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执著 成就卓越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k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进长白山,四上青藏高原,三征北极。五次踏入活动火山的岩浆囊现场……拼接起这些非同寻常经历的,正是花甲老人刘嘉麒的前半生。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现已69岁的刘嘉麒院士始终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信仰。至今仍奋战在野外勘测的第一线。
  
  27年艰辛学习经历
  
  1941年5月出生于辽宁北宁(原名北镇)的刘嘉麒,家境并不富裕。要不是1949年初,锦州战役结束,家乡解放,也许刘嘉麒永远没有机会背上书包去读书。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堂国语课读的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然而,就在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年幼的姐弟4人,生活陷入困境,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刘嘉麒面临失学的窘境。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的他成绩优秀。在学校和亲友的帮助下没有辍学,顺利读完小学,考上初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男孩子中的老大,刘嘉麒很早就懂得: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加倍努力向前冲。
  中学毕业时。刘嘉麒的梦想并不是做地质学家,而是当作家。但在1960年,作为全优生的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当时,家里供不起我上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我看到地质学校实行学费、书费、医疗费等五包政策,‘重理轻文’又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于是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具有神秘感的地球化学专业,走进了长春地质学院。”刘嘉麒说。
  “大一时,我才知道,学地质还要跋山涉水。在当时的年代,出去科考,吃饭、上厕所、交通都非常困难,经常是两条腿一天要跑上百八十里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干一行爱一行”成为刘嘉麒最大的精神支撑,他开始寻找新的兴趣点。“如果你领悟到这门科学对其他自然科学以及整个人类的重要性,那你就可以克服困难继续向前了。”
  在大学期间,有两个场景让刘嘉麒印象深刻:一个是1960年至1963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短缺,几个月看不见馒头、看不见肉。一碗玉米面糊糊要支撑一个上午。这样的现实让很多人无心上课,中途辍学。另一个是当时高校贯彻高教60条,强调教育质量,管理非常严格,三门功课不及格就得退学。
  1965年,刘嘉麒又一次脱颖而出,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那时的考研难度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刘嘉麒记得,当时全国所有研究生加起来才3000多一点。他们全年级只有8人考上研究生。
  当肉体和意志的磨难都已过去,人生开始萌发转机的时候,一场历时10年的“文革”开始了。1968年11月,已经研究生毕业留校的刘嘉麒,遵照指示,离开了学校,被下放到辽宁一个地质队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转眼就是10年。1978年,当得知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时,刘嘉麒已经是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主任。这一年,他37岁,他的女儿刚满一周岁。
  刘嘉麒当时在单位已经是“红得发紫”的人物了,然而,他的心开始蠢蠢欲动,是被希望的风帆所鼓动还是被最后不多的机会所吸引,至今想来已经是有些模糊了。他一方面有坚定的信念,要离开这里,要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犹犹豫豫去报名,去考试。单位领导不放他走,他就以退为进,参加并且通过了初试,又到北京通过了复试。
  就这样,刘嘉麒幸运地相继在中国两位著名地质学家——学部委员侯德封和刘东生门下做学生。1978年至1985年底,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读了两遍研究生,而这中间又隔了整整10年。
  从小学到大学,从长春到北京,一次次学业上的大浪淘沙,一次次社会的磨难历练,一次次人生的艰难抉择,把他铸就成为那一时代的杰出代表。用刘嘉麒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不耽误那10年,我们就“天下无敌”了。
  
  地质研究成就卓越
  
  认定了要搞地质研究这条路,刘嘉麒就开始扮演起“赤脚医生”的角色,走南闯北,记录和观察中国以及全球地质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以1981年“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研究”为起点。他先后在野外考察了中国14个省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质地貌特征,新发现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地火山20余处,查证了1951年喷发的西昆仑阿什火山以及东北地区、内蒙古、海南等地存在的活火山。改变了以往地质界认为“中国近代没有火山活动”的观点。
  在大量野外考察与详实室内系统岩石地球化学工作的基础上,刘嘉麒率先测定了这些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把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分为4个主要活动期与10个火山幕,纠正了过去在火山划分上的一些错误,恢复了地质体的本来面目。鉴于他在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刘嘉麒获得1986年首届“侯德封奖”(地球化学)。
  1999年,刘嘉麒出版专著《中国火山》。在专著第八章,他专门论述了“火山资源与灾害”,其中提到了中国火山潜在的危险和火山活动的监测与预报。2004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刘嘉麒录制了一期《神奇的火山》节目,他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相关内容。刘嘉麒在对火山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研究。他对火山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火山灾害的预防做了许多工作。在刘嘉麒和其他同事的推动下,中国相继建立了火山监测站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广东湖光岩、福建漳州、山东山旺等一批与火山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预防自然灾害作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
  在与火山的亲密接触中,刘嘉麒吃了不少苦头。他感慨地说,要想知道火山的活动状况,就必须亲临现场。“火山喷发后,当岩浆已经恢复到平静的流淌状态,我们就会穿上防护服,靠近好像池子一样的岩浆囊旁边,用两米多长的工具对岩浆进行测量。其实,可怕的不只是高达1040℃的岩浆,還有火山喷发出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真的会让人中毒窒息。”刘嘉麒有时也会在没有防毒面具的条件下,用蘸湿的毛巾堵住嘴,坚持完成测量。
  吃苦的同时,死里逃生的事也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在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当时这个活火山正在冒烟,我和二十几名其他国家的学者正打算去火山口周边进行观测。结果在上山路上,发生了4级地震,大家都开始拼命往山下跑。我想,地震要是引起火山喷发,我们必死无疑……”
  不过谈起这些经历时,刘嘉麒的脸上始终有一种“乐在其中”的神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认识的,只是很多东西还没有被认识,而我们正是利用科学来认识它们。”正是基于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思考,他带头走进中国独特的火山口湖——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经过实地科考,他将从该处探测的气候变化频率与极地冰芯记录的频率进行比较,来研究全球气候的发展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比如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气候将怎样变化,让每个人都作好准备。”
  在研究火山的同时,刘嘉麒在第四纪环境研究方 面也成就显著。他在渭南黄土剖面中建立了15万年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为陆相沉积物提供了一个可对比的独立时标,并首次发现黄土中游离的温室气体高异常。刘嘉麒努力探索第四纪沉积物定年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事一起主持建成新疆地理所第一个C14实验室。尝试湖泊沉积物中U-Th法定年。国际古全球变化(PEGES)科学指导委员会将这些成就视为古气候研究的闪光点。刘嘉麒承担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重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刘嘉麒说,在古代,没有仪器对地球环境作记录,甚至连文字记录也没有。是整个大自然,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连续地记录环境的变化,所以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和中国的黄土,还有树木、珊瑚、洞穴里的钟乳石都成为地质学家的研究对象。他们称这些为自然的档案和天然的年鉴。地质学家就成为解读这些自然环境印记的人。
  
  极地探访现实召唤
  
  南北极分别地处地球两极,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保留着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敏感地带。许多自然的奥秘都需要到那里去探索、去发现。南北极虽然现在杳无人烟,但却是人类未来可拓展的空间。所以,极地探险与考察事业,跟航天事业一样。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是强人的事业和强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一个体现。
  1993年11月18日至1994年2月20日,刘嘉麒参加了中国第十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长城站考察。2001年至2003年,刘嘉麒又先后3次参加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北极科学探险队,考察了斯瓦尔巴得群岛的地质与环境,实现了中国在北极的首次湖泊打钻。
  “从气候变化来看,近20年来,全球升温很快,南北极的记录有明显体现。从冰量的变化来看,假设1955年为100%,到了2000年,只剩下79%;到2050年,将仅剩下54%。”而冰融化后,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改变大洋的盐度和洋流、暖流的速度与方向,进而引起气候变化。
  为了得出这些研究结果,刘嘉麒经常要应对各种生存环境的挑战。为了去南极考察,他每次都要忍受强烈的晕船反应。海路是前往南极的必经之路。船程18天,他就会吐上18天。遇到风浪时,他更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刘嘉麒对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地质环境作了深入的调查。同时,他在南北极的湖泊中成功打钻,在冰芯和岩芯中发现了多层火山灰。并对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八五”期间,刘嘉麒协助刘东生院士组织实施了“南极资源、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项目,负责完成项目总结验收等工作,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刘嘉麒正在潜心研究火山与资源的关系。“从资源来说,很多矿产,包括宝石、钻石一类的物质,都跟火山活动有关,比如在火山颈处经常会形成一些宝石类的物质。而我们生活当中需要的很多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的、非金属的,也都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比如铜矿、金矿等。还有土地资源,比如中国有些地区地质背景是火山,现在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土壤一般比较肥沃,生态环境比较好。”
  與此同时,刘嘉麒还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火山油气藏的开发中。“过去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时,遇到火山岩就会躲开。说那里是禁区。现在经过研究发现,火山岩是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地质体,所以现在不是要躲避它们,而是要想办法找过去。”
  本职工作以外,刘嘉麒还会走进普通百姓中,以他的亲身经历进行科普知识宣传。为了使老、中、青、少四代人都能理解火山等地质知识,他会运用时下最热门的FLASH动画技术。还原火山喷发现场等画面进行讲解。在刘嘉麒看来。科研人员不单单应在专业领域勇于探索。更应将自己的所得尽可能地回馈社会。
其他文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政府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文化、卫生、体育(文体)厅(局),团委、老龄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民政局、财务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文化局、卫生局、体育局、团委、老龄办,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  现将《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
期刊
書法等  张 杰 等
期刊
说起来很遗憾,我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请客办喜酒,没有发喜糖,连一张结婚照也没有照过。并非因为穷,而是因为那是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的特别婚姻。  1967年,我毕业被分配到上饶机务段做乘务员工作。师傅的爱人看我本分,将她浙江老家下放在山里的表妹介绍给我。我们见过一面,彼此都较满意,便开始了鸿雁传书。197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她只身来到上饶的表姐家。师傅私下对我说:“她父亲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自
期刊
小时工楼上抛物砸伤行人 雇主应否承担责任  王景龙    编辑同志:  最近,独居的张大娘得知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要带女朋友回家。为了给儿子的女朋友留一个好印象,她在自家楼下叫了一个骑着自行车、驮着拖把,喊着“擦玻璃、打扫卫生”的小时工,来家做“保洁”。她请来的这个小时工,在打扫北阳台厨房时,顺手将放在厨房窗台上的一个空醋瓶子和一个空酱油瓶子,从其住的八楼顺窗抛出。下落的瓶子正好落在了行人李某的头上,
期刊
自酿米酒  吁家驿    我退休后自酿米酒,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倍感快乐。下面将我自酿米酒的操作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蒸酒 因受蒸具容积局限,仅用糯米2斤,淘洗后捞置垫有纱布的蒸笼中,放到盛有约1000ml清水的锅上蒸。  淋酒 将蒸熟的糯米饭倒入能漏水的筛具中,用清水淋透降温,同时用手捏散饭团,淋至手感到不热(28℃-30℃)。  拌酒 将2粒甜酒药捏碎成粉于碗中,用约100ml的清水调
期刊
父亲木讷,做什么事都要慢一拍。小时候我过生日,等他回来一起吃饭,可是直到我快睡着了,才听到他掏钥匙开门的声音。我学校开家长会,他是最后一个来的,他赶到时,家长会已接近尾声。我生病住院,夜夜守着我的是母亲,而父亲,只是在我要出院那天才赶来,模摸我的头,然后就蹲在外面抽烟。我上大学那年,他说来送我,可是等了许久,也没见他的身影,等车要开了,他才骑着单车晃晃悠悠地赶来。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慢,总是迟到。
期刊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于1998年10月20日以《中国信息科学化第一人》为题,专题报道了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钟义信教授的事迹。  钟义信,1940年2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龙南县程龙乡豆头村。他1岁时,父亲被抓去当壮丁,后来病逝;8岁时,母亲因劳累过度身亡。他靠享受国家助学金读完初中、高中,1957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1962年考取该院信息论研究生,师从周炯槃教授:
期刊
今年是父母结婚50周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姐、小妹早就打来电话,让我在老家最好的酒楼预订10桌酒席,大家商量着好好为父母庆贺一下。是啊,父母用50载相濡以沫的风雨历程,演绎了一段激荡心灵的恋曲;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老两口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现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却满头白发,日渐衰老。如今父母携手走进了灿烂的金婚,我们做儿女的理应为父母好好庆贺。  然而,父母认为我们这种庆贺的方式太
期刊
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有一次我生病住院,同病房的是一个很胖的老头,说是老头,其实也只有50岁左右,名叫扎里·布尔,是瑙鲁人。  扎里患的是高血压和心脏病,另外还有严重的糖尿病,但是他的饭量仍然很大,一天要吃上五六顿。医生告诫他这样很危险,但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背着医生偷偷地吃些零食。负责照顾他的是两个儿子,长得和他同样肥胖,也有着严重的糖尿病。扎里和大儿子都在矿上工作,小儿子没有工作,整天无所
期刊
携手风雨不言弃  童少纯    金婚是夫妻相伴人生的幸福和骄傲,我和老伴今年就携手走进了金婚。漫长的50年,风风雨雨的50年,可不是一两句话能叙述清楚的。  还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我俩打了结婚证,买了几个碗、一个脸盆、一个水瓶、一床被面、两斤糖块等,就这么把婚给结了。在那个年代,别说我们没有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拿什么招待前来祝贺的同事和亲戚朋友?没办法,我们只好买来一箱冰棒(当
期刊