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乡情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解释:第一书记
  是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主要职责任务是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2年以上,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参加换届选举。任职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党组织关系转到村,由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
  名词解释:第一书记手记
  本期开始设立的栏目,旨在记录奋斗在基层的第一书记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示中國乡村的真实现状与巨大变化。
  早上从县里加了油出来,向村子里开去。
  恍然间已经是下派到村里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从县城到村子,大概有十公里的样子。
  县里的住处是我下派农村以后租住的,县城和我生活的城市大概有120多公里的距离,每周乘火车到一个叫大(读三声)虎山的地方,然后乘公交车到县城。说是公交车,当地的人们管它叫小客,是一种民营的公交车,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一般是人凑得差不多了才开车。如果人少,中间的站点有的时候还要等上一等,等坐的人多了才发车。
  说起大虎山,听过这样的故事。1911年京奉铁路刚刚通车,这里就有了火车站。火车站的名字叫打虎山站。当时热河都统汤玉麟,是个性情鲁莽、脾气暴躁的军阀。他的部下为了马屁他,尊之为“虎将”。他自己也美滋滋的,经常以“虎将”自居。可是,背地里人们都叫他汤二虎。
  有一天,汤玉麟坐火车去奉天(沈阳)。火车经过打虎山站停车了。他的手下人说:“打虎山站到了!”汤玉麟一听,马上火冒三丈,立刻变了脸色,大骂道:“他妈拉巴子!什么打虎山打虎山的,老子就是一只猛虎,看哪个有种的敢打?谁碰掉了老子一根汗毛,就得给我立一根旗杆!今后谁再敢把这儿叫打虎山,我就把他的眼珠子扣出来当泡儿踩,把他的脑瓜子揪下来当球踢!说话不算数,我就不叫汤二虎!”
  从那以后,这个打虎山站,也就不得不改名叫作大虎山站了,但是当地人读音上还是读大(打)虎山。
  我所在的村子在国道102线的边上,东边和北镇市交界。
  村子的名字叫冯屯村,是由两个自然屯组成的,东边的是蒋屯村,西边的是冯屯村,加一起共有960人,人均只有2.3亩的耕地。在北方的农村中应该算不大的村子吧。
  村子和北方大多数地方一样,以大田玉米为主,少量种植花生和大蒜。前年,也就是我刚刚下乡那年,赶上北方大旱,玉米很多都没有成熟。农民的辛苦付出,按照当地的话讲:白忙活了。去年几次台风登陆,北方也受到了波及,由于汛情的影响,大田作物都泡在水里了。还好,大田都有保险,我们村干部和保险公司拍照登记并上报理赔,部分地减少了村民的损失。这都是以前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农村的状况。
  蒋屯、冯屯,你一定会觉得这两个村子是以蒋氏和冯氏的姓来命名的吧?你只猜对了一半。蒋屯村里的村民大多姓蒋,村子起名简直是把中国文字用到了极致,村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个春字,三个字的名字,只有中间的一个字可选,而且还得保证不重复,这得需要相当的文化水平了吧。还好,村子里的起名规则只适用于男性。如果女人也按照这个格式来起名的话,想不重复都难了。再说冯屯,冯屯村奇就奇怪在没有冯姓的人家,大多是金姓。问过几位长者,都没人能说明原委。想来这背后一定有故事吧。这里起名字的原则除了许多金某春这样的名字以外,还多了一个选择“奎”字,所以就多出了许多叫金某奎的人来。还好,这一现象在年轻人的名字里出现得少了。这应该也是时代特征吧。
  最近由于疫情影响,村里主要工作就是在村口路边设置值班卡点,对外来的车辆和人口进行登记和扫码检测体温,同时,巡逻村里是否有秸秆焚烧的情况。
  疫情值班的时候,我碰到了去年认识的一位村民。他种了十亩地果树,养了六头牛。因为果园紧挨着村委会,我经常能看到他在果园忙碌着,问过他收入情况,他无可奈何却又面带笑容告诉我:去年赔了五千多。不过养牛还好,价格行情还是比较稳定的。市场经济从经济供需角度看是科学了,从农民劳动付出而没有收获看又无法解释清楚。
  从武汉封城到现在已经40多天了,村里的卡点也按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同时值守了40多天。三月的北方还是有点冷,卡点就设置在路边,路的一侧是村子,另外一侧是一条小河,名字叫羊肠河。
  夏季,河边的风景还是挺漂亮的。远处悠悠转动的风车,给河岸带来动感。今天刚到卡点,就看到河边来了两个画者在写生。画布上的景色轮廓已经清晰了,看来他们已经来好一会儿了。虽然我对艺术不在行,但对于艺术和搞艺术的人天生有亲近感。
  有人说过,相对于自然来说,艺术是赝品。我无力反驳他人的观点,也不敢亵渎艺术的内涵。但我相信,艺术是自然情感的延伸,是自然和人类交流融合的凝聚。
  昨天河面还封冻着,今天早晨已经能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汩汩流淌了。河岸边的冰层被水冲刷着,时不时掉落到水里,顺着河水向下游浮去。荡漾着波纹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边尚未融化的冰层像被画笔涂过的一样,在岸边画出一条宽宽的白色的带子。早春的冰像雪,洁白,但不飞舞。
  河边的杨树林还没有吐绿,但在风的吹拂下微微摆动。河对岸的农家已经牵出了黄牛在河边放牧,地里的黄干草估计也是牛的食物吧。
  天气还有些冷,但地已经解冻了。栽蒜的农民已经忙碌几天了。去年蒜农有一个很好的收获,今年又扩大了种蒜面积。村头地边的果树林,这几天一直在伐树,因为种果树收益不太好,果农把果树都伐掉了,卖给收树的人们去烧炭。
  县城里,疫情初期有三例确诊病例,都是武汉返乡的人员,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县里的防疫工作一直很重视。前些天刚有一些放松,把村口的卡点变为移动巡逻,由于省内又有了新的确诊病例出现,各个村口的值守又恢复了。每天都有市县乡的领导检查,村里的广播整天播放疫情的通告。   和我们一起值班的,有一位村里的老通讯员,老人家是我下乡以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通讯员这个职务称呼,我都是在老电影里看到过,一般也都是年轻人。没想到在村子里还有这样的职务,感到好有艺术感和亲切感。在我第一次住到村部土炕的时候,就是这位老人家给我烧暖的热炕头。在好久没有住过的农家土炕上,那一夜我好久没睡,一会儿起来看看星星,一会儿又拿书来。在村部外面的路灯熄灭以后更难以入睡,听着外面的声响——有风声,还有庄稼摇动的声响,不知是新鲜感还是换了环境的原因,以至于从不失眠的我彻夜未眠。
  老通讯员年近七旬,身体很好,对于村里的工作非常熟悉,是村里人所说的什么事都拿得起的人。老人家的性格与世无争,和历任的村干部都配合得不错,是村子里的明白人。疫情时期,他每天把桌子、椅子、宣传牌等卡点用的东西用他的三轮车拉到村口,并且悬挂好党旗,与轮流值班的村干部值守在岗位上。远远地就能看到飘扬的党旗和戴着红袖标的人,这也构成了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风景。
  网上曾看过一篇专业的分析文章,说人有31天的警告疲劳期,人们紧张的神经会在时间的消磨中放松。具体数据不知道是否准确,但人们确实产生了放松的心理。几天前,市里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再一次强调,要把疫情时期的扫码登记、车辆检查、体温检测重视起来。路過村口的车辆和村民也感叹:怎么又严格起来了?
  极少吃方便面的我,现在每天都得吃一顿或两顿,有时候会咬上几口买来的馒头。因为防疫,乡里食堂已经不能就餐了,大家也都是临时凑合着。空闲时间上网浏览新闻,让人感触很多,非常自豪国家的医疗能力和管理机制,也庆幸国家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使病毒传播得到了控制。看着确诊病例越来越少,治愈的人数不断增加,让人们的抗疫信心也增强了。
  在一年以前的防汛日子里,有一周的时间,我能黑天白天都窝在车里睡觉而不失眠。现在我觉得我有点像农民了。年轻时,经常听长辈人说年轻人需要锻炼,现在我觉得人什么时候都需要锻炼。人也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了。我想,这也是一种收获。
  希望疫情尽快过去,这次新冠肺炎对社会的影响不知会持续多久,对世界的影响会有多大,但我们应该牢记前方“战疫”的白衣天使们付出的艰辛。相比之下,在后方的我们,守护住乡土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贡献。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海歌,原名刘为海,1965年出生于锦州,1996年入党。大专学历。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理事。供职于锦州世博园,担任场馆部部长,现为下派乡村的第一书记。
其他文献
是一个村庄  也是一块墓地  我生在这里  我的父母埋在這里
期刊
我听见风声了  它多么无序,四周全是伤口  這也许就是破碎  我的山河破碎了  我的骨朵开始鼓胀  我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期刊
《鸭绿江》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初冬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文学杂志,也是全国唯一一本建国前创刊的省级纯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份文学骨血”。  《鸭绿江》作为辽宁唯一省级纯文学期刊,在东北乃至全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74年来,《鸭綠江》团结了国内一大批著名作家,扶持了无数文学新人,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许多优秀作品,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创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期刊
这不算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而且又是晚上,一天要结束的时候,大街上行驶的某辆出租车里搭了两个姑娘。一个长头发,一个短头发,两人都很白皙。  她們坐在车上,老半天没有人说话。  他看起来有点可怜。长发姑娘首先打破沉默。  你说谁?  就那个……你那朋友啊。  为什么这么说?  反正他看起来就是有点可怜……她继续说,你想,一个老男人一天都孤苦伶仃地待在一个房间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发呆,好惨……她说话时的
期刊
主持人语:  蔡天心是第一位在《东北文艺》(《鸭绿江》创刊之名)署上主编名字的作家。这是1950年2月《东北文艺》在沈阳复刊(当时《东北文艺》第一期标为“创刊号”)之后显现在“封三”的仿宋字体,也赫然并列着编委们的名字。《东北文艺》1946年12月在哈尔滨创刊,主编草明,但刊物上没有主编的名字。1948年7月之后接替《东北文艺》的《文学战线》,主编周立波,刊物上也没有主编的名字。鲜明地以印刷体方式
期刊
0  似乎很早之前就“认识”赵松,然而真正安静下来阅读赵松却是最近的事儿。赵松让我意外。赵松是那样不同,面目清晰地不同,他让我偶尔会“想到”另一位居于上海的作家孙甘露。当然赵松的写作风格与孙甘露的写作风格差异性明显。我说的不是模仿和师承的关系,我说的是他们的独特和“孤立”,几乎让你在中国作家中少见同类的那种“孤立”。如果说相似性,我倒觉得赵松的那本《积木书》与胡安·何塞·阿雷奥拉的《寓言集》有几分
期刊
小儿麻痹症  1907年7月6日,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在蓝房子出生。蓝房子是人们后来的叫法,弗里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这里。现在蓝房子成了一座展示弗里达·卡罗物品的博物馆,位于墨西哥城的科约阿坎区。这个历史悠久、艺术气息浓郁的地区,还曾住过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不过两人并无交集,弗里达·卡罗在1954年就去世了,而马尔克斯是在1961年才搬来的。这里是墨西哥城最具魅力的地方
期刊
1  必须意识到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事实,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现象。围绕疾病的讲述所形成的疾病叙事建构了疾病在生理和医学层面之外的文化和话语层面。简言之,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理现实,也是一种叙事现实。疾病如何进入语言体系,如何被叙述和分享,人们为疾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是一个涉及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很多时候,人们不仅要面对疾病在生理学层面的重压,更要面对疾病在叙事层面的戕害。因此,建
期刊
看文章的题目,我大体上能料想到《幽暗》的文学旨趣。小说读到一半时,我便想起了历史学家张灏先生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认为:“幽暗意识仍然假定理想性与道德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少的一部分。唯其如此,才能以理想与价值反照出人性与人世的阴暗面,但这并不代表它在价值上认可或接受这阴暗面。因此,幽暗意识一方面要求正视人性与人世的阴暗面,另一方面本着人的理想性与道德意识,对这阴暗面加以疏导、围堵与制衡,
期刊
1  1935年,钱钟书在上海《天下》创刊号上发表《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沿承了王国维研究《红楼梦》中最先提出的观点,宣称:“不论我国古剧作为舞台表演和作为诗有何价值。作为戏剧,它们无法与西方的优秀剧作争胜。”其中原因,是中国戏剧事实上缺乏真正的、作为戏剧最高形态的悲剧。中国戏剧虽然浪漫,却不是由一种宏大的激情,而是由一连串的激情组成。中国戏剧总是包含着“诗的正义”,而“戏剧观念由崇高引起的激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