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舞美学观点探微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cis2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西古典舞入手,着重了解两者的文化渊源,剖析各自的舞蹈形态,探寻中西古典舞不同的审美原则,指出中西古典舞内在的美学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古典芭蕾 文化 审美 差异
  一、中国古典舞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崇尚着“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和,求圆占中。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圆的艺术,“圆”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
  (一)审美原则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内聚性的美,呈现的是一种内聚性的形态。它的审美原则主要体现在“拧”、“倾”“圆”“曲”上。
  “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所追求的审美要求,不论是从古典舞的动作,动势等,都离不开圆,动静求圆的规律,动作的起止过程,又如“云间转腰”、“双晃手”等也离不开圆。中国古典舞又被称为“曲线美”的艺术,如“点步翻身”、“串翻身”,又如行进中的“圆场步”,调度中的“大圆”、“小圆”、“八字圆”等等。“倾”的动作动律更数不胜数,如平时我们经常所练习的“探海”、“大掖步”等。“拧”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是常见的体态,如我们最熟悉的“子午相”, 体现着子午相衬、阴阳相对”的传统哲学思想。“拧”、“倾”、“圆”、“曲”的身体形态运用于中国古典舞中,使得更加显之圆润自如,彰显出中华民族独有的韵味。
  二、西方古典舞
  (一)古典芭蕾起源
  西方古典舞(仅指古典芭蕾),诞生于意大利,繁荣于法国巴黎,鼎盛于俄罗斯。十五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首先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在意大利的许多城邦中,君主为炫耀自己的权利、财富等常常举行演出,特别是在宴会中,芭蕾艺术的萌芽就从这里慢慢开始了,不断从古罗马的拟剧、古希腊的舞蹈、中世纪的杂耍艺术、宫廷舞会中的舞步、以及意大利本国土的职业喜剧等汲取养料。尤为著名的是1489年的“席间芭蕾”。随着意大利与法兰西的政治聯姻,这种歌舞形式渐渐传入了法国。芭蕾真正的形成是国王路易十四创办了皇家舞蹈学院,博尚发明了脚的五个脚位开始,从此,便奠定了芭蕾的美学基础,为后世带来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等经典之作。
  (二)审美原则
  开、绷、直、立作为芭蕾的审美原则,也是作为审美标准流传至今。
  开,一方面是指从舞者的肩、胸、胯、踝向外打开,这样不仅能使舞者维持平衡,最大限度伸展肢体,拉伸线条,还能增强表现力。另一方面,是指能够最大限度占有舞台原本有限的空间,而这一点不仅体现出了西方人向外探寻的喜好,以及统治阶级封建的等级观念。
  绷,古典芭蕾被称之为线条性与放射型的艺术。通过腿脚的紧绷到直,不仅能够延伸线条,并且能够将身体的能量传达到最远,最后伸向外界。
  直。中国古典舞是曲线的艺术,那古典芭蕾便是直线的艺术,这样的舞蹈美学观离不开西方文化和生活的影响。如西方人的性格,表达想法、情感,直截了当,不像东方人的委婉。又如西方人写文章,直接列出结论,切入主题,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总是为此作出很多铺垫,这也是受中国人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迂回婉转是至善至美的。
  立。芭蕾诞生于宫廷,早期芭蕾的演出由王公贵族来扮演,他们的贵族气质,直接彰显于芭蕾上,这两者的关系绝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人在站直了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挺立,更能显现出对空间的占有,重心向上,更能展现芭蕾艺术的精髓。
  三、中西古典舞审美之比较
  纵览中西方古典舞的发展概况,由于不同种族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以及宗教等因素不同,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舞蹈艺术同样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人体文化,也呈现出差异。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文化差异的内敛与外放。中国文化历来就被看作是一种含蓄与内敛的文化,中国舞蹈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精髓的影响,崇尚着“中庸之道”,中国古典舞讲究的是一种 “中和之美”。然而,西方古典舞恰恰与之相悖。西方文化主张一种不断向外探寻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精神上是主外的,西方人将一切思想、动作等作为追求的对象都是围绕着外在的事物来进行的,从它的审美规范和表现方式来看,也能感受到古典芭蕾的延伸感带来的立体美和优雅。
  第二,审美原则的差异。上面提及舞蹈文化属于一种文化,并且是作为一种人体文化,那么,中西方舞蹈文化的不同必定反映出人体文化的差异,那这种人体文化直接反映在舞蹈审美之中。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圆”的艺术,拧、倾、圆、曲的体态与运动路线划圆的轨迹体现出周而复始、大道曰返的中国古典哲学精神。但是,西方那种外放与扩张的文化却带来的开、绷、直、立的审美要求,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高贵典雅的审美风貌。
  第三,用力方式的差异。“中国古典舞的‘气’有一个循环圈,以躯干的循环为本,重在‘沉’;动势以平移为主,通过上身和运动腿的扭拧与倾倒,将‘力’的循环维持在躯干的‘自足’。古典芭蕾的‘力’有两个循环圈,以‘下肢’循环为本,是身体脉气之分支循环;‘力’循环主要集中在躯干和支撑脚腿的联系中,重下肢的蹲而同时躯干讲究‘拔’,其动势以升空为主。”
  第四,内在的表现情绪差异。古典芭蕾动作大多是纯形式,这也正是芭蕾被贴上程式化标签的原因之一,动作几乎没有意义,仅仅只是展示肢体的线条美,演员通过舒展肢体,面部表情通常都是显得高贵优雅。然而,中国古典舞因有吸收戏曲的元素,动作有很强的示意性,并常常有程式化的固定的意义。至于面部表现力,也是根据情节发展,因动作的需要面部表情也变得丰富多彩。
  第五,动作风格的差异。中国古典舞讲究阳刚阴柔,女子动作追求阴柔之美,男子追求阳刚之美,而在古典芭蕾中,男女通常都是同样的动作体系。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讲究以静为主,以和为贵,是一种以“心动”带动的美。而古典芭蕾则是以“形动”为主,表现的是一种延伸感和强调内在的冲突感。
  四、结语
  不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古典芭蕾,它们都散发着独有的魅力与经典,而这种魅力和经典得益于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艺术底蕴。探寻中西古典舞内在的审美差异,利于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发现未来舞蹈世界的蓝图,不断学习,使中华民族的舞蹈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于 平 《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欧建平 《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
  汪以平 《舞蹈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笙,这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富有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缘何有如此缓慢的发展速度?这的确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只有从音乐史学的角度探讨笙的萌生、传播、兴衰过程及其基本规律,才能把握其音乐跳动的脉搏。  关键词:圆号;早期发展史;探寻  一、前言  笙,这件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富有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缘何有如此缓慢的发展速度?这的确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只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普遍缺乏城市和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传统文化遗产体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为保护文化遗产,应完善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设立专门的机构保护文化遗产;设立特别保护基金和扩大公共文化空间等手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与传承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环境和建筑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
期刊
摘 要: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国家战略、协同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京津冀三地携手,以“首都经济圈”为轴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扎实推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科学持续,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高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歌剧”。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发展  京津冀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十分抢眼。民宿业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游客接待方式,以其独特的创意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在这样良好的发展趋势下,民宿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通过对发展比较成熟的莫干山民宿进行研究分析,来为其他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民宿提供参考依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民宿;莫干山;SWOT分析法  
期刊
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并且信息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也变得更加顺畅。在新时期下,要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应该尽快抢占网络媒体阵地,并且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化等问题,进而积极寻求新时期下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来
期刊
摘 要:明朝建立之初,服饰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便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统治者对服饰做了严格的定制。凤冠霞帔开始虽然是等级制度的代表,后来因为皇帝的允许在民间婚礼上大行其道,成为女子出嫁时最为荣耀的嫁衣。这种现象在明代持续数百年,成为明代服饰的一大特征。民间婚俗女子特殊穿戴的内涵所产生的影响力绵延至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但是现在社会中流行西式婚礼,即使是崇尚中式婚礼的新人也不再着凤冠霞帔。  
期刊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了当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人们的音乐生活在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此相应的音乐教育行为和音乐教育思想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春秋战国;社会变革;音乐教育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的使用使铁犁和牛耕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占有大量私田的地
期刊
摘 要:小说张爱玲的长篇《半生缘》,无论是作者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比同于以往那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书写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而读者往往把关注点放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上,并且把这一悲剧的原因多归结为时代的悲剧。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半生缘》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色彩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精神分析
期刊
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精神宝藏导航仪,在面对一个全新文化遗产年代,导航信号越来越弱。我们亟需针对本土文化需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研究的专业人才以及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匠师、匠人。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非物質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命脉。离开教育,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遗教育出现问题,非遗传承就会出现问题,非遗教育正常了,非遗的发展才可能恢复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传统戏曲的文化悠久,历史璀璨,其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能够代表我国民家的传统文化要素。同时,传统戏曲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扬与继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少,因此,做好群众文化与传统戏曲的融合十分重要。本文以此为论述题目,分析了传统戏曲的现状与群众文化开展的形式,具体阐述了群众文化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传统戏曲;群众;文化活动  传统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