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隶偶存》与清初的隶书复兴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万经的书学著作《分隶偶存》,就隶书的缘起、汉魏碑考以及历代隶书名家溯源穷本、详加考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分隶偶存》为着眼点,就万经的书学思想及其碑学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清初隶书复兴与学术之变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遗民意识的淡化与经世致用学术风尚的衰落之影响。
  关键词:分隶偶存 隶书复兴
  万经是清初重要的隶书家,其书法著作《分隶偶存》,更是此时期关于隶书的重要理论著作。《四库提要》云“集录金石之书,梁元帝所辑不可见,欧、赵一下罕有论及分隶笔法者。经所录,颇详晰,有门径。所列汉魏诸碑,虽只有二十一种,而考证剔抉,比诸家务多者,亦较精核。至云唐以后隶与八分各分为二,隶即今楷书,八分即古隶书……亦明白可据也”。然而对于本书的研究及万经的书学思想,鲜有学者提及,本文在此试作分析。
  一、万经与《分隶偶存》
  万经(1659—1741),字授一,别署九沙,康熙癸未年进士,授编修,后遭忌归家,以隶书营生。万世为鄞县望族,其祖籍为凤阳府(今安徽)定远县人。据全祖望《九沙万公神道碑铭》记载,明朝初年,万斌因随朱元璋征战有功,随定居鄞县。万世前三代四人,都因纵横疆场而早亡,故有“万世四忠”的美名。直到万经祖父万泰时,才丧失了世袭前代官职的权利,成为鄞县户部主事。至此万氏家族开始了从武将世袭到书香门第的转变。万泰与黄宗羲曾同学于刘宗周,两人颇为交好,随使八子以南雷为师。万经亦曾求学于黄宗羲,又受族人引导,随为道山学海。
  《分隶偶存》成书与雍正九年(1731),是年万经七十三岁。作为晚年之作,此书集中体现了万经对隶书的理解与认识。《分隶偶存》成书后,并没有刊行于世,而是在万经逝世后才校对刊刻。胡德林在序言中提到“初藏于家,太史孙临清州使君邠初始刻之”。至于其详细过程,万福曾记载“庚申家罹祝融之厄,所藏汉唐碑帖洎生平著作殆尽后,于及门程君清标处得是编存稿,不无鲁鱼痛,先太史公旋归道山,未刻订正,福,珍之箧笥。有年,顷来山左,侄緜前章丘署中访知,邑人焦君迪曾,嗜古善书,丐其校订。緜前亟某梓,以公海内”1。在梁文浤的跋文中,也提到这一点“曾属余是正,未几,家尽于火。与先代所传及其他著,一时俱尽。是编,其门徒程君雪汀所存别本也”2。由此来看,万经生前虽曾想刊刻此书,但因为一场大火,最终未能如愿。其去逝世后,由其孙子緜前找人校对、刊刻。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七个部分。上卷六个部分:“作书法”、“作分隶书法”、“论分隶”论隶分楷所繇起”、“论汉唐分隶同异”与“汉魏碑考”;下卷为“古今分隶人姓氏”。其书学思想集中于对隶书、八分、楷书的流变、异同所做的论断以及所藏碑帖的考证和品鉴。特别是后一部分,尽管只是跋文,却体现了其对碑帖不同寻常的看法,弥足珍贵。
  二、关于隶书的考辨
  清初隶书的复兴,是伴随着对隶书定义的考证、辨析而来的,特别是对于八分、隶书、楷书之间的界定和区分,引起了书家对隶书的重视。这一时期的《隶八分考》、《隶八分辨》都探讨了这一问题。“论隶分楷所繇起”、“论汉唐分隶同异”两部分,是万经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见解。《四库提要》云“至云唐以后隶与八分,更分为二,隶即今楷书,八分即古隶书。以八分为隶,赵明诚已讥之,国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并汉碑,无不名八分,以楷书为正书,正恐仍蹈欧阳之失。其说亦明白可据也”。总体看来,此一部分可从以下三点加以考察:
  首先,楷隶同源论。在“论隶分楷所繇起”部分,万经从《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唐人十体论书》等汉唐以来的著作,考证了“隶书”、“八分”的由来,进而根据汉碑字体的演变,指出“然如‘北海景君’、‘衡方’、‘鲁峻’、‘张迁’、‘武荣’等碑,则微作挑法而方板迟重,犹存古意。〈韩敕〉、〈孔宙〉……则姿媚横逸,巨细长短惟意所适,直开今楷书法门矣”,以此说明“隶”、“楷”之间的同源关系。
  其次,汉“隶”唐“分”论。从张怀瓘、《唐六典》等为依据,万经指出自唐代开始,以隶书为楷,而以八分为古隶,并指出了此时隶与八分的各自所指“隶则统乎羲、献、庾、欧、虞、颜、柳,真、草之辈;八分则酌乎篆隶之间”。在此论证下,万经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余谓,凡后汉魏晋间碑,不妨仍其名为隶,而唐以后之碑,断宜名为八分,而不得仍名为隶”。此一观点,对理解长久以来隶与八分的所指有重要意义。
  最后,“优孟衣冠”论。优孟衣冠是万经用来说明汉、唐隶书之间的异同,所借用的比喻。他比较汉、唐传世的碑刻,认为两代之间的隶书在面貌体格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今观唐所传明皇泰山孝经与梁(昇卿)、史(惟则)、蔡(有邻)、韩(择木)诸石刻,何尝去汉碑径庭乎?特汉多拙朴,唐则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取整齐;汉多简便如真书,唐则偏增笔画为变体。神情气韵之间,迥不相同耳。至其面貌体格,固优孟衣冠也”。在万经看来,唐代的隶书是与汉代的汉隶不能相提并论的。
  此两节是万经对于隶书来源、隶书变迁的详细考证,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明白可据”。万经依据各家隶书论著,对隶与八分做出了自己的论断,而且对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反驳。正如刘恒先生所说“其中有关分、隶、楷三体名称与实指的排比引证以及对汉、唐隶书特点的总结对比,都能发前人所未及,成一家之言”3。
  三、书学思想与隶书复兴
  《分隶偶存》所体现出的书学思想,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它与清初的的学术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的灭亡,使得清初的学风为之一变。诸儒依然没有放弃“学术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是把明亡的很大原因分归为学术的衰落。振兴学术,成了他们最大的使命。“当时学人把明亡归因于道德沦丧、伦理秩序崩溃,并认为它是由空洞浅薄的理学思辨引发的”4。席文认为,明遗民确信,只有反省前代学术的失败,才能为哲学和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占据了主流。而且,“他们讨论的经世之学范围比纯粹的政治概念范围广泛……包括有关历法改革的天文学、治理洪水必需的水利学,军事需要的炮术及其他学科”5。面对如此大的范围,在评估和重构上,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开始注意到金石碑版的作用。黄宗羲的《金石要例》、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便是其中的代表。   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是经世致用学术的杰出代表。万经作为黄宗羲的学生,浙东学派的重要成员,自然也注意到金石碑版的作用。然而,从注重金石碑版的考证作用,到其对书法的具体影响还是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万经是一个独具说服力的个案。万经曾指出顾炎武“并汉碑无不名为八分”的错误,难道一代学术巨儒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顾炎武自己给出了答案,“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胜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6在顾炎武看来,汉碑是否为名为八分并非重点,而关键的是其“补阙正误”的作用。那么,万经指出的错误是否有价值呢?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不同呢?
  万经的批评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是与顾、黄一批人分不开的。就清初的隶书复兴来说,顾、黄等人的作用似乎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考证之需,使得金石碑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就为篆隶的复兴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二是随着考证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金石碑版本身也开始进行考证。如此一来,对金石的考证,对文字的考证,便随之而来。万斯同的“石鼓文辨”、“石经考”、“隶书考一”、“隶书考二”、“隶书考三”,便是直接从此发展而来。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万斯同一人,而是成为清楚学术的一大现象。
  万经曾跟随叔父万斯同学习,亦辅助其在京修《明史》。因此,万斯同的金石学思想对万经的影响,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这还仅仅是一种学术理念的影响,那么万斯同在书学方面是否直接影响了万经呢?根据余绍宋记载,万斯同至少有《书谱》、《书学汇编》两部专门的书学著作。《四库提要》称“是编(书学汇编)录历代善书之人,上自仓颉,下迄明季,共一千五十四人。其中如皇甫归妻,旧云不知何人,此据张怀瓘〈书断〉,知其姓马。后魏江式〈请定正文字疏〉称汉讲学大夫秦近,小学元士爰礼,此据《汉书》以为王莽时官……”就记载来看,万斯同的这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运用的是一种考据手法,抑或说乃是经世致用理念下带动起来的考据之风,在书学方面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对书学、书史、书家等方面的出发点还在于重振儒学,恢复汉人之制度。
  在此先把出发点暂放,看看这种学术之风在万经身上的体现。如果此两书还不能找到与万经书学思想的直接对应关系,那么万斯同另外三篇关于隶书的考证文章则提供了直接依据。对比二人在隶书方面的观点,万斯同对万经的影响便一目了然。万斯同论述隶、八分、楷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观点上与万经吻合,而且其论述的方法和所用的依据也与其如出一辙。不过在论据上,万经增添了些许汉魏碑与唐碑在字体上的对比。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新视角的萌芽,而这种新视角在“汉魏碑考”中便隆重登场。
  应该说,万经书学思想在清初的特别之处,正体现在其对所藏碑帖的评价上。这一点在黄宗羲、顾炎武那里是没有的,在万斯同的著作中也找不到,那么这中新颖的视角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当然,不否定万经书法家的身份是因素之一,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遗民意识的淡化与经世致用学术风尚的衰落。
  参考文献:
  [1](清)万福.分隶偶存跋2[J]//四明丛书.南京:广陵书社,2006.133
  [2](清)梁文浤.分隶偶存跋1[J]//四明丛书.南京:广陵书社,2006.131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
  [4、5](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9.42
  [6](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42
  (宁海县西店镇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李大蒙 1989年出生,山东济宁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协会理事。曾多次参加各种书法篆刻比赛并获奖。  2011年05月 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  2011年12月 荣获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浙江省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大学软笔组优秀奖  2012年05月 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六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 
期刊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如何突破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发掘美术这一特定艺术的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美术教育责无旁贷。这是因为,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它运用线条、色彩、形象,放纵思帆,构想万物,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水墨画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艺术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也为发展民族艺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
期刊
当前,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可否认现在有部分中小学对美术教学工作还不够重视,还认为美术课是副课,特别是升学压力重的初中学校,没有把美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不把美术看作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甚至认为美育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十多年来,特别是当今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美术课,我们教师应该扮演
期刊
前言  这是一群在书学之路上跋涉的人,这是一群因为书写而赋予自己重任的人,这是一群在水墨交融中回归经典却又期待从书法的窄门走向宽广的人。  他们是“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的第一面旗帜——陈振濂书法工作室的弟子;他们是全国各地为书法修习了十年、二十年,今又“打回原形”坐到一起从头学起的书家。  让书法不再是抄抄唐诗宋词,让书法不仅仅停留在临帖好古的回眸中。近名师,亲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拓展书法,让书法可
期刊
一、美术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纯艺术”或者“纯绘画”,特别是一年级美术课程安排中,涉及了绘画、手工制作、版画、刮花、泥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使美术教学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  现在的儿童信息接受量大,已经不能满足一般绘画材料或一般的绘画手法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在我市近几年的艺术节中也得以体现。作品开始越来越呈现更丰富
期刊
嵊州市开发区幼儿园创办于2012年,是嵊州市的市属公办幼儿园。园所座落于经济开发区东南,按省一级标准建造,占地6659㎡,建筑面积5534㎡,绿化面积1480㎡,户外活动场地1650㎡,于2012年开园。幼儿园以“播种习惯,收获未来”的办园理念,紧紧围绕“以美激趣、以美启智、以美冶操、以美育人”的目标,长期扎根美术特色教育研究,艺术教育内涵日渐丰润和饱满。  为秉承越剧之乡、茶叶之乡、竹编之乡、领
期刊
马三川 男,生于2008年1月,就读于杭州江南实验学校,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开始绘画历程。从1岁半的信手涂鸦,到逐渐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平日所见所闻所想,均喜用绘画语言表现。每日笔不离手,痴迷至废寝忘食。艺术天赋加上勤学苦练,近两年来成绩斐然。  所获奖项:  2013年 第一届中南杯现场绘画大赛 一等奖  2014年 第六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铜奖  2015年 “素质星奖”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书画
期刊
王卓尔 《虾》  余姚市兰江小学 指导老师:叶建平
期刊
安徽省马鞍山市九村小学创办于1964年,坐落在美丽的雨山公园脚下,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省“家教名校”、 市“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平安校园”、市“健康学校”、市“巾帼文明单位”、市“优秀教工之家”、市“学校教育技术与实验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