笔记;二是借助评点阅读,揣摩文言语气和语调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在表情达意上有怎样的效果;三是圈画文言关联词语,整理这些关联词语在论辩说理上的表达效果。
  可以统筹课内外时间,全面梳理有关文言知识,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札记检查、文言知识抽样检测和互动答疑。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对话时运用了不少疑问句,可以课前检测。
  (2)读一读:对话核心主题(1课时)
  同桌或前后座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有关对话内容:读出说话的味道,如语气、轻重、节奏、情感等,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互相评价和修正,提升朗读的质量。
  用思维导图将说话双方的观点进行比较,看他们各自的观点倾向,然后小组交流,看表述是否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圈画每个言说者的核心观点,准确理解观点句的意蕴,評点你认为观点有新意、表达有创意的“金句”,为全面评价双方的观点作准备。
  (3)理一理:双方说话的技巧(1课时)
  可以分小组探讨对话中的表达技巧,可以结合文言句式、语气、语调、修辞、比喻等多个方面的说话技巧进行评说。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寓言故事、生活事例、名言警句、自然现象、历史传说等都成为他设喻的方式。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在探讨表达技巧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集中某一技巧扫描五篇文本,举例子,讲效果;二是针对某一文本,扫描所用的各种表达技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疑难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整理后待集体讨论解决,每位学生做好研读笔记。
  综合以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作出“谁是最具魅力的言说者”的判断。不求答案统一,重在每位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任务二】关于____,我有话说(4课时)
  任务一主要聚焦文言知识和文本思路的梳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任务二则突出学生的展示和表达,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来达到目标。
  (1)演一演:还原对话现场(1课时)
  模拟对话现场:让学生演一演,是在自主阅读的小组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提升版”。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话片段进行表演。模拟对话现场体现“模拟性”,注重现场的真实感,注重说话人语气、语调、情感等要素的融合。
  评价对话效果。评价小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相关评价标准。任务一中的分角色朗读,注重朗读者熟悉文本内容,主要评价朗读的顺畅度;“模拟对话现场”环节强调真实对话情境的展示,注重学生体验“现场感”。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是模拟对话环节评价的重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段,烛之武和郑伯的对话,人物心理刻画得最细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虽然年轻时因未被重用而产生牢骚和不满,但他更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者。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警示国家大义,晓之以理,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秦师。
  在模拟展示时也应考虑人物对话的辅助动作、神态等。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孔子及弟子的情态动作中可以窥见人物的心理态度。第一位出场的子路“率尔”,最后一位出场的曾皙“鼓瑟”,两项对比中彰显人物性格。子路言志后孔子“哂之”,颜色胜言语;曾皙言志后孔子“喟然”,一叹寓褒贬。《齐桓晋文之事》的体态语很少,表演时可以根据对话情境增加动作、神态等内容。   (2)评一评:哪一方更有理(1课时)
  各执一词:学生可以赞同某一方的观点或者反对另一方的观点,在观点交锋中生成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丰富解读。对话观点的形成,离不开说话双方的背景、氛围和环境等因素,也可以有新时代背景下的认识或解读。二者交融,丰富了观点交锋的语境,也使学生发表的观点更具张力。观点交锋越激烈,学生参与的热情越高,对文本理解得越深,越利于现场生成言语智慧。双方交锋既要做到有理有据,又要注意辩论的礼仪。
  一言褒贬:这个环节相当于辩论的“总结陈词”,用一句话进行总结性评价。小组每个成员都只能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进行“狙击式”反击。首先要瞄准对方的“痛点”,其次是针对“痛点”组织好语言,做到简洁有力、有理有节。
  (3)写一写:我的“一家之言”(2课时)
  这是一个创意写作训练。写作的切入口小一点,写作内容基于某一文本的一个对话环节、一个人物、一个视角、一个观点等,深入表达对某个论题的深度思考。这个环节既要立足文本,又要学会查阅有关资料,更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借助逻辑说理支架,帮助理解说理内容的错误或逻辑表达的误区。
  口头表达常常不够严谨,书面表达可以字斟句酌,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现有价值的论题,可以写成文本解读、文学评论或学术小论文。注意观点清晰,有理有据。不少于2000字。也可以用文言方式进行书面写作训练,字数要求相对少一些,500字左右即可。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恰当运用,注意借鉴所学文本的特殊句式和修辞等增强表达效果。写好后要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修改;也可以读给同学听,听取意见后修改润色,进行完善。
  三、学习资源
  1.基本资源
  (1)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文本。
  (2)补充《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毛遂自荐》《答司马谏议书》等文本。
  2.拓展资源
  (1)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3)T.爱德华·戴默《好好讲道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4)陈嘉映《说理》,华夏出版社,2011年出版。
  (5)克莱泽《谈话的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四、教学反思
  1.夯实自主阅读基础:从散漫浏览到评点留痕
  学习任务群不是以一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而是多个课时持续的阶段性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自主学习;既有文本精读,也有略读和浏览。学习任务相对较多,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自主阅读贯穿全程。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越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就越不容易控制教学行为,也越不容易评价教学效果。学习任务群活动越是讲究创新,就越不能忽略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预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工作。例如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学生作好前期学习准备,完成多个文本的自主阅读任务。不夯实前期的自主阅读基础,学习任务群活动就会失之盲目、浅薄和空泛。
  但是,自主阅读在很多学生眼里是“口头作业”,学生缺少目标和抓手,教师也无法检测。事实上,自主阅读应该成为一个包括文字注释、概括、评点、读书笔记等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学习行为,引导学生从散漫的目视阅读走向思维留痕的评点阅读,从而保证自主阅读质量和有效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旁批”“圈点与批注”,给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有效的提示或引导;名师也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执教示范课《阿房宫赋》,借助历代评注,通过对关键词的描写角度、句式、表达效果、叙事中寓褒贬等特点,引导学生深度体会、领悟,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自主阅读环节,学生的批注评点和阅读笔记可以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批注评点和阅读笔记是学习过程“留痕”的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学生专注阅读内容,又有利于教师检查评估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圈画的位置,标注内容的重要性、关键性,以及评点的准确性和创造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基于评点痕迹的分析评价虽然是主观性的,但是作为日常教学的促进手段,十分有效。
  2.更新教学内容:从教文言到教说话
  在教文言文的时候,一般着眼于“文”。许多教师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把静态化的文言知识积累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令学生厌倦。在新时代,文言文教学应积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现代价值,从教“文言”到教“学说话”,让文言“活”起来,让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动起来,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本单元的五篇文本都有人物对话的描写,这是对学生进行交际语境口语表达训练的优势资源。创设“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等学习任务,是培养学生言说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文惠君,节选全文只有二十个字。开篇“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一句三叹,三个极短句使用了三种标点符号,“嘻”是语气词,表示惊奇;“善哉”是感叹词,寓含赞赏评价;“技盖至此乎?”表达了文惠君的好奇,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好学并且能听进人言的明君。而结尾的“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又是三个极短句,表明了文惠君倾听之后的顿悟,从“解牛之术”觉悟“养生之法”,可见文惠君的智慧。极简的几笔就让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教师与其旁征博引地讲解,不如让学生在人物对话的表演中体悟。从语言知识学习到交际语境的言说方式训练,是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3.优化教学方法:以情境任务整合教学资源
  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应坚持从教语料到用语料教,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以情境任务为载体,提炼并聚焦语文实践活动话题,创设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习惯,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比较规范的一篇人物对话语录。如果沿袭传统的句段讲解式教学,学生不感兴趣,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让文言文学习“活”起来。题为“侍坐”,实为一场“主题论坛”,他们是围绕一个怎样的话题展开讨论的?请从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中比较他们观点的差异,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揣摩人物不同的心理。这次对话设置了三个场景,先是弟子侍坐孔子问“志”,再是弟子各言其志,最后是曾皙追问和孔子评价。孔子让四位弟子“各言其志”是事件的主线,“尔何如”是串起各位弟子回答的关键。可以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感受人物形象、语气和态度。情态动作也是窥见孔子及弟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子路“率尔”,曾皙“鼓瑟”,孔子“哂之”“喟然”,都可以在真实的言语训练中增進理解。
  除了单篇文言文本的细节研读,更要有开阔的视野,整合关联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向更深、更广处探究。例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孔孟的志向有何异同?二人表达志向的方式有何差别?这样的学习,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也不是在文献资料的静态阅读中拓展知识,而是在文本的深度探究中获得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4.培育语文能力:从平面展示到螺旋式进阶
  当前的语文课堂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时空,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然而,也应关注两种潜在的低效教学行为:一是课堂上只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展示,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和提升,且展示多是平面的、同质化的,而不是层级性的、进阶式的;二是关注学生口语表达中对教学重点或难题的解决,而忽略学生语言精准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两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下的语文课堂上。
  学习是一个螺旋式立体提升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示与教师有效的指导并不矛盾。从平面展示到螺旋式推进是培育语文能力的必然路径。前者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资源,后者是教学的愿景与结果。课堂上学生作展示,教师当观众,这其实是对师生地位的误解。教师应有所作为,而且需要有更卓越的教学智慧,判断介入时机、介入方式、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等,发挥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是一封文言书信,不是典型的对话文体,但仍是对话语境的言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成惠芳老师执教时,在学生研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模仿司马光的口吻,用文言文给王安石写一封回信片段,选取《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点进行反驳。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较高质量的文言作品。可喜的是,成老师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针对文字内容和逻辑表达进行小组合作,修改提升,然后整合成一封500多字的完整书信,再次齐读,修改完善。从学生的作品片段展示到最后完整书信的形成,文字表达逐步精准。这个过程中修改的是文字,完善的是思想。
其他文献
【摘要】在經典课文的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急于摆脱前人的影响,进行教学创新,但未免陷入过犹不及的“套路”。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的解读,受到作品题材与创作手法、文本自身内容、教材编排意图、学生能力水平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对经典课文的教学,应以文本的内部探究为重心,慎以教师的私人阐释代替公共阐释。  【关键词】经典课文,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关教材经典篇目与传统篇目的解读,一直是备受语文
书名: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3版)  作者:檀传宝  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04192417  定价:42元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对受教育者有指向性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在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学科,包括政治、思想、社会意识教育等。  道德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根本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专题”组织单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新取向。为此,我们提出“单元整组教学”。所谓“单元整组教学”就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下面谈谈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所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的一般策略。    一、单元导读课整体导航    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居高才能临下。教学中,教师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远,这是前不久的两堂经典诗文教学观摩课给我的启示。两位教师执教的是同一首古诗《所见》,她们都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进行了说话训练,但效果迥然不同:  教师A的教学片段:  师:牧童停止了唱歌,停止了脚步,他想干什么呀?  生:他想抓树上的那只蝉。  师:对呀!可是,蝉在那高高的树上呢!牧童怎样才能抓到它呀?快帮他
一  20世纪20年代末,语文教科书开始出现“单元”,意在通过单元教学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至今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语文教学都是建立在单元的基础上的。本文拟对三个典型性较强的“唐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希冀从中窥探出近些年教学设计的嬗变轨迹、发展趋势。这三个案例是笔者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和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设计的,具有以小见大、推微知著的研究价值。  案例
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是思想家,但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清·焦循曾)课堂教学范式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有所同必有所不同”,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因为“范式”所探寻的正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科学规律,是“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细节。  笔者有幸拜读《本位语文——陈建先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一
小说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虚构来表现主题。一篇小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支配。可以说,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的思想,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边城》中,凤凰古城是田园的、美好的,人是善良的、可爱的。在《祝福》中,鲁镇是黯淡的、压抑的,人是冷漠的、可恶的。在凤凰古城就没有不好的东西吗?肯定有的,但是作者把不好的一面缩小了,把美好的一面放大了。在鲁镇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吗?肯定有的
[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七单元)是回忆一次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做的事,把它有条理地写下来。如叫几位小朋友到家里做游戏;自己做作业,烧饭,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来了陌生人吓得不敢开门等。总之,写的时候要想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什么。目的是要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
近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中学黄厚江先生著的《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一书,深感这本书既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优秀范例,更为教师研究、构建课堂教学做了导引,阅读者可以从课例中汲取营养,学会构建课堂;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课堂教学规律和课堂构建的理论,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素养。  综观这本书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编排颇具匠心,课堂案例与理
美国:学生成绩低学校要“加班”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了改变在各州统一考试中成绩落后的面貌,美国不少学区和学校正在兴起一场延长上课时问的运动。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地都将延长学校上课时间列入教育经费投入计划。  延长上课时间的做法始于特许学校,但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求所有学生进行一年一次的统一考试并由其结果决定学校的兴衰存亡,延长上课时间这一做法受到了公立学校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