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人物性格、形象及行为对构筑当代“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翁桑提亚哥表现出的硬汉性格和硬汉形象,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不仅是艺术的体现,对当今构建我们的“中国梦”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鼓舞着人们不畏艰险、奋勇拼搏,为实现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而奋勇向前。
  关键词:老人与海;桑提亚哥;中国梦
  2012 年 11 月 29 日, 习近平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
  中国梦的含义是:内涵组成上,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在遵循原则上,中国梦是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在基本属性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是世界人民的梦的有机组成部分[3]。下面本文就结合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论述一下该小说所体现的人文气息,对构建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与追逐“中国梦”的吻合
  《老人与海》[4]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二战后,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小说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被消灭,但不可被打败”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不屈不饶的“海明威精神”。海明威也因此部小说取得的巨大成功在 1954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励了后世[5]。
  在该小说中,海明威阐述了诸如人独自迎接挑战与斗争、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失败、“在压力下优雅地生存”等深刻主题。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该小说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而国内外评论界对海明威的研究最多的是“海明威式英雄”形象。
  通过对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获得不少启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人应该勇敢地面对一切痛苦和磨难,并同一切痛苦和磨难进行斗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我们还应该懂得人生的意义既不在于“成功”,也不在于“失败”,而在于抗争。自信坚定、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展望未来等方面论述了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6]。
  文学作品不是个人天才的创造物,而是作家所属的社会集团的“超个人的精神结构”的创造,即那个集团共有的观念、价值、理想的结构的体现。这就是1952 年问世的《老人与海》之所以打动了美国人的心灵,是因为小说中所蕴涵的观念、价值、理想传达了 50 年代美国主流社会的精神结构[7]。所以,这种精神结构对构建当今“中国梦”具有很实在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这种精神总结出对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推动力、奋斗敬业的精神和勇气。
  二、桑提亚哥硬汉形象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将老渔夫圣地亚哥打造成一个与世俗因素无涉、非同寻常的老头儿。由岁月留下的苍老痕迹都是为了衬托他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輸”;他连续 40 天没有钓到一条鱼时,男孩的父母说他“倒了霉”,让跟随他打鱼的男孩离开了他。84 天没有钓到一条鱼时,有的渔夫笑话他,有的同情他。但是,他既不生气,也不难过,因为他拥有真正的自尊心。海明威让圣地亚哥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苍苍的大海上,只是为了证实他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在他身上凝结着超凡绝俗的力量、勇气和尊严。
  首先,为了凸现圣地亚哥的超凡勇气,海明威在文本中为他准备了一个最大、最美、最崇高的较量对手。只有与最优秀的对手较量,才能突出圣地亚哥非同寻常的英雄风范。老人一再赞美他的对手:“我从没见过必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在赞美大鱼的时候,老人自身的伟大也得以衬托出来。他已经上千回证实过自己就是那个了不起的“冠军”圣地亚哥。因此,老冠军圣地亚哥与伟大、崇高的大马林鱼之战的目的不在于形而下的鱼肉,而是要彰显个体生命无与伦比的力量、勇气、意志和智慧。
  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中,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与最优秀的自己进行较量,那么我们自身就强大了。
  其次,为了实证圣地亚哥打不倒的生命尊严,海明威让他与最邪恶、最凶残的敌人搏斗。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圣地亚哥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大鱼是注定要被鲨鱼吃掉的。因为他要证明“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笔者认为,这句话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传达了一种任何情境下都不会衰退的人性尊严。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人性尊严的最好体现。老人最后虽然承认鲨鱼抢走了自己的胜利果实,把自己打败了,但是,在失败面前也不放弃拼搏,也能以内在的骄傲和尊严看待失败,这才是海明威赋予圣地亚哥的主体生命价值和意义。
  虽然海明威本人曾经声称《老人与海》“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但是,圣地亚哥与大鱼较量彰显出来的勇气、与鲨鱼搏斗体现出来的打不败的尊严都寓意深远:
  第一,它是海明威对主体英雄意识的概括。老迈的圣地亚哥是一个拥有内在骄傲和尊严的冠军。就如同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样,我们有自己内在的尊严,不需张扬,我们有自己内在的动力支撑我们前行。
  第二,圣地亚哥与大鱼较量、与鲨鱼搏斗时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是契合的。正是基于此,在茫茫大海上为捕获大鱼而战的圣地亚哥,是大众心目中英雄。也可以说,圣地亚哥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路上的英雄,他的英雄主义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在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气概中凝结着文明观念中人类征服自然的人本主义精神。小说开篇的描写一个场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展开的对圣地亚哥与马林鱼较量、与大鲨鱼搏斗的故事。
  令我们注意的是,圣地亚哥的捕鱼故事一方面在象征和寓言的层面上打造出海明威、西方英雄主义光晕的形象。
  “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他说出声来。“我从来没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鱼。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
  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月亮,那该多糟,他想。月亮会逃走的。不过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太阳,那又怎么样?我们总算生来是幸运的,他想。
  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
  我弄不懂这些事儿,他想。可是我们不必去弄死太阳或月亮或星星,倒是好事。在海上过日子,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
  在与大马林鱼较量的过程中,一方面,圣地亚哥对自己作为渔夫的理性角色责任从未动摇过;另一方面,圣地亚哥又一再感叹大鱼生命的美,“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在这里,圣地亚哥与大鱼既是朋友,又是兄弟,大鱼拥有独立的生命品格和尊严,那么,生命的价值取向是鱼还是人呢?这个结果在形而上的思辨意义上,似乎已经超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片面性,因为在老人的答案中,大鱼与人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8]。
  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中国梦”是世界人民的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的和谐是我们最终的发展愿景。
  三、桑地亚哥的故事与“中国梦”特有实质
  海明成笔下的桑地亚哥十分酷爱甚至膜拜大自然,他“爱海”,总把海当作“一位美丽的女人”。他也宠爱蓝天、鱼、海豚、海龟和那些带彩的气泡等大自然中的各种物体。然而,他射杀海豚,杀死马林鱼,又显得十分残忍。为什么呢?“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简练的对白,准确地勾画出了特别是现代工业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那种矛盾关系。人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
  海明成在探索和揭示这种矛盾关系的同时,却产生了某种疑虑: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时候,应当理智或者有序一些。尽管在海明威生活的时代,人类向自然索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破坏现象及其后果尚不十分严重,但显然,此时海明威已经发现或感受到了这种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智慧和才学,还取决于他特殊的经历。
  通过《老人与海》的故事,海明威似乎是在暗喻,人類对自然无节制、无理性的索取,已经并且还将受到大自然无休止的报复。特别是在今天,海明成的暗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面对耕地面积锐减、物种消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等现象,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省,并开始约束和规范自身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行为。
  这种暗喻也是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质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我们建设的“中国梦”是顺应人类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伟大构想。
  另一方面,今天,当人们面临以下难题的困扰时,也肯定有同感:人数数量不断增多但生存空间和资源不断缩小和减少;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可能满足人类无休止的奢求;对生命本质、天体地球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的研究和把握还过于肤浅等。
  人类所在的二十一世纪,日益面临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的问题,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科技水平或者说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愈益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的思想或精神的主流都开始存在迷茫、混乱、偏激、片面中趋向成熟和理智,而这种趋向不仅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更多的却是一种回归,回归到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出现的那些和谐发展。这不仅是海明威通过他的《老人与海》所要探索的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四、桑地亚哥的硬汉行为与“中国梦”象征对人类未来的美好企盼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并没有因桑地亚哥在孤独、险恶的社会和自然的生存环境中受尽磨难,走投无路。而是试图通过桑地亚哥敢于与困难、失败斗争的硬汉行为和精神,以及梦境中出现的同情弱者、仇视疾恶、制造人间奇迹,来象征地表现他对人类的明天仍然充满信心,寄托他的理想和希望。尽管他反复暗喻自然界的力量巨大。但同时他又通过他描绘指出,人类应该或者说只能像桑地亚哥那样,向困难、险恶、失效宣战,不懈地努力奋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当然,通过对桑地亚哥梦游群鱼的描绘在讲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在与自然和那恶的斗争中必须寻求更为科学的方法和道路。这种方法和途径除了前面所述的人类应有序、规范、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外,还必须否定孤独、单干的行为,应当形成群体的力量,和平共处,运用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力量,才有可能不断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同时,按海明威的思想,人类社会有些不正常的现象和行为,与桑地亚哥的单干行为是类似的。如果继续按这种形式走下去,人类在自然面前将永远是失败的。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客观地说,若干世纪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先驱先后提出的诸如乌托郊、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后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探索同一问题。这种探索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实践表明,这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
  此时,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就应运而生在这种新的艰巨历史任务之下,“中国梦”的旺盛生命力一直指引着人们形成群体分力量共建此梦,社会的公平正义之下前行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就是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
  今天,人类所在的二十一世纪,重新回味和认识海明威《老人与海》所蕴藏的深刻思想寓意,对建设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影响深远[9]。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解剖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硬汉形象、捕鱼故事和硬汉行为,了解了主人翁的精神与追逐“中国梦”的吻合,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揭示“中国梦”特有实质,同时与“中国梦”所指出的目标一样,对人类未来的充满美好企盼。只要发挥当代中国青年的圣地亚哥一般打不倒的生命尊严,并清醒地认识到“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3]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4]海明威,董衡巽等译.老人与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5]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6]刘良翠.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8.
  [7]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论美文选》[M].漓江出版社,1988.
  [8]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
  [9]韩笑.重新认识《老人与海》所蕴藏的现实意义[J].天府新论,1997(4).
其他文献
摘要;索尔·贝娄是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了《赫索格》中的两类女性。赫索格的母亲黛西作为男权社会的弱者和牺牲品。与之形成鲜明的玛德琳,作为新女性的代表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关键词:贝娄;赫索格;女性主义;父权  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写于1964年,当时民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妇女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上所处于的附属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创作出伟大的诗篇,在于神灵附体时诗人所拥有的灵感,这时诗人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长期以来,柏拉图的灵感说与迷狂说都被认为是非理性学说。本文旨在探析柏拉图灵感说中的理性思想,以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柏拉图的灵感说中闪现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柏拉图;灵感;迷狂;理性  一、柏拉图的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观是其美学理论的一部分。在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等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总
看过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觉得最美的莫过于沈从文所著的《边城》中翠翠与摊送之间的爱情故事。单从故事的情节构思来说,并不复杂,更称不上是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它美就美在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整个故事中都充盈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无论故事发生的物质背景,还是人文背景,都美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向往!  《边城》中的自然是美的。这座叫茶峒的小镇,处于川湘交界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偏远地区。这里被青山绿
读完《蜗牛》不得不佩服俞妍这两年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与她的第一本小说集《青烟》相比,她的进步可谓神速。技巧更为成熟。《蜗牛》选取了19篇近几年创作的小说,且绝大部分都已经在各大文学刊物上亮相,主要有《长江文艺》《安徽文学》《黄河文学》《文学港》《小说林》《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有好几个作品还发了头条,有些还被转载,只有两篇是新近创作的,还未见刊。可见俞妍的创作实力已被各大文学杂
摘要:小说《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著名的游记体讽刺小说,小说使用批判讽刺的手法,生动反映了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创造出格列佛这个角色,来揭露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现象,以及表达作者Jonathan Swift的思想、情感及梦想,以及最终梦想的幻灭。  关键词:批判主义;追梦;幻灭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Jonathan Swift于172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
期刊
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信息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增长.本文对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奠
道德经中文化概念的翻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韦努蒂’’症候式阅读’’和’’因地制宜伦理’’对比了三个译本的各自特点,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误读。最后提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正纬与变骚篇的解读与理解,结合序志篇和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篇,从整体上分析文心。分别从不同名家对《正纬》与《辨骚》在文之枢纽中的地位和正纬与辨骚篇中所蕴含的“变”的理念做出评析,探求刘勰隐藏在两篇文章下的深意和其本身所追寻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正纬;辨骚;“变”;文学理想  《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谨、论述精简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们当代以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