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活力课堂能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下充满活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满兴趣、积极探索。教师要学会用感情带动课堂,用兴趣激活课堂,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及其独有的特色,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活力课堂;探索与实践
活力课堂,指的就是课堂的“生命力”,是赋予学生作为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命力”的课堂。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有效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能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下充满活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一、活力课堂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得愉快。
比如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的境界。可是,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简陋。如何来帮助学生领会本诗的意境呢?我们知道,大多数诗人善于将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的艺术境界,而《归园田居》其实就是一幅简约、朴素的农村生活画面。如果学生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魂。因此可以以此为契合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画境中去触摸陶渊明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一点点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经过情感的渲染,思路的开启,以画释诗成功了。学生真正领会了本诗恬淡悠远的意境。试想,如果课堂只是按照“教参”内容按部就班,而不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怎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神往的课堂气氛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善于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语文教学就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就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充满活力的课堂,就是要转变传统课堂师生角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新型关系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更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传授语文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体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展示、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讨论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有利于创设良好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能让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充满生命活力。比如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应该先鼓励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同学们,用你们的语言描绘出你们所熟悉的荷塘。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要求,学生会争先回答出自己心中美丽荷塘的景色,使课堂气氛变得充满活力。这时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荷塘的优美。
这样就让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活力课堂是对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基于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模式,把静态的课堂变成动态的课堂。
1.创设情境
高中阶段语文的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产生厌学心理。这时适当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课文特点不同,情境创设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讲到《鸿门宴》等课文时,可以创建一种情景剧的教学方式。在表演中,学生可以对文中的角色有直观的把握,可以近距離地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且,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台词表达中,原本死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对于古诗文讲读可以借助多媒体创建情境。借助于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平面化的语文知识马上以3D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充分享受视听说带来的愉悦感时,课堂学习的气氛也活跃起来。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感人至深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们了解这一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再比如《诗经》一诗的意蕴较为深远,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古典音乐来创设出增强语文知识的可感知性的情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
2.探究质疑
探究质疑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同时学生勇于、敢于质疑,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着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文,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的形式。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分工要落实到个人。然后根据发言、分析、总结的顺序进行学习活动;最后在各组之间沟通探究的结果,最终每组得出结论。这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而且为活力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活力课堂的措施
要构建语文活力课堂,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书声琅琅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需的。琅琅的书声,让学生马上进入到语文的天地中去,另外也不断地唤醒学生,增强记忆,提升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有点语文味。课前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以配乐朗读、创设情境朗读等等。学生读得入境、入情、读得酣畅,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评价,层层递进,既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2.课中合作探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满堂灌,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课堂沉闷。而活力课堂便是要改变这种传统僵化的模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让学生敢言、敢问,达到“自能”。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这样的话,课堂上学生才不会带着抵触情绪或“无所谓”状态,才能用心听讲,积极配合,让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77.
[2]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语文教学;活力课堂;探索与实践
活力课堂,指的就是课堂的“生命力”,是赋予学生作为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命力”的课堂。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有效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能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下充满活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一、活力课堂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得愉快。
比如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的境界。可是,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简陋。如何来帮助学生领会本诗的意境呢?我们知道,大多数诗人善于将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的艺术境界,而《归园田居》其实就是一幅简约、朴素的农村生活画面。如果学生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魂。因此可以以此为契合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画境中去触摸陶渊明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一点点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经过情感的渲染,思路的开启,以画释诗成功了。学生真正领会了本诗恬淡悠远的意境。试想,如果课堂只是按照“教参”内容按部就班,而不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怎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神往的课堂气氛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善于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力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语文教学就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就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充满活力的课堂,就是要转变传统课堂师生角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新型关系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更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传授语文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体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展示、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讨论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有利于创设良好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能让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充满生命活力。比如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应该先鼓励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同学们,用你们的语言描绘出你们所熟悉的荷塘。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要求,学生会争先回答出自己心中美丽荷塘的景色,使课堂气氛变得充满活力。这时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荷塘的优美。
这样就让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活力课堂是对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主体、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基于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模式,把静态的课堂变成动态的课堂。
1.创设情境
高中阶段语文的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产生厌学心理。这时适当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课文特点不同,情境创设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讲到《鸿门宴》等课文时,可以创建一种情景剧的教学方式。在表演中,学生可以对文中的角色有直观的把握,可以近距離地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且,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台词表达中,原本死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对于古诗文讲读可以借助多媒体创建情境。借助于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平面化的语文知识马上以3D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充分享受视听说带来的愉悦感时,课堂学习的气氛也活跃起来。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感人至深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们了解这一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再比如《诗经》一诗的意蕴较为深远,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古典音乐来创设出增强语文知识的可感知性的情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
2.探究质疑
探究质疑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同时学生勇于、敢于质疑,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有着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文,可以采取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的形式。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分工要落实到个人。然后根据发言、分析、总结的顺序进行学习活动;最后在各组之间沟通探究的结果,最终每组得出结论。这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而且为活力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活力课堂的措施
要构建语文活力课堂,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书声琅琅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需的。琅琅的书声,让学生马上进入到语文的天地中去,另外也不断地唤醒学生,增强记忆,提升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有点语文味。课前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以配乐朗读、创设情境朗读等等。学生读得入境、入情、读得酣畅,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评价,层层递进,既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2.课中合作探究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满堂灌,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课堂沉闷。而活力课堂便是要改变这种传统僵化的模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让学生敢言、敢问,达到“自能”。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这样的话,课堂上学生才不会带着抵触情绪或“无所谓”状态,才能用心听讲,积极配合,让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77.
[2]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