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犹太人的心灵史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德国RBB电台制作的《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获得2013年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奖(ABU Prize)广播类广播特写项目大奖。本文认为,题材的独特性与国际性、对题材的广度挖掘与对主题的深度提炼、内容的厚重与表达的灵动,是这个特写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立体的结构、环绕的音响、独特的声音处理、充满悬念的标题四个方面分析了此特写在广播节目创作方面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木卡姆 布哈拉 百老汇 移民 音轨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奖(ABU Prize)于2013年10月28日在越南河内的第50届年会上揭晓,来自20多个国家的266件入围作品参加了本届亚广联奖角逐,其中广播107件、电视159件。经过两轮评选,最终有7个广播节目、8个电视节目获大奖。获得广播类广播特写项目大奖的是德国RBB电台制作的《布哈拉 百老汇——移民的音轨》(以下简称《布哈拉 百老汇》)。
  题材的独特性与国际视野
  《布哈拉 百老汇》表现的是犹太人传统的古典音乐《6部木卡姆》的历史与现状。“木卡姆”(Maqam)是阿拉伯语,也称“马卡姆”“玛卡玛”,本意为规范、聚会,后演变为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含义。概括地说,“木卡姆”即“大型套曲”,是由声乐与器乐所组合的大型乐曲,是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种语言和艺术形式相融合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被称为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世界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甚至波及欧洲。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拉克木卡姆(Iraqi Maqam)。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12木卡姆》也于2005年入选。《6部木卡姆》源自布哈拉犹太人,又融合了乌兹别克—塔吉克斯坦的口传音乐和诗歌,是中亚古典音乐的代表。
  《6部木卡姆》的表演场合一般是在私人聚会上,或是在咖啡屋、剧院里,更是宫廷王府的宠儿。木卡姆包括众多音乐种类和旋律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即兴唱段。木卡姆的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它根据演唱者的水平、情绪、意图,以及演唱的场合、听众的要求而随时变化,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创造性。
  木卡姆在其所在国家、地区、民族人民社会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萌发和形成木卡姆的过程非常复杂,在音乐本体、文学本体、舞蹈本体和表演形式上具有共性也各有不同,人文内涵丰厚。不容忽视的是,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的保护、传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2006年9月,中国文化部和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在新疆召开了“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来自德国、法国、美国、突尼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呼吁建立并确认世界性的“木卡姆学”(Studies of Maqam)。此次会议推动了世界各国对木卡姆的研究和传承。我国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都有专门研究木卡姆的专业。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是从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成立于1988年。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至今已在不同国家召开了七届。每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都包括木卡姆的历史和现状、木卡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式、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播这三个中心议题。
  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德国RBB电台会制作这样一个特写,并且会获奖。因为这个题材独特而具有国际性。
  题材的挖掘与主题的提炼
  德国关于木卡姆研究的领先地位帮助作者获得了这个题材和一个独特的人物。阿里·巴巴卡诺夫,生于1934年,是布哈拉酋长国埃米尔朝代最著名的《6部木卡姆》演唱者勒维卡·巴巴卡诺夫的孙子,也是当前所剩无几的研究《6部木卡姆》的大师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阿里用现代的记谱方式把布哈拉犹太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6部木卡姆》记录下来,献给布哈拉文化部门,希望能公开出版,但是石沉大海,乐谱也一去不复还。后来他移民德国,在德国音乐家的帮助下再次记录,终于在2010年出版发行,德国媒体报道了这一非凡成果。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物和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讲一个人的故事,也没有停留在只是介绍这个人物倾注毕生心血记录的《6部木卡姆》,而是对这一题材做了深入的挖掘,并提炼出深刻而温暖的主题。
  《布哈拉 百老汇》从讲一位德国莱比锡犹太音乐家的个人故事,到乌兹别克斯坦犹太人、美国犹太移民的群体故事,展示了《6部木卡姆》在他们祖先生命中的地位和在他们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从一部古典音乐巨著的内容介绍,到寻求这部巨著如何形成、如何千年流传并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内在原因,呈现出《6部木卡姆》的丰富和优美,客观地再现了布哈拉犹太人在故乡乌兹别克斯坦所遭遇的生存危机,以及移民美国获得自由后又面临着被同化的难题。《布哈拉 百老汇》从一个人的故事写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从一部音乐巨著的出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求索。
  正因为如此,布哈拉犹太人才会离开故乡乌兹别克斯坦而移民美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身在美国自由和现代的社会里,面对被美国文化同化的挑战,依然要坚持为子孙后代留下《6部木卡姆》。
  创新的广播表达手法
  广播特写《布哈拉 百老汇》中有德语、英语、俄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阿拉伯语、波斯语7种语言,出场人物包括音乐家、学者、歌手、导游等,地域上横跨欧洲、亚洲、美洲,时间上跨越多个朝代,内容上又与政治相关。这样一个复杂的内容、深刻的主题,作者如何用广播来呈现并传达呢?
  1.立体的结构。作者用一个人物、两个城市、三条线索来架构整个特写。移民德国莱比锡的阿里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跟随旅游團跨越东西两个国家的两个城市进行探访之旅;从《6部木卡姆》中精选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歌词吟诵。这三条线索平行发展,互相交织,推动节目进程,让复杂的内容变得清晰,枯燥的介绍变得生动,让深刻的主题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2.环绕的音响。不可否认,木卡姆的确离目标听众有点远,布哈拉犹太人移民欧洲、美洲的原因又与政治相关,这个独特的题材中有许多绕不过去的“枯燥”的内容。为了让特写好听,作者竭尽全力,甚至使用了电影制作的5.1数字系统,创造出环绕的、全方位的、层次丰富清晰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丰满的、栩栩如生的现场感和畫面感,让听众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特写的吸引力。
  3.独特的声音处理。《布哈拉 百老汇》的制作几乎用尽了广播可用的技巧,同时又充分地挖掘了声音的表现力,最突出、最特别的是对歌词朗读的处理。导演(作者本人)要求女声像耳语一样呢喃地吟出那些优美、温暖而又闪烁着智慧的歌词,并且配上音乐、鸟鸣,加入复读、回响、混响等效果,让声音的外在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歌词内在的美,让这些歌词流入听众的心田,构成一幅幅画面,引发无限的想象、回味和思索。
  此外,作者本人的解说(旁白)也很有创新。首先,他一个人担当了旁白和翻译两个角色,以减轻节目的压力,让本来就复杂的声音少一些负担。其次,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旁白的感性和翻译的客观,让听众一听就明白哪里是作者在说自己的话,哪里在翻译转述别人的语言。同时,在剪辑衔接旁白、现场采访音响时,作者也是用了多种方式,让声音跳跃富有变化而听众又很容易听懂。
  另外,特写中对“寂静”的使用也很成功。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布哈拉 百老汇》中,祈祷过程中的“寂静”,让听众领略犹太人信仰的坚定、宗教的肃穆;歌词吟诵流动中的“寂静”,让听众有时间领悟诗的优美和其中的哲理;人物访谈中的“寂静”,让听众感受到对方无法言表的内在情怀。特写中的“寂静”,让整个节目充满张力和弹性,就像乐曲中的休止符,让节目更有力量。
  4.充满悬念的标题。第一次看到这个特写英文标题的时候,我充满了好奇,我不明白这个东方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与地球另一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有什么瓜葛,我急切地要听节目,想知道是哪里的移民移到哪里、他们为什么有音轨、是什么样的音轨。听完节目,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制作这个标题的。这个标题是那样成功地吸引了我,给了我有效的暗示,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收听欲……当我把这些最初的念头告诉作者珍-克劳德时,他颇有些得意,他说:“确定特写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节目架构、提炼主题的过程,很艰苦!”我能体会到,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就是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挖山愚公的角色,无穷无尽的工作在等待:收集材料、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等。珍-克劳德告诉我,他是走在纽约街头的时候脑子里蹦出这个标题的。布哈拉,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具有一种古老的神秘;而百老汇,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时尚,还有一种象征意义,它不仅提示节目的内容与美国相关,而且暗示这一内容可与顶级的艺术相提并论。“移民的音轨”,节目的内容差不多就呼之欲出了,可你还是不知道。出色的标题,给你鲜明的暗示,又让你因什么都不确定而充满好奇。
  作品的标题出来了,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其他文献
官方微博对于社会生活中热点事件合理介入、进行相应的回应是必要的,并且在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大发展的趋势下,新闻宣传类官微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与自己肩负的职责相辅相成。  首先,官微规范化运营势在必行。就现阶段地级市官微的认证情况来看,各种认证信息不免让人眼花。对于网友来说,如何界定其归属,如何能更准确关注到自己所需的官微,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此,对于运营模式相同、职能相近的地级市
期刊
摘 要:基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外看点》这一特色品牌栏目的发展路径,文章认为广播节目应从传播平台一体化理念出发,在内容、技术、策划方面做出规划,传播平台一体化、内容优化可辨识、官方网站主阵地、全息传播要跨界等是其突破路径,而处理好理念与内容的结合问题、主动发力与巧妙借力的分寸问题则是突破的根本。  关键词:广播 媒体融合 全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传媒领域的发展在
期刊
摘 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专题音乐节目《英雄儿女》获得了2009年~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音乐节目。本文从策划、主题、制作过程、创作方式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专题音乐节目《英雄儿女》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交响诗《英雄儿女》 音乐专题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在2009年底,委托著名军
期刊
本刊讯 为更好地阐释、宣传和弘扬中国梦,由中宣部文艺局、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联合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于12月18日正式启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每天都孕育发生着多姿多彩的动人故事。记录和讴歌这些故事既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也是文艺创作者施展才华、探寻艺术高峰的契机和舞台。  征集活动旨在利
期刊
10月16日,2013年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在京揭晓。调查显示,电视仍是接触率最高的媒体,高达99.5%,与2012年持平。  这项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主持的大型调研显示,2013年全国卫星电视频道累计覆盖人口达到496.2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电视台17个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3个频道的全国累计覆盖人口共计185.4亿;45家省、副省、市级卫视频道的全国累计覆盖人口
期刊
本刊讯 201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年会12月17日在京举行。年会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探究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方法、途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张海涛、顾问刘习良、副会长杨波、秘书长张莉、副秘书长周然毅、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黄勇等同志出席會议,来自全国广电界和学术界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黄勇做了总结发言,周然毅主持会议。  张海
期刊
【摘 要】典型报道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具体体现,要做好典型报道首要抓住报道灵魂,即谋求百姓幸福价值,要为时代解课题、树标杆,要以丰富性给受众以亲近感和心理认同。  【关键词】华西村 典型报道 百姓幸福 时代课题 形象内涵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有关华西村的报道持续了50年,可称得上中国新闻事业上典型报道这道独特风景中的一大奇观,梳理和审视这一新闻现象,对于更深地认识
期刊
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视通)与非洲10余个国家的广电媒体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视频新闻内容提供和业务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新闻资源共享,通过新闻报道,不断加深中非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理解,展示非洲国家的新进展、新变化。非洲电视媒体将更加及时全面地报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  国际视通是一家向全球提供视频新闻产品和服务的专门企业,平均每
期刊
【摘 要】由香港电台制作的《杀·迷途》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网瘾背后》两个广播特写分别获得2013年、2010年亚广联奖新闻类大奖。这两个作品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选择了青少年问题题材;二是都以广播特写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分析新闻事件、新闻现象背后的原因;三是都从解决问题的立意出发采访、制作节目,都并给以希望,让听众从悲剧中感受到光亮。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 感性 理性 新闻报道
期刊
11月17日,中央電视台纪录频道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故事”是这次提案大会的主题,大会收到了来自中、英、法、德、澳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所谓提案大会,就是各大纪录片制作机构或独立制片人,带着自己的纪录片选题和拍摄方案,接受各大纪录片播出机构和购买方的评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这次提案大会的意义,是让更多的中国同行体验国际通行的市场化操作方式,而这将是推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