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音乐殿堂 品味音乐之美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因事物的形态各异而精彩无限,各门学科的知识因蕴含的独特之美而各具特色。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科之美”是指教师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在师生的互动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探寻学科之美的体验经历,从而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音乐作为艺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狭义的音乐之美体现在旋律之美、节奏之美、和声之美、音色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等众多层面上。广义的音乐之美作为情感的艺术,在人格、道德、情怀、感知美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感知通道,因此,音乐学科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唤起联觉经验,产生情感共鸣。学科之美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文学解说、图片串联、照本宣科,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的。
  一、贴近生活,体验旋律之美
  旋律被称为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体现了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优美流畅、跌宕起伏、平缓温婉、欢快跳跃等不同特点的旋律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要想让学生品味旋律之美,教师不能仅仅用语言讲述,而是要引领他们通过实践体验获得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具——纱巾、网球、图形谱等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歌曲《夏日泛舟海上》时,教师可运用纱巾,让学生自主体验跳音与连音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歌曲充满活力的旋律特点,还可以用纱巾传递的方式体验乐句旋律线的递进连接。教师可运用网球滚动传递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歌曲《我的祖国》主歌的旋律之美,而进行曲风格的副歌部分,则可让学生用拍球的方式体验慷慨激昂的旋律,旋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象生动地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师可运用图形谱让学生感受旋律特点,随乐画出《狮王进行曲》的简易图形谱;也可设计四川民歌《采花》的花瓣图形谱,巧妙地将流畅跳跃的旋律特点蕴含其中,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旋律之美。
  二、亲身经历,感受节奏之美
  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密集紧凑的节奏体现了欢快热烈、委婉流畅的音乐风格;舒展的节奏体现了悠扬辽阔、优美抒情的音乐风格;附点多变的节奏体现了铿锵有力、活泼跳跃的音乐风格……步态变化是学生实践体验节奏之美最简洁而有效的参与方式,散步、走步、跑步、跳步能够体现不同的节奏特点。
  例如,歌曲《西风的话》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了四个乐句,完全相同的节奏型贯穿全曲,学生可通过不同的步伐速度体验节奏的变化,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又如,管弦乐曲《红旗颂》第一部分是舒展的节奏,学生可根据步态体验优美深情的颂歌主题;第二部分是铿锵有力的三连音进行曲风格节奏,学生可从行进步态中体会中国人民迈开巨人般的前进步伐,这样对比的步态体验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乐曲的风格特点。
  再如著名歌剧《卡门》中的开场器乐曲《卡门序曲》,学生可通过实践体验人们的轻快步态、斗牛士器宇轩昂的勇士步态,感受不同节奏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进一步体会音乐独特的造型功能。
  三、编配旋律,聆听和声之美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一位音乐家曾说过:“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合唱中的和声。”正因如此,合唱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形式。国外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给予孩子和声的启蒙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便能轻松体验和声之美。但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合唱则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不敢涉足的领域,课堂教学中很少能够聆听到和声之美,这是我国音乐教育较薄弱的一面。实际上,遵循和声内在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有效方式,让和声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并非困难之事。掌握简单有效的和声编配方式后,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便可以实践应用。
  例如,教师可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依据和声功能编配简易的和声进行旋律,如长音进行,模仿钢琴伴奏织体,琶音、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等,学生容易掌握。再如三度和声编配,教师可依据歌曲原调让学生向上升高或向下降低三度二声部合唱,这样的和声效果是最为和谐的。三度音差合唱旋律性很强,不易跑调走音。还有常用的合唱方式——卡农式歌唱,这是合唱最基本的方式,“卡农”翻译过来是“模仿、跟随”之意,即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唱几拍,模仿跟随第一声部的演唱。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实用有效的合唱方式,和声之美是音乐中的立体美,教师应遵循音乐学习规律,让孩子通过歌唱实践充分体验和声之美。
  四、合作想象,再现意境之美
  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重在体验与再现。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意境表现,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體验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意境及音乐形象,通过歌唱、演奏、律动、舞蹈、综合艺术表演等方式再现音乐作品的意境。这个再现的音乐意境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创编,发挥集体的智慧。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方式,更能体现音乐的综合之美。
  再现音乐意境之美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在学生没有足够的经历和经验之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方案,但是切不可包办代替,让学生只做牵线木偶。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学生要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进行创编活动,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切、适当的指导。第三,表演结束后,学生要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做总结性点评,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方面的指导,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深度体会音乐学科之美,全面提升艺术素养。
  “音乐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如果人们连音乐之美都体会不到,何谈让生活更美好?音乐之美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之美是学科的本质体现,只有在教学中关注和挖掘音乐之美,教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名学生”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对大自然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正确认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来安排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必要时还可以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这一单元,我们根据学生认知和教学需要,对前三课“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
期刊
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来看,促进学生积极从事数学思考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着力点。计算教学不能只是关注“算”。学生在计算之前可以探究什么,该怎样探究,目前较少被教师关注和思考,这也成为了计算教学的盲区。如何引导学生在计算之前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呢?下面以浙江省舟山教育学院钱金铎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综合训练”一课为例,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典型经验。一、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智慧的生长。郑毓信教授曾强调:分数是数学思维真正进入小学数学的地方。分数也是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真正困难的实际起点。  一、为什么困难  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在认识分数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整数,比如:0、1、2、3、4……  数
期刊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般意义来讲,“预学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计划单。在“预学单”的模式下,教师不应再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当帮助学生以自主学习者的角色参与“预学单”中问题的提出和作业的设计。正如达克沃斯所说:“只有当某人投入到帮助其他人的学习中时,他对学习的研究才有可能完成。”因此,“预学单”的设计者应当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预学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要求更高,
期刊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隋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可以说,良好的课堂情境能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课堂情境呢?下面笔者就以王老师教学《湖心事看雪》一课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多重情境的营造途径。一、还原生活之境  【片段一】  师:那时,我住在西湖。崇祯五年十二月,正是西湖最冷最冷的时候,你们看——  (课件呈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不够大,再读
期刊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数学学习与玩游戏惊人地相似,它们都追求规则限定下的自由,都需要充分运用想象与推理,都需要纯真、简朴、投入、顿悟,都富有挑战性及获得成功后的巨大快乐……新课改后,“算廿四”“摸球学可能性”等游戏性素材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科书,更加深入地诠释了游戏之于数学的内在联系与重要价值。然而,许多加入游戏素材的数学课堂却
期刊
一、文体与文体意识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即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形式或类别。文体不同,文本运用的言语体式不同,带来的阅读感受也不一样。成熟的读者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时,会根据文体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比如阅读小说,就会有意寻找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展开推进及环境描写的衬托等;而阅读诗歌时,又会自觉地关注语言的凝炼、诗句的节奏、丰富的想象、情感及思想。这种在文本写作
期刊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科书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双线组元,明示出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要素之间呈梯度螺旋上升,包括学生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力;提取信息、理解课文的能力;复述能力;预测、推断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落实语文学习要素,即注重语言积累,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重视段落教学,为学生打好阅读根基;打通课内外壁垒,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  关键词:部编语文教科书;能力梯度;
期刊
教育部统编的2018年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现已投入使用。相较于人教版旧教材,它有着诸多优势。从时空视角来看,部编教材的内容设置更具有科学性,更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目录而言,更加突出了历史的时空性。那么,基于部编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培养九年级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一、立足逻辑体系,优化时空阶段  (一)问题由来  在教学部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上)第七课“基督教的兴起和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为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与教师的思维路径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路径经常出现离散现象,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读懂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相向而行,才能让师生思维相遇真发生。  一、情境复制:师生思维路径的离散现象  听四年级的《行程问题(相向而行)》,一个教学片段引发了我的思考。  师:小红和小华两个人面对面走,想一想结果会有哪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